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元乂此來,就是為了拉攏子龍的。
不過,他卻因為子龍給的驚喜實在太多,沒有注意到子龍言談之間的漏洞。
黃昏入城,怎麽會第二天馬上就得孝明帝安排麵聖事宜?
京都洛陽新城的防衛,可都把持在他手上,連他都還沒得到消息,宮裏又是怎麽知道的呢?
明顯就是有人通知過了,而通知的那個人,不就擺在眼前呢嗎?
如果他再仔細想想,一定能夠發現其中的問題,可惜,子龍巧妙地引開了話題,這也是為何子龍會順著他說的原因。
一個人高興的時候,往往是放鬆警惕的時候,一旦放鬆下來,那就會忽略很多細節,同時也露出很多破綻。
所以,子龍決定再加一把勁,讓元乂徹底淪陷。
“正有此意,到時候免不了要多叨擾幾日,還請不要嫌棄啊!”
“哈哈,痛快,說實話,初見你看你文質彬彬,真不是太對我的路子,現在看來,原來獨孤郎也是個爽快之人,這我就放心啦!日後,若有任何疑難,不防開口,本王能做到的,必定會盡力滿足,那就不打擾了,將軍好好休息吧!”
元乂起身就走,子龍恭送出門,這次愉快的談話,就這麽順風順水的結束了,元乂高興的當晚就在王府大擺筵席,隻是礙於麵聖的禮數,沒有強求子龍出席。
然而子龍卻並沒有待在驛站,而是趁夜色漸濃,喬裝打扮,跳窗而出,直奔永寧寺。
永寧寺可謂是北魏京都內佛教建築的巔峰,當年宣武帝薨,孝明帝年幼,胡靈太後臨朝聽政,由於其父胡國珍篤信沙門,全家都有濃厚的佛教氛圍。
故而,胡靈太後從小在耳濡目染之下,也成了虔誠的佛教徒,執政後,更是在北魏全國範圍內,大興佛事。
永寧寺,便是其下令修建的一所皇家寺院,與皇宮僅一裏之隔,正處於洛陽城最中央,寺院分東西南北四處廟門,其範圍甚至比白馬寺大三分之二以上。
內有僧房樓觀上千間,更有永寧寺全木質塔,塔分九級,高逾九十丈,佛塔上有柱,均高十丈,共計百丈,比山西木塔還要高上一倍。
塔上供金寶瓶,能容二十五石,寶瓶下有承露盤三十重,周懸金玲鐸,大小如壇甕,共計一百二十個。
子龍當然想看看這早已消失的史上華夏佛教建築奇跡,可惜他可不是來旅遊的。
深夜到訪永寧寺,子龍道出姓名,小僧竟然直接領著他到了禪房,產房內如今燈火通明,子龍也有些詫異。
通稟之後,子龍推門而入,禪房門響,就聽等下一和輕聲道:“施主終於來訪,小僧恭候多時,然則編譯經文,實在無法見禮,請施主見諒,法力,還不看茶!”
定睛看去,子龍見那和身邊堆著高高的幾摞經書,和奮筆如飛,當然知道他正苦心編纂經典,哪裏會怪罪他的失禮。
不一會兒法力小和奉茶而來,子龍愣怔了半晌,方才問道:“如願,你進來還好吧?”
那小和肩頭一顫,忙雙手合十,最終念到:“阿彌陀佛,施主,如今隻有法力,獨孤如願已然化為塵埃,隨風而去,請施主不要再提了!”
如果,任何一個武川鎮雲中城中認識子龍的人,見了這小和法力的容貌,肯定會大吃一驚,因為他長得和子龍一模一樣,隻是眉心多了一顆痣,耳後也多了一道疤。
法力正是當日子龍從屠孤山歸來,趕往雲中城時,碰到那奄奄一息的獨孤如願,然而此時他青絲一縷隨風去,一入沙門萬事空,竟然搖身一變,成了惠生大和的弟子,著實讓人難以想象。
子龍聽了如願的話,也微微一怔,卻聽惠生大和說道:“如願公子重傷危殆,當初蒙子龍施主指路之恩,惠生略出綿薄之力,應下施主的托付。
沒想到救治剛好及時,如願公子真是與我釋門有些機緣,然而非我門人,如願公子卻執意入我門來。
小僧放肆,成全了如願公子與我釋門的這段因果,如今看來,因果已然了結,如願失主也該是離開的時候啦!”
聽了惠生大和的話,子龍才明白過來,原來如願幡然悔悟,竟然當了和,看來他的悔過之心,果然堅如磐石啊!
如今惠生大和一席話,明顯就是說如願可以自行離去了,然而獨孤如願卻忽然倒地一跪,顫聲道:“師傅,法力已看破紅塵,在師傅身邊修行越久,越覺得佛理精深,非我一時半會兒能夠領會,望師傅不要趕法力出門,法力願永遠陪在師傅身邊,精研佛法,光大釋門!”
說著,便將頭實實地朝地上磕去,未幾竟然已經冒出血來,可惠生大和竟然恍若未見,充耳不聞,連手中的筆都沒有停下。
“如願,萬事有因亦有果,和佛門的因果已了,非你能強求的,惠生大和讓你離開,也正順應佛理,教你破執之道,你又何必如此執著呢?”
聽了子龍這句話,惠生大和竟然停下筆來,迴過頭來,盯著子龍麵帶微笑。
“施主,若依我看,還當是你入我佛門,才是正理!”
子龍和如願聽了,均是一愣,子龍苦笑道:“可惜子龍沒有慧根,不然與大和每日潛心禮佛,寄情山水,也當是人間一大樂事,但凡緣未了,子龍放不下啊!”
說道這裏,子龍自己就愣了,這中場景讓他忽然想起了當初第一次見陶弘景,一樣是放不下,一樣是執著著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麽的執著。
惠生大和聽了微微點了點頭,說:“正如施主所說,萬事不能強求,施主有施主的執著,和不能幫施主破執,隻能讓自己不再執著了!”
說著,惠生大和站起身來,請子龍落座,放著跪在地上的如願,理也沒理,繼續說道:“但不知施主這番頗合釋門佛理的體悟,卻是得之何人啊?”未完待續。..
...
不過,他卻因為子龍給的驚喜實在太多,沒有注意到子龍言談之間的漏洞。
黃昏入城,怎麽會第二天馬上就得孝明帝安排麵聖事宜?
京都洛陽新城的防衛,可都把持在他手上,連他都還沒得到消息,宮裏又是怎麽知道的呢?
明顯就是有人通知過了,而通知的那個人,不就擺在眼前呢嗎?
如果他再仔細想想,一定能夠發現其中的問題,可惜,子龍巧妙地引開了話題,這也是為何子龍會順著他說的原因。
一個人高興的時候,往往是放鬆警惕的時候,一旦放鬆下來,那就會忽略很多細節,同時也露出很多破綻。
所以,子龍決定再加一把勁,讓元乂徹底淪陷。
“正有此意,到時候免不了要多叨擾幾日,還請不要嫌棄啊!”
“哈哈,痛快,說實話,初見你看你文質彬彬,真不是太對我的路子,現在看來,原來獨孤郎也是個爽快之人,這我就放心啦!日後,若有任何疑難,不防開口,本王能做到的,必定會盡力滿足,那就不打擾了,將軍好好休息吧!”
元乂起身就走,子龍恭送出門,這次愉快的談話,就這麽順風順水的結束了,元乂高興的當晚就在王府大擺筵席,隻是礙於麵聖的禮數,沒有強求子龍出席。
然而子龍卻並沒有待在驛站,而是趁夜色漸濃,喬裝打扮,跳窗而出,直奔永寧寺。
永寧寺可謂是北魏京都內佛教建築的巔峰,當年宣武帝薨,孝明帝年幼,胡靈太後臨朝聽政,由於其父胡國珍篤信沙門,全家都有濃厚的佛教氛圍。
故而,胡靈太後從小在耳濡目染之下,也成了虔誠的佛教徒,執政後,更是在北魏全國範圍內,大興佛事。
永寧寺,便是其下令修建的一所皇家寺院,與皇宮僅一裏之隔,正處於洛陽城最中央,寺院分東西南北四處廟門,其範圍甚至比白馬寺大三分之二以上。
內有僧房樓觀上千間,更有永寧寺全木質塔,塔分九級,高逾九十丈,佛塔上有柱,均高十丈,共計百丈,比山西木塔還要高上一倍。
塔上供金寶瓶,能容二十五石,寶瓶下有承露盤三十重,周懸金玲鐸,大小如壇甕,共計一百二十個。
子龍當然想看看這早已消失的史上華夏佛教建築奇跡,可惜他可不是來旅遊的。
深夜到訪永寧寺,子龍道出姓名,小僧竟然直接領著他到了禪房,產房內如今燈火通明,子龍也有些詫異。
通稟之後,子龍推門而入,禪房門響,就聽等下一和輕聲道:“施主終於來訪,小僧恭候多時,然則編譯經文,實在無法見禮,請施主見諒,法力,還不看茶!”
定睛看去,子龍見那和身邊堆著高高的幾摞經書,和奮筆如飛,當然知道他正苦心編纂經典,哪裏會怪罪他的失禮。
不一會兒法力小和奉茶而來,子龍愣怔了半晌,方才問道:“如願,你進來還好吧?”
那小和肩頭一顫,忙雙手合十,最終念到:“阿彌陀佛,施主,如今隻有法力,獨孤如願已然化為塵埃,隨風而去,請施主不要再提了!”
如果,任何一個武川鎮雲中城中認識子龍的人,見了這小和法力的容貌,肯定會大吃一驚,因為他長得和子龍一模一樣,隻是眉心多了一顆痣,耳後也多了一道疤。
法力正是當日子龍從屠孤山歸來,趕往雲中城時,碰到那奄奄一息的獨孤如願,然而此時他青絲一縷隨風去,一入沙門萬事空,竟然搖身一變,成了惠生大和的弟子,著實讓人難以想象。
子龍聽了如願的話,也微微一怔,卻聽惠生大和說道:“如願公子重傷危殆,當初蒙子龍施主指路之恩,惠生略出綿薄之力,應下施主的托付。
沒想到救治剛好及時,如願公子真是與我釋門有些機緣,然而非我門人,如願公子卻執意入我門來。
小僧放肆,成全了如願公子與我釋門的這段因果,如今看來,因果已然了結,如願失主也該是離開的時候啦!”
聽了惠生大和的話,子龍才明白過來,原來如願幡然悔悟,竟然當了和,看來他的悔過之心,果然堅如磐石啊!
如今惠生大和一席話,明顯就是說如願可以自行離去了,然而獨孤如願卻忽然倒地一跪,顫聲道:“師傅,法力已看破紅塵,在師傅身邊修行越久,越覺得佛理精深,非我一時半會兒能夠領會,望師傅不要趕法力出門,法力願永遠陪在師傅身邊,精研佛法,光大釋門!”
說著,便將頭實實地朝地上磕去,未幾竟然已經冒出血來,可惠生大和竟然恍若未見,充耳不聞,連手中的筆都沒有停下。
“如願,萬事有因亦有果,和佛門的因果已了,非你能強求的,惠生大和讓你離開,也正順應佛理,教你破執之道,你又何必如此執著呢?”
聽了子龍這句話,惠生大和竟然停下筆來,迴過頭來,盯著子龍麵帶微笑。
“施主,若依我看,還當是你入我佛門,才是正理!”
子龍和如願聽了,均是一愣,子龍苦笑道:“可惜子龍沒有慧根,不然與大和每日潛心禮佛,寄情山水,也當是人間一大樂事,但凡緣未了,子龍放不下啊!”
說道這裏,子龍自己就愣了,這中場景讓他忽然想起了當初第一次見陶弘景,一樣是放不下,一樣是執著著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麽的執著。
惠生大和聽了微微點了點頭,說:“正如施主所說,萬事不能強求,施主有施主的執著,和不能幫施主破執,隻能讓自己不再執著了!”
說著,惠生大和站起身來,請子龍落座,放著跪在地上的如願,理也沒理,繼續說道:“但不知施主這番頗合釋門佛理的體悟,卻是得之何人啊?”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