清晨,旭日初升,於此酷暑時節,這個時刻算是一天裏最適合勞動的光景。日頭尚不算毒,偶爾有些許微風吹過,便是這難熬夏日裏老天惟一的慈悲。
水田間的農夫抓緊這難得的舒適天氣,開始了勞作。上元水利發達,土地比北方的田地強得多,但是洪澇災害始終如同一口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掛在這些勤勞樸實的農人頭上。
按照時人記錄,每遇水至就要全村老少上圩駐守,如同備寇。一旦決口則良田化為湖泊,一年辛苦變成泡影。
而且這種水利設施,都是地方居民以村莊或是家族為單位,自發建造的,官府並不過問。自身抗災能力差,又得不到其他人協助。本是魚米之鄉的百姓,卻要擔心被洪水奪去全家口糧,為了不餓死,田地裏隻能種植各類米豆主糧,在江南聞名的經濟作物種植,在上元是看不到的。(注)
範進與劉勘之、顧實兩人在樹下看著田間百姓的勞動,指著那些農人道:“我家也是農人出身,可是我娘從小就不許我下田,說是不能讓我的手沾上泥巴。如果不是娘如此疼我,現在多半我也像他們一樣,在家鄉的田裏忙碌,不會有今天。我們廣東那裏的田地不比江寧肥沃,天災更多一些。除了洪水,還有風災。那裏的風一刮起來,能拔樹毀屋,住在那裏,真的是要有幾分膽量和運氣的。跟我們比起來,這裏的農人還稍微幸運一些,但是比起浙江那邊就差遠了。”
“江浙膏腴之地,百姓又大量種植桑麻,日子才過的富裕。畢竟同樣一畝田地,種桑麻的收益,遠比種糧來得高一些。”劉勘之雖然是書生,但對於農事也並非一無所知。加上他朋友多,又一直立誌於天下,對各地的情形也頗為了解。
“其實一條鞭法對於東南最大的便給,就在於雜色折銀。把朝廷對於雜糧的征收,都改成了銀兩。百姓隻要交上正課,其他想種什麽就種什麽。以上元為例,其賦稅在東南幾省中為最輕,若是廣植桑麻百姓生計便不成問題。但問題在於知易行難,牽一發而動全身,不是想做就做的成的。”
範進也明白,這年頭的人眼界或許有限製,但是腦子絕對不笨。在眼皮子底下種經濟作物,民間紡絲商人收購,比起到遠處收絲,光路費就能節省不少。這種淺顯的利益,百姓不會看不到。那些鄉紳也不會放著發財的路子不走,一門心思種植主糧,這裏麵肯定有其他原因。
劉勘之看看顧實,後者看了眼範進,目光又轉向被處,仿佛是迴答這個問題,又像是自言自語:
“上元這裏原本也有人種那些東西,但是後來就沒人做了。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鉤,範縣尊不是此地人,來江寧時間尚淺,不知此地災害情形。每到水生之時,首先老百姓要考慮水利,洪水一來,田地盡毀,一場辛苦化為東流不說,全家老少的口糧就是問題。種糧食就是為了與天爭命,趁著洪水未到,先搶收莊稼。有了存糧,就可以活下去。依我看大家種稻麥豆子也沒什麽不好,雖然它們所值有限,卻都是救命的食物。種這些東西日子窮一些,倒不至於餓死。再者說現在這樣也沒什麽不好,總不能所有人都去種桑麻,如果種糧的人比種桑的人少,豈不是要天下大亂了?”
他的觀點不能算錯,從某種意義上,其實也算是切中要害。明末的一個問題就是經濟作物越種越多,南方的米糧產量大減,導致在糧食問題上發生較為嚴重的危機。
如果範進眼下是在朝廷大佬的角度,會對顧實的話表示讚同。畢竟在那個高度上,百姓隻是個數字,看不到他們的喜怒哀樂,也就談不到動感情。可是在縣令這個身份,看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想問題的角度和思路就注定不一樣。
人做事除了對錯,還要考慮利益。尤其是站在自己角度上,這件事對自己有利還是有害,總是第一思考要素。範進如果是應天巡撫,就會從全省的布局思考問題,但他現在是上元知縣,要管的就是一縣的民生以及縣裏經濟發展。
所謂父母官不是說說就算的,他得考慮這一縣子民的經濟收入和家庭生活,為了自己這一縣利益跟其他人爭權打架,也再所不惜。
大明的經濟結構作物分配,保證多少耕地紅線,這種全國高度的話題,得等他做了京官以後再行考慮。至於眼下,他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把上元經濟搞起來。讓上元的百姓越來越富,吸引更多人流入上元,這才不負自己的崗位,再者非如此也沒法滿足課稅要求。
上元的地租雖然是東南最低,但是上元的賦役卻是東南最重。原因就是曾經離國都很近,抓這裏的差最方便。眼下雖然國都早已不在此,可是徭役未減。再加上大批的不服役人員,這些在酷暑時節揮汗如雨肉袒深耕的農夫,幾乎人人頭上都頂著徭役。
實行一條鞭法後,他們倒是可以不用去服役,但是得交銀子。以目前的作物結構,他們根本就拿不出足夠的錢來折低應服徭役。眼下都是靠借貸交賦,要不就是申請減免。種植經濟作物,獲取更高的收入,才是保證一條鞭法得以實施的保障。
如果繼續讓上元的農人種糧食,要麽自己不追課,要麽就會導致鄉村經濟的破產。
眼下朝廷對於人身控製力度大不如前,守著江寧這麽一個大城市,在農村賺不到錢,很自然就想到進城工作。這種在鄉下長大的人又沒有什麽技能,最多是有身氣力。很容易就淪為雇工、苦力,其中一部分還會成為奴仆。
準備打擊蓄養家奴之風,讓東南富翁家裏不至於有過多奴仆的範進。除了要在城裏嚴肅法紀加強管控外,釜底抽薪的辦法,就是盡可能多的減少奴仆來源。農民不用離開家就能賺到錢,自然就不至於非到城裏去看人臉色。畢竟如今的時代不同於後世,人們思鄉情緒重,但凡有一條活路,也不會想著往城裏跑。
做父母官的給他們一條出路,保證他們不用進城也有飯吃,亦是本分所在。
為了百姓又或是為了自己,這件事都必須做成。範進道:“我雖然不是上元人,但也是農家子弟,於農桑之事並非一無所知。以東南論,十畝之田,自耕僅夠一家之食。雇人代耕,等於無田,佃於人,所得租息也僅夠賦稅。若以三畝田為桑,桑下可種菜,四旁以三畝田種豆、芋。豆起則種麻,兩畝地種稻,兩畝地種果木。以池養魚,肥土則又可用來養桑,再以魚易羊,蓄羊五六頭以為桑本,這貧民便可立為殷實之家。”
他指了指田間百姓:
“這些人他們並不懶惰,願意為了過好日子賣力,身為父母官遇到這麽一群勤勞子民是福分。越是如此,就越是不該讓他們受窮。我聽說過湖州那裏每到三月,親友不相往來,夫妻不同房,官府不辦公。所有人都隻忙一件事,就是伺候蠶寶寶。因為這些蠶能給他們帶來一年的生活資本,富足生活。上元縣為何就一定不如湖州,他們可以過體麵日子,我們也可以。至於水利問題,這是官府該負責任的事,過去的人做不好,不代表我就做不好,這裏的堤壩必須要重修,保證百姓可以安心養蠶種桑,不受水患滋擾。”
顧實看看範進,“範縣尊,此言當真?你可知這水利不比牛痘,三五年內或許出不了成績。工程費工費時,一任之內或許難見成效,偏又要花消大筆工款,調集大批力夫,稍有不慎便會影響考績。以往上元縣令沒一個人願意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你在上元一共也待不了幾年,即使事情做成,對你也沒什麽好處。”
範進看看他,見顧實的眼中流露出某種莫名地興奮,仿佛一件期待以久的東西,終於要落入他手中。話語中明顯激將的成分更重。他笑了笑:“顧兄,你是個君子,並不善於說謊。所以今後你想說什麽就直說,別想學別人的樣子用計,那樣反倒要被人笑話。你到底要幹什麽?”
劉勘之笑道:“守拙是赤誠君子,生來做不得謊,卻又不想低頭求人,還是我替他說吧。他想要帶頭治水,但是又沒錢。想讓你請他主持此事,又張不開口,是也不是?”
顧實那英俊的臉此刻已經漲的通紅,一個大男人反倒是有些扭捏,手中的折扇不停地擺動,低頭道:“元定……你……你誤會了。我隻是……隻是不知縣尊是真有此意,還是隨便說說。若不過是隨口一說,我又何必白費氣力。”
殺父之仇奪妻之恨,此仇不共戴天地。範進承認,自己的胸襟是不及這兩人的。如果他們之間關係易地而處,自己隻會想把成功者推進水裏淹死,然後再去把未亡人變成自己女人,不會想著去給他幫忙做事。顧實拉不下臉來求自己是正常的,如果他真有毛遂自薦的勇氣,在相府就不至於被人當麵瓜看。
但是自己與他怎麽看也是仇人,他不來壞自己的事就是萬幸,還能給自己幫忙?
劉勘之這時介紹道:“我與顧家大郎是好友,曾聽他說過。守拙當日在家鄉主持過修堤,每日吃睡都在圩上,自己還搭了不少錢進去。在上元十八鄉裏,道德鄉的圩子修的最堅固。可是前幾年發洪水時,鄰村偷偷派人挖了道德鄉的圩子,以道德鄉行洪,結果守拙的心血全都白費,為此還大病了一場。可見,守拙的本事是有的,就是得遇到個伯樂才行。”
顧實歎了口氣:“每年水生之時,都有佃農到我家門外哭求減免租息,或是借貸度日,更多的時候,是借錢買棺木埋葬親人。我看過他們的樣子,絕望、無助、心死……即便是在夢裏,我也會被他們的模樣嚇醒。從那時起我就發誓,有朝一日,我一定要鄉親不再受水患之苦,不至於被洪水毀去家園,奪去一年收成。為此我查閱古籍,又與江寧工部的都水司的小吏交朋友,向他們問計。自信可以修一條足以保鄉親百年安穩的圩子,便向家裏討了這個差。於工款用料親力親為,至於自己拿錢出來那種小事倒不必說。那道圩子是我的心血,也是我的一個試驗,我想看看,我學的東西到底有沒有用。卻不曾想到……隻一夜之間,什麽都沒有了。”
“上元一縣之地,修水利單打獨鬥意義不大,必須全縣布局,乃至全府都要布局,不能單靠一個鄉一個姓,那樣的水利用處有限。”範進接過話來,“顧兄是明白人,應該懂得這些,不用我多說廢話。而且你也應該知道,這種事不好做。如你所說,一般縣官不願意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即便想做也做不成。既要向上峰要款,又要能頂住壓力,非有大靠山大能力的人不可,而範某是最合適的人選。”
範進自己也覺得,自己這話的威力不輸於一把鋒利匕首,把顧實未曾痊愈的傷口又重新割開。所謂大能力,這話等於廢話,顧實的治水能力估計比自己強多了。自己隻能牽頭,要說到怎麽做,其實也是得找人。至於靠山,就是張居正女婿這一條,如果不是自己奪了張舜卿,顧實成了女婿,這大靠山一樣存在。現在他不得不低頭求己,說到底還是因為在張舜卿的婚姻問題上,顧實成了輸家的緣故。
顧實大約是被放血放習慣了,對於這種傷害已經不以為意,反倒是點頭讚同。“沒錯,我曾經與數十好友聯名上疏,請應天府主持興修上元水利,如石沉大海再無迴音。這件事沒有官府出麵,肯定做不成,可是官府怕麻煩,又不願意管這種事。你方才的言語讓我相信,你確實有心思讓上元變個模樣,你也有這個本事從府裏要到銀兩興修水利。但是治水的事不是光有銀子有決心就行,最關鍵是要有人,我家中存有上元近十年水情變化文書,又曾經主持過圩子。這件事你要想做成,就隻能找我。”
劉勘之道:“守拙,你何以認定範兄自己不能親為?”
顧實的眼睛似乎又泛起了幾根血絲。“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非有此恆心不能成大事。範縣尊可曾吃得了這等苦頭,忍得住那等寂寞?到時候隻怕貪圖享受,把河工扔給下麵人,自己跑去逍遙,那河工又怎麽修的成?”
範進倒也不辯駁,隻道:“守拙兄所言極是,那我們就一言為定,範某負責去要錢要公示,顧兄就負責治水,不知顧兄意下如何?”
顧實道:“我可以答應你的邀請,但你也要答應我的條件。治水之事由我全權負責,你不許插手,也必須安排熟人來供應工料。另外安排你信得過的人,監督用款,有一文錢流到他處,你立刻就可以來打我的板子,如果用的沒錯,你就不能過問。最後治水之功是我的,你不能奪,要代我上奏張相,最重要的是,治水之事作成後,你要向張小姐說清楚,這事是我做的,與你無關!”
水田間的農夫抓緊這難得的舒適天氣,開始了勞作。上元水利發達,土地比北方的田地強得多,但是洪澇災害始終如同一口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掛在這些勤勞樸實的農人頭上。
按照時人記錄,每遇水至就要全村老少上圩駐守,如同備寇。一旦決口則良田化為湖泊,一年辛苦變成泡影。
而且這種水利設施,都是地方居民以村莊或是家族為單位,自發建造的,官府並不過問。自身抗災能力差,又得不到其他人協助。本是魚米之鄉的百姓,卻要擔心被洪水奪去全家口糧,為了不餓死,田地裏隻能種植各類米豆主糧,在江南聞名的經濟作物種植,在上元是看不到的。(注)
範進與劉勘之、顧實兩人在樹下看著田間百姓的勞動,指著那些農人道:“我家也是農人出身,可是我娘從小就不許我下田,說是不能讓我的手沾上泥巴。如果不是娘如此疼我,現在多半我也像他們一樣,在家鄉的田裏忙碌,不會有今天。我們廣東那裏的田地不比江寧肥沃,天災更多一些。除了洪水,還有風災。那裏的風一刮起來,能拔樹毀屋,住在那裏,真的是要有幾分膽量和運氣的。跟我們比起來,這裏的農人還稍微幸運一些,但是比起浙江那邊就差遠了。”
“江浙膏腴之地,百姓又大量種植桑麻,日子才過的富裕。畢竟同樣一畝田地,種桑麻的收益,遠比種糧來得高一些。”劉勘之雖然是書生,但對於農事也並非一無所知。加上他朋友多,又一直立誌於天下,對各地的情形也頗為了解。
“其實一條鞭法對於東南最大的便給,就在於雜色折銀。把朝廷對於雜糧的征收,都改成了銀兩。百姓隻要交上正課,其他想種什麽就種什麽。以上元為例,其賦稅在東南幾省中為最輕,若是廣植桑麻百姓生計便不成問題。但問題在於知易行難,牽一發而動全身,不是想做就做的成的。”
範進也明白,這年頭的人眼界或許有限製,但是腦子絕對不笨。在眼皮子底下種經濟作物,民間紡絲商人收購,比起到遠處收絲,光路費就能節省不少。這種淺顯的利益,百姓不會看不到。那些鄉紳也不會放著發財的路子不走,一門心思種植主糧,這裏麵肯定有其他原因。
劉勘之看看顧實,後者看了眼範進,目光又轉向被處,仿佛是迴答這個問題,又像是自言自語:
“上元這裏原本也有人種那些東西,但是後來就沒人做了。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鉤,範縣尊不是此地人,來江寧時間尚淺,不知此地災害情形。每到水生之時,首先老百姓要考慮水利,洪水一來,田地盡毀,一場辛苦化為東流不說,全家老少的口糧就是問題。種糧食就是為了與天爭命,趁著洪水未到,先搶收莊稼。有了存糧,就可以活下去。依我看大家種稻麥豆子也沒什麽不好,雖然它們所值有限,卻都是救命的食物。種這些東西日子窮一些,倒不至於餓死。再者說現在這樣也沒什麽不好,總不能所有人都去種桑麻,如果種糧的人比種桑的人少,豈不是要天下大亂了?”
他的觀點不能算錯,從某種意義上,其實也算是切中要害。明末的一個問題就是經濟作物越種越多,南方的米糧產量大減,導致在糧食問題上發生較為嚴重的危機。
如果範進眼下是在朝廷大佬的角度,會對顧實的話表示讚同。畢竟在那個高度上,百姓隻是個數字,看不到他們的喜怒哀樂,也就談不到動感情。可是在縣令這個身份,看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想問題的角度和思路就注定不一樣。
人做事除了對錯,還要考慮利益。尤其是站在自己角度上,這件事對自己有利還是有害,總是第一思考要素。範進如果是應天巡撫,就會從全省的布局思考問題,但他現在是上元知縣,要管的就是一縣的民生以及縣裏經濟發展。
所謂父母官不是說說就算的,他得考慮這一縣子民的經濟收入和家庭生活,為了自己這一縣利益跟其他人爭權打架,也再所不惜。
大明的經濟結構作物分配,保證多少耕地紅線,這種全國高度的話題,得等他做了京官以後再行考慮。至於眼下,他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把上元經濟搞起來。讓上元的百姓越來越富,吸引更多人流入上元,這才不負自己的崗位,再者非如此也沒法滿足課稅要求。
上元的地租雖然是東南最低,但是上元的賦役卻是東南最重。原因就是曾經離國都很近,抓這裏的差最方便。眼下雖然國都早已不在此,可是徭役未減。再加上大批的不服役人員,這些在酷暑時節揮汗如雨肉袒深耕的農夫,幾乎人人頭上都頂著徭役。
實行一條鞭法後,他們倒是可以不用去服役,但是得交銀子。以目前的作物結構,他們根本就拿不出足夠的錢來折低應服徭役。眼下都是靠借貸交賦,要不就是申請減免。種植經濟作物,獲取更高的收入,才是保證一條鞭法得以實施的保障。
如果繼續讓上元的農人種糧食,要麽自己不追課,要麽就會導致鄉村經濟的破產。
眼下朝廷對於人身控製力度大不如前,守著江寧這麽一個大城市,在農村賺不到錢,很自然就想到進城工作。這種在鄉下長大的人又沒有什麽技能,最多是有身氣力。很容易就淪為雇工、苦力,其中一部分還會成為奴仆。
準備打擊蓄養家奴之風,讓東南富翁家裏不至於有過多奴仆的範進。除了要在城裏嚴肅法紀加強管控外,釜底抽薪的辦法,就是盡可能多的減少奴仆來源。農民不用離開家就能賺到錢,自然就不至於非到城裏去看人臉色。畢竟如今的時代不同於後世,人們思鄉情緒重,但凡有一條活路,也不會想著往城裏跑。
做父母官的給他們一條出路,保證他們不用進城也有飯吃,亦是本分所在。
為了百姓又或是為了自己,這件事都必須做成。範進道:“我雖然不是上元人,但也是農家子弟,於農桑之事並非一無所知。以東南論,十畝之田,自耕僅夠一家之食。雇人代耕,等於無田,佃於人,所得租息也僅夠賦稅。若以三畝田為桑,桑下可種菜,四旁以三畝田種豆、芋。豆起則種麻,兩畝地種稻,兩畝地種果木。以池養魚,肥土則又可用來養桑,再以魚易羊,蓄羊五六頭以為桑本,這貧民便可立為殷實之家。”
他指了指田間百姓:
“這些人他們並不懶惰,願意為了過好日子賣力,身為父母官遇到這麽一群勤勞子民是福分。越是如此,就越是不該讓他們受窮。我聽說過湖州那裏每到三月,親友不相往來,夫妻不同房,官府不辦公。所有人都隻忙一件事,就是伺候蠶寶寶。因為這些蠶能給他們帶來一年的生活資本,富足生活。上元縣為何就一定不如湖州,他們可以過體麵日子,我們也可以。至於水利問題,這是官府該負責任的事,過去的人做不好,不代表我就做不好,這裏的堤壩必須要重修,保證百姓可以安心養蠶種桑,不受水患滋擾。”
顧實看看範進,“範縣尊,此言當真?你可知這水利不比牛痘,三五年內或許出不了成績。工程費工費時,一任之內或許難見成效,偏又要花消大筆工款,調集大批力夫,稍有不慎便會影響考績。以往上元縣令沒一個人願意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你在上元一共也待不了幾年,即使事情做成,對你也沒什麽好處。”
範進看看他,見顧實的眼中流露出某種莫名地興奮,仿佛一件期待以久的東西,終於要落入他手中。話語中明顯激將的成分更重。他笑了笑:“顧兄,你是個君子,並不善於說謊。所以今後你想說什麽就直說,別想學別人的樣子用計,那樣反倒要被人笑話。你到底要幹什麽?”
劉勘之笑道:“守拙是赤誠君子,生來做不得謊,卻又不想低頭求人,還是我替他說吧。他想要帶頭治水,但是又沒錢。想讓你請他主持此事,又張不開口,是也不是?”
顧實那英俊的臉此刻已經漲的通紅,一個大男人反倒是有些扭捏,手中的折扇不停地擺動,低頭道:“元定……你……你誤會了。我隻是……隻是不知縣尊是真有此意,還是隨便說說。若不過是隨口一說,我又何必白費氣力。”
殺父之仇奪妻之恨,此仇不共戴天地。範進承認,自己的胸襟是不及這兩人的。如果他們之間關係易地而處,自己隻會想把成功者推進水裏淹死,然後再去把未亡人變成自己女人,不會想著去給他幫忙做事。顧實拉不下臉來求自己是正常的,如果他真有毛遂自薦的勇氣,在相府就不至於被人當麵瓜看。
但是自己與他怎麽看也是仇人,他不來壞自己的事就是萬幸,還能給自己幫忙?
劉勘之這時介紹道:“我與顧家大郎是好友,曾聽他說過。守拙當日在家鄉主持過修堤,每日吃睡都在圩上,自己還搭了不少錢進去。在上元十八鄉裏,道德鄉的圩子修的最堅固。可是前幾年發洪水時,鄰村偷偷派人挖了道德鄉的圩子,以道德鄉行洪,結果守拙的心血全都白費,為此還大病了一場。可見,守拙的本事是有的,就是得遇到個伯樂才行。”
顧實歎了口氣:“每年水生之時,都有佃農到我家門外哭求減免租息,或是借貸度日,更多的時候,是借錢買棺木埋葬親人。我看過他們的樣子,絕望、無助、心死……即便是在夢裏,我也會被他們的模樣嚇醒。從那時起我就發誓,有朝一日,我一定要鄉親不再受水患之苦,不至於被洪水毀去家園,奪去一年收成。為此我查閱古籍,又與江寧工部的都水司的小吏交朋友,向他們問計。自信可以修一條足以保鄉親百年安穩的圩子,便向家裏討了這個差。於工款用料親力親為,至於自己拿錢出來那種小事倒不必說。那道圩子是我的心血,也是我的一個試驗,我想看看,我學的東西到底有沒有用。卻不曾想到……隻一夜之間,什麽都沒有了。”
“上元一縣之地,修水利單打獨鬥意義不大,必須全縣布局,乃至全府都要布局,不能單靠一個鄉一個姓,那樣的水利用處有限。”範進接過話來,“顧兄是明白人,應該懂得這些,不用我多說廢話。而且你也應該知道,這種事不好做。如你所說,一般縣官不願意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即便想做也做不成。既要向上峰要款,又要能頂住壓力,非有大靠山大能力的人不可,而範某是最合適的人選。”
範進自己也覺得,自己這話的威力不輸於一把鋒利匕首,把顧實未曾痊愈的傷口又重新割開。所謂大能力,這話等於廢話,顧實的治水能力估計比自己強多了。自己隻能牽頭,要說到怎麽做,其實也是得找人。至於靠山,就是張居正女婿這一條,如果不是自己奪了張舜卿,顧實成了女婿,這大靠山一樣存在。現在他不得不低頭求己,說到底還是因為在張舜卿的婚姻問題上,顧實成了輸家的緣故。
顧實大約是被放血放習慣了,對於這種傷害已經不以為意,反倒是點頭讚同。“沒錯,我曾經與數十好友聯名上疏,請應天府主持興修上元水利,如石沉大海再無迴音。這件事沒有官府出麵,肯定做不成,可是官府怕麻煩,又不願意管這種事。你方才的言語讓我相信,你確實有心思讓上元變個模樣,你也有這個本事從府裏要到銀兩興修水利。但是治水的事不是光有銀子有決心就行,最關鍵是要有人,我家中存有上元近十年水情變化文書,又曾經主持過圩子。這件事你要想做成,就隻能找我。”
劉勘之道:“守拙,你何以認定範兄自己不能親為?”
顧實的眼睛似乎又泛起了幾根血絲。“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非有此恆心不能成大事。範縣尊可曾吃得了這等苦頭,忍得住那等寂寞?到時候隻怕貪圖享受,把河工扔給下麵人,自己跑去逍遙,那河工又怎麽修的成?”
範進倒也不辯駁,隻道:“守拙兄所言極是,那我們就一言為定,範某負責去要錢要公示,顧兄就負責治水,不知顧兄意下如何?”
顧實道:“我可以答應你的邀請,但你也要答應我的條件。治水之事由我全權負責,你不許插手,也必須安排熟人來供應工料。另外安排你信得過的人,監督用款,有一文錢流到他處,你立刻就可以來打我的板子,如果用的沒錯,你就不能過問。最後治水之功是我的,你不能奪,要代我上奏張相,最重要的是,治水之事作成後,你要向張小姐說清楚,這事是我做的,與你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