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直是一群廢物!朕派去十萬大軍,結果幾乎全軍覆沒,現在契丹人一路南下,雁門關都要守不住了,你們可有退敵良策?”
高粱河一役失敗,讓北宋敗的猝不及防,遼國趁著士兵士氣正盛,借機興兵南下,邊關一帶幾經遼軍搶掠,邊關一帶宋人百姓不得不流離失所,向關內逃亡成為難民。
石守信是行伍出身,雖然多年不再征戰,但殺敵之心卻是不減當年,站出來說道:“聖上,臣願意領軍出戰!”
禮部尚書站出來說道:“聖上,我軍剛剛在高粱河被打得打敗而歸,軍中士氣低落,此時出戰恐隻會讓情況更遭,不如暫時休養生息,派人同契丹人講和,送他一些金銀財物讓他們退兵罷了!”
李繼勳道:“這契丹人對我大宋虎視眈眈,我們如果一味的委曲求全,對方隻會更加猖獗,不斷的增加歲幣,人心可是無底洞,我們要用多少金銀才能填滿?”
石守信附和道:“高粱河一役雖然我們不慎遭到埋伏,但我們大宋尚有幾十萬將領,隻要聖上下令,臣就算舍了這條命也要將那契丹人打迴關外。”
趙匡胤聽到大部分臣子都主張繼續同契丹開戰,自己心中也不想這樣同契丹人議和,這些年養精蓄銳,如果不能一鼓作氣擊敗契丹人,收複幽雲十六州,那日後再等這樣的機會不知道是什麽時候了。
“好!既然如此,那此次朕要禦駕親征,帶領我大宋將士收複河山,奪迴幽雲十六州!”
兵部尚書曾文秀上前道:“陛下,禦駕親征此事非同小可,您看是否讓慕容將軍也一同前往,他數次征討契丹,有他在……”
“休要再提此人,這個慕容元釗真是讓我失望,若不是他輕敵怎會有如此的麻煩,聽說大遼領兵的將領還是他的義子慕容德,這樣的人朕如何還敢用他!誰若敢再求情一律按通敵論處!”
朝堂中群臣見趙匡胤發了火,幾個本來還想替慕容元釗求情的人也嚇得不敢出聲了。
趙匡胤命趙光義重新調派二十萬人馬,準備好相應的糧草,半個月後一行人在趙匡胤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向雁門關方向趕去。
慕容德在雁門關攻打了半個月未能占領,於是率領手下將士繞過雁門關對附近的幾座城池發起進攻,一路七萬契丹大軍勢如破竹,短短兩個月時間連克北宋無座城池,耶律賢在上京見到戰報高興的放聲大笑。
“節製大人不好了!”
慕容德正在營帳內看兵書,正看的興起,忽然被人打擾,臉上浮現一絲不悅之色,開口道:“慌慌張張的做什麽!到底出了什麽事情了?”
“大人,我們在開封的密探傳來消息說大宋皇帝趙匡胤帶領二十萬精兵對我們大遼禦駕親征!”
慕容德聽完心裏也是咯噔一跳,強忍著沒有叫出來,皺著眉頭歎了口氣,揮揮手對來人吩咐道:“我知道了,此事關乎軍心動搖,萬不可對其他人講,否則軍法處置!這裏沒你的事情了,下去吧!”
來人急忙低頭喊是,退出了慕容德的大帳。
聽到趙匡胤禦駕親征的消息,慕容德心頓時沉到了穀底,看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城池又要拱手讓出來了,趙匡胤禦駕親征北宋軍心必然士氣高漲,自己的將士經過兩個月的連番苦戰士氣已經消磨殆盡,相較之下自己必然吃虧。
慕容德心生退意,打定主意立刻將手下幾個將領召集到帳內,安排他們做好準備,有序的撤離出宋境,退迴雁門關以北駐防。
耶律賢也收到了趙匡胤禦駕親征的消息,急忙召集群臣商議對策。
穆述裏道:“宋人皇帝禦駕親征,宋軍士氣大漲,我邊關守軍本就兵力不足,抵擋這二十萬大軍恐怕幾無可能,眼下不如陛下也率軍禦駕親征,揚我契丹軍威!”
耶律賢雖然治理國家是一個有道明君,但自幼因為受到驚嚇過度,體弱多病,不似趙匡胤那般本就是後周大將,征戰沙場已是常事,自己要是也學趙匡胤親征,恐怕未等戰事結束,自己先病的一命嗚唿了。
這穆述裏也是耿直之人,沒有考慮耶律賢身體便說了出來,這倒是讓耶律賢頗感為難,直言自己身體不好,顯得自己這個皇帝太過懦弱,若真要硬著頭皮去禦駕親征那更是讓自己為難。
宗羽心思縝密,見耶律賢麵露難色,心下一動便猜測出其中的原因了,上前說道:“陛下乃是千金之體,趙匡胤帶領區區二十萬人怎能值得陛下親征,若是去了豈不是顯得我大遼太無能了。依微臣之見不如讓穆述裏將軍帶兵前往,穆述裏將軍能征善戰,正是此次帶兵的最佳人選!”
耶律賢心裏不禁暗讚宗羽善於揣摩自己的心思,關鍵時候能夠出來替自己解決問題,於是高興的說道:“宗相說的有道理,趙匡胤親征在前,朕若也禦駕親征顯得有些拾人牙慧,此事還是依宗相之言由穆述裏帶兵出征吧!”
穆述裏道:“陛下,臣出征不是不可,但眼下要是召集二十萬大軍談何容易,何況我們大遼去年幹旱,並無多少糧草支撐,此事確實難做!”
契丹雖然強盛,但常備人馬也不過三十幾萬人,南院就有十五萬人馬,北院最多也就十二三萬人馬,雖然契丹是全民皆兵,但倉促之間也難以召集這麽多的人馬。
宗羽道:“我們召集二十萬人馬也太抬舉他趙匡胤了,陛下隻需調派五萬精兵便可抵擋住宋人的二十萬大軍!”
北院轉運使庫由聞言對宗羽喝道:“宗相此言未免太過狂妄,這趙匡胤以前是後周大將,滅南唐、南漢、平定荊湖之地,這樣的人就算在我們契丹也是屈指可數的,宗相竟然敢口出狂言要五萬人馬抵禦二十萬宋人精兵,未免太不把我契丹男兒的性命當迴事了!”
高粱河一役失敗,讓北宋敗的猝不及防,遼國趁著士兵士氣正盛,借機興兵南下,邊關一帶幾經遼軍搶掠,邊關一帶宋人百姓不得不流離失所,向關內逃亡成為難民。
石守信是行伍出身,雖然多年不再征戰,但殺敵之心卻是不減當年,站出來說道:“聖上,臣願意領軍出戰!”
禮部尚書站出來說道:“聖上,我軍剛剛在高粱河被打得打敗而歸,軍中士氣低落,此時出戰恐隻會讓情況更遭,不如暫時休養生息,派人同契丹人講和,送他一些金銀財物讓他們退兵罷了!”
李繼勳道:“這契丹人對我大宋虎視眈眈,我們如果一味的委曲求全,對方隻會更加猖獗,不斷的增加歲幣,人心可是無底洞,我們要用多少金銀才能填滿?”
石守信附和道:“高粱河一役雖然我們不慎遭到埋伏,但我們大宋尚有幾十萬將領,隻要聖上下令,臣就算舍了這條命也要將那契丹人打迴關外。”
趙匡胤聽到大部分臣子都主張繼續同契丹開戰,自己心中也不想這樣同契丹人議和,這些年養精蓄銳,如果不能一鼓作氣擊敗契丹人,收複幽雲十六州,那日後再等這樣的機會不知道是什麽時候了。
“好!既然如此,那此次朕要禦駕親征,帶領我大宋將士收複河山,奪迴幽雲十六州!”
兵部尚書曾文秀上前道:“陛下,禦駕親征此事非同小可,您看是否讓慕容將軍也一同前往,他數次征討契丹,有他在……”
“休要再提此人,這個慕容元釗真是讓我失望,若不是他輕敵怎會有如此的麻煩,聽說大遼領兵的將領還是他的義子慕容德,這樣的人朕如何還敢用他!誰若敢再求情一律按通敵論處!”
朝堂中群臣見趙匡胤發了火,幾個本來還想替慕容元釗求情的人也嚇得不敢出聲了。
趙匡胤命趙光義重新調派二十萬人馬,準備好相應的糧草,半個月後一行人在趙匡胤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向雁門關方向趕去。
慕容德在雁門關攻打了半個月未能占領,於是率領手下將士繞過雁門關對附近的幾座城池發起進攻,一路七萬契丹大軍勢如破竹,短短兩個月時間連克北宋無座城池,耶律賢在上京見到戰報高興的放聲大笑。
“節製大人不好了!”
慕容德正在營帳內看兵書,正看的興起,忽然被人打擾,臉上浮現一絲不悅之色,開口道:“慌慌張張的做什麽!到底出了什麽事情了?”
“大人,我們在開封的密探傳來消息說大宋皇帝趙匡胤帶領二十萬精兵對我們大遼禦駕親征!”
慕容德聽完心裏也是咯噔一跳,強忍著沒有叫出來,皺著眉頭歎了口氣,揮揮手對來人吩咐道:“我知道了,此事關乎軍心動搖,萬不可對其他人講,否則軍法處置!這裏沒你的事情了,下去吧!”
來人急忙低頭喊是,退出了慕容德的大帳。
聽到趙匡胤禦駕親征的消息,慕容德心頓時沉到了穀底,看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城池又要拱手讓出來了,趙匡胤禦駕親征北宋軍心必然士氣高漲,自己的將士經過兩個月的連番苦戰士氣已經消磨殆盡,相較之下自己必然吃虧。
慕容德心生退意,打定主意立刻將手下幾個將領召集到帳內,安排他們做好準備,有序的撤離出宋境,退迴雁門關以北駐防。
耶律賢也收到了趙匡胤禦駕親征的消息,急忙召集群臣商議對策。
穆述裏道:“宋人皇帝禦駕親征,宋軍士氣大漲,我邊關守軍本就兵力不足,抵擋這二十萬大軍恐怕幾無可能,眼下不如陛下也率軍禦駕親征,揚我契丹軍威!”
耶律賢雖然治理國家是一個有道明君,但自幼因為受到驚嚇過度,體弱多病,不似趙匡胤那般本就是後周大將,征戰沙場已是常事,自己要是也學趙匡胤親征,恐怕未等戰事結束,自己先病的一命嗚唿了。
這穆述裏也是耿直之人,沒有考慮耶律賢身體便說了出來,這倒是讓耶律賢頗感為難,直言自己身體不好,顯得自己這個皇帝太過懦弱,若真要硬著頭皮去禦駕親征那更是讓自己為難。
宗羽心思縝密,見耶律賢麵露難色,心下一動便猜測出其中的原因了,上前說道:“陛下乃是千金之體,趙匡胤帶領區區二十萬人怎能值得陛下親征,若是去了豈不是顯得我大遼太無能了。依微臣之見不如讓穆述裏將軍帶兵前往,穆述裏將軍能征善戰,正是此次帶兵的最佳人選!”
耶律賢心裏不禁暗讚宗羽善於揣摩自己的心思,關鍵時候能夠出來替自己解決問題,於是高興的說道:“宗相說的有道理,趙匡胤親征在前,朕若也禦駕親征顯得有些拾人牙慧,此事還是依宗相之言由穆述裏帶兵出征吧!”
穆述裏道:“陛下,臣出征不是不可,但眼下要是召集二十萬大軍談何容易,何況我們大遼去年幹旱,並無多少糧草支撐,此事確實難做!”
契丹雖然強盛,但常備人馬也不過三十幾萬人,南院就有十五萬人馬,北院最多也就十二三萬人馬,雖然契丹是全民皆兵,但倉促之間也難以召集這麽多的人馬。
宗羽道:“我們召集二十萬人馬也太抬舉他趙匡胤了,陛下隻需調派五萬精兵便可抵擋住宋人的二十萬大軍!”
北院轉運使庫由聞言對宗羽喝道:“宗相此言未免太過狂妄,這趙匡胤以前是後周大將,滅南唐、南漢、平定荊湖之地,這樣的人就算在我們契丹也是屈指可數的,宗相竟然敢口出狂言要五萬人馬抵禦二十萬宋人精兵,未免太不把我契丹男兒的性命當迴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