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晃眼就過了五年,幼帝繼位也已五載,攝政太後於氏同樣臨朝參事了近兩千天。(稍後替換)
若說最初大臣們隻是因為各種原因而配合使得幼帝順利登基,但對於太後這樣一個婦道人家登朝聽政還是有所不滿,那麽經過這些年下來,卻都心服口服。
要說於太後蠢笨會耽誤政事,那斷然不是,從她是上一屆宮鬥得勝者,且掌宮權時將一眾宮妃治得服服帖帖就可以見得其城府不淺;
大臣們隻擔心太後眼光局限於後宮之中,要處理政事還欠火候。
但有少數與之合作過或在宮裏埋有釘子的世家官員卻知這位早年便野心不小。
雖沒有證據,陛下之死亦是其自身一時昏聵聽信方士服用丹藥之故,有那敏銳的卻察覺出一二,認為這許是同於氏的設計脫不了幹係,因而愈發忌憚。
這些年的相處和試探下來,朝臣們皆知於太後雖有野心,卻還聽得進人言,又不吝於放權,隻要不觸及其底線,這位也是好說話的。
反倒是太後身後的於家,在幼帝登位不多久,竟是心甘情願地交出了兵權,儼然是要解甲歸田的意味,這樣一來,其家族無論作為武將或是太後外戚,對於皇家而言也沒了威脅。
倒是幼帝對於於家父子多番挽留,無果,最終在於太後的勸說之下,折中之下,隻收迴了兵符,卻封其外租為定安侯,享世襲罔替,並道,“無於家不可鎮邊關”之言,因而戍守邊境之責仍由其擔著。
如此落在朝臣眼裏,其內涵就極其複雜了——
本來於父承國舅之尊,又身負功勳,還交還了兵權,便是賜封一個國公之位也是妥的,偏幼帝隻給了個定安侯的封號,作為補償,著實顯得有些吝嗇,似乎有些打壓之意。
但要說幼帝如先帝一般忌憚並敵視於家,卻也不是,甚至看起來對其外祖家很有幾分情誼。
雖隻給了個侯,卻是世襲罔替,同先帝每每無極大功勳必不願賜封爵位等、甚至即便賜封也隻是降級世襲相比,倒也算得上極其大方了。
再說這兵符和兵權,前者被收迴天子手裏,同樣也意味著後者被收迴或者極大地減弱。
即便幼帝並未對於家將士之官職權責作任何改動處置,即便他們迴到邊關仍能以往日餘威震懾內外及手下兵眾,但權力到底還是削弱了許多,也就基本不會再有其功高蓋主、篡權造反的威脅,又能使邊關不起動亂。
幼帝此著不可謂不巧妙,不似先帝心胸狹隘、喜用鬼蜮手段,他用的都是堂堂正正的陽謀,光明正大得讓人雖能知其目的,卻又隻能心服口服地接受。
而幼帝雖自小於宮中就曾傳出聰慧之名,但一個才七八歲稚齡的小童,再是早熟,也不太可能智多近妖至此。
迴過神來的大臣們細細品味,從中竟是看出了攝政太後的風格,也就是此事背後推手便是於太後,這種心腸硬起來能奪自家兵權之人,再是狠辣不過的角色。
朝臣們這才再不敢輕視這位他們曾經眼裏“無才無德的婦道人家”。
若說最初大臣們隻是因為各種原因而配合使得幼帝順利登基,但對於太後這樣一個婦道人家登朝聽政還是有所不滿,那麽經過這些年下來,卻都心服口服。
要說於太後蠢笨會耽誤政事,那斷然不是,從她是上一屆宮鬥得勝者,且掌宮權時將一眾宮妃治得服服帖帖就可以見得其城府不淺;
大臣們隻擔心太後眼光局限於後宮之中,要處理政事還欠火候。
但有少數與之合作過或在宮裏埋有釘子的世家官員卻知這位早年便野心不小。
雖沒有證據,陛下之死亦是其自身一時昏聵聽信方士服用丹藥之故,有那敏銳的卻察覺出一二,認為這許是同於氏的設計脫不了幹係,因而愈發忌憚。
這些年的相處和試探下來,朝臣們皆知於太後雖有野心,卻還聽得進人言,又不吝於放權,隻要不觸及其底線,這位也是好說話的。
反倒是太後身後的於家,在幼帝登位不多久,竟是心甘情願地交出了兵權,儼然是要解甲歸田的意味,這樣一來,其家族無論作為武將或是太後外戚,對於皇家而言也沒了威脅。
倒是幼帝對於於家父子多番挽留,無果,最終在於太後的勸說之下,折中之下,隻收迴了兵符,卻封其外租為定安侯,享世襲罔替,並道,“無於家不可鎮邊關”之言,因而戍守邊境之責仍由其擔著。
如此落在朝臣眼裏,其內涵就極其複雜了——
本來於父承國舅之尊,又身負功勳,還交還了兵權,便是賜封一個國公之位也是妥的,偏幼帝隻給了個定安侯的封號,作為補償,著實顯得有些吝嗇,似乎有些打壓之意。
但要說幼帝如先帝一般忌憚並敵視於家,卻也不是,甚至看起來對其外祖家很有幾分情誼。
雖隻給了個侯,卻是世襲罔替,同先帝每每無極大功勳必不願賜封爵位等、甚至即便賜封也隻是降級世襲相比,倒也算得上極其大方了。
再說這兵符和兵權,前者被收迴天子手裏,同樣也意味著後者被收迴或者極大地減弱。
即便幼帝並未對於家將士之官職權責作任何改動處置,即便他們迴到邊關仍能以往日餘威震懾內外及手下兵眾,但權力到底還是削弱了許多,也就基本不會再有其功高蓋主、篡權造反的威脅,又能使邊關不起動亂。
幼帝此著不可謂不巧妙,不似先帝心胸狹隘、喜用鬼蜮手段,他用的都是堂堂正正的陽謀,光明正大得讓人雖能知其目的,卻又隻能心服口服地接受。
而幼帝雖自小於宮中就曾傳出聰慧之名,但一個才七八歲稚齡的小童,再是早熟,也不太可能智多近妖至此。
迴過神來的大臣們細細品味,從中竟是看出了攝政太後的風格,也就是此事背後推手便是於太後,這種心腸硬起來能奪自家兵權之人,再是狠辣不過的角色。
朝臣們這才再不敢輕視這位他們曾經眼裏“無才無德的婦道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