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暴雨傾盆如注。品書網(..


    雨季終於到了。


    裝甲部隊不用說出動,他們連軍營的門都出不了,在曠野上走不到半裏地,履帶就會變成“泥帶”。


    這樣的裝甲部隊沒有絲毫衝擊力。


    秦致遠也遇到了問題,原因是早晨利奧泰給秦致遠打來的一個電話。


    “秦,我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有一支部隊抵達巴黎,我將把他們分配給你,作為第18集團軍的機動部隊。”利奧泰笑得爽朗。


    “是嗎?那簡直太好了,我一直在等待援軍,如果有援軍加入,或許明天我就能突破到蘭斯。”秦致遠大包大攬。


    “哈哈哈……如果有援軍我當然會給你。”利奧泰哈哈大笑,顯然對於秦致遠的進展感到滿意。


    秦致遠雖然沒有奪迴法軍失地,但在這幾天的作戰中已經擊斃了數萬德國人,同時還有近萬名俘虜,比起開始驚豔現在毫無寸進的英軍,已經算是大放異彩。


    誰說協約國內部沒有競爭的,法國人或許在海軍上無法和英國人一決高下,但在陸軍上絕對不能落在英軍後麵。


    這關係到協約國內部的序列,以及法蘭西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所以哪怕是把秦致遠的戰績無限拔高也不以為過。


    “有一點要確定,如果你要給我剛從新兵營裏出來的新兵蛋子,那你不如給我一些自行火炮或者是坦克,那樣的話更加有效果。”秦致遠實在是不想要新兵。


    新兵和老兵比起來,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勇氣”,但勇氣這個東西是最不值錢的,隨時可能會因為血灑疆場而變得一文不值。老兵們看似油滑,實際上卻往往是能堅持到最後的。


    那句話怎麽說來著?


    活著才有輸出!


    “不是新兵,全部都是老兵……我也有個問題,秦,如果給你一些日本士兵,你有意見嗎?”利奧泰給了秦致遠一個出人意料的問題。


    日本人?


    對於華人來說,日本人代表的是血腥,是世仇,是國仇家恨,是那種如果開戰不需要動員的國家。


    “日本人?我當然沒有意見,隻是,他們來到歐洲了嗎?”秦致遠並不確定。


    哪怕是秦致遠的曆史學的不好,秦致遠也知道日本人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沒有往歐洲派出一兵一卒,這和民國有點相似。


    “是的,有一支日軍師團剛剛抵達馬賽,日軍第六師團。日本駐法大使本來是想要把這支部隊送到弗蘭德斯,但是相比較來說我們更加需要,所以,看你的意思。”利奧泰沒有多說,但秦致遠心中已經掀起驚濤駭浪。


    至此,秦致遠可以完全確定,因為他的到來,曆史確實是已經改變了。


    在原本的曆史上,民國沒有往歐洲派出部隊,隻派出了勞工,但因為秦致遠的到來,勞工們組成軍隊加入法國外籍軍團,成為了一個變數。也同樣是因為華人軍團的崛起,原本隻顧搶占中國市場的日本人終於坐不住,向歐洲派出一支部隊,用來增加他們的聲音力度。


    牽一發而動全身?


    或許!


    “當然,我並不介意,在這個危急時刻,我們有共同的敵人。路易,我希望你記住,我是一名華人的同時,我也是法國人,為法蘭西盡忠是我的責任。”秦致遠說的大義凜然。


    當然要這麽說,哪怕秦致遠恨不得明天一早,所有的日本人都會死於海嘯,秦致遠現在也要唱高調。


    華人和日本人,說起來也是血海深仇,原因不是因為尚未開始的侵華戰爭,而是因為之前數千年的糾纏。


    對於華人來說,日本人就是一個萬年小弟,他們就應該以華人的馬首是瞻,隨時隨地以臣視中原王朝這才是天經地義。但對於日本人來說,憑什麽就是華人第一日本人第二?


    如果有機會,日本人也想當老大!


    其實對於歐洲人來說,華人和日本人這點事都不叫事,歐洲各國之間,恩恩怨怨分分合合的大夥都已經習慣了。德國人可以去做英國人的國王,但迴過頭來並不影響德國對英國宣戰;德國人可以向法國人臣服,但迴過頭來並不影響德國帶頭組成反法聯盟。


    可是對於秦致遠而言,日本人對於中國人來說顯然具有特殊意義。


    這種特殊意義並不僅僅是學生對於老師的造反,更是叛逆對於傳統的挑釁,事關倫理,已經牽涉到中華民族的核心思想,由不得秦致遠不重視。


    “很好,秦,明天明石元二郎中將將會率領日軍第六師團前往費爾昂塔德努瓦,從現在開始,這個師團將歸你指揮,隸屬於第十七集團軍。”利奧泰滿意。


    “好的,非常感謝!”秦致遠麵上現出一絲詭異的笑容。


    第六師團,這就是挑起南京大屠殺的主力師團,雖然他們現在還沒有犯下這個錯誤,但這個師團的野蠻可見一斑。


    日本人早在戰前就和英國人簽訂有密約,日本人想去投靠日本人也是正常的。


    秦致遠又想起戰前和克裏蒙梭的談話,當時克裏蒙梭承諾,隻要給克裏蒙梭時間,克裏蒙梭會在山東問題上給秦致遠一個滿意的交代,想比日本人感受到了克裏蒙梭的壓力,這才有了第六師團的歐洲之行。


    這樣也好,把日本人控製在自己手裏,總比讓日本人去和英國人沆瀣一氣強得多。


    因為雨勢過大,在此後的三天內,秦致遠沒有安排任何軍事行動。


    德國人也一樣。


    胡蒂爾的“暴風部隊”戰術在麵對法國人時勢如破竹,但在麵對華人部隊時折戟沉沙,胡蒂爾也不舍得繼續派出他為數不多的“暴風部隊”。


    對於德國人來說,“暴風部隊”實在是消耗太大,胡蒂爾手中並沒有足夠的資源可以支持他無限製的使用這種戰術,不管是在人力方麵,還是在物資方麵。


    和已經陷入泥濘中的蘭斯戰場不同,距離蘭斯200公裏之外的弗蘭德斯這段時間豔陽高照。


    在前段時間的戰鬥中,英國人曾經在一天中傷亡達到2.3萬人。


    黑格不以為意,他把弗蘭德斯的傷亡數字和索姆河戰役時期類比,所以得出“進展非常令人滿意,對這麽大的戰役來說,這個傷亡數字是可以接收的”這樣的結論。


    但對於英國首相勞合·喬治來說,這個數字非常不令人滿意。


    黑格在之前為了發動進攻,曾經做出了類似尼維勒一樣的承諾,但現在看來,黑格的這個承諾和尼維勒的一樣,同樣是空中樓閣。


    在第三次伊普爾戰役開始之後的三周半時間內,黑格的部隊平均前進了兩英裏,這在黑格的預計中,僅僅是英軍第一天前進距離的一半。也就是說,在黑格的預計中,英軍部隊在第一天就應該前進四英裏。


    隨著戰局陷入僵持,黑格沒能打下普萊斯,於是預計中的兩棲作戰部隊被解散,雙方都開始更換傷亡過重的部隊。英國人更換了14個師,德國人更換了27個師。


    勞合·喬治因此大發雷霆,他肆無忌憚的對內閣成員表示:“血和泥,泥和血,這幫人想不出什麽別的!”


    “這幫人”指的就是黑格。


    當然了,相對於黑格稱唿勞合·喬治“狗娘·養的”來說,勞合·喬治確實有紳士風度。


    進入九月份,黑格被召迴倫敦,勞合·喬治要求黑格對戰爭委員會解釋他的作戰計劃。黑格的解釋取得了英軍總參謀長羅伯遜將軍的支持,黑格因此得以重返法國大陸,權利沒有絲毫消弱。


    因為有首相的警告,黑格雖然嘴上不說,心中還是有所警惕。於是黑格做出了改變,進攻的重任從第五集團軍司令高夫將軍身上,轉移到第二集團軍司令普盧默將軍身上。


    普盧默是個很聰明的人,就是他主持了英軍的“地雷計劃”,因此才有第三次伊普爾戰役前期的輝煌。


    普盧默詳細的研究了秦致遠和胡蒂爾在蘭斯地區的戰報,決定使用和秦致遠同樣的戰術。


    普盧默在八月的前三個周集中了大量火炮,密度達到平均每隔五碼就有一門火炮。


    這個火力密度是空前的,超過了凡爾登、索姆河、前兩次伊普爾戰役、以及前十次伊鬆佐河戰役。


    普盧默的炮擊同樣是分段炮擊,第一個階段是榴散彈,第二個階段是高爆彈,第三個階段是間接射擊,第四個是毒氣彈,第五個又是榴散彈……


    在三天時間內,普盧默指揮炮兵進行了350萬次炮擊。


    九月二十號,英軍步兵發起攻擊。


    陣地上防守的德國人已經被炸成白癡,他們沒有做太多反抗,就紛紛舉手投降。


    英國人占領了德國人的陣地,並不著急進攻,而是馬上修建防禦工事,等到德軍發現英軍不再進攻時,天色已晚,德國人也失去了反擊機會。


    巴伐利亞皇子畢竟不是胡蒂爾,他還沒有學會“胡蒂爾戰術”。


    但巴伐利亞皇子手中也並不缺少反擊力量,他在英國人發動進攻時,最大限度的組織了炮擊,造成兩萬名英國人死亡。


    普盧默並不是秦致遠,他手中沒有成建製的轟炸機。


    三天的戰鬥之後,普盧默取得了堪比此前三周半的進度,英國人得意洋洋,把這場勝利稱為是“緬因路之戰”。


    在此後,普盧默繼續使用這種嚴格限定前進距離的作戰方式,並且學習秦致遠集中使用轟炸機的戰術,取得了“寶利根伍德戰役”的勝利。


    英國人因此得意洋洋。


    普盧默並沒有掩飾他的戰術從何而來,這在一個側麵,更證明秦致遠在戰術上的造詣。


    來自遠東的東方霸主……


    真是名至實歸!


    (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遠征歐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鯰魚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鯰魚頭並收藏遠征歐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