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一個人或者是恨一個國家,如果恨得太久,就會成為習慣,而往往會忘記當初為什麽滋生出來這麽深的怨念。
法國人很德國人就是這樣,或許是兩國之間的糾紛太多,或許是兩個國家都很強大,以至於都讓對方寢食難安,又或者是“為什麽你不借給我斧子”之類的理由等等等等。
總之,法國人就是這麽恨德國人,就連普恩加萊和米勒蘭這樣的政治精英也是這樣。
秦致遠的話為普恩加萊和米勒蘭打開了另一扇門,等於是展示了一個新天地,米勒蘭還有點轉不過彎來,普恩加萊卻是一點就透。
想要改變一個人根深蒂固的執念並不容易,米勒蘭需要更多的時間消化這個消息。
秦致遠並不著急,等到米勒蘭坐上總統位置,威廉三世會找機會和米勒蘭見個麵,然後再溝通這件事。
前麵說過,2o世紀初期是個密室政治的時代,國與國之間的結盟並不會擺在明麵上,不到最後一刻,誰都無法確定自己應該待的位置,如果法國人和德國人有某種秘密約定那也很正常,就像是英國人現在正試圖和德國人達成某種共識一樣。
普恩加萊和米勒蘭告辭之後,秦致遠並沒有馬上離開,於是室內隻剩下秦致遠、皮埃爾和老雷諾。
和普恩加萊、米勒蘭比起來,秦致遠、皮埃爾和老雷諾這三個人才是真正的鐵三角,他們之間有感情基礎,有經濟糾葛,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最重要的是,老雷諾無心政治可以忽略,秦致遠和皮埃爾都有未來,他們倆還很年輕。
在政治家這個領域,年齡真的就是最大的資本。
“你和威廉三世達成了某種協議?”皮埃爾迫不及待的直言不諱。
皮埃爾知道秦致遠和威廉三世之間的關係非常好,雖然沒好到和皮埃爾的程度,但也差不太多,所以皮埃爾有理由懷疑。
“現在還沒有。”秦致遠實話實說,並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
“現在”,這已經充分表達了秦致遠的態度,如果合適,那麽在未來,蘭芳肯定會和德國站在同一戰線。
“你瘋了嗎?這會讓蘭芳和全世界為敵,你有沒有考慮過莉莉和安哲?”皮埃爾關注的著眼點果然和其他人不一樣。
可以肯定,如果秦致遠和全世界為敵,那麽一定會牽連到朱莉和秦德,如果秦致遠贏了還好,如果秦致遠輸了,那麽說不定皮埃爾會失去自己的妹妹和外甥。
“正是因為莉莉和安哲,所以我才選擇這麽做,我要盡可能為安哲掃清障礙,要給莉莉創造一個更穩定的生活環境。”秦致遠說的大義凜然。
“真是胡扯,你隻是為了自己的野心,和莉莉安哲有什麽關係?”皮埃爾毫不留情的揭穿秦致遠的真麵目。
皮埃爾可不是純情少年,在政壇混了一年多,皮埃爾也正在逐漸成熟,秦致遠的話去騙騙無知小姑娘,估計能讓小姑娘心生敬仰,但拿來應付皮埃爾,很明顯皮埃爾不吃這一套。
“就算是我輸了也沒關係,不是還有你嘛,你總不會看著莉莉和安哲傷心。”秦致遠用心險惡。
“擦,你這是綁架。”皮埃爾馬上就識破。
“就算是綁架,那麽你的選擇是什麽?”秦致遠圖窮匕見。
很明顯的一個問題,如果皮埃爾不想朱莉和秦德傷心,那麽皮埃爾最好充分揮自己的作用,就算是無法左右法國政府,也要擁有足夠的影響力,那樣的話,皮埃爾才能在秦致遠需要的時候配合秦致遠的動作,達到秦致遠的目的。
聽上去確實是有點無恥,但在這個過程中,皮埃爾也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兩者並不衝突。
說到“人生價值”,到了秦致遠和皮埃爾這個層麵,掙多少錢,擁有什麽樣的社會地位已經不重要,如果按照普通人的角度來看,秦致遠和皮埃爾都已經達到自己的人生巔峰,可以說已經無欲無求,先不說皮埃爾怎麽想,秦致遠肯定不這麽看。
“就算是你想達到某種目的,你也可以有更多選擇,而不是和德國人合作,如果蘭芳和德國簽訂某種密約,確定某種關係,那麽你有沒有考慮過法國政府的反應?蘭芳和法國的關係怎麽辦?”皮埃爾沒有直接迴答秦致遠的話,而是提出另一種可能。
“法國人怎麽看待這件事是你的工作,所以你一定要登上總統寶座,而且不是德沙內爾先生這樣的曇花一現。”秦致遠再次無恥的甩鍋。
別以為法國人會為了很德國人不顧一切,仔細想想,法國人對英國人的恨意比起德國一點也不少,如果不是因為英國人的“大6均衡政策”,法國早就在拿破侖時代就已經是歐洲霸主。
上一次的世界大戰爆前,德國的威廉二世並沒有看清楚形勢,如果不考慮美國的問題,那麽世界大戰前英國是世界老大,德國是老二,法國是老三,德國要做的不是對抗全世界,而是拉著老三一起反對老大,如果法國和德國站在同一陣線,英國人想贏還真不容易,就算是有親兒子美國幫忙也沒用。
滿腦子隻想賺錢的美國人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牆頭草,如果世界大戰中是德法聯盟占上風,美國人會站在那一邊還要兩說,別看英國人是美國人的親爹,另一個時空的二戰之後美國和英國的關係不是掉了個個?
當然了,英國人不會承認。
“別說這些無聊的問題了,不可能、不應該我這輩子聽夠了類似的廢話,秦,說說你的目的。”還是老雷諾仗義執言。
老雷諾的年齡差不對有秦致遠和皮埃爾加起來那麽大,老雷諾確實是有資格說這樣的話,秦致遠和皮埃爾之間也需要一個潤滑劑,原本福煦是最合適的人選,但和德國人戰鬥了一輩子的福煦恐怕無法勝任,所以現在老雷諾最合適。
皮埃爾反對蘭芳和德國走得太近,無非是出自對戰爭的恐懼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如果皮埃爾有足夠的信心能左右時局,那麽皮埃爾不會態度這麽堅決。
“目的?我如果說是想要解放全人類,那麽你們一定會拂袖而去,我的目標也不是那個,我沒有那麽偉大,我隻是想打破現有的世界格局,為華人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僅此而已。皮埃爾,你該不會認為你們在非洲的殖民地會永遠的臣服法國吧?現在所有的殖民地都有了不穩定的苗頭,民族覺醒正在逐漸成為一個廣泛的現實,等到法國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的時候,到那時法蘭西該怎麽辦?考慮過嗎?”秦致遠刻意把時間線拉長,引導皮埃爾想的更遠一點,更多一點。
“不可能生那種情況!”皮埃爾說的斬釘截鐵,至於心中怎麽想就隻有他自己才知道。
“別說不可能,你自己心裏最清楚,民族覺醒為什麽會泛濫?是誰在從中作祟你也很清楚,如果你不肯正視這一點,那我們之間也沒什麽好談的。”秦致遠又開始幫大洋彼岸的美國人拉仇恨。
“民族覺醒”這迴事,嚴格說起來,還真是美國人的功勞。
美國的崛起過程和德國其實差不多,等到美國人手裏終於有了點實力,想要對外擴張的時候,美國人卻現全世界都已經被英國人和法國人瓜分完畢,所以美國人的心情可想而知,當然了,美國人掩飾的不錯,又有德國人頂在前麵,所以美國人現在還能繼續裝下去。
世界大戰之前,美國人的壓力其實比德國人大得多,因為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比德國人要強大,所以美國的那些財團尋找市場的壓力更大,世界大戰之前,美國人就提出“門戶開放政策”,這個提議和威爾遜的“十四點”一樣不招人待見,所以如果威廉二世沉得住氣,那麽說不定世界大戰會由美國人挑起來。
“就算是又怎麽樣呢?德國不可能獨立對抗全世界,加上蘭芳也不行,就算是加上法國”皮埃爾突然就住了嘴。
德國確實是不可能獨立對抗全世界,這是世界大戰已經證明了的,但如果加上蘭芳那就不好說了,畢竟蘭芳目前控製的區域和人口比德國還要大,還要多,那表明蘭芳具有比德國更強大的戰爭潛力,如果再加上法國,皮埃爾忽然感覺有點暈眩。
“澳大利亞人現在自顧不暇,西澳大利亞州正處於戰爭邊緣,戰爭隨時會爆,這是澳大利亞的內戰,所以如果再有世界大戰,不可能再有澳新軍團。加拿大人更慘,亞瑟柯裏爵士被加拿大人送上了審判席,現在加拿大沒有人想參與戰爭,所以不要說六十萬人,就算是六千人,加拿大人也組織不起來,那麽英國人還能依靠誰?印度人?讓他們負責搞笑倒是不錯。”秦致遠掰開揉碎了說。
亞瑟柯裏爵士是世界大戰時期加拿大軍團的指揮官,世界大戰期間,總人口8oo萬的加拿大人派出了6o萬人的軍隊參戰,結果6萬人陣亡,17萬人受傷,因為損失慘重,所以亞瑟柯裏爵士被加拿大人送上了審判席。
有亞瑟柯裏爵士的前車之鑒,估計如果世界大戰再次爆,加拿大人的選擇和瑞士差不多。
至於澳新軍團,那更是一個悲劇,現在澳大利亞政府甚至還沒有付清那些傷亡戰士的撫恤金,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怎麽可能!
未完待續。
法國人很德國人就是這樣,或許是兩國之間的糾紛太多,或許是兩個國家都很強大,以至於都讓對方寢食難安,又或者是“為什麽你不借給我斧子”之類的理由等等等等。
總之,法國人就是這麽恨德國人,就連普恩加萊和米勒蘭這樣的政治精英也是這樣。
秦致遠的話為普恩加萊和米勒蘭打開了另一扇門,等於是展示了一個新天地,米勒蘭還有點轉不過彎來,普恩加萊卻是一點就透。
想要改變一個人根深蒂固的執念並不容易,米勒蘭需要更多的時間消化這個消息。
秦致遠並不著急,等到米勒蘭坐上總統位置,威廉三世會找機會和米勒蘭見個麵,然後再溝通這件事。
前麵說過,2o世紀初期是個密室政治的時代,國與國之間的結盟並不會擺在明麵上,不到最後一刻,誰都無法確定自己應該待的位置,如果法國人和德國人有某種秘密約定那也很正常,就像是英國人現在正試圖和德國人達成某種共識一樣。
普恩加萊和米勒蘭告辭之後,秦致遠並沒有馬上離開,於是室內隻剩下秦致遠、皮埃爾和老雷諾。
和普恩加萊、米勒蘭比起來,秦致遠、皮埃爾和老雷諾這三個人才是真正的鐵三角,他們之間有感情基礎,有經濟糾葛,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最重要的是,老雷諾無心政治可以忽略,秦致遠和皮埃爾都有未來,他們倆還很年輕。
在政治家這個領域,年齡真的就是最大的資本。
“你和威廉三世達成了某種協議?”皮埃爾迫不及待的直言不諱。
皮埃爾知道秦致遠和威廉三世之間的關係非常好,雖然沒好到和皮埃爾的程度,但也差不太多,所以皮埃爾有理由懷疑。
“現在還沒有。”秦致遠實話實說,並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
“現在”,這已經充分表達了秦致遠的態度,如果合適,那麽在未來,蘭芳肯定會和德國站在同一戰線。
“你瘋了嗎?這會讓蘭芳和全世界為敵,你有沒有考慮過莉莉和安哲?”皮埃爾關注的著眼點果然和其他人不一樣。
可以肯定,如果秦致遠和全世界為敵,那麽一定會牽連到朱莉和秦德,如果秦致遠贏了還好,如果秦致遠輸了,那麽說不定皮埃爾會失去自己的妹妹和外甥。
“正是因為莉莉和安哲,所以我才選擇這麽做,我要盡可能為安哲掃清障礙,要給莉莉創造一個更穩定的生活環境。”秦致遠說的大義凜然。
“真是胡扯,你隻是為了自己的野心,和莉莉安哲有什麽關係?”皮埃爾毫不留情的揭穿秦致遠的真麵目。
皮埃爾可不是純情少年,在政壇混了一年多,皮埃爾也正在逐漸成熟,秦致遠的話去騙騙無知小姑娘,估計能讓小姑娘心生敬仰,但拿來應付皮埃爾,很明顯皮埃爾不吃這一套。
“就算是我輸了也沒關係,不是還有你嘛,你總不會看著莉莉和安哲傷心。”秦致遠用心險惡。
“擦,你這是綁架。”皮埃爾馬上就識破。
“就算是綁架,那麽你的選擇是什麽?”秦致遠圖窮匕見。
很明顯的一個問題,如果皮埃爾不想朱莉和秦德傷心,那麽皮埃爾最好充分揮自己的作用,就算是無法左右法國政府,也要擁有足夠的影響力,那樣的話,皮埃爾才能在秦致遠需要的時候配合秦致遠的動作,達到秦致遠的目的。
聽上去確實是有點無恥,但在這個過程中,皮埃爾也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兩者並不衝突。
說到“人生價值”,到了秦致遠和皮埃爾這個層麵,掙多少錢,擁有什麽樣的社會地位已經不重要,如果按照普通人的角度來看,秦致遠和皮埃爾都已經達到自己的人生巔峰,可以說已經無欲無求,先不說皮埃爾怎麽想,秦致遠肯定不這麽看。
“就算是你想達到某種目的,你也可以有更多選擇,而不是和德國人合作,如果蘭芳和德國簽訂某種密約,確定某種關係,那麽你有沒有考慮過法國政府的反應?蘭芳和法國的關係怎麽辦?”皮埃爾沒有直接迴答秦致遠的話,而是提出另一種可能。
“法國人怎麽看待這件事是你的工作,所以你一定要登上總統寶座,而且不是德沙內爾先生這樣的曇花一現。”秦致遠再次無恥的甩鍋。
別以為法國人會為了很德國人不顧一切,仔細想想,法國人對英國人的恨意比起德國一點也不少,如果不是因為英國人的“大6均衡政策”,法國早就在拿破侖時代就已經是歐洲霸主。
上一次的世界大戰爆前,德國的威廉二世並沒有看清楚形勢,如果不考慮美國的問題,那麽世界大戰前英國是世界老大,德國是老二,法國是老三,德國要做的不是對抗全世界,而是拉著老三一起反對老大,如果法國和德國站在同一陣線,英國人想贏還真不容易,就算是有親兒子美國幫忙也沒用。
滿腦子隻想賺錢的美國人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牆頭草,如果世界大戰中是德法聯盟占上風,美國人會站在那一邊還要兩說,別看英國人是美國人的親爹,另一個時空的二戰之後美國和英國的關係不是掉了個個?
當然了,英國人不會承認。
“別說這些無聊的問題了,不可能、不應該我這輩子聽夠了類似的廢話,秦,說說你的目的。”還是老雷諾仗義執言。
老雷諾的年齡差不對有秦致遠和皮埃爾加起來那麽大,老雷諾確實是有資格說這樣的話,秦致遠和皮埃爾之間也需要一個潤滑劑,原本福煦是最合適的人選,但和德國人戰鬥了一輩子的福煦恐怕無法勝任,所以現在老雷諾最合適。
皮埃爾反對蘭芳和德國走得太近,無非是出自對戰爭的恐懼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如果皮埃爾有足夠的信心能左右時局,那麽皮埃爾不會態度這麽堅決。
“目的?我如果說是想要解放全人類,那麽你們一定會拂袖而去,我的目標也不是那個,我沒有那麽偉大,我隻是想打破現有的世界格局,為華人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僅此而已。皮埃爾,你該不會認為你們在非洲的殖民地會永遠的臣服法國吧?現在所有的殖民地都有了不穩定的苗頭,民族覺醒正在逐漸成為一個廣泛的現實,等到法國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的時候,到那時法蘭西該怎麽辦?考慮過嗎?”秦致遠刻意把時間線拉長,引導皮埃爾想的更遠一點,更多一點。
“不可能生那種情況!”皮埃爾說的斬釘截鐵,至於心中怎麽想就隻有他自己才知道。
“別說不可能,你自己心裏最清楚,民族覺醒為什麽會泛濫?是誰在從中作祟你也很清楚,如果你不肯正視這一點,那我們之間也沒什麽好談的。”秦致遠又開始幫大洋彼岸的美國人拉仇恨。
“民族覺醒”這迴事,嚴格說起來,還真是美國人的功勞。
美國的崛起過程和德國其實差不多,等到美國人手裏終於有了點實力,想要對外擴張的時候,美國人卻現全世界都已經被英國人和法國人瓜分完畢,所以美國人的心情可想而知,當然了,美國人掩飾的不錯,又有德國人頂在前麵,所以美國人現在還能繼續裝下去。
世界大戰之前,美國人的壓力其實比德國人大得多,因為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比德國人要強大,所以美國的那些財團尋找市場的壓力更大,世界大戰之前,美國人就提出“門戶開放政策”,這個提議和威爾遜的“十四點”一樣不招人待見,所以如果威廉二世沉得住氣,那麽說不定世界大戰會由美國人挑起來。
“就算是又怎麽樣呢?德國不可能獨立對抗全世界,加上蘭芳也不行,就算是加上法國”皮埃爾突然就住了嘴。
德國確實是不可能獨立對抗全世界,這是世界大戰已經證明了的,但如果加上蘭芳那就不好說了,畢竟蘭芳目前控製的區域和人口比德國還要大,還要多,那表明蘭芳具有比德國更強大的戰爭潛力,如果再加上法國,皮埃爾忽然感覺有點暈眩。
“澳大利亞人現在自顧不暇,西澳大利亞州正處於戰爭邊緣,戰爭隨時會爆,這是澳大利亞的內戰,所以如果再有世界大戰,不可能再有澳新軍團。加拿大人更慘,亞瑟柯裏爵士被加拿大人送上了審判席,現在加拿大沒有人想參與戰爭,所以不要說六十萬人,就算是六千人,加拿大人也組織不起來,那麽英國人還能依靠誰?印度人?讓他們負責搞笑倒是不錯。”秦致遠掰開揉碎了說。
亞瑟柯裏爵士是世界大戰時期加拿大軍團的指揮官,世界大戰期間,總人口8oo萬的加拿大人派出了6o萬人的軍隊參戰,結果6萬人陣亡,17萬人受傷,因為損失慘重,所以亞瑟柯裏爵士被加拿大人送上了審判席。
有亞瑟柯裏爵士的前車之鑒,估計如果世界大戰再次爆,加拿大人的選擇和瑞士差不多。
至於澳新軍團,那更是一個悲劇,現在澳大利亞政府甚至還沒有付清那些傷亡戰士的撫恤金,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怎麽可能!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