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塵封的曆史(二)
開局一首詩,震驚滿朝文武! 作者:馬猴燒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突然愛上考古?
“陛下請問吧,老夫知道必然直言。”
老太師微微拱手。
自從秦贏登基為漢皇,老太師就愈發的敬重君臣之禮,也不再和當初那樣,私下裏叫他臭小子。
雖然秦贏說過很多次,用不著這般莊重,但老太師有他自己的堅持。
三朝元老,固守臣節。
“您可知道晉國?”
秦贏小聲詢問。
“晉……晉國?”
“陛下從何處得知的這個國號?”
老太師聽到晉國二字,竟是當場失態,露出一副極為驚悚誇張的表情。
秦贏立刻讓侍衛退下,關上了門。
他不知道晉國是什麽,為何讓老太師如此失態,但他隱約感覺到不同尋常。
老太師知道晉國代表著什麽。
而且這大漢的曆史文獻中,絲毫沒有關於此事的隻言片語,莫不是有人故意隱藏。
“太師……不,嶽父大人。”
“我得到消息,草原動亂,他們背後也許就是這個晉國,您若知道什麽,不妨直說。”
秦贏率先坦白。
這反正也不是什麽見不得人的事。
“唉……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老太師愁容滿麵,深深歎氣。
秦贏追問道:“什麽意思?”
老太師緩緩說道:“既然陛下問起,老臣便也實言相告了,陛下應該知道,六百年前,高祖皇帝擊敗霸王,由此結束亂世,建立大漢。”
秦贏點了下頭,道:“在高祖皇帝統治期間,天下歸一,但高祖皇帝死後不到百年,天下群雄並起,好不容易統一的天下,也分裂成了七塊,也就是如今的春秋七霸。”
“大漢衰敗,隻能割據一方,榮光不再。”
這段曆史漢人皆知。
大漢是春秋七霸之中,曆史最為古老的帝國,有六百餘年,其次便是魏國,但也隻有三百五十年。
說來慚愧……大漢自高祖皇帝之後,便像是被抽掉了所有的國運,沒出過一個能比肩高祖的皇帝。
漢朝不斷被後起之秀超越,國土麵積大幅度縮水,而今更是淪落到了七國末尾。
老太師深深歎氣,道:“大漢之所以衰敗成這樣,與那晉國脫不開關係。”
秦贏大驚,“難道這晉國,是大漢曾經的強敵?”
老太師歎氣,似又迴想起了當年之事,眼中忍不住流露出一股悲哀。
“晉國,本就是大漢的一部分。”
“六百年前,高祖皇帝擊敗霸王建立大漢,但當時百廢俱興,正是求賢若渴的時候,高祖皇帝沒有誅滅霸王的血脈。”
“重用了昔日給霸王當官的人,之後更是讓霸王的子孫後代也入朝為官。”
“此舉引來朝野不滿,但礙於高祖皇帝的威嚴,倒是沒人敢反對,事實也證明,高祖皇帝慧眼如炬。”
“正因為重用了那些人,使得大漢很快迎來了盛世,最後更是一統天下,文治武功遠盛於先秦。”
“高祖常說,刀不在乎來曆,能用就行。”
“以霸王的子孫治國安邦,的確是一把好刀,可這把刀也隻有高祖那樣的人物才能鎮得住。”
“高祖皇帝死後不到百年,霸王的後人瘋狂蠶食權力,軍隊,經濟……這把刀揮向了漢人,那是頃刻之間,半壁江山被奪。”
“霸王的後代打著光複祖宗的旗號,自封大晉,在民間聚攏了許多擁護霸王的人。”
“他們竟有五十幾萬的大軍,糧草輜重無數,漢人被打得節節敗退,幾乎滅族。”
“當然,最後還是漢人贏了。”
“但這場勝利太過慘烈,江山盡染鮮血,國力十不存一,無數名將,大儒死在這場戰爭中。”
“後代帝王不願意提及此事,也不讓史官記載,這實在是太過痛苦,也並不光彩。”
“為了防止此事再出,曆代皇帝曆經百年,不遺餘力絞殺霸王後代血脈,力求從人心,從血脈,從曆史上徹底抹除。”
“所以,年輕人幾乎都不知道曆史上有過一個晉國,老夫也是從父輩之處,口述得知。”
聽到這段塵封的曆史。
秦贏大受震撼。
想不到六百餘年的漢朝,竟然是因為內部的矛盾而衰敗,且幾乎一蹶不振。
老太師渾身顫抖,眼睛瞪大:“陛下說,草原動亂的背後,有晉國的影子?莫非他們後人並未死絕,這是又要卷土重來了。”
“陛下請問吧,老夫知道必然直言。”
老太師微微拱手。
自從秦贏登基為漢皇,老太師就愈發的敬重君臣之禮,也不再和當初那樣,私下裏叫他臭小子。
雖然秦贏說過很多次,用不著這般莊重,但老太師有他自己的堅持。
三朝元老,固守臣節。
“您可知道晉國?”
秦贏小聲詢問。
“晉……晉國?”
“陛下從何處得知的這個國號?”
老太師聽到晉國二字,竟是當場失態,露出一副極為驚悚誇張的表情。
秦贏立刻讓侍衛退下,關上了門。
他不知道晉國是什麽,為何讓老太師如此失態,但他隱約感覺到不同尋常。
老太師知道晉國代表著什麽。
而且這大漢的曆史文獻中,絲毫沒有關於此事的隻言片語,莫不是有人故意隱藏。
“太師……不,嶽父大人。”
“我得到消息,草原動亂,他們背後也許就是這個晉國,您若知道什麽,不妨直說。”
秦贏率先坦白。
這反正也不是什麽見不得人的事。
“唉……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老太師愁容滿麵,深深歎氣。
秦贏追問道:“什麽意思?”
老太師緩緩說道:“既然陛下問起,老臣便也實言相告了,陛下應該知道,六百年前,高祖皇帝擊敗霸王,由此結束亂世,建立大漢。”
秦贏點了下頭,道:“在高祖皇帝統治期間,天下歸一,但高祖皇帝死後不到百年,天下群雄並起,好不容易統一的天下,也分裂成了七塊,也就是如今的春秋七霸。”
“大漢衰敗,隻能割據一方,榮光不再。”
這段曆史漢人皆知。
大漢是春秋七霸之中,曆史最為古老的帝國,有六百餘年,其次便是魏國,但也隻有三百五十年。
說來慚愧……大漢自高祖皇帝之後,便像是被抽掉了所有的國運,沒出過一個能比肩高祖的皇帝。
漢朝不斷被後起之秀超越,國土麵積大幅度縮水,而今更是淪落到了七國末尾。
老太師深深歎氣,道:“大漢之所以衰敗成這樣,與那晉國脫不開關係。”
秦贏大驚,“難道這晉國,是大漢曾經的強敵?”
老太師歎氣,似又迴想起了當年之事,眼中忍不住流露出一股悲哀。
“晉國,本就是大漢的一部分。”
“六百年前,高祖皇帝擊敗霸王建立大漢,但當時百廢俱興,正是求賢若渴的時候,高祖皇帝沒有誅滅霸王的血脈。”
“重用了昔日給霸王當官的人,之後更是讓霸王的子孫後代也入朝為官。”
“此舉引來朝野不滿,但礙於高祖皇帝的威嚴,倒是沒人敢反對,事實也證明,高祖皇帝慧眼如炬。”
“正因為重用了那些人,使得大漢很快迎來了盛世,最後更是一統天下,文治武功遠盛於先秦。”
“高祖常說,刀不在乎來曆,能用就行。”
“以霸王的子孫治國安邦,的確是一把好刀,可這把刀也隻有高祖那樣的人物才能鎮得住。”
“高祖皇帝死後不到百年,霸王的後人瘋狂蠶食權力,軍隊,經濟……這把刀揮向了漢人,那是頃刻之間,半壁江山被奪。”
“霸王的後代打著光複祖宗的旗號,自封大晉,在民間聚攏了許多擁護霸王的人。”
“他們竟有五十幾萬的大軍,糧草輜重無數,漢人被打得節節敗退,幾乎滅族。”
“當然,最後還是漢人贏了。”
“但這場勝利太過慘烈,江山盡染鮮血,國力十不存一,無數名將,大儒死在這場戰爭中。”
“後代帝王不願意提及此事,也不讓史官記載,這實在是太過痛苦,也並不光彩。”
“為了防止此事再出,曆代皇帝曆經百年,不遺餘力絞殺霸王後代血脈,力求從人心,從血脈,從曆史上徹底抹除。”
“所以,年輕人幾乎都不知道曆史上有過一個晉國,老夫也是從父輩之處,口述得知。”
聽到這段塵封的曆史。
秦贏大受震撼。
想不到六百餘年的漢朝,竟然是因為內部的矛盾而衰敗,且幾乎一蹶不振。
老太師渾身顫抖,眼睛瞪大:“陛下說,草原動亂的背後,有晉國的影子?莫非他們後人並未死絕,這是又要卷土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