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芳和日本的對罵並沒有影響日本青黴素工廠的建設。.しwxs
秦致遠在日本開設青黴素工廠是為了盈利,日本人對於青黴素確實有迫切需求,這是一個合作共贏的事,不管秦致遠和日本人之間有沒有矛盾,已經確定了的合作項目並不會受到影響。
畢竟,青黴素工廠名義上是屬於法國和日本的合作項目,和蘭芳並沒有直接的從屬關係。
當然了,這也是矛盾還不夠大的緣故。
如果矛盾累積到要開戰的程度,那麽不管日本人有多需要青黴素,秦致遠還是會果斷中止所有的合作。
為了防止某些意外發生,秦致遠派往日本的所有的工程人員都是法國人,安保人員則是以德國人為首,以安南人為輔。
在執行力和紀律性這方麵,和法國人相比,秦致遠還是比較相信德國人。
當然這並不是說明法國人就不如德國人,隻是他們所擅長的領域不同,因此在分配任務上也會有一定的傾向性。
至於安南人,他們就是去拉仇恨的。
秦致遠其實比較讚同“以夷製夷”,隻是因為清代那些人一直都沒有實施的機會,所以才沒有機會貫徹這個理念。
但在此時的民國,已經有不少國家身體力行。
比如日本,比如英國。
日本人在民國,大量使用朝鮮人作為維護日租界地區的警察,所以每次和華人起衝突的時候,總是朝鮮人衝在前麵,日本人則是躲在後麵看熱鬧。
所以朝鮮人在民國的名聲並不好,“高麗棒子”指的就是朝鮮人手中的那根大棒子。
朝鮮人打起華人來,一點都不會手下留情,從“高麗棒子”這個稱唿上,就能看出華人有多恨朝鮮人。
這就是日本人的用意,如果華人去恨朝鮮人,而忽略了造成這一切的日本人,那麽日本人就算是達到目的。
當然這不是說朝鮮人沒錯,朝鮮人和日本人隻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英國人也是一樣,在民國的英租界內,隻要看到頭上包有頭巾的警察,那麽就是英國人雇傭的印度籍警察了。
這同樣是英國人用來轉移仇恨的工具。
從某些方麵說,英國人也成功了。
或許就是從此時開始,印度人在華人口中成了“阿三”,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因為印度人說話總是會帶上“sir”,所以才會喊他們“阿三”。
這也是個充滿鄙視和痛恨的稱唿。
要說英國人和日本人這兩個國家,實在是有很多共同點,他們結為同盟實在是天作之合。
首先他們都是島國,過於狹窄的國土造成國民性格中的偏執和扭曲,物產不豐富使他們必須保持擴張心態,國土周圍都是海洋讓他們極端重視海軍發展。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英國和日本的國土旁邊都有一塊大陸令他們寢食難安。
英國人最擔心的是在歐洲有某個強力國家統一歐洲,進而危及英國人的利益,所以英國人上千年以來都在實施“大陸均衡”政策。
隻要在歐洲大陸有某個國家強大起來,英國人就會聯合其他國家對那個國家進行打壓,或者是直接發動戰爭,打掉那個國家崛起的希望,同時也抹殺歐洲大陸統一的希望。
法國人深受其害,德國人同樣是深受其害。
日本麵臨的形勢則更加嚴峻,因為華人大陸始終都是一個同一國家,而且日本也沒有英國那麽多的殖民地資源可供利用,所以日本人害怕華人大陸統一。
因為日本人知道,一旦華人大陸統一,那麽日本人的利益肯定會受到壓製,日本人就將不得不成為華人的附庸,就像是之前數千年一樣。
所以日本在破壞華人統一這方麵不遺餘力,所以南方的軍政府一支都有資金和北洋政府分庭抗禮,並且不斷發動戰爭,力求所謂的國家統一。
不對,這個“國家統一”並不全麵。
二戰之後曾經發現過一份文件,文件的內容是有關民國“國父”和日本簽訂的《中日盟約》,當時“國父”在盟約中承諾,一旦推翻袁項城組建的北洋政府,“國父”將把滿洲,也就是東北三省割讓給日本。
這份文件的真偽存在很大爭議,許多人不允許汙蔑“國父”,堅稱這份盟約是偽造。
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國父”曾經在很多場合公開表示可以把滿洲租借給日本。
租借……
從這方麵看,“國父”在某些方麵,還不如另一位飽受詬病的“國·賊”。
這裏的“國·賊”不是指秦致遠,而是指袁項城。
袁項城確實和日本人簽訂了《約定》,但不是傳說中的《二十一條》,而是經過刪減後的《民四條約》。
在日本人提出《二十一條》後,袁項城發誓“民國絕不做第二個高麗”,然後這個經過據理力爭艱苦談判才達成的《民四條約》中,和日方最初提出的《二十一條》已經截然不同,說“賣國”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
有一點可以證明,在日方代表加藤高明簽訂完《民四條約》迴國後,加藤高明馬上就辭職。
如果這個《民四條約》真的讓日本人達到目的,加藤高明應該是升官發財而不是辭職。
具體到秦致遠這裏,秦致遠也準備和英國人、日本人一樣無恥一把,你們不是用印度人和高麗人擔任警察嗎?
那好,我也用安南人充當安保人員,並不僅僅是派往日本的安保人員,派往英國的以及派往美國的安保人員全部都是安南人。
說實話,在對敵人狠以及對自己狠這方麵,安南人比高麗人、印度人強多了。
高麗人是狗仗人勢,隻要有人撐腰,高麗人就敢蹬鼻子上臉。
印度人就不用提了,他們從來沒有任何反抗意識,對英國人的服從根深蒂固,哪怕是全世界都在轟轟烈烈搞殖民地自治的時候,印度人也隻弄出來個“非暴力不合作”。
真是一群和平人士。
而安南這個國家很特殊,他們就是一群瘋子,瘋起來連他們自己都怕。
安南人曾經挑戰過美帝,挑戰過,雖然到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但這個國家的“心高氣傲”可見一斑。
對,他們確實沒有挑戰過蘇聯紅軍,但那是因為離得遠夠不著,如果安南這個國家地處西方極樂世界,他們說不定敢挑戰如來佛的西天佛國。
從另一方麵來說,這也證明了安南人的勇敢。
秦致遠正是看中了安南人的勇敢,因此當武元庭、阮俊才和範文雄他們率軍返迴遠東之後,大約一個師的安南部隊立即搖身一變,變成了外籍軍團駐巴拉望島部隊。
巴拉望島其實是菲律賓的領土,但在去年冬天“西班牙大流感”爆發時,巴拉望島上的居民死傷慘重,美國人又全部跑迴美國不敢在疫情嚴重的菲律賓停留,所以外籍軍團就受巴拉望島居民的“請求”,登島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請神容易送神難,請來外籍軍團好請,想送走可就難了。
呃……也不難,隻要巴拉望島上的疫情緩解,外籍軍團自然會撤離,但問題是疫情一直都很嚴重。
嗯嗯,估計會泛濫個幾十年……
為了順應全球裁軍大潮,秦致遠也在縮小麾下的軍隊規模,比如12個華人步兵師,現在已經縮小到4個,分別駐於蘇門答臘島、加裏曼丹島、幾內亞島、以及蘇拉威西群島和爪哇島。
四個步兵師的師長分別是葛立夫、劉子正、張添壽、以及徐盛。
機械化部隊則是兩個坦克師,分駐蘇門答臘島和加裏曼丹島,由陳康健和秦浩歌率領。
炮兵師共有兩個師,同樣是分駐蘇門答臘島和加裏曼丹島,由鄭大力和成飛鳴分別率領。
從部隊的分布上,可以看出蘭芳的防禦重心,蘇門答臘島因為和英屬馬來亞隔海相望,同時控製著交通要道馬六甲海峽,因此是防禦重點。
加裏曼丹島則是和菲律賓隔海相望,又要負責為巴拉望島提供後勤支援,所以加裏曼丹島也是防禦重點。
秦致遠的部隊中同時還有空軍,雖然隻有不到500架戰機,但在東亞,已經是首屈一指的龐大力量。
其實在東亞,主要的軍力就看日本,其他的國家要麽是馬來亞和菲律賓那樣的殖民地,要麽就是民國和法屬印度支那那樣對蘭芳沒有威脅的國家。
此時的日本,國力其實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麽強大,日本人的海軍艦艇確實不少,海軍素質也可以,但空軍和陸軍的發展嚴重不足。
日本的零戰一直被吹得神乎其神,其實日本空軍一直到二戰結束也沒有獨立成軍,一直都是陸軍和海軍的附屬兵種,從發展上看先天不足。
再說日本的陸軍,或許隻有用武士道思想武裝起來的“軍國主義”值得一提,剩下的實在是不值一提,隻能欺負欺負民國的那些“義勇軍”性質的部隊。
日本國內資源不足,對於海外的依賴性極強,如果沒有外部輸血,日本甚至連糧食都不能自足,至於他們的陸軍裝備,一直以來的建軍目標是隻要比民國強就可以,和歐洲諸國實在是沒法比。
比如在世界大戰後期,不管是協約國還是德國,每一次戰役發起前的火力準備都有數千門火炮參與,這在日本根本不可能實現,光是炮彈就能令日本政府破產。
而此時的蘭芳,從部隊擁有火炮的比例看,其實已經超過了歐洲諸國,尤其是大口徑火炮,整個日本國內的大口徑火炮加起來不足蘭芳的一個炮兵師,這就使蘭芳在麵對日本人時很有心理優勢。
更不用說坦克。
這種剛剛出現兩年的戰爭利器,日本人隻是見過,他們甚至沒有機會坐進去感受一下,而在蘭芳,兩個坦克師已經裝備了足足480輛坦克,就連四個步兵師內,也已經裝備了160輛坦克,這種裝備水平令日本望塵莫及。
再說空軍,蘭芳的空軍大概比例是轟炸機和戰鬥機各一半,差不多是四個空戰師以及四個轟炸機聯隊。
空戰師的指揮官是包德水和竇勇毅,這兩人都是王牌飛行員,其中包德水在世界大戰結束時已經有了67個戰果。竇勇毅以前飛包德水的僚機,現在也有了39個戰果,其中還包括大名鼎鼎的紅男爵。
轟炸機聯隊的指揮官則是周鴻光,從費爾昂塔德努瓦戰役開始,周鴻光開始率領轟炸機部隊參與戰爭。
到戰爭末期,周鴻光的手下一共有大約400個機組,250架轟炸機。
如果這些轟炸機一次性全部出動,那麽可以將200噸炸彈扔到敵人頭上,大概是蘭芳所有炮兵部隊加起來一次性火力投放的10倍左右。
日本目前也在大力發展空軍……
這個“大力”值得商榷,日本人沒有發動機,沒有機身、機翼,沒有航空炸彈,沒有飛行員……
什麽都沒有!
和蘭芳比起來,日本人的飛機目前大概和風箏差不多。
(未完待續。)
秦致遠在日本開設青黴素工廠是為了盈利,日本人對於青黴素確實有迫切需求,這是一個合作共贏的事,不管秦致遠和日本人之間有沒有矛盾,已經確定了的合作項目並不會受到影響。
畢竟,青黴素工廠名義上是屬於法國和日本的合作項目,和蘭芳並沒有直接的從屬關係。
當然了,這也是矛盾還不夠大的緣故。
如果矛盾累積到要開戰的程度,那麽不管日本人有多需要青黴素,秦致遠還是會果斷中止所有的合作。
為了防止某些意外發生,秦致遠派往日本的所有的工程人員都是法國人,安保人員則是以德國人為首,以安南人為輔。
在執行力和紀律性這方麵,和法國人相比,秦致遠還是比較相信德國人。
當然這並不是說明法國人就不如德國人,隻是他們所擅長的領域不同,因此在分配任務上也會有一定的傾向性。
至於安南人,他們就是去拉仇恨的。
秦致遠其實比較讚同“以夷製夷”,隻是因為清代那些人一直都沒有實施的機會,所以才沒有機會貫徹這個理念。
但在此時的民國,已經有不少國家身體力行。
比如日本,比如英國。
日本人在民國,大量使用朝鮮人作為維護日租界地區的警察,所以每次和華人起衝突的時候,總是朝鮮人衝在前麵,日本人則是躲在後麵看熱鬧。
所以朝鮮人在民國的名聲並不好,“高麗棒子”指的就是朝鮮人手中的那根大棒子。
朝鮮人打起華人來,一點都不會手下留情,從“高麗棒子”這個稱唿上,就能看出華人有多恨朝鮮人。
這就是日本人的用意,如果華人去恨朝鮮人,而忽略了造成這一切的日本人,那麽日本人就算是達到目的。
當然這不是說朝鮮人沒錯,朝鮮人和日本人隻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英國人也是一樣,在民國的英租界內,隻要看到頭上包有頭巾的警察,那麽就是英國人雇傭的印度籍警察了。
這同樣是英國人用來轉移仇恨的工具。
從某些方麵說,英國人也成功了。
或許就是從此時開始,印度人在華人口中成了“阿三”,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因為印度人說話總是會帶上“sir”,所以才會喊他們“阿三”。
這也是個充滿鄙視和痛恨的稱唿。
要說英國人和日本人這兩個國家,實在是有很多共同點,他們結為同盟實在是天作之合。
首先他們都是島國,過於狹窄的國土造成國民性格中的偏執和扭曲,物產不豐富使他們必須保持擴張心態,國土周圍都是海洋讓他們極端重視海軍發展。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英國和日本的國土旁邊都有一塊大陸令他們寢食難安。
英國人最擔心的是在歐洲有某個強力國家統一歐洲,進而危及英國人的利益,所以英國人上千年以來都在實施“大陸均衡”政策。
隻要在歐洲大陸有某個國家強大起來,英國人就會聯合其他國家對那個國家進行打壓,或者是直接發動戰爭,打掉那個國家崛起的希望,同時也抹殺歐洲大陸統一的希望。
法國人深受其害,德國人同樣是深受其害。
日本麵臨的形勢則更加嚴峻,因為華人大陸始終都是一個同一國家,而且日本也沒有英國那麽多的殖民地資源可供利用,所以日本人害怕華人大陸統一。
因為日本人知道,一旦華人大陸統一,那麽日本人的利益肯定會受到壓製,日本人就將不得不成為華人的附庸,就像是之前數千年一樣。
所以日本在破壞華人統一這方麵不遺餘力,所以南方的軍政府一支都有資金和北洋政府分庭抗禮,並且不斷發動戰爭,力求所謂的國家統一。
不對,這個“國家統一”並不全麵。
二戰之後曾經發現過一份文件,文件的內容是有關民國“國父”和日本簽訂的《中日盟約》,當時“國父”在盟約中承諾,一旦推翻袁項城組建的北洋政府,“國父”將把滿洲,也就是東北三省割讓給日本。
這份文件的真偽存在很大爭議,許多人不允許汙蔑“國父”,堅稱這份盟約是偽造。
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國父”曾經在很多場合公開表示可以把滿洲租借給日本。
租借……
從這方麵看,“國父”在某些方麵,還不如另一位飽受詬病的“國·賊”。
這裏的“國·賊”不是指秦致遠,而是指袁項城。
袁項城確實和日本人簽訂了《約定》,但不是傳說中的《二十一條》,而是經過刪減後的《民四條約》。
在日本人提出《二十一條》後,袁項城發誓“民國絕不做第二個高麗”,然後這個經過據理力爭艱苦談判才達成的《民四條約》中,和日方最初提出的《二十一條》已經截然不同,說“賣國”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
有一點可以證明,在日方代表加藤高明簽訂完《民四條約》迴國後,加藤高明馬上就辭職。
如果這個《民四條約》真的讓日本人達到目的,加藤高明應該是升官發財而不是辭職。
具體到秦致遠這裏,秦致遠也準備和英國人、日本人一樣無恥一把,你們不是用印度人和高麗人擔任警察嗎?
那好,我也用安南人充當安保人員,並不僅僅是派往日本的安保人員,派往英國的以及派往美國的安保人員全部都是安南人。
說實話,在對敵人狠以及對自己狠這方麵,安南人比高麗人、印度人強多了。
高麗人是狗仗人勢,隻要有人撐腰,高麗人就敢蹬鼻子上臉。
印度人就不用提了,他們從來沒有任何反抗意識,對英國人的服從根深蒂固,哪怕是全世界都在轟轟烈烈搞殖民地自治的時候,印度人也隻弄出來個“非暴力不合作”。
真是一群和平人士。
而安南這個國家很特殊,他們就是一群瘋子,瘋起來連他們自己都怕。
安南人曾經挑戰過美帝,挑戰過,雖然到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但這個國家的“心高氣傲”可見一斑。
對,他們確實沒有挑戰過蘇聯紅軍,但那是因為離得遠夠不著,如果安南這個國家地處西方極樂世界,他們說不定敢挑戰如來佛的西天佛國。
從另一方麵來說,這也證明了安南人的勇敢。
秦致遠正是看中了安南人的勇敢,因此當武元庭、阮俊才和範文雄他們率軍返迴遠東之後,大約一個師的安南部隊立即搖身一變,變成了外籍軍團駐巴拉望島部隊。
巴拉望島其實是菲律賓的領土,但在去年冬天“西班牙大流感”爆發時,巴拉望島上的居民死傷慘重,美國人又全部跑迴美國不敢在疫情嚴重的菲律賓停留,所以外籍軍團就受巴拉望島居民的“請求”,登島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請神容易送神難,請來外籍軍團好請,想送走可就難了。
呃……也不難,隻要巴拉望島上的疫情緩解,外籍軍團自然會撤離,但問題是疫情一直都很嚴重。
嗯嗯,估計會泛濫個幾十年……
為了順應全球裁軍大潮,秦致遠也在縮小麾下的軍隊規模,比如12個華人步兵師,現在已經縮小到4個,分別駐於蘇門答臘島、加裏曼丹島、幾內亞島、以及蘇拉威西群島和爪哇島。
四個步兵師的師長分別是葛立夫、劉子正、張添壽、以及徐盛。
機械化部隊則是兩個坦克師,分駐蘇門答臘島和加裏曼丹島,由陳康健和秦浩歌率領。
炮兵師共有兩個師,同樣是分駐蘇門答臘島和加裏曼丹島,由鄭大力和成飛鳴分別率領。
從部隊的分布上,可以看出蘭芳的防禦重心,蘇門答臘島因為和英屬馬來亞隔海相望,同時控製著交通要道馬六甲海峽,因此是防禦重點。
加裏曼丹島則是和菲律賓隔海相望,又要負責為巴拉望島提供後勤支援,所以加裏曼丹島也是防禦重點。
秦致遠的部隊中同時還有空軍,雖然隻有不到500架戰機,但在東亞,已經是首屈一指的龐大力量。
其實在東亞,主要的軍力就看日本,其他的國家要麽是馬來亞和菲律賓那樣的殖民地,要麽就是民國和法屬印度支那那樣對蘭芳沒有威脅的國家。
此時的日本,國力其實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麽強大,日本人的海軍艦艇確實不少,海軍素質也可以,但空軍和陸軍的發展嚴重不足。
日本的零戰一直被吹得神乎其神,其實日本空軍一直到二戰結束也沒有獨立成軍,一直都是陸軍和海軍的附屬兵種,從發展上看先天不足。
再說日本的陸軍,或許隻有用武士道思想武裝起來的“軍國主義”值得一提,剩下的實在是不值一提,隻能欺負欺負民國的那些“義勇軍”性質的部隊。
日本國內資源不足,對於海外的依賴性極強,如果沒有外部輸血,日本甚至連糧食都不能自足,至於他們的陸軍裝備,一直以來的建軍目標是隻要比民國強就可以,和歐洲諸國實在是沒法比。
比如在世界大戰後期,不管是協約國還是德國,每一次戰役發起前的火力準備都有數千門火炮參與,這在日本根本不可能實現,光是炮彈就能令日本政府破產。
而此時的蘭芳,從部隊擁有火炮的比例看,其實已經超過了歐洲諸國,尤其是大口徑火炮,整個日本國內的大口徑火炮加起來不足蘭芳的一個炮兵師,這就使蘭芳在麵對日本人時很有心理優勢。
更不用說坦克。
這種剛剛出現兩年的戰爭利器,日本人隻是見過,他們甚至沒有機會坐進去感受一下,而在蘭芳,兩個坦克師已經裝備了足足480輛坦克,就連四個步兵師內,也已經裝備了160輛坦克,這種裝備水平令日本望塵莫及。
再說空軍,蘭芳的空軍大概比例是轟炸機和戰鬥機各一半,差不多是四個空戰師以及四個轟炸機聯隊。
空戰師的指揮官是包德水和竇勇毅,這兩人都是王牌飛行員,其中包德水在世界大戰結束時已經有了67個戰果。竇勇毅以前飛包德水的僚機,現在也有了39個戰果,其中還包括大名鼎鼎的紅男爵。
轟炸機聯隊的指揮官則是周鴻光,從費爾昂塔德努瓦戰役開始,周鴻光開始率領轟炸機部隊參與戰爭。
到戰爭末期,周鴻光的手下一共有大約400個機組,250架轟炸機。
如果這些轟炸機一次性全部出動,那麽可以將200噸炸彈扔到敵人頭上,大概是蘭芳所有炮兵部隊加起來一次性火力投放的10倍左右。
日本目前也在大力發展空軍……
這個“大力”值得商榷,日本人沒有發動機,沒有機身、機翼,沒有航空炸彈,沒有飛行員……
什麽都沒有!
和蘭芳比起來,日本人的飛機目前大概和風箏差不多。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