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於靜迴憶那時候的日子,她說她當時的生活是陷入了低穀,那段時間,她困惑過,苦惱過,也失望過。


    這時一位前輩及時出現在她麵前,就是嶽小雲,他一遍遍地撫摸著於靜的頭,一邊是鼓勵她說:“偉大的夢想讓成就隨之成長,渺小的希望讓你永落人群之後,相信自己,就必然會做到;一切都由意識掌控。如果自認高人一等,就一定出類拔萃,即使第一枚獎章還未頒發,你已獲得難得的自信,你已懂得隨夢想起飛。生命的戰爭並不總青睞於所謂的強者;或早或晚,贏得勝利的人,是相信是自己可以的人。”


    馮褲子聽了真的是很感動,想到於靜能有這麽一位師傅她真的是很幸運,要不是她遇到了這麽一位師傅,她估計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她的人生也不會如此的閃光。看到她能取得如此的成就,估計她的師傅,還有看她的人都會為她開心的,因為她是一個努力的女孩。你像是嶽小雲常說的那句話:“越努力,越幸運。”


    嶽小雲一邊鼓勵她,一邊看著她把刷茅坑,直到抹洗得光潔如新。然後,他從茅坑裏是摳下一塊石子來,這石子已經被他刷得又光滑又亮了,就像一塊明玉似的。於靜後來一直把這塊石頭是珍藏在自己的胸前,隻要是他迷茫,困惑,無助的時候,他就看看這塊石頭,想到自己刷茅坑的過去。


    他便像是從石頭裏吸取了無窮的力量,讓他變得異常的強大,她痛下決心:就算一生刷茅坑,也要做一名刷茅坑最出色的人。幾十年的光陰一瞬而過,如今她已是一位美麗異常的女人了。


    看著眼前這個風韻猶存的女人,於靜也二十多歲了,長年的辛勞,給她眼角留下淺淺的魚尾印跡。不過,她那濃密油亮的短發,仍是那麽烏黑。眼睛雖是單眼皮,但秀氣、明亮。那高高的鼻梁下經常有力地緊抿著的嘴唇,顯露出零星的活力。嶽小雲更讚美三十歲的女人,盡管她們不再年輕,不再有少女的天真和純情,不再有青春的靈巧和活力,不再有浪漫的幻想和追求,卻多了成熟和穩重,多了理解和安詳。可是她們在馮褲子看來卻是別有味道的女人,要不是自己的表妹了,說不定他也會愛上眼前的這個女人。


    在馮褲子看來,眼前的這個女人更象一首精致的詩,他的身上流淌著美麗與艱辛、溫柔與忍讓、善良與滄桑。原以為精致隻可以用來形容玉器,那種工藝上的精雕細琢,鏤空鑲嵌,讓人不忍觸摸卻又愛不釋手,馮褲子真的有些抑製不住自己的感情,對她更是想入菲菲起來。當然,如果馮褲子不了解眼前的這個女人,隻是看到她的模樣,還有她外表所表現出來的氣質,也許並不能吸引馮褲子。


    馮褲子問她:你第一次參加酒樓的表演,有什麽感受嗎?


    於靜想到自己登台時候的情形,她卻也是深有感觸的,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有些事人們想要永遠記得,而有些事很多的人卻不想記住。對方問的也不是什麽壞事,卻也是一件開心的事,也是她最難忘記的事:我覺得很榮幸,為什麽我覺得榮幸,大家都知道我以前隻不過是一個刷馬桶的,我想就算是到了現在,還是有很多的人看不起我,說我是一個刷馬桶的。


    是的,我們每一個不能決定自己的出身,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是如何的性格。但我們可以做的其實還有很多,因為我們每個人的路都是我們自己走出來的,怎麽走,走向何方,都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於靜也曾一度難以堅持,在她的朋友眼裏,上台表演什麽的簡直是天方夜譚,換成是別的人如果是受到如此的對待。很多的人怕也早已放縱沉淪,但於靜全然不顧,用自己的堅持,自己的執著,走向了屬於自己的路。


    很多時候,我們被太多身邊的人左右,我們喪失了很多自己的獨立自主判斷能力,在別人看來刷馬桶這活估計沒有人願意去做。大家都希望自己做高大上的事,都盲目跟從那些體麵的人,想要成為體麵的人。可是體麵的事,體麵的人,那也是隨便一個人就能做的,大部分的人生來就不是體麵的人,也做不了體麵的事。工作不分貴賤,不管是什麽工作,隻要我們做好了,都能讓平淡無奇的我們變得閃光。


    俗話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金子形容人的才華,像金子那樣有價值,人是主動的,所以這裏用發光而不是反光。所以我們說是金子總會發光,就是說尤其是那種暫時沒被發現的一個有才華的人不會總被埋沒,總有一天被發現。直到被發現,就好比一塊埋在土裏的真金,被發掘出來,陽光一照,反射出光芒,因為本身這句話是比喻人,考慮了人的主觀能動,所以才這麽說。


    是人才總會出人頭地的,哪怕他做的是最低賤的活,可是如果她是有才華的,依舊沒法將她給埋沒了,不管什麽灰塵都掩蓋不了他(她)智慧的光芒;不是人才,雖然可能會出人頭地,但那是暫時的,總有一天會顯露出醜陋的本質。試想一下金子被深埋在地下,經過日積月累的等待後,終於有一天被人從深土中挖出來,來到朗朗天地,發出自己無限光芒。


    猶如一個人才,苦心修練,潛心做人,終於遇到識才之人,得以重用,進而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從這個角度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是對“人才”的鞭策與鼓勵,讓他們平心做人,耐心等待,沉著處事,不急不躁,做人要低調,這頗像“道家”的思想。薑太公,伊尹,諸葛亮不都有這樣的經曆嗎?另一種情況是,被埋在地下的金了要想發光,除了等待被發現之外,還需要自己的掙脫與努力,而於靜就是這樣的人。


    金子想要得到別人的矚目,還得需要主動想辦法,鑽出地麵。猶如一個人才,若想出人頭地,光被動地靠“伯樂”的發現是不夠的,要學會努力奮鬥,要學會“推銷”自己,主動並想盡一切辦法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本領。像於靜這樣的人,為了得到別人的常識,她隻能這樣做了,唯有如此才能達到“發光”的目的。從這個角度看,“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是不是也可以這樣以為,越刷越幸運,刷久了就算你是茅坑裏的石頭,你也會發光的,這就是上帝指使的刷馬桶的哲學。


    這句話,同樣是對“人才”的激勵與鼓舞。讓他們做奮發有為的人,做有理想有抱負並能為理想抱負不懈奮鬥的人。正所謂黃天不負有心人,付出必有迴報,隻要肯努力,成功就在眼前。這頗像“儒家”的思想。古代的許多有才學而又有做為的人,如王安石,韓愈,蘇軾,於靜等不都有類似的經曆嗎?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並不是所有的金子都能通過努力達到發光的目的,有些金子就算努力了一輩子,也沒法鑽出地麵來。


    如果金子鑽不出來,他如何發光,很多的人一輩子都得不到常識,如同上帝指使這般神一樣的人物,就算是再有能耐那又如何。這個世界這麽在,隻有少數的人才可能像金子般的閃光,可並不是說別的沒發光的就不是金子了,它們依然是金子,隻是還未被人發現,還沒有得到別人賞識而已。可是,物質的本質是不會變的,是金子就是金子,不是金子就算是能發光也不能稱作金子。


    這個世界本就不差金子,更不要說在地下耐心等待的金子了,不被發現的機率更要高許多,發光的機遇也就小得可憐。悲觀者無不認為,一個人才通過努力,未必通遇到“伯樂”,未必被常識,被重用。至於那些不主動努力,耐心等待明主的人才,被埋沒的機率就更大。所以自古至今,就出現了那麽多“懷才不遇”的人,多少大詩人無不是懷才不遇的。


    就算是懷才不遇,活著的時候並沒有被世人認可,可是死後她們的才華並沒有被埋沒,卻被後人所稱頌,還是被載入史冊了,這樣的人難道就不優秀嗎?這裏除了個人不努力,或努力不夠,或缺少伯樂的原因之外,時至今日人才不能被重用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自認為是“人才”。可是我們真就能定義為人才嗎?不說我們能不能產生所謂人才應有的社會價值,再說我們能不能滿足幫派的個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要,再有就是我們能不能融入到這個社會,更好的發光發熱,這才是真正人才的標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上帝指使自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上帝指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上帝指使並收藏上帝指使自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