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德國國內,權力最大的威廉皇儲,他負責德國政府目前的改革,要把德國改造成一個民主國家,以取得和協約國和談的資格。


    至少,那應該是一個協約國認可的民主國家。


    九月份,接替郝特林成為德國首相的馬克思親王就向美國總統威爾遜發出外交照會,接受威爾遜在年初提出的和平條約。


    威爾遜馬上迴複,用近乎友好的態度敦促德國切實接受“十四點”。


    這是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的一次取得世界性大國的認可,威爾遜有理由因此對德國表示友好,哪怕是雙方正處於戰爭狀態之中。


    其實所有人都明白,國與國之間,和平共處才是常態,戰爭狀態不可能一直持續,或許明天戰爭結束,後天德、美兩國就會恢複貿易。


    當德國人同意“十四點”的消息傳到愛麗舍宮和白金漢宮,馬上引起英、法兩國的強烈不滿。


    矛盾的焦點還是集中在民資自決上。


    德國在戰爭中已經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德國當然同意“十四點”,但這對於眼看就要大獲全勝的英、法兩國來說簡直就是故意惡心人。


    但“和平”已經是所有人的共識,英、法兩國也不能一意孤行,於是英、法兩國借口德國仍然處於****狀態中,拒絕和德國政府進行談判。


    在拒絕德國政府和平提議的同時,英、法兩國在前線再次發動大規模攻擊,試圖擊破興登堡防線,把戰線推至德國領土,逼迫德國無條件投降。


    此時已經到了十月份,美國人終於把德國人逐出阿爾貢森林,但美國人付出了2.6萬人陣亡,9.5萬人受傷的代價。黑格的進攻還是沒有任何進展,英國人在這兩個月內的傷亡高達18萬人。


    或許是知道已經被逼迫到懸崖邊上,德國人表示出頑強的戰鬥意誌,他們的傷亡小於協約國,但與此同時,他們的總兵力已經遠遠落後於協約國。


    此時的協約國——或許在美國人加入之後,叫做“盟國”更合適。


    此時的盟國擁有近600萬兵力,飛機、坦克和大炮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以秦誌遠、莫納什、巴頓為代表的盟國新一代將領已經不再使用人海戰術,而是使用鋼鐵在消耗德國人的生命。


    十月初,加拿大人終於突破了興登堡防線,他們一共使用了94萬發炮彈,而他們對麵隻有十萬德國守軍。


    在隨後的戰鬥中,盟軍每天發射1.2萬噸炮彈,其中包括28萬發75小姐炮彈。


    德軍炮兵此時已經無力還擊,他們隻能被動防守,每天都戰戰兢兢的生活在布魯赫米勒創造的彈幕陰影中。


    十月中,取得突破的地段越來越多,德軍雖然傷亡慘重,但如果盟軍投入地麵作戰部隊,德軍的反擊依舊猛烈。


    海軍陸戰隊在抵抗,巴伐利亞部隊在抵抗,甚至連那些已經被打的殘缺不全的步兵師都在抵抗。


    在某些陣地上,德軍戰鬥到隻剩下軍官和機關槍,但軍官會把自己變成機槍手,隻要還能動,就堅決抵抗盟軍的進攻。


    十月中旬,雨季終於到來,道路變得泥濘,運輸極端困難,盟軍的大炮還是很多,炮彈在港口堆積如山,但運不到前線。


    以為連綿的陰雨,戰機無法升空,坦克陷在泥坑裏,而遠處德國人的機槍仍在嘎嘎作響,時斷時續,聽上去隨時會停止,但從來都沒有停止。


    協約國終於認識到,困獸猶鬥的德國仍然有反抗的能力,他們不是任人宰割的奧匈帝國。


    十月底,一份報告提交到雷蒙·撲恩加萊的辦公室,戰爭委員會評估了德軍的軍事潛力,估計如果把戰火燒到德國本土,用武力徹底征服德國人,那麽戰爭將持續到後年,法國將為此增加50萬人的傷亡。


    雷蒙·撲恩加萊看完報告之後,在上麵批示“適可而止吧”,然後派人把報告轉交給克裏蒙梭。


    雷蒙·撲恩加萊明白,現在停止戰爭,會為將來埋下隱患,因為戰火沒有燒到德國本土的事實,會讓德國人認為他們並不是真正的戰敗,他們是敗在缺少盟友上。


    那麽在將來,戰爭有可能再一次爆發。


    但雷蒙·撲恩加萊沒有辦法繼續戰爭,法國政府的財政已經枯竭,甚至連美國人都不願意在貸款給法國政府。


    美國人想當救世主,以一己之力挽救歐洲於水火。


    在九月份,撲恩加萊試探性的向威爾遜提出想不償還貸款,但遭到美國拒絕。


    那麽這筆錢隻能轉移到德國人身上,而如果要讓德國保留償還能力,那麽就不能把德國打成一片廢墟。


    勞合·喬治顯然也是這麽認為,因為就在羅馬教宗派出的特使抵達倫敦之後,勞合·喬治也同意停戰。


    十一月八號,天主教中央的馬提亞斯·爾茲伯格率領的談判團抵達貢比涅,麵見盟軍總司令福煦,請求開始停戰談判。


    福煦明確指出,沒有任何談判的可能,德軍必須無條件投降。


    福煦同時指出盟軍之所以同意停戰一個月的前提是:德軍在14天內撤出萊茵河東岸,廢除《布列斯特條約》,迴撤到1914年8月1日的東部邊境線,交出5000門大炮、3000門迫擊炮、3萬挺機關槍、2000架飛機,同時放棄德國在東非的屬地。


    爾茲伯格沒有馬上答應這些條件,經過三天的協商之後,爾茲伯格最終同意。


    於是《停戰協議》在11月11號早晨的11點鍾正式生效。


    停戰一個月,並不是為了避開雨季,而是為了商議談判條件。


    換句話說,雖然《和平協議》還沒有簽署,但世界大戰結束了。


    消息傳開之後,有人欣喜若狂,有人黯然神傷,有人痛哭流涕,有人平靜接受,不管怎麽樣,1918年11月11號,世界大戰結束了。


    並不是所有人都高興,當《停戰協議》簽訂之後,曼京極為不滿,他驚唿道:不,不,不!我們必須攻入德國的心髒,停戰協議必須是在德國的心髒裏簽署。現在這份協議,德國人是不是承認失敗的,不能就這樣結束戰爭……這是一個致命錯誤,法國將為此付出代價!


    站在秦致遠的立場上,曼京說的很。


    但同時也因為這話是曼京說出來的,沒有任何分量。


    《停戰協議》簽訂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和平談判,這是一場盛宴,秦致遠不想民國缺席,於是秦致遠派人請來了陸徵祥。


    在巴黎的黑天鵝城堡內,陸徵祥表情苦澀:“……我知道和平協議簽署了,也知道世界大戰結束了,國內確實應該派代表團過來,可是誰能派?誰能代表咱們民國呢?”


    陸徵祥的聲音裏帶著濃重的鼻音,他眼圈通紅,好像隨時都會崩潰大哭。


    就在三個月之前,國內的安福係贏得了大選,新國會在眾議院成立,民國總理和民國總統同日宣布辭職。


    隨後安福國會因為總統人選開始爭執不休,前總理和前總統的支持率不相上下,這一爭就是三個月。


    也就是說,現在的民國,沒有總理,也沒有總統,隻有一個整天開會就吵架的安福國會。


    而派遣代表團這種事,肯定不在安福國會的議事日程上,對於他們來說,現在選出一個能代表本方利益的總統才是迫在眉睫的大事,至於即將開始的遠在歐洲的和談,愛誰去誰去。


    陸徵祥已經數次致電國內,要求國內重視這件事,但沒有引起任何重視,因為沒有人有權作出決定。


    陸徵祥除了發電報沒有任何辦法,因為就連現在大使館的運營資金都是秦致遠讚助的。


    “那怎麽辦?難道咱們就這麽眼看著別人撈得缽滿盆滿,咱們卻什麽都得不到?”秦致遠不滿。


    說實話,如果不是因為正處於“分贓”的關鍵階段,秦致遠現在就有迴國的心思。


    秦致遠很想當麵問問那些安福會的國會議員們:這個議員你們到底想不想幹?


    不想幹趕緊走人,想幹的排隊等著呢。


    “國無寧日,群龍無首,奈何,奈何!”陸徵祥滿懷憂憤。


    一戰期間,西方列強無暇東顧,這本來是民國趁機壯大自己發展實力的好機會。但沒想到國內卻從“洪憲王朝”之後就開始陷入戰亂,這一打就是四年,世界大戰都打完了國內還不肯消停。


    話說你們是該有多好戰呢?


    好戰為什麽當初提議出兵歐洲沒有一個人願意來?


    但國情就是如此……


    “要不咱們先組個團去湊數?”秦致遠另辟蹊徑。


    陸徵祥是文人,文人就喜歡按照規矩辦事,因為他們害怕破壞規矩,那會使他們是去生存空間。


    秦致遠可不一樣,秦致遠是武人,武人最擅長的當然是武力,絕對的實力麵前任何計謀都是徒勞。


    “咱們……怎麽組?”陸徵祥並不是迂夫子,隻要有人撐腰,陸徵祥也不是什麽都幹不了。


    “你先找幾個人,咱們組成一個代表團,占著名分再說,有什麽好事都要上去湊活一把,不能落到別人後麵。”能占便宜的時候秦致遠從來不肯吃虧。


    “嘶……國內到時候派人過來怎麽辦?”陸徵祥猶豫不決,但充滿希冀的眼神暴露了陸徵祥內心深處真正的想法。


    “到時候再說,來的人合適就讓他們上,不合適就哪涼快哪呆著去。”秦致遠快刀斬亂麻。


    “行,就以秦督的主意。”陸徵祥笑得滿臉褶子,這份變臉的功力也是深厚。


    (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遠征歐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鯰魚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鯰魚頭並收藏遠征歐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