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吳潛,劉克莊,吳文英,趙孟堅。”趙崢翻看理宗時期最有影響力的這幾位文人,暗自慶幸這四個人都不在臨安。


    趙崢看著手上的一批比較有文名的官員名單,暗道自己提出這次詩會還是有些太輕佻了,在朝官員詩詞有被收錄在古詩大全裏麵的就多達十一人。


    雖然在曆史沒有什麽名氣,但隨意一首詩放在後世那就是璀璨奪目。


    還好自己比試的隻是意境,還好自己隻要求打成平手,隻要獲得一些官員的認可就行。如果不是因為這次事件,讓那些官員士子認可白話詩還是有可取之處不是什麽難事,但現在雙方直接針鋒相對,那可就難說了。


    保險起見,看來得收買對方中的幾個敗類了……


    同時,趙崢也在祈禱,泰戈爾,雪萊,拜倫……你們要挺住。要知道你們麵對的是中國曆史上文風最鼎盛時期裏的文人墨客。


    死的別太難看。


    ——


    國師要開詩會了,這道消息才泄露不到半天就傳遍了整個臨安,臨安的百姓今天見麵的第一句話是:“你們知道嗎?國師要開詩會了,要和那些官人論詩……”


    民眾對趙崢抱有足夠的熱情的和好奇,所以他們焦距的不是白話詩究竟究竟是什麽樣的奇怪存在,而是趙崢如何作詩。


    葬秋園本來就是士子經常聚集在一起的吟詩作對的地方,在臨安士林有很大的名氣,今日聽說國師要在這裏開詩會,百姓更是將園子圍的水泄不通。


    詩會在下午申時(15點至17點)舉行,當趙崢進入葬秋園後看見一群趾高氣揚,意氣風發的官員士子後,心裏難免有些忐忑,悄悄的問了一下身後的遊雄:“人都搞定了?”


    遊雄點了點頭:“應該不會有什麽問題,除了少數幾個寒門子弟表示會鼎力支持外,其他都沒有直接表態,隻是表示到時候絕對不會為難國師。”


    趙崢歎了一口氣看來他們是對白話詩沒有一絲信心,在他們印象中,白話就是白話,詩就是詩,兩者本來就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東西,怎麽會出現白話詩這種奇怪的東西,他們腦中甚至無法想象白話詩究竟是什麽樣的存在。


    而史彌遠將那首從宮中傳抄的詩留了下來,沒有外傳,所以那些官員至今都無法明白自己麵對究竟是什麽敵人。


    趙崢似乎先勝一籌。


    ——


    趙崢坐在中間的石凳上,今日是詩會,沒有那麽多規矩,大家都隨意的落座。


    “諸位官人,此次詩會,咱們隻比意境,格律不論,因為這白話詩根本就沒有格律。”


    台下一位官員聽到這句話輕笑了兩聲:“若無格律,如何言詩。”


    趙崢也沒有否認,因為這是舉世公認的,但他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詩者言情言物,在趙崢看來隻要符合一定韻腳,節拍,言之有物的都可以稱之為詩。所以咱們今日體裁不限,詩詞皆可,半個時辰大家交上來評定便可。”


    時任工部侍郎,四木三兇之一聶子述問道:“那如何裁定魁首?”


    “當然是園內所有的人推舉。”趙崢在此打了一個馬虎眼,他故意說園內所以的人,其實是將那些站在警示線外前來圍觀的百姓也算進去了。


    聶子述是福建大族人士,世代耕讀傳家,於孟子等書有自家的學問專研。趙崢的白話與標點一出,他就看到了其中的利弊。


    利在千秋,弊在己身。所以朝堂言官彈劾趙崢都不在白話文本身這點上下工夫,頂多說白話文粗鄙,有傷風雅,但這絕對不是什麽罪過,所以就風聞請奏其他事情,比如妖言惑眾之類的,能有多大奏效,就看史彌遠的決心了。但他們內部卻在分化,大部分寒門子弟樂見其成,甚至有為趙崢歌功頌德之意,一部分開明的儒臣也支持其行。


    但幸好白話文隻在臨安風行,趙崢白話文、標點一事還隻局限在朝堂之類,要是天下流傳,朝野大論,那可真稱得上震動天下了。


    到時候誰判定勝負?自然是那位從未理政的管家,所以在這一點上看,史彌遠一定是站在士大夫這一方的。


    詩會進行了一刻鍾,外麵就有人來報,參知政事宣繒前來,這可是大宋名義上的首輔,做到參知政事基本上就算是首輔,但奈何在他之上還有個史彌遠,封太傅,拜右丞相兼樞密使。


    此人在曆史以和事老,獨善其身聞名,牆頭草,或者說是政治嗅覺十分靈敏,在朝堂十多年未倒,與史彌遠親和。但又不能將他視為史彌遠一黨。這份搖擺和騎牆足見其功力。


    宣繒的到來,這評定魁首一事自然由他來做。


    聶子述疑惑不解互相看了看身旁與自己一同前來的梁成大和莫澤,疑問是不是相公的心思又變了。


    ——


    史彌遠雖然沒在葬秋園,卻耳目靈通,知道裏麵發生的一舉一動。


    宣繒來了,趙崢便贏了。


    無論趙崢的詩是輸是贏,他的目的都達到了,讓白話文天下皆知,流傳於世。而宣繒一來,此事影響必大,一朝國師和宰執都參與的詩會影響能不大嗎?


    到時候白話文和標點傳遍天下,有心人隻會看到其價值,此物隻要在民間盛行,要再禁絕那可就難了。


    而宣繒這頭老狐狸應該嗅到什麽味道了,史彌遠問了一下身旁的兒子:“宣繒的書信還沒到嗎?”


    史彌遠篤定宣繒絕對不敢撇開自己做此事,果然話音剛落,管家就匆匆來報,因為送信人在路上遇到了點麻煩,宣大參的書信剛剛送到。


    “麻煩?”史彌遠在心中暗笑,這宣繒是該遇到點麻煩了,他那些親朋故舊的位置該動一動了,小小的敲打他一下。


    “晚上讓知孝和成大來我府上。”


    史彌遠一下子就亮出了尖刀。


    “讓人將這詩傳出去,就說老夫很喜歡這首詩。”史彌遠淡淡的吩咐。自己順勢把趙崢向前推一把,也不枉相識一場。


    至於是福是禍,就不得而知了。


    ——


    不到半個時辰,大家就紛紛遞上詩詞。直到香燭燒盡都不見趙崢將詩作遞上上來,趙崢寫了一首揉了一首。


    直到聽見與人議論,才憤筆寫下,不管了,你們要怎麽就怎樣!我直接將古詩翻譯成白話!


    眾人將詩作都呈了上去。


    由禮部侍郎程東青念讀,宣繒評判。


    “夜色侵霜,蕭蕭絡緯啼金井。夢寒初驚。一倍銅壺永。無限思量,展轉愁重省。熏爐冷。起來人靜。窗外梧桐影。”


    程東青念完,大家都拍手稱讚,這首描寫個人孤愁的詞可算做精品。全詞由遠及近,層層推進,情調也逐步升高,算是少有的佳作。


    宣繒見了滿意的點頭:“何人所作?”


    程東青翻看下麵的提字:“毛並,寶慶二年的進士,好像在鴻臚寺勘磨。”臨安城大大小小的官員上萬,程東青也不能記住所以人的名字和信息。


    趙崢聽到這裏臉就有些黑了,這順便一拽就拽出個詞人,這宋朝果然是文風鼎盛。


    宣繒讓人將毛並叫了上來,看他器宇不凡,當即起了愛才之心,更他交談了幾句。毛並內心激動,今日走了大運,能得到宣繒的青睞,自己的差遣應該有著落了吧。


    “此詞可評前三。”


    “大參,這首也好像不錯。”


    “嫋嫋薰風響珮環。廣寒仙子跨清鸞。誰教瑞世儀周間,自賦多才繼小山。鈴閣靜,畫堂閑。袞衣象服鎮團欒。年年此日觴處,留待菖蒲駐玉顏。”


    ……


    宣繒將詩一一看完,奇怪的問道:“國師所做的呢?我也很好奇這白話文如何作詩?”


    程東青見趙崢還在奮筆疾書便親自下來取,趙崢見狀,又將手裏翻譯成白話的古詩揉成一團扔掉,沒有必勝把握了。


    程東青看到這一幕不禁暗笑,看你如何下去,說著就要撿趙崢扔下的詩作去評定。


    趙崢見到了急忙叫住:“別!程侍郎稍等片刻,我馬上寫好!”趙崢如此說道,程東青也不敢逼迫,也隻得不懶煩的說道:“還請國師快點,你已經超時了。”


    趙崢寫完後將詩遞給了程東青,立馬說道:“諸位,小道開這場詩會,不是要要證明我的白話詩比諸位要強,而是為了說明我白話詩亦有可卻之處,不全是粗鄙之言,白話詩,格律詩無貴賤之別。隻在於所言之物是否能感染諸位。”


    此事的始作俑者夏玉當即就說道:“國師,你話的這麽多,我們還不知道你做些什麽東西。你就不混淆視聽了,詩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夏玉作為此次事件的發起者,卻憤怒的發現自己沒有撈到任何政治資本。就好像他隻是照例發了一份奏折,他當即明白,這是史彌遠在打壓他,史彌遠不希望與國師徹底翻臉,所以打壓他這個發起者,但在內心裏還是不希望標點和白話文流行,所以這次風波才會生出。


    明白被人拋棄之後,夏玉就像一條惡狗一樣站了出來,他不甘心輸掉所以籌碼,所以急著跳出來將自己打造成反國師第一人。


    就算失敗,國朝不殺文人,朝廷也不可能殺了他,大不了出知地方。


    “此言差耶!”一名中年禦史站了出來駁斥夏玉的話,作為寒門士子,又收了遊雄一大筆錢,此時自然要站出來幫國師擋口水。


    趙崢暗中收買的那些官員見有人跳出了做了出頭鳥,便不再猶豫,他們在心裏已經認為趙崢的白話詩必然是狗屁不通,拿人錢財**,將這詩會搞成罵戰,這樣一來就能為國師的白話詩遮掩一二。


    眾人罵戰升級,卻獨不見程東青和宣繒表態。


    眾人驀然間發現二人正在出神的望著趙崢的詩作。


    宣繒讀完,一臉感歎,難道市井傳言竟然是真?


    眾人見宣繒如此作態,紛紛好奇趙崢所作何詩,是太好還是太壞?


    有人怕宣繒暗箱操作,擅作主張將趙崢的詩評為魁首,於是大喊:“大參還請你將詩作示下,讓我們也品鑒一番。”


    宣繒點頭示意,讓程東青直接念了出來:


    那一刻我升起風馬不為乞福隻為守候你的到來


    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日壘起石像不為修德隻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隻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隻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隻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隻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瞬,我飛升成仙,不為長生,隻為佑你平安喜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宋第一神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帝一處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帝一處開並收藏南宋第一神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