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的詳細統計結果已經揭曉。


    在這一眾群眾當中,想要學習大棚建設的僅有 10 人,而選擇學習蔬菜種植的則非常多,可以說幾乎是人人都報了名。這是因為種植這種技能,除了在蔬菜基地能夠派上用場之外,在自家種菜種莊稼時同樣也能應用得到,所以幾乎人人都報名參與了蔬菜種植的學習。


    除此之外,剩餘的像蔬菜的采收以及蔬菜的初級加工,這個班也有 150 人報名,相比較而言人數就比較少了。


    至於營銷和倉庫管理,許多老百姓都有一種守家在地的情結,不太願意出門遠行。所以一提到要到縣城去管理倉庫,報名的人就寥寥無幾,隻有 5 人而已。


    最後是營銷這一塊,竟然沒有一個人報名。或許是因為要到縣城甚至縣外去開拓市場,這對老百姓來說實在是太過艱難,他們都不願意去嚐試。


    經過一番深入的討論和協商之後,當場就做出了決定,在明天白天直接開設大棚建設的培訓班。


    這種做法具有多方麵的優勢。


    首先,我們擁有一塊校田,盡管麵積不算大,但用於教學卻是非常合適的。其次隻有建設好大棚才能考慮下一步的種植班。


    大棚建設的教學方式與普通教學有很大的不同,它並不局限於教室裏的授課。我們直接在校田裏進行手把手的教學和建設,采用項目式教學的方法。像杜小平、韓三平這些想要學習大棚建設的人,非常喜愛這種教學形式,因為它更加直觀,而且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員們在實際操作中更好地掌握技能,更深入地理解大棚建設的原理和過程,同時也能夠讓他們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二天清晨,李豔科和李曉陽剛剛從睡夢中醒來,正準備弄點吃的,這時杜小平、韓三平以及幾個曾經從事過建築工作的人就已經來到了這裏。


    李曉陽看到來的人如此少,便疑惑地問韓三平:“怎麽來的人這麽少啊?我記得咱們村裏幹建築的人挺多的呀。”


    韓三平迴應道:“咱們村裏在建築工地上打小工的人確實不少,但是現在農活都幹完了,而建築工地上正是最繁忙的時候,這個時候大家都在建築工地忙碌著,實在是抽不出空來。而且關於學習大棚建設這件事,我們幾個人學會了就可以了。反正就算那幾個人來了,他們也隻是打下手的,不可能所有人都去搞設計,都去當老板呀,是吧?”


    李豔科聽了韓三平的話後說道:“確實是這麽個道理,不可能所有人都當老板,你說得對。那你們先稍微休息會兒,我們先吃點東西,吃完後咱們就開始。”


    杜小平聽了之後說道:“李老師,我們不忙,我們先把現場收拾收拾,再把工具整理整理。”


    杜小平接著說道:“李書記、李老師,你們先去吃飯吧,我們來準備上課要用的東西,比如鋼卷尺、皮尺、鉛筆,還有用來草繪的本本之類的。我看咱們辦公室好像沒有這些,我家裏倒是有一些,我這就迴去拿過來。”說完,他便領著其他人轉身迴家去取東西了。


    李曉陽看到群眾們的熱情如此之高,也不好意思再拖延時間,趕忙到廚房快速弄了兩碗掛麵湯。結果兩個人不到 5 分鍾就三下五除二地吃完了飯。


    李豔科和杜小平以及一眾學員們齊刷刷地站在校田的邊緣處,李豔科表情嚴肅地開口說道:“蔬菜大棚建設啊,這首先得確保選址合理,大家一定要注意,要避開那些低窪且容易積水的地方,一定要保證排水能夠順暢進行啊。大家想想,因為大棚裏的蔬菜如果幹旱了可以澆水,但一旦被水泡了可就麻煩了,必須馬上排水,否則這些蔬菜就會被淹死啊!”


    說到這裏,李豔科停頓了一下,然後抬起手指向遠處小河邊的位置,接著說道:“大家看看那邊,那些與小河距離太近,甚至就在河道裏,而且石堾十分低矮的地塊,一旦遇到下大雨的情況,很可能會被淹沒,或者直接被水衝毀,這樣的地方絕對不能選擇啊!”


    眾人聽了李豔科的話,都紛紛點頭,臉上露出讚同的表情,其中一個學員說道:“李老師說得對,這些地方確實不能選,不然可就麻煩了。”另一個學員也說道:“是啊,排水真的很重要,不能馬虎啊。”一時間,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十分熱烈。


    接著,李豔科指著眼前的地塊說道:“大家看這塊地,非常不錯,它目前大概長 30 米,寬 10 米,特別適合建設蔬菜大棚,一點也不浪費地方。”


    “一般來說,大棚的寬度最好不要超過 12 米,不然會因為跨度太大,導致棚頂承受的壓力不夠,在大雨天或大雪天的時候,很可能會壓塌。”


    “大棚的邊高不能少於 1.5 米,中間高不能少於 2.7 米,這樣大棚裏才有足夠的空間讓蔬菜生長,同時也能有一定的空間容納熱氣,避免蔬菜被燒壞。”


    “我們把這塊地的大棚建成寬 10 米,長 30 米的大棚,在兩頭留下 1 米寬的門,做成對開的形式,這樣兩頭的門同時打開就能快速通風。”


    “為了保證棚頂的承重能力,頂上的龍骨應該選擇一次成形的弧形鋼管,間距以 1 米為宜,同時側麵也相應地建議設立立柱來支撐頂梁龍骨。”


    “因為這個棚的跨度不大,選擇直徑 25 毫米的鋼管就可以了,這樣它的抗風能力和載雪能力基本上就能夠滿足要求。”


    “鋼架搭建完成後,為了使其更加牢固,要縱向拉住,有必要的情況下還要加剪刀撐,甚至在棚內加設立柱,不過這個棚倒不用這麽麻煩。”


    “最後就是覆膜,第一層是塑料膜,不能用太差的,要能抗風抗氧化,還要有良好的透光性。第二層是防曬膜,也就是遮陽網。這兩層膜都要能分能卷,卷到棚頂,以便調節棚內的光線、溫度、濕度。需要加裝卷簾裝置。”


    “這個簡易的塑料大棚差不多就是這樣了,大家在計算立柱的時候要考慮好埋地部分,別算錯了導致無法使用。”


    李豔科非常認真地在指導著這幾位農民建設蔬菜塑料大棚,他們講得認真,聽得也很認真。


    現在雖然還沒辦法實際進行大棚建設,但他們在地上比比畫畫,倒也能讓這些人理解具體的施工步驟、選址要求以及大棚預算的做法。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講解,杜小平和韓二平基本上已經掌握了蔬菜大棚的建設要領。


    “下麵你們幾個各自畫一個草圖,並計算所用物料,算完後交給我。”


    這個時候,李豔科又對他們提出要求,讓他們分別根據李曉陽的這塊地自行設計蔬菜大棚,並做出預算以及購置材料的清單。


    這幾個人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們常年從事建築工作,對於相關的知識和計算還是比較熟悉的。於是,他們迴到小學教室,從李曉陽那裏借到筆和紙,便開始各自計算起來,並且還在草紙上繪製出自己的設計示意圖。


    大概又過了一個多小時,他們的設計草稿都完成了,紛紛請李豔科過目並指點他們的設計。


    李豔科對他們的設計表示了充分的肯定。盡管設計各有不同,但基本上該考慮的都考慮到了,並沒有出現太大的問題。尤其是杜小平設計的各種骨架鋼架的預算非常精確,他對承重以及鋼材的型號都有更為明確的標注,這樣使得花費的預算更少,而且他的預算也更加準確。


    杜小平設計的是全鋼架的雙麵塑料大棚,也就是呈半圓形的塑料大棚。


    而韓二平和韓三平設計的則是直角型的塑料大棚,也就是在背風朝北的一麵設計一堵土牆,與地麵形成一個 90 度的夾角,隻在向陽的一麵搭建鋼骨架和塑料薄膜。雖然他對鋼材價格的估算不是很準確,用料也稍大一些,但在土磚建設這一塊的計算反而更為準確。


    其他幾個人也都設計了自己的大棚,雖然他們對物價了解不多,但數量的計算基本正確,隻是偶爾會少一些小的配件,這方麵考慮得有些不足,但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


    下一步就是實踐了。


    李曉陽決定讓大家先拿這塊校田做實驗,同時李豔科在一旁指導。於是,大家被安排一起到縣城去采購所需的物資。因為要建設塑料大棚,需要一些加工設備,比如鋼材切割機、砂輪鋸、角磨機、電焊機、電鑽等。但杜小平和韓三平以前隻是在工地幹活,這些設備他們並沒有,這讓他們犯了難。


    李豔科提議道:“你們這裏有沒有租賃建築設備的地方?我記得我們那裏有租賃模板的,還有租賃攪拌機、震動棒之類的。像這類切割機之類的,有沒有租賃的地方呢?你們可以去相關地方看看。”這一番話一下子讓建築工人們有了思路,他們連連稱是,覺得可以去碰碰運氣,如果有出租的就租下來。


    這次,李曉陽沒有插手,而是安排這幫工人自行前往縣城采購並運迴來。關於所需費用,他提前給杜誌剛打了電話,讓杜誌剛跟他們一起采購,把需要的收據、發票等相關東西都收集齊全,方便入賬。畢竟這是他們第一次搭建塑料大棚,也是一次實驗。


    打發這幫工人離開後,李曉陽和李豔科的工作暫時告一段落,接下來就等著工人將材料采購迴來,進行大棚的試建設了。


    在這個閑暇時間裏,李曉陽又思考起大棚建設完成後的事情。他意識到,在種植環節,水是不可或缺的,蔬菜需要靠水來澆灌,沒有水是種不出好蔬菜的。


    隨後,他想到了之前安排杜順義與老百姓溝通水利建設的事,不知道進展如何。剛好李豔科也在,他便想讓李豔科一起幫忙參謀一下水利建設的計劃是否可行。


    於是,李曉陽給杜順義打電話,讓他到村委會來商量水利建設的事。


    其實,杜順義早就對水利建設項目有了想法,隻是這兩天大家都特別忙,不是在設計謀劃銷售中心,就是李曉陽上山陪旅遊團旅遊,再加上昨天的見麵會忙到很晚,一直沒機會跟李曉陽說這事。現在李曉陽打電話讓他過來,正合他意。


    三人在李曉陽的辦公室坐定,開始商量水利建設的事。李豔科根據自己多年從事蔬菜種植的經驗,在一旁進行補充和完善。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謀劃,水利建設終於定稿了。


    巨石村雖然河裏常年有水,很少遇到特別幹旱的季節,但水在溝裏,要想把水引到山上和地裏,需要花費一番功夫。


    這裏山的落差較大,且有以前修建的明渠,但現在作為蔬菜種植基地,用水量會激增,水資源的寶貴性一下子就凸顯出來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大水漫灌,那樣太浪費水源。


    因此,有必要將所有明渠改為管道,而要做到這一點,包括閥門、小水池、水窖、水泵等在內的所有東西都需要重新購置安裝,成本一下子就增加了。


    經過粗略估算,總費用需要五十來萬,這讓李曉陽感到很心疼。


    之前費盡心思多方拉關係才搞到一百多萬,一個水利項目就要花五十萬,實在舍不得,但不做又不行,這讓他十分頭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官運亨通之脫貧攻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呂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呂哞並收藏官運亨通之脫貧攻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