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府正堂被裝飾成了靈堂,老人的家屬披麻戴孝,麵帶悲愴地接待客人。
積灰和木釺早就堆滿了幾個香爐,可是絡繹不絕的來客還是默默將手中細香插下。
老人以自己的名義開辦了幾個善堂,直到半個月前,他還去過那些善堂,看望收養的孩子。
如今那些孩子在育養員的帶領下來到了郭府,他們之中有些年紀尚小,不懂得‘死亡’意味著什麽,但是那些年齡比較大已經了解了這個概念,他們哭起來,小的就跟著哭。
他們這一路上都在哭嚎,但育養員少見的沒有安撫,而是跟著紅了眼眶,低聲啜泣。
那些在善堂中被養育成人的孩子也來到了郭府,他們有的已經四、五十歲,白發悄悄攀上了鬢角,早就生兒育女,可這個時候,他們也還是哭得像是孩子一樣。
老人的一生學生無數,桃李三千,有的入朝為官,有的入伍為將,有的入市為商,有的作名流清談,可他們在接到消息之後,都紛紛從各地趕來,將偌大一個郭府擠得滿滿當當。
天都周邊地區都在下著綿綿細雨,已經下了兩天,沒有一刻停息。
來給老人進香的人從街頭排到了街尾,從這一條街排到了另一條街,因為他這一生中幫助了許多人,有的是幾兩錢財,有的甚至隻是一頓飽飯。
滿朝文武皆盡來此,就連久居深宮的太子妃和慈宗的嬪妃在接到消息之後都紛紛離開皇宮,為那位老人送上了一炷香。
如今放眼街道,除了素白之外可能再也看不到第二種顏色,就算是外國使臣,也都紛紛換上白色衣衫表明態度。
玉憐跪坐在棺材旁,眼眶微紅,看著身邊的木棺,不由想起那位老人和藹的笑容和幽默風趣的言語,忍不住又流下淚來。
唐碩默默站在人群中,捏著信封的指節蒼白,這是那位老人給他的介紹信,盡管直到老人逝世之時,他們仍舊沒能梳理完天都龍脈,可那位老人在逝世之後,這封介紹信就交到了他的手上,而且看墨跡,這封信早就已經寫好了。
“阿彌陀佛……”不苦和尚身著縞素,向那位老人獻上了一炷香,聽著‘奠’字後麵傳來的誦經聲,微微躬身,念了聲佛號。
張瑾帶著秦蓁走來,他與那位老人接觸得不多,但他自小就是聽著國師的故事長大的,小時候還曾幻想能有一天也如這位老人一樣成為一代傳奇。
前來祭奠老人的人形形色色,有達官顯貴,也有市井百姓,有販夫走卒,也有醫師文人。
其中不知有多少是虛情假意,有多少是真情實意,又有多少心懷險惡用意,來此隻是為了確認老人是生是死。
梅花盤坐於棺材後方,身披縞素,閉目輕聲念誦經文。
隨後,他的聲音頓了頓,睜開雙眼,情緒有所波動。
他感覺到了辛朝的氣息靠近,可不知為何,又遠離了郭府……是因為發現了什麽事情?
思索片刻,梅花又閉上雙眼,專心誦經。
太子披麻戴孝地坐在靈堂外,當官員們來到郭府,看到他的時候,不免有些瞠目結舌,但仔細一想,這似乎並非不可能的事情。
當年武宗駕崩,國師便以‘兄弟’的身份操持喪禮,慈宗駕崩時,國師也以‘叔伯’的身份出席。
或許皇家和郭家之間的關係沒有好到這種程度,但國師與武宗親如手足卻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諸位不必行禮。”太子的眼眶和鼻子通紅,麵對前來進香的眾多大臣,他帶著稍許哽咽,低沉說道,“如今在下乃是以‘李奇’,而非太子的身份出現在這裏,諸位要去進香便去吧,不必向在下請示問安。”
雖然話這麽說,但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
前來祭奠國師的官員們小心翼翼地與太子問安,這才走進靈堂上了一炷香。
哭聲與煙氣一同盤桓於靈堂上方,老人的三個兒子跪坐在棺材旁,帶著妻小麻木地向來者躬身行禮。
這場喪禮十分樸素,這是按照老人意願來布置的,在彌留之際,他就多次要求自己的喪禮不要大動幹戈,盡量樸素一些。
可是以他的身份,樸素是絕無可能的事情。
盡管無人設宴,天都的各家酒樓飯店,乃至茶樓青樓都相當默契地自費大擺宴席,請天都上下所有人‘參加’國師的喪禮,而這乃是他們自發的行為,無人強迫,無人要求。
賭場、勾欄和戲院紛紛關門,隻有生產性的工作仍在繼續,隻是人們大多都沒有什麽工作熱情,總會心不在焉地望向某個方向。
那個消息從昨天就開始在天都之內傳播,到了今日,幾乎整個天都都知道了這個消息。
——國師壽終正寢,駕鶴西去,這個消息讓無數人為之悲慟。
天都上下,不知有多少人受過那位老人的恩惠,從遊走在街頭巷尾的乞丐,到朝堂之上的官員,在這一日,他們都在為那位老人的逝世而哀傷。
啪噠!啪噠!
雨勢忽然大了起來,滴落在地上的雨水流向街道邊緣的雨水口,化作涓流湧入下水道中。
無數把傘擁擠在人行道上,傘下是無數個身著縞素的人,也不知是不是他們的錯覺,他們好像看到了有一縷煙氣從郭府中飄出,從他們身邊飛過。
許多人側目望去,隨即發出驚唿——在那濃厚的雨幕之中,他們好像看到了那位老人拄著拐杖,笑著遠離的背影。
有人腳踏積水,縱使讓衣服沾上了水跡也沒有停下,跌跌撞撞地闖過雨幕,卻沒有找到那個老人的身影,好像一切都隻是幻覺。
消息在人群裏傳開,許多人都說自己確實看到了國師從自己身邊走過。
可是,這大雨天的,又怎麽可能會有煙氣飄浮?
這天都很大,隻靠雙腳走的話,也許十天半個月都走不完。
在距離郭府稍遠的地方,有人聽到了一陣頻急的馬蹄聲和笑聲,可是轉頭看去,或是仔細一聽,卻什麽都沒能發現。
雨勢又稍稍大了一些,一些如國師一般年老的老人站在屋簷下麵,望著外麵雨水連成絲線,莫名想起了幾十年前的那一天。
他們被尚不是國師的郭通裹挾著從長安來到了那座剛剛更名為‘天都’的要塞,那一天他們騎著駿馬顛簸了一路,差點就連身子骨都要被顛垮了。
那一天的雨,好像也是這麽大。
長街上,馬蹄聲急驟,其中還參雜著車輪滾動、車廂搖曳的聲響。
人們舉目望去,很可惜,沒能捕捉到那形如煙雲般的幻象。
郭府內,太子好像感覺到了什麽,猛然抬頭望向門外的方向。
恍惚間,他看到了自己的祖父迎麵走來,但是一眨眼,那些景象都消失了。
他嘴巴微張,呆愣了片刻,然後又輕歎一聲,低下了頭去。
轟隆!
一聲雷鳴乍響,卻蓋不過人們低微的哭聲。
善人死,受恩者泣;國公薨,家族哀慟;國師故,舉國縞素;聖人逝,天地同悲。
積灰和木釺早就堆滿了幾個香爐,可是絡繹不絕的來客還是默默將手中細香插下。
老人以自己的名義開辦了幾個善堂,直到半個月前,他還去過那些善堂,看望收養的孩子。
如今那些孩子在育養員的帶領下來到了郭府,他們之中有些年紀尚小,不懂得‘死亡’意味著什麽,但是那些年齡比較大已經了解了這個概念,他們哭起來,小的就跟著哭。
他們這一路上都在哭嚎,但育養員少見的沒有安撫,而是跟著紅了眼眶,低聲啜泣。
那些在善堂中被養育成人的孩子也來到了郭府,他們有的已經四、五十歲,白發悄悄攀上了鬢角,早就生兒育女,可這個時候,他們也還是哭得像是孩子一樣。
老人的一生學生無數,桃李三千,有的入朝為官,有的入伍為將,有的入市為商,有的作名流清談,可他們在接到消息之後,都紛紛從各地趕來,將偌大一個郭府擠得滿滿當當。
天都周邊地區都在下著綿綿細雨,已經下了兩天,沒有一刻停息。
來給老人進香的人從街頭排到了街尾,從這一條街排到了另一條街,因為他這一生中幫助了許多人,有的是幾兩錢財,有的甚至隻是一頓飽飯。
滿朝文武皆盡來此,就連久居深宮的太子妃和慈宗的嬪妃在接到消息之後都紛紛離開皇宮,為那位老人送上了一炷香。
如今放眼街道,除了素白之外可能再也看不到第二種顏色,就算是外國使臣,也都紛紛換上白色衣衫表明態度。
玉憐跪坐在棺材旁,眼眶微紅,看著身邊的木棺,不由想起那位老人和藹的笑容和幽默風趣的言語,忍不住又流下淚來。
唐碩默默站在人群中,捏著信封的指節蒼白,這是那位老人給他的介紹信,盡管直到老人逝世之時,他們仍舊沒能梳理完天都龍脈,可那位老人在逝世之後,這封介紹信就交到了他的手上,而且看墨跡,這封信早就已經寫好了。
“阿彌陀佛……”不苦和尚身著縞素,向那位老人獻上了一炷香,聽著‘奠’字後麵傳來的誦經聲,微微躬身,念了聲佛號。
張瑾帶著秦蓁走來,他與那位老人接觸得不多,但他自小就是聽著國師的故事長大的,小時候還曾幻想能有一天也如這位老人一樣成為一代傳奇。
前來祭奠老人的人形形色色,有達官顯貴,也有市井百姓,有販夫走卒,也有醫師文人。
其中不知有多少是虛情假意,有多少是真情實意,又有多少心懷險惡用意,來此隻是為了確認老人是生是死。
梅花盤坐於棺材後方,身披縞素,閉目輕聲念誦經文。
隨後,他的聲音頓了頓,睜開雙眼,情緒有所波動。
他感覺到了辛朝的氣息靠近,可不知為何,又遠離了郭府……是因為發現了什麽事情?
思索片刻,梅花又閉上雙眼,專心誦經。
太子披麻戴孝地坐在靈堂外,當官員們來到郭府,看到他的時候,不免有些瞠目結舌,但仔細一想,這似乎並非不可能的事情。
當年武宗駕崩,國師便以‘兄弟’的身份操持喪禮,慈宗駕崩時,國師也以‘叔伯’的身份出席。
或許皇家和郭家之間的關係沒有好到這種程度,但國師與武宗親如手足卻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諸位不必行禮。”太子的眼眶和鼻子通紅,麵對前來進香的眾多大臣,他帶著稍許哽咽,低沉說道,“如今在下乃是以‘李奇’,而非太子的身份出現在這裏,諸位要去進香便去吧,不必向在下請示問安。”
雖然話這麽說,但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
前來祭奠國師的官員們小心翼翼地與太子問安,這才走進靈堂上了一炷香。
哭聲與煙氣一同盤桓於靈堂上方,老人的三個兒子跪坐在棺材旁,帶著妻小麻木地向來者躬身行禮。
這場喪禮十分樸素,這是按照老人意願來布置的,在彌留之際,他就多次要求自己的喪禮不要大動幹戈,盡量樸素一些。
可是以他的身份,樸素是絕無可能的事情。
盡管無人設宴,天都的各家酒樓飯店,乃至茶樓青樓都相當默契地自費大擺宴席,請天都上下所有人‘參加’國師的喪禮,而這乃是他們自發的行為,無人強迫,無人要求。
賭場、勾欄和戲院紛紛關門,隻有生產性的工作仍在繼續,隻是人們大多都沒有什麽工作熱情,總會心不在焉地望向某個方向。
那個消息從昨天就開始在天都之內傳播,到了今日,幾乎整個天都都知道了這個消息。
——國師壽終正寢,駕鶴西去,這個消息讓無數人為之悲慟。
天都上下,不知有多少人受過那位老人的恩惠,從遊走在街頭巷尾的乞丐,到朝堂之上的官員,在這一日,他們都在為那位老人的逝世而哀傷。
啪噠!啪噠!
雨勢忽然大了起來,滴落在地上的雨水流向街道邊緣的雨水口,化作涓流湧入下水道中。
無數把傘擁擠在人行道上,傘下是無數個身著縞素的人,也不知是不是他們的錯覺,他們好像看到了有一縷煙氣從郭府中飄出,從他們身邊飛過。
許多人側目望去,隨即發出驚唿——在那濃厚的雨幕之中,他們好像看到了那位老人拄著拐杖,笑著遠離的背影。
有人腳踏積水,縱使讓衣服沾上了水跡也沒有停下,跌跌撞撞地闖過雨幕,卻沒有找到那個老人的身影,好像一切都隻是幻覺。
消息在人群裏傳開,許多人都說自己確實看到了國師從自己身邊走過。
可是,這大雨天的,又怎麽可能會有煙氣飄浮?
這天都很大,隻靠雙腳走的話,也許十天半個月都走不完。
在距離郭府稍遠的地方,有人聽到了一陣頻急的馬蹄聲和笑聲,可是轉頭看去,或是仔細一聽,卻什麽都沒能發現。
雨勢又稍稍大了一些,一些如國師一般年老的老人站在屋簷下麵,望著外麵雨水連成絲線,莫名想起了幾十年前的那一天。
他們被尚不是國師的郭通裹挾著從長安來到了那座剛剛更名為‘天都’的要塞,那一天他們騎著駿馬顛簸了一路,差點就連身子骨都要被顛垮了。
那一天的雨,好像也是這麽大。
長街上,馬蹄聲急驟,其中還參雜著車輪滾動、車廂搖曳的聲響。
人們舉目望去,很可惜,沒能捕捉到那形如煙雲般的幻象。
郭府內,太子好像感覺到了什麽,猛然抬頭望向門外的方向。
恍惚間,他看到了自己的祖父迎麵走來,但是一眨眼,那些景象都消失了。
他嘴巴微張,呆愣了片刻,然後又輕歎一聲,低下了頭去。
轟隆!
一聲雷鳴乍響,卻蓋不過人們低微的哭聲。
善人死,受恩者泣;國公薨,家族哀慟;國師故,舉國縞素;聖人逝,天地同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