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世紀到12世紀,威尼斯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海洋帝國。


    除了威尼斯之外,還有其他七個重要的海洋共和國:熱那亞(genoa)、比薩(pisa)和阿馬爾菲(amalfi);較少人知的有拉古薩(ragusa)、安科納(ancona)、蓋塔(gaeta)和諾利(noli)。


    威尼斯在亞得裏亞海的戰略位置使其海軍和商業力量幾乎無懈可擊。


    在打擊達爾馬提亞海岸的海盜後,這座城市成為西歐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繁榮貿易中心,特別是與拜占庭帝國和亞洲的貿易,威尼斯的海軍保護了海上航線免受海盜侵擾。


    威尼斯共和國在1200年之前奪取了亞得裏亞東岸的一些地方,主要出於商業原因,因為那裏的海盜對貿易構成威脅。


    公爵(doge)已經擁有達爾馬提亞公爵(duke of dalmatia)和伊斯特裏亞公爵(duke of istria)的頭銜。


    後來的陸地領土,延伸到加爾達湖ke garda)西至阿達河(adda river),被稱為特拉法爾瑪(terraferma)。


    這些領土部分是為了抵禦好戰鄰國,部分是為了保障阿爾卑斯貿易路線,部分是為了確保對城市所依賴的大陸小麥的供應。


    在建立海洋商業帝國的過程中,威尼斯主導了鹽的貿易,控製了愛琴海的大部分島嶼,包括克裏特(crete)和塞浦路斯(cyprus),並成為近東的重要權力中介。


    按照當時的標準,威尼斯對其陸地領土的管理相對開明,貝爾加莫(bergamo)、布雷西亞(brescia)和維羅納(verona)等城鎮的市民在威尼斯主權受到入侵者威脅時團結起來扞衛威尼斯的主權。


    ---


    威尼斯與君士坦丁堡保持著密切的關係,曾兩次獲得東羅馬帝國的貿易特權,稱為金牛(golden bulls)或“金璽”(chrysobulls),以換取對東帝國抵抗諾曼(norman)和土耳其(turkish)侵擾的支持。


    在第一份金璽中,威尼斯承認對帝國的臣服;而在第二份中則沒有,反映出拜占庭(byzantium)的衰退和威尼斯力量的上升。


    威尼斯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fourth crusade)後成為一個帝國力量,該東征偏離了航向,最終於1204年占領並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建立了拉丁帝國。


    由於這次征服,威尼斯帶迴了大量拜占庭的戰利品,其中包括來自君士坦丁堡賽馬場(hippodrome)的鍍金青銅馬,這些馬最初被放置在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st mark''s basilica)的入口上,原件已被替換為複製品,目前存放在大教堂內。


    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後,前東羅馬帝國被拉丁十字軍和威尼斯進行分割。


    威尼斯隨後在地中海開辟了一個影響力範圍,稱為群島公國(duchy of the archipgo),並占領了克裏特(crete)。


    占領君士坦丁堡被證明是結束拜占庭帝國的決定性因素,正如失去小亞細亞的主題(anatolian themes)後,曼齊克特戰役(manzikert)的結果一樣。


    盡管拜占庭人在半個世紀後重新控製了這座被毀壞的城市,但拜占庭帝國已經在根本上削弱,直到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sultan mehmet the conqueror)再次奪迴這座城市,拜占庭帝國才徹底淪為過去的影子。


    ---


    威尼斯位於亞得裏亞海(adriatic sea)沿岸,一直與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和中東進行廣泛貿易。


    到13世紀末,威尼斯已成為整個歐洲最繁榮的城市。


    在其權力和財富的巔峰時期,威尼斯擁有36,000名水手和3,300艘船隻,主導著地中海(mediterranean)的商業。


    威尼斯的主要家族相互競爭,爭相建造宏偉的宮殿,並支持最偉大、最有才華的藝術家的作品。


    城市由大議會(great council)治理,該議會由威尼斯的貴族家庭成員組成。


    大議會負責任命所有公共官員,並選舉200到300人的參議院。


    由於這個群體過於龐大,不利於高效管理,因此有一個十人委員會(council of ten,亦稱公爵委員會或西尼奧裏亞[signoria])控製著城市的許多行政事務。


    大議會中選出的一位成員被稱為“總督”(doge),或公爵,擔任首席執行官.


    他通常會一直持有這一頭銜,直到去世,盡管一些總督因受到寡頭同僚的壓力而被迫辭職,隱居於修道院。


    威尼斯的政府結構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古羅馬的共和製度,設有選舉產生的首席執行官(總督)、貴族組成的參議院以及有限政治權力的一般市民,最初市民有權批準或拒絕每位新當選的總督。


    教會和各種私人財產與軍事服務密切相關,盡管在城市內部沒有騎士封地。聖馬可騎士團(cavalieri di san marco)是威尼斯設立的唯一騎士團,任何市民在未獲得政府同意的情況下,不能接受或加入外國騎士團。


    威尼斯在其獨立時期始終保持共和國體製,政治與軍事分開,除非偶爾總督親自負責軍事事務。


    戰爭被視為商業的另一種延續。因此,城市早期雇傭大量雇傭兵在外服務,後來當統治階級忙於商業時,則依賴外國雇傭兵。


    盡管威尼斯人民普遍保持東正教(orthodox roman catholic)的信仰,但威尼斯州以自由於宗教狂熱而聞名,在反宗教改革期間沒有因宗教異端而處決任何人。


    這種明顯的冷淡態度導致威尼斯與教皇(papacy)頻繁發生衝突。


    在這種背景下,英國神職人員威廉·貝德爾(william bedell)的著作尤其引人注目。威尼斯多次麵臨教皇的禁令威脅,並兩次遭到實施。其中第二次,最為人知,是在1606年,由教皇保羅五世(pope paul v)下令實施的。


    15世紀,德國新發明的印刷機迅速傳播到歐洲,威尼斯很快就采用了這一技術。


    到1482年,威尼斯成為世界印刷中心,主要印刷商是阿爾杜斯·曼努提烏斯(aldus manutius),他發明了可以放在馬鞍袋中的平裝書(paperback books)。


    他的阿爾杜印刷版(aldine editions)包括幾乎所有已知希臘手稿的翻譯。


    ---


    威尼斯(venice)的漫長衰退始於15世紀。


    威尼斯在塞薩洛尼基圍城戰(siege of thessalonica,1422-1430)中與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對抗,並在1453年派遣艦船幫助防禦被圍困的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


    君士坦丁堡淪陷後,蘇丹梅赫梅德二世(sultan mehmed ii)宣告了一係列奧斯曼-威尼斯戰爭的開始,這場戰爭使威尼斯失去了許多東地中海的領土。


    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於1497年至1499年的航行開啟了通往印度的海路,繞過好望角,這摧毀了威尼斯的壟斷地位。


    威尼斯的劃槳船在穿越大洋時處於劣勢,因此在爭奪殖民地的競賽中被落在了後麵。


    1348年,黑死病(ck death)對威尼斯造成了毀滅性打擊,並在1575年至1577年再次爆發。


    在這三年內,瘟疫造成約50,000人死亡。1630年,1629-1631年的意大利瘟疫使威尼斯150,000名公民中的三分之一喪生。


    在文藝複興後期,威尼斯開始失去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因為葡萄牙(portugal)成為歐洲與東方貿易的主要中介,直接打擊了威尼斯巨額財富的基礎。


    法國(france)和西班牙(spain)在意大利戰爭(italian wars)中爭奪對意大利的霸權,削弱了威尼斯的政治影響力。然而,威尼斯仍然是農業產品的重要出口國,直到18世紀中葉,依然是一個顯著的製造中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海雷丁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強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強魂並收藏海雷丁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