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致遠率領外籍軍團趴在敘普河挖戰壕的時候,協約國的首腦們正在巴黎不停的開會。


    第一次會議持續四天時間,矛盾的焦點集中在英法兩國需要負責的戰線上,貝當要求英國人不要把部隊集中在弗蘭德斯,那裏現在是沼澤地,德國人不可能從弗蘭德斯發動進攻。貝當認為英軍陣應該向南延伸,至少要延伸到努永瓦,那樣法軍可能多出來10個師的後備部隊。


    對於貝當的提議,英國人表示不滿,他們反對吧秦致遠率領的外籍軍團安排在蘭斯,因為那裏現在已經成為德國人的傷心地,德國人不太可能在蘭斯發動進攻。


    英國人認為法國人應該把外籍軍團放在英法兩軍的陣地結合部。


    英國人和法國人說的都有道理,但是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沒有絲毫的大局觀。


    福煦試圖從中調和,但沒有任何效果,因為福煦對於英軍並沒有管轄能力。


    會議的進程每天都在爭吵中度過,四天的時間不僅沒有任何決議誕生,反而激發了更多問題。


    麻煩來自於美國人。


    美國總統威爾遜在這次會議期間提出了國際關係相處的“十四點基本原則”。


    在某些條文中,威爾遜唿籲恢複比利時的獨立,德國人占領的阿爾薩斯和洛林要還給法國,奧匈帝國占據意大利的領土也要歸還。


    這些條文聽上去不錯,至少比利時、法國、意大利都同意。


    但與此同時,威爾遜的這“十四點基本原則”種還有關於民族自治的意見。


    威爾遜提出:所有民族自決、公開盟約、公開簽署。


    眾所周知,世界大戰之前,全世界幾乎所有的盟友和協定都是在秘密中誕生,除了當事國之外,沒有人知道某兩個國家是否簽署過密約,具體的條文是什麽。


    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某些國家的誤判,比如說意大利,如果他們知道英國人和比利時的關係,同時也知道法國和比利時的關係,意大利在戰爭開始的時候不一定會選擇德國。


    那樣的話,感覺勢單力孤的德國人不一定會發動世界大戰,或許,世界大戰開始的時間會大大推遲。


    “公開盟約、公開簽署”這也得到很多國家的認可,隻有某些國家發表了一番不鹹不淡的評論,比如日本。


    日本人反對是有理由的,在世界大戰期間,借助歐洲列強都忙於世界大戰無暇東顧,日本已經通過一係列密約,攫取了盡可能多的對華利益,如果這些密約都被公開,日本人的利益能否保證要打一個問號。


    畢竟相對於全世界來說,民國的四億人實在是太多了,誰都不願意被排擠出民國市場。


    最後就是“民族自決”,這一點幾乎引起了全世界所有國家的強烈反對。


    所謂的“民族自決”,這就是美國人主張“門戶開放政策”的放大版。


    美國的情況和德國人差不多,他們醉心於發展經濟,提高生產力,但當生產出來的產品已經足夠本國消耗,需要尋找外部市場時,他們卻發現全世界已經被人瓜分完畢,他們的產品沒有銷路。


    要知道,此時全世界的殖民體係都是由英法確定的,為了更好地控製殖民地,英法兩國推行單一的殖民地經濟,那麽殖民地需要的所有物資都需要宗主國調配,這就給了宗主國傾銷本國工業品的機會。


    威爾遜提出的這個民族自決,等於是讓殖民地人民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這讓英國人和法國人絕對無法接受,他們甚至因此公開表達對美國的不滿,因為美國的軍隊雖然抵達巴黎,但到現在為止並未參戰,美國人還沒有足夠的話語權。


    至少,美國的話語權沒有威爾遜認為的那麽多。


    作為既得利益集團的一份子,秦致遠也對“民族自決”表達了旗幟鮮明的反對態度。


    華人的移民布局尚未完成,秦致遠現在還不想支持“民族自決”。


    更何況站在法國的立場上,秦致遠也應該和法國政府保持一致。


    更重要的是,秦致遠不能因為威爾遜的大膽,就讓法國人對科西嘉島產生警惕。


    威爾遜確實很大膽,他在發表這個“十四點基本原則”之前,幾乎沒有和任何人溝通過,甚至於連雷蒙·撲恩加萊和勞合·喬治也不知情,這種行為,和去年卡爾一世拋開威廉二世和法國單獨談和的行為沒有區別。


    嗯,這倆人確實夠二。


    就在巴黎吵成一團的時候,柏林也在爭吵。


    德國人和俄國人的談判已經到了是執行階段,俄國人退出世界大戰已經不可逆轉,唯一要討價還價的,就是德國人將會以什麽樣的條件允許俄國人退出戰爭。


    二月中,魯登道夫在第二次德皇摳密院會議中提出,不僅愛沙尼亞、芬蘭、烏克蘭應該從俄羅斯分割出去,同時德國應該繼續東進,直接推翻布爾什維克政權。


    威廉二世更加激進,他提出,應該把原本屬於羅曼諾夫王朝的國土分為四部分:被割掉部分領土的俄羅斯本土、烏克蘭、西伯利亞、以及東南聯合體。


    或許威廉二世是想把俄羅斯分割,好讓俄羅斯看上去沒有那麽大。


    但威廉二世恐怕沒有意識到,就算是把俄羅斯分為四個部分,每一個俄羅斯看上去還是比德國大不少。


    對於威廉二世和魯登道夫的異想天開,與會的新晉少將,或許是德國最聰明的將軍馬克思·霍夫曼、外交大臣庫爾曼、首相赫特林不僅無力抗爭,甚至無力吐槽。


    三月份,《布雷斯特-利托夫斯克和平協議》簽訂,時任外交人民委員的托洛茨基沒有參加簽字儀式,因為這個所謂的《和平協定》是對俄羅斯的羞辱,根本不會取得和平。


    約定規定,俄羅斯放棄庫爾蘭、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利沃尼亞、波蘭、烏克蘭、白俄羅斯。


    這些地方並不是直接割讓給德國,而是由德國扶植傀儡政權進行統治。


    按照協約規定,俄羅斯損失了5500萬人,這相當於原來的俄羅斯帝國三分之一的人口,數十萬平方英裏的土地,三分之一的鐵路和農田,一半的工業。


    同時俄羅斯還同意將剩餘的士兵馬上解散。


    俄國代表團拒絕了這個協議,哪怕是即使他們不簽字,協議也會被執行,他們也拒絕簽字,甚至看都不看合同文本。


    他們很清楚,一旦他們簽下這份協議,對於他們來說代表著什麽。政治前途什麽的就不用再說了,如果他們敢簽字,恐怕迴去之後就會麵臨審判。


    威廉二世和魯登道夫確實是過分,他們拋棄了從俾斯麥時代就流傳下來的優秀傳統,如果俄羅斯人知道現在的德國人是如此貪婪,他們會抗爭到底。


    俾斯麥曾經在19世紀打敗了奧匈帝國,但俾斯麥沒有掠奪奧匈帝國的任何領土,為的就是不使已經被羞辱的奧匈帝國產生更多的怨恨。


    這份合約,就目前來看,說不上對誰更有利。


    俄羅斯確實喪失了大片國土,但同時,俄羅斯也終於從世界大戰中解脫出來,他們可以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到清除國內的反對黨、發展自身實力上。


    對於德國人來說,那些看似廣袤的領土無法產生任何利益,反而因為要維持政權,占用了德國原本就緊張的資金和兵力。


    比如在烏克蘭,這裏駐紮了40萬德軍士兵和25萬奧匈帝國的士兵,他們無所作為,反而每天要消耗30列火車輸送的物資。


    而所有的地區加起來,一共牽扯了150萬德軍。


    德國人終於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殖民地,但已經沒有任何用處,因為德國現在國內生產不出任何物資,他們甚至無法保證自己人的需求,更不用說向殖民地傾銷。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通過這場戰爭,上述地區終於和俄羅斯剝離開來,這麽看起來,烏克蘭這些國家都應該感謝德國人,因為是德國迫使俄羅斯放棄了對他們的直接統治。


    因為去年作戰的損失,德國人的兵力部署出現了一定困難,魯登道夫原本計劃在三月中發動進攻,但一直到了三月底,部隊才算是全部部署到位。


    三月初的時候,魯登道夫的指揮部還在比利時,三月中,魯登道夫的指揮部已經前移至法國境內,同時三月二十號這天,隨著炮兵部隊的部署到位,德軍更換了電報密碼。


    看上去,德國人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但實際上此時步兵部隊還沒有運動到位,魯登道夫還要繼續等待。


    三月二十五日,黑格的情報部門給他提供了最新情報,在這份報告中,情報部門寫道:有許多明顯的跡象表明,敵人將進攻第三集團軍和第五集團軍的前線,目標是切割康布雷突出陣地,並把我們的後備部隊全部吸引出來。


    這份情報是正確的,但是因為勞合·喬治剛剛更換了黑格的情報部分負責人,黑格不願意相信這份情報。


    於是黑格派出偵察機之後得出結論:德軍並沒有在康布雷和巴波姆集結兵力的跡象。


    從天上看,確實看不到德軍在運動,因為德國人選擇夜間行軍,就是為了暴露作戰目標。


    就在黑格得出結論的時候,有47個德軍師正在向康布雷的方向集結,隻需要幾天時間,他們就將運動到位。


    具體到蘭斯,秦致遠的對麵的德軍並沒有大規模調動的跡象,這或許表明蘭斯並不是德軍的進攻方向,但是誰都無法肯定。


    畢竟秦致遠的對麵有近40萬德國人。


    (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遠征歐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鯰魚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鯰魚頭並收藏遠征歐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