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的結果確實是令明石元二郎感到恥辱。就愛上網


    第十一旅團全軍共計近7000名士兵,或者返迴出發陣地的,最多不超過一千人,剩下的除了那些當場戰死的,其餘的……


    幾乎沒有其餘的。


    德國人沒有絲毫的憐憫,哪怕是日本人已經退走,德國人依舊用子彈把陣地前犁了好幾遍,仿佛是要發泄剛才被狂轟濫炸的鬱悶。


    幸好秦致遠之前使用轟炸機打掉了一部分德國人的炮兵陣地,剛才德國人並沒有使用炮兵,否則的話,估計連一千人都剩不下。


    於是又辛苦了武元庭手下的安南人,他過了好半天才派人去和德國人聯係,經過德國人同意之後,派出五百名沒有裝備任何武器的士兵前去收屍。


    雖然是處於敵對狀態,但這種行為還是允許的。德國人生怕陣地前的屍體因為天氣過熱腐爛而導致出現瘟疫,法國人更怕,因為這是法國的土地。


    於是打完之後雙方各自派部隊收屍,這就成了不成文的默契。


    “收屍”這個活也是安南人為數不多的任務之一,這種工作,法軍部隊肯定不會去做,華人部隊也不會,哪怕是華人部隊主動要做,安南人也不會讓華人去收屍,那句話怎麽說的來著?


    做小弟,就要有點做小弟的樣子。


    直到這些日本人的屍體收迴來,其他人才能感受到德國人有多麽痛恨這些曾經的學生,對於這些忘恩負義欺師滅祖的無恥之徒,德國人簡直是恨之入骨,收迴來的屍體幾乎沒有完整的,不是缺了胳膊,就是少了腿,實在是可憐。


    明石元二郎此時也顧不上大放厥詞,急匆匆的迴營安撫部隊,估計順便還要召集軍中將領商議一下接下來該怎麽辦。


    戰場上的變故實在是太令明石元二郎措手不及,日本人上岸還不到48小時,兩個步兵旅團已經折損過半,而且不是常規意義上的折損,是那種近似被全殲的折損,這實在是令人無法接受。


    日本人打得這麽慘,秦致遠也沒想到,當過了最初的幸災樂禍之後,秦致遠也開始犯愁。


    身為軍事主官,麾下部隊出現這麽大的傷亡,秦致遠肯定是要撰寫報告的,而這個報告該怎麽寫,實在是令秦致遠無計可施。


    把責任推給明石元二郎不聽勸阻一意孤行?


    那表明秦致遠對部隊喪失了掌控能力,肯定會在大佬們的印象裏減分。


    那就把責任歸咎於日軍部隊的戰鬥力不高上?


    好像也不合適,因為明知道日本人戰鬥力不高,還讓日本人上戰場,這本身就是軍事主官的失職。


    好像不管怎麽看,都是秦致遠沒有盡到責任。


    還好馬克西姆一直都在場,秦致遠幹脆把撰寫報告的任務交給馬克西姆,就憑馬克西姆跟著福煦當了半輩子的參謀長,想必這個報告能寫的花團錦簇皆大歡喜。


    法國人就不搞形式主義?


    騙鬼去吧,看看巴黎街頭隨處可見的雕像,這就是最大的形式主義。


    縱然是能順利把陸軍部糊弄過去,也還是有秦致遠要發愁的事。


    畢竟目前的費爾昂塔德努瓦地區是由秦致遠負責的,不管死多少人利奧泰都能接受,前提是秦致遠能在戰場上獲得利奧泰要的是戰果;如果損失慘重還沒有絲毫進展,那麽利奧泰肯定不會讓秦致遠好過。


    於是問題的關鍵又重新集中在如何把德國人趕出蘭斯地區上。


    這個事倒是也急不得,如果天氣不轉晴,秦致遠是不會主動進攻的。


    天氣不轉晴,就代表坦克部隊無法出動,秦致遠可不會向明石元二郎一樣,驅趕著自己的士兵,像是趕牲口那樣的去送死。


    秦致遠和福煦他們最大的不同,就是秦致遠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不僅僅是在商業層麵,在軍隊層麵也是一樣。否則的話,也不會有那麽多華人死心塌地的跟著秦致遠加入法國國籍。


    在等待天氣轉晴的這段時間裏,秦致遠數次接到利奧泰的電報,內容並不是責怪秦致遠“草菅人命”,而是催促秦致遠發起進攻。


    話說利奧泰才不把日本人的死傷放在心上,作為殖民地軍人的代表,利奧泰看待日本人和看待摩洛哥人並沒有太大差別。


    都僅僅隻是工具而已。


    打了這麽長時間交道,利奧泰也算是了解秦致遠的秉性,這次沒等秦致遠開口討價還價,主動送了一批坦克和自行火炮過來,數目足以讓陳康健和鄭大力樂翻天,讓明石元二郎差點妒火攻心而死。


    整整200輛坦克,以及120門155毫米口徑自行火炮。


    碰到如此善解人意的上級,秦致遠也無話可說,於是向利奧泰承諾,等天氣放晴,馬上發起進攻。


    老天爺很給利奧泰麵子,僅僅隻過了三天,坦克手和炮兵還沒有熟悉那些新武器,天氣就放晴,終於到了可以發起進攻的時間。


    最近這幾天,明石元二郎老實多了,他沒有了初到貴境的自大和拘謹,也沒有了一鳴驚人建功立業的想法,老老實實的指揮第六師團的士兵參與抗洪救災工作。


    別以為20世紀初就沒有抗洪救災,如果雨下的太大,塞納河一樣會潰壩,那些小河流更不用說,這段時間以來,費爾昂塔德努瓦已經變成一個澤國,如果不搶修道路,會大大拖延進攻時間。


    法國人對於搶修道路還是有一套的,在大量石子的支持下,使用大型建築機械修築道路,和以前的效率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日本人的任務不僅是抗洪救災和搶修道路,搬運物資,轉送傷員什麽的,隻要是輔助工作都要去做。


    這讓明石元二郎他們對於這支華人部隊又有了更多的了解,但隨著了解的更加深入,明石元二郎反而又釋然了。


    這支長著華人麵孔、說著流利法語、幹著技術兵種工作的部隊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華人,他們中間很多人已經和他們的首領一樣加入法國國籍,現在都是法國人。


    這才對嘛,如果是單純的華人,怎麽可能有如此成就?


    如果有脫離遠東那個古老帝國的可能,誰還願意保留民國國籍?


    自以為非常了解華人的明石元二郎得出這麽個結論。


    對於秦致遠來說,明石元二郎想什麽並不值得關注,還是那句話,日本人現階段並不是秦致遠的敵人,德國人才是。


    八月中旬,英國人基本上已經取得第三次伊普爾戰役的勝利,意大利人開始了第十二次伊鬆佐戰役,秦致遠也在蘭斯地區重新發動進攻。


    這次進攻,在打擊德國人的同時,也給日本人好好的上了一課。


    靠待在東亞欺負華人找存在感的日本人終於明白了什麽叫現代戰爭。


    戰鬥開始階段,還是連續不斷的炮擊,就是恨不得把所有炮彈全部都打光的那種。但伴隨著炮擊同時進行的,是坦克部隊的前出,同時還有少量的伴隨步兵,基本上每兩輛坦克一個排那種規模。


    陳康健麾下的一部分坦克完成了通訊設備的改裝,及時加入到戰爭中,新裝備應用最大的好處是坦克車長們通話的時候再也不用冒險從炮塔上伸出腦袋,安全性大大增加。


    同時伴隨步兵想要和坦克手溝通也不用再用鐵棒敲炮塔,隻需要一個“小小”的步話機,通話就能瞬間完成。


    這個“小小”的步話機大概80公斤左右,平時兩名士兵抬著走,戰時一名士兵也能背起來,就是有點吃力過一會就要換人。


    這已經是個翻天覆地的進步,戰場通信從此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前線步兵和後方炮兵首次完成無縫對接,可以直接指揮後方步兵打擊敵方陣地,可以說有這劃時代的意義。


    這一次的戰鬥,陳康健使用了100輛左右的坦克,他現在可不會幹那種“看你人少我就讓著你”的混蛋事,隻要是戰鬥就恨不得把手裏的寶全部都押出去。


    100輛坦克,加上一個團的伴隨步兵,對德國人的震懾效果極其出眾,以至於當坦克部隊踩著炸點衝上德軍陣地時,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抵抗。


    胡蒂爾又不傻,看到秦致遠拿出看家法寶,立即主動放棄陣地。


    胡蒂爾也不是明石元二郎那樣的二貨,絕對不會拿德軍士兵的生命去和鐵疙瘩硬抗。


    看上去好像一切正常,華人部隊進攻,德國人避其鋒芒暫時後退伺機反攻,標準的“彈性防禦”套路。


    但從華人部隊占領德軍陣地之後,劇本就開始變得不正常。


    華人們再次停下腳步,就地修築防禦陣地,準備迎接德國人的反擊。


    整整一天,德國人的反擊沒有如約而至,到了晚上,兩眼泛著幽幽綠光的德國人終於蜂擁而至。


    胡蒂爾也在進步,在和秦致遠交手的過程中,胡蒂爾的步兵被秦致遠麾下的炮兵炸的慘不忍睹,炮兵陣地被轟炸機部隊幾乎包了圓,胡蒂爾不得不小心翼翼的使用所剩無幾的炮兵,避免再次被轟炸機部隊盯上。


    此時的飛機還無法做到全天候戰鬥,天氣因素是最大的製約因素,隻要是晚上,轟炸機部隊就無法出動。


    因此胡蒂爾才會選擇晚上反攻,規避秦致遠麾下炮兵和轟炸機的打擊。


    看上去,胡蒂爾似乎是找到了對付秦致遠的方法。


    (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遠征歐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鯰魚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鯰魚頭並收藏遠征歐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