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納達戰爭 - 馬拉加圍城戰
---
馬拉加(mga),作為格拉納達(granada)的主要海港,是1487年卡斯蒂利亞軍隊的主要目標。
埃米爾阿爾-紮加爾(emir al-zagal)在試圖解圍時行動遲緩,無法安全地騷擾基督徒軍隊,因為格拉納達的內戰仍在持續。
即使他離開城市來援助馬拉加,他仍被迫留下一部分軍隊駐守阿爾罕布拉宮,以防止博阿卜迪爾(boabdil)及其追隨者的襲擊。
第一個被攻擊的主要城市是貝萊斯-馬拉加(vélez-mga),在1487年4月27日投降,當地支持博阿卜迪爾的勢力直接協助了基督徒的圍攻。
馬拉加在一次持續的圍城戰中堅守,從1487年5月7日一直持續到1487年8月18日;其指揮官寧願戰死也不願投降,而來自非洲的駐軍和皈依伊斯蘭教的基督徒叛教者(renegades)則拚命作戰,因為他們害怕戰敗的後果。
臨近結束時,馬拉加的顯貴們最終提出投降,但費迪南德拒絕了,因為此前已經兩次提供了慷慨的條件。
當城市最終陷落時,費迪南德懲罰了幾乎所有頑強抵抗的居民,將他們貶為奴隸,而叛教者則被燒死或用蘆葦刺穿。
然而,馬拉加的猶太人得以幸免,因為卡斯蒂利亞的猶太人用贖金將他們從奴隸身份中解救出來。
曆史學家威廉·普雷斯科特(william prescott)認為馬拉加的陷落是這場戰爭中最重要的部分,失去其主要港口的格拉納達已不可能再繼續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存在。
---
格拉納達戰爭 - 巴薩圍城戰
---
阿爾-紮加爾(al-zagal)在馬拉加(mga)陷落後聲望下降,博阿卜迪爾在1487年接管了整個格拉納達城。
他還控製了該國東北部的維萊斯-魯比奧(vélez-rubio)、維萊斯-布蘭科(vélez-nco)和韋拉(vera)。
阿爾-紮加爾仍然控製著巴薩(baza)、瓜迪克斯(guadix)和阿爾梅裏亞(almeria)。
當基督徒軍隊奪取他的一部分土地時,博阿卜迪爾沒有采取任何行動,或許是因為他認為這些土地很快就會歸還給他。
1489年,基督徒軍隊開始了對巴薩這座阿爾-紮加爾剩下的最重要的堡壘的漫長圍攻。
巴薩的防禦性極強,因為它迫使基督徒分散他們的軍隊,而且火炮對它幾乎無效。
為軍隊提供補給導致了卡斯蒂利亞財政出現巨大赤字。
為了讓軍隊留在前線,有時不得不威脅撤銷官職,甚至伊莎貝拉親自前往圍城戰場,以幫助保持貴族和士兵的士氣。
在六個月後,盡管阿爾-紮加爾的駐軍大部分仍然安然無恙,他還是選擇投降。
他已經確信基督徒會堅持圍城,不論需要多久,而在沒有增援的希望下,進一步的抵抗毫無意義。
與馬拉加不同,巴薩獲得了寬厚的投降條件。
---
格拉納達戰爭 - 最終之戰。
---
隨著巴薩的陷落和阿爾-紮加爾在1490年的被俘,戰爭似乎已經結束。
費迪南德和伊莎貝拉也認為如此。
然而,博阿卜迪爾對他與費迪南德和伊莎貝拉結盟後所得到的迴報感到不滿,可能是因為一些本應屬於他的土地被卡斯蒂利亞管理。
他斷絕了自己的封臣關係,並反抗天主教君主,盡管他隻控製了格拉納達(granada)城和阿爾普哈拉斯山脈(alpujarras mountains)。
顯然,這種局勢長期來看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博阿卜迪爾向外界發出了絕望的求援請求。
埃及蘇丹凱特貝(qaitbay)輕微譴責了費迪南德的格拉納達戰爭,但統治埃及的馬穆魯克(mamluks)正與奧斯曼土耳其(ottoman turks)進行著幾乎不間斷的戰爭。
---
關於馬穆魯克,前文有章節記錄,這裏略作補充。
1485年至1491年的奧斯曼-馬穆魯克戰爭(ottoman–mamluk war),發生在奧斯曼帝國入侵馬穆魯克蘇丹國位於安納托利亞(anatolia)和敘利亞(syria)的領土時。
這場戰爭是奧斯曼帝國爭奪中東主導地位的重要事件。
經過多次交戰,戰爭以僵局告終,雙方於1491年簽署了一項和平條約,恢複了戰爭前的現狀。
該條約持續有效,直到1516至1517年奧斯曼帝國與馬穆魯克再次開戰;在那場戰爭中,奧斯曼帝國擊敗並征服了馬穆魯克蘇丹國。
---
由於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aragon)也是奧斯曼的敵人,蘇丹無意打破他們對抗土耳其的聯盟。
博阿卜迪爾還向處於危機中的費斯蘇丹國(sultanate of fes)求援,但曆史沒有記錄任何迴複。
在整個戰爭期間,北非繼續向卡斯蒂利亞出售小麥,珍視與卡斯蒂利亞維持良好的貿易關係。
無論如何,格拉納達人已經失去了所有能夠接收海外援助的海岸線。
沒有任何援助會送達格拉納達。
格拉納達的八個月圍城戰始於1491年4月。
防禦者的局勢變得越來越嚴峻,因為他們的力量逐漸減少,難以幹擾圍攻,而博阿卜迪爾的顧問們則彼此間勾心鬥角。
賄賂重要官員的現象猖獗,至少有一名博阿卜迪爾的主要顧問似乎一直在為卡斯蒂利亞工作。
在格拉納達圍城之後,雙方終於在1491年11月25日簽署了臨時投降協議《格拉納達條約》(treaty of granada),為格拉納達城提供了兩個月的緩衝期。
延遲的原因並非雙方的頑固,而是格拉納達政府無法在城市混亂中進行有效協調。
在經過談判後,條款對當地的穆斯林人口頗為寬容。
最終,格拉納達於1492年1月2日投降。
當天,圍城的基督徒軍隊偷偷將士兵派入阿爾罕布拉宮,以防出現抵抗,然而並未發生。
格拉納達的抵抗最終宣告結束。
---
格拉納達戰爭 - 戰術和技術
---
格拉納達戰爭中最顯著的特點是大炮和火炮極大地縮短了戰爭中多次圍攻的時間。
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在戰爭初期隻有少量火炮,但費迪南德從他最近的戰爭中獲得了法國和勃艮第專家的支持,基督徒們積極擴充了他們的火炮部隊。
然而,穆斯林在使用火炮方麵遠遠落後,通常隻能偶爾使用俘獲的基督徒火炮。
曆史學家韋斯頓·f·庫克(weston f. cook jr.)寫道:“火藥的火力和火炮圍城作戰贏得了格拉納達戰爭的勝利,而西班牙勝利的其他因素實際上是次要的和派生的。”
到1495年,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共控製了179門火炮,較之前卡斯蒂利亞王位繼承戰爭中可憐的數量有了極大的增長。
原始的火繩槍(arquebuses)在戰爭中也有使用,但使用範圍較小。
重騎兵在格拉納達戰爭中的作用遠小於以往戰爭中的表現。
輕騎兵“希內特”(jes)則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
騎兵主導的野戰較為罕見,因為格拉納達人數量嚴重不足,通常避免這種戰鬥。
卡斯蒂利亞人還動用了大量輔助人員。
1483年,一支龐大的勞工隊伍被征召,用於摧毀莊稼和掠奪鄉村,而非直接參戰。
雖然山區地形使協調和後勤工作變得困難,但基督徒們堅持不懈地在山區修建了一係列道路,以向部隊運送糧食和補給。
在政治上,許多貴族堅持控製自己的部隊,但費迪南德和伊莎貝拉仍然能夠在整體上對軍隊進行大規模的指揮。
而格拉納達人則因內戰困擾,無法建立統一的指揮體係。
基督教軍隊幾乎完全由卡斯蒂利亞人組成。
阿拉貢人和外國雇傭兵的參與微乎其微。
在卡斯蒂利亞軍隊中,安達盧西亞提供的部隊遠遠超過其他地區,其大部分人口都被征召入伍。
貴族們則提供了大多數昂貴的騎兵。
---
格拉納達戰爭 - 影響
---
格拉納達的投降被視為對伊斯蘭世界的一次重大打擊,也是基督教的一次勝利。
其他基督教國家紛紛向費迪南德和伊莎貝拉表示誠摯的祝賀,而伊斯蘭國家則對此反應悲痛。
在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慶祝活動和鬥牛比賽接連舉行,民眾在街頭歡唿。
卡斯蒂利亞是這場戰爭的主要受益者,因為它不僅花費了遠遠超過其他地區的資金和人力來進行戰爭,還徹底吞並了格拉納達。
為戰爭提供資金的任務非常艱巨,總費用估計為4.5億馬拉維迪(maravedies)。
格拉納達的征服對阿拉貢的戰略地位幾乎沒有影響,但它確實幫助鞏固了卡斯蒂利亞在意大利和法國的支持,這正是阿拉貢的利益所在。
對於基督教世界來說,格拉納達從伊斯蘭統治中解放出來被視為對四十年前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失守於奧斯曼人的一個平衡。
考慮到格拉納達人幾乎沒有任何談判的籌碼,格拉納達投降的條款對穆斯林來說相當慷慨。
這些條款類似於戰爭初期那些尚不確定結果的城鎮投降時的條件。
三年內,穆斯林可以自由遷徙和返迴。
他們被允許保留武器,但不得持有火器,不過這個條款在一個月後就被廢除了。
任何人都不會被強迫改變宗教信仰,甚至那些已經皈依伊斯蘭教的前基督徒也不例外。
博阿卜迪爾被提供金錢和在阿爾普哈拉斯山脈的一個小公國的統治權,盡管這一地區本來也難以控製。
最初,大部分被征服的格拉納達得到了相對尊重,因此在七年內基本保持了穩定,盡管1492年的《阿爾罕布拉法令》(alhambra decree)驅逐了那些未皈依的猶太人。
國王博阿卜迪爾很快發現他的處境無法忍受。
1493年10月,他離開領地前往摩洛哥,大約四十年後在那裏去世。
最終,卡斯蒂利亞開始撤銷條約中的一些較為寬容的條款。
這一行動由大主教希斯內羅斯(archbishop cisneros)主導,他下令進行大規模皈依,焚燒了許多有價值的阿拉伯文獻,推行其他對穆斯林(和猶太人)不利的措施。
這些舉措引發了一場叛亂,最終許多穆斯林被迫在受洗、流放或處決之間做出選擇。
從那時起,緊張局勢持續加劇,卡斯蒂利亞不得不在格拉納達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以防止未來的叛亂。
伊莎貝拉加強了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權力,費迪南德則將宗教裁判所引入此前未受其控製的阿拉貢。
---
馬拉加(mga),作為格拉納達(granada)的主要海港,是1487年卡斯蒂利亞軍隊的主要目標。
埃米爾阿爾-紮加爾(emir al-zagal)在試圖解圍時行動遲緩,無法安全地騷擾基督徒軍隊,因為格拉納達的內戰仍在持續。
即使他離開城市來援助馬拉加,他仍被迫留下一部分軍隊駐守阿爾罕布拉宮,以防止博阿卜迪爾(boabdil)及其追隨者的襲擊。
第一個被攻擊的主要城市是貝萊斯-馬拉加(vélez-mga),在1487年4月27日投降,當地支持博阿卜迪爾的勢力直接協助了基督徒的圍攻。
馬拉加在一次持續的圍城戰中堅守,從1487年5月7日一直持續到1487年8月18日;其指揮官寧願戰死也不願投降,而來自非洲的駐軍和皈依伊斯蘭教的基督徒叛教者(renegades)則拚命作戰,因為他們害怕戰敗的後果。
臨近結束時,馬拉加的顯貴們最終提出投降,但費迪南德拒絕了,因為此前已經兩次提供了慷慨的條件。
當城市最終陷落時,費迪南德懲罰了幾乎所有頑強抵抗的居民,將他們貶為奴隸,而叛教者則被燒死或用蘆葦刺穿。
然而,馬拉加的猶太人得以幸免,因為卡斯蒂利亞的猶太人用贖金將他們從奴隸身份中解救出來。
曆史學家威廉·普雷斯科特(william prescott)認為馬拉加的陷落是這場戰爭中最重要的部分,失去其主要港口的格拉納達已不可能再繼續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存在。
---
格拉納達戰爭 - 巴薩圍城戰
---
阿爾-紮加爾(al-zagal)在馬拉加(mga)陷落後聲望下降,博阿卜迪爾在1487年接管了整個格拉納達城。
他還控製了該國東北部的維萊斯-魯比奧(vélez-rubio)、維萊斯-布蘭科(vélez-nco)和韋拉(vera)。
阿爾-紮加爾仍然控製著巴薩(baza)、瓜迪克斯(guadix)和阿爾梅裏亞(almeria)。
當基督徒軍隊奪取他的一部分土地時,博阿卜迪爾沒有采取任何行動,或許是因為他認為這些土地很快就會歸還給他。
1489年,基督徒軍隊開始了對巴薩這座阿爾-紮加爾剩下的最重要的堡壘的漫長圍攻。
巴薩的防禦性極強,因為它迫使基督徒分散他們的軍隊,而且火炮對它幾乎無效。
為軍隊提供補給導致了卡斯蒂利亞財政出現巨大赤字。
為了讓軍隊留在前線,有時不得不威脅撤銷官職,甚至伊莎貝拉親自前往圍城戰場,以幫助保持貴族和士兵的士氣。
在六個月後,盡管阿爾-紮加爾的駐軍大部分仍然安然無恙,他還是選擇投降。
他已經確信基督徒會堅持圍城,不論需要多久,而在沒有增援的希望下,進一步的抵抗毫無意義。
與馬拉加不同,巴薩獲得了寬厚的投降條件。
---
格拉納達戰爭 - 最終之戰。
---
隨著巴薩的陷落和阿爾-紮加爾在1490年的被俘,戰爭似乎已經結束。
費迪南德和伊莎貝拉也認為如此。
然而,博阿卜迪爾對他與費迪南德和伊莎貝拉結盟後所得到的迴報感到不滿,可能是因為一些本應屬於他的土地被卡斯蒂利亞管理。
他斷絕了自己的封臣關係,並反抗天主教君主,盡管他隻控製了格拉納達(granada)城和阿爾普哈拉斯山脈(alpujarras mountains)。
顯然,這種局勢長期來看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博阿卜迪爾向外界發出了絕望的求援請求。
埃及蘇丹凱特貝(qaitbay)輕微譴責了費迪南德的格拉納達戰爭,但統治埃及的馬穆魯克(mamluks)正與奧斯曼土耳其(ottoman turks)進行著幾乎不間斷的戰爭。
---
關於馬穆魯克,前文有章節記錄,這裏略作補充。
1485年至1491年的奧斯曼-馬穆魯克戰爭(ottoman–mamluk war),發生在奧斯曼帝國入侵馬穆魯克蘇丹國位於安納托利亞(anatolia)和敘利亞(syria)的領土時。
這場戰爭是奧斯曼帝國爭奪中東主導地位的重要事件。
經過多次交戰,戰爭以僵局告終,雙方於1491年簽署了一項和平條約,恢複了戰爭前的現狀。
該條約持續有效,直到1516至1517年奧斯曼帝國與馬穆魯克再次開戰;在那場戰爭中,奧斯曼帝國擊敗並征服了馬穆魯克蘇丹國。
---
由於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aragon)也是奧斯曼的敵人,蘇丹無意打破他們對抗土耳其的聯盟。
博阿卜迪爾還向處於危機中的費斯蘇丹國(sultanate of fes)求援,但曆史沒有記錄任何迴複。
在整個戰爭期間,北非繼續向卡斯蒂利亞出售小麥,珍視與卡斯蒂利亞維持良好的貿易關係。
無論如何,格拉納達人已經失去了所有能夠接收海外援助的海岸線。
沒有任何援助會送達格拉納達。
格拉納達的八個月圍城戰始於1491年4月。
防禦者的局勢變得越來越嚴峻,因為他們的力量逐漸減少,難以幹擾圍攻,而博阿卜迪爾的顧問們則彼此間勾心鬥角。
賄賂重要官員的現象猖獗,至少有一名博阿卜迪爾的主要顧問似乎一直在為卡斯蒂利亞工作。
在格拉納達圍城之後,雙方終於在1491年11月25日簽署了臨時投降協議《格拉納達條約》(treaty of granada),為格拉納達城提供了兩個月的緩衝期。
延遲的原因並非雙方的頑固,而是格拉納達政府無法在城市混亂中進行有效協調。
在經過談判後,條款對當地的穆斯林人口頗為寬容。
最終,格拉納達於1492年1月2日投降。
當天,圍城的基督徒軍隊偷偷將士兵派入阿爾罕布拉宮,以防出現抵抗,然而並未發生。
格拉納達的抵抗最終宣告結束。
---
格拉納達戰爭 - 戰術和技術
---
格拉納達戰爭中最顯著的特點是大炮和火炮極大地縮短了戰爭中多次圍攻的時間。
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在戰爭初期隻有少量火炮,但費迪南德從他最近的戰爭中獲得了法國和勃艮第專家的支持,基督徒們積極擴充了他們的火炮部隊。
然而,穆斯林在使用火炮方麵遠遠落後,通常隻能偶爾使用俘獲的基督徒火炮。
曆史學家韋斯頓·f·庫克(weston f. cook jr.)寫道:“火藥的火力和火炮圍城作戰贏得了格拉納達戰爭的勝利,而西班牙勝利的其他因素實際上是次要的和派生的。”
到1495年,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共控製了179門火炮,較之前卡斯蒂利亞王位繼承戰爭中可憐的數量有了極大的增長。
原始的火繩槍(arquebuses)在戰爭中也有使用,但使用範圍較小。
重騎兵在格拉納達戰爭中的作用遠小於以往戰爭中的表現。
輕騎兵“希內特”(jes)則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
騎兵主導的野戰較為罕見,因為格拉納達人數量嚴重不足,通常避免這種戰鬥。
卡斯蒂利亞人還動用了大量輔助人員。
1483年,一支龐大的勞工隊伍被征召,用於摧毀莊稼和掠奪鄉村,而非直接參戰。
雖然山區地形使協調和後勤工作變得困難,但基督徒們堅持不懈地在山區修建了一係列道路,以向部隊運送糧食和補給。
在政治上,許多貴族堅持控製自己的部隊,但費迪南德和伊莎貝拉仍然能夠在整體上對軍隊進行大規模的指揮。
而格拉納達人則因內戰困擾,無法建立統一的指揮體係。
基督教軍隊幾乎完全由卡斯蒂利亞人組成。
阿拉貢人和外國雇傭兵的參與微乎其微。
在卡斯蒂利亞軍隊中,安達盧西亞提供的部隊遠遠超過其他地區,其大部分人口都被征召入伍。
貴族們則提供了大多數昂貴的騎兵。
---
格拉納達戰爭 - 影響
---
格拉納達的投降被視為對伊斯蘭世界的一次重大打擊,也是基督教的一次勝利。
其他基督教國家紛紛向費迪南德和伊莎貝拉表示誠摯的祝賀,而伊斯蘭國家則對此反應悲痛。
在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慶祝活動和鬥牛比賽接連舉行,民眾在街頭歡唿。
卡斯蒂利亞是這場戰爭的主要受益者,因為它不僅花費了遠遠超過其他地區的資金和人力來進行戰爭,還徹底吞並了格拉納達。
為戰爭提供資金的任務非常艱巨,總費用估計為4.5億馬拉維迪(maravedies)。
格拉納達的征服對阿拉貢的戰略地位幾乎沒有影響,但它確實幫助鞏固了卡斯蒂利亞在意大利和法國的支持,這正是阿拉貢的利益所在。
對於基督教世界來說,格拉納達從伊斯蘭統治中解放出來被視為對四十年前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失守於奧斯曼人的一個平衡。
考慮到格拉納達人幾乎沒有任何談判的籌碼,格拉納達投降的條款對穆斯林來說相當慷慨。
這些條款類似於戰爭初期那些尚不確定結果的城鎮投降時的條件。
三年內,穆斯林可以自由遷徙和返迴。
他們被允許保留武器,但不得持有火器,不過這個條款在一個月後就被廢除了。
任何人都不會被強迫改變宗教信仰,甚至那些已經皈依伊斯蘭教的前基督徒也不例外。
博阿卜迪爾被提供金錢和在阿爾普哈拉斯山脈的一個小公國的統治權,盡管這一地區本來也難以控製。
最初,大部分被征服的格拉納達得到了相對尊重,因此在七年內基本保持了穩定,盡管1492年的《阿爾罕布拉法令》(alhambra decree)驅逐了那些未皈依的猶太人。
國王博阿卜迪爾很快發現他的處境無法忍受。
1493年10月,他離開領地前往摩洛哥,大約四十年後在那裏去世。
最終,卡斯蒂利亞開始撤銷條約中的一些較為寬容的條款。
這一行動由大主教希斯內羅斯(archbishop cisneros)主導,他下令進行大規模皈依,焚燒了許多有價值的阿拉伯文獻,推行其他對穆斯林(和猶太人)不利的措施。
這些舉措引發了一場叛亂,最終許多穆斯林被迫在受洗、流放或處決之間做出選擇。
從那時起,緊張局勢持續加劇,卡斯蒂利亞不得不在格拉納達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以防止未來的叛亂。
伊莎貝拉加強了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權力,費迪南德則將宗教裁判所引入此前未受其控製的阿拉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