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英國和緬甸之間的戰爭,我們在此做一簡單說明。


    英國與緬甸於十九世紀發生過戰爭,此戰爭共發生三次,分別於1824年—1826年、1852年及1885年,皆以緬甸戰敗而告終。其中,第一次英緬戰爭持續三年,第二次英緬戰爭進行了八個月,第三次英緬戰爭隻進行了一個月。


    第一次英緬戰爭緬甸失敗後,逼迫簽下了《楊達波條約》,這是緬甸曆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也是緬甸開始淪為殖民地的標誌。中國條約最主要的內容就是緬甸放棄對阿薩姆地區及克車的領土要求,曼尼普爾由英國人管理。


    第二次英緬戰爭,英國強占整個下緬甸地區(曼德勒以南的地區),得到緬甸全部三個濱海省份,並將法國勢力排除在緬甸之外,且對孟買至新加坡的海上航線實現了完全控製。


    第三次英緬戰爭,英國最終占領了緬甸,被宣布成為英國領地,作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獨立省,英國人從大清政府手中獲得了緬甸宗主權。


    孫義成給丘吉爾電報裏所說的,就是指阿薩姆和曼尼普爾(英帕爾)這兩個地區,盡管前者已經在他的控製之中,但該說的話該表的態還是要做一做的。


    “該死的特朗普!該死的緬甸猴子!”倫敦唐寧街首相辦公室,傳出丘吉爾的咆哮聲。


    隨著盟軍在歐洲占據上風,德國空軍對倫敦的轟炸也漸漸減少,倫敦的天空又被盟國飛機所把持,在白廳街地下室辦公的政府工作人員也搬迴地麵,迴到原來的辦公場所。


    首相也一樣,辦公室搬到了倫敦市中心特拉法爾加廣場的戰爭辦公大樓,距離白廳街不遠,就在其北麵數百米。這座大樓曾先後八次遭到德國空軍的轟炸,幸運的是它幾乎毫發無損,所以政府工作人員進入後就可以直接開展手頭工作,無需任何的修繕。


    此時,大樓二樓最西側的首相辦公室,丘吉爾餘怒未消,正坐在真皮靠背椅上喘氣。他僅僅隻是發表了一個對前殖民地的不同看法,就遭到了如此無禮的硬懟,緬甸人就算了,竟然連美國政府的國務卿都出來說話了,還明顯的支持緬甸一方。


    “首相不必太過於生氣!美國人一直被帝國欺壓,現在有機會肯定會跳出來搗亂。這次的世界大戰,對於日不落帝國和美國來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局麵,對帝國來是說一場災難,但對美國來說,卻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一個反超我們擴大勢力和影響的機會。”


    外交大臣愛德華·伍德·哈利法克斯在一邊說著,他的語氣很平和,似乎根本沒有受到丘吉爾暴怒態度的影響。


    “首相應該記得魁北克會議上美國人的說過的話吧,他們對我們提出的計劃幾乎是全部持否定態度,力主堅持實施‘霸王行動’計劃,和那次相比,這一次美國人隻是跟著吹風而已。”


    去年十一月的加拿大魁北克會議上,出於削弱紅色蘇聯實力,讓蘇德兩敗俱傷,英國坐收漁利的想法,丘吉爾提出英美盟軍部隊應優先進軍意大利和巴爾幹半島,解放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等國,從東南方進攻德國,但他的這個提議卻被羅斯福拒絕了。


    斯大林已經多次給羅斯福發電報,要求盟軍立即登陸法國,開辟第二戰場,以減輕蘇聯方麵的壓力,羅斯福已經答應,當然不會同意英國人出的主意。美國人很清楚英國人心裏在想什麽,但為了世界反法西斯大局,美國必須響應蘇聯人的要求。


    “這一次赫爾國務卿對緬甸的態度,表明了美國政府在正麵對我們的一種迴應,這表明美國已經開始打破自己傳統的亞洲大陸政策,對戰後帝國對亞洲局勢的控製是一種嚴重挑戰,所以我們必須得有一個明確的對美態度。”


    哈利法克斯的話還在繼續,語氣同樣不急不緩,可聽在丘吉爾心裏,卻是那樣的刺耳,對美國的明確態度?什麽態度,難道讓我帶領英國和美國作對為敵?可能嗎!


    不要說目前的戰爭,英國所需要的大量軍火物資全部來自美國,就算戰爭結束,元氣大傷的英國,還有能力和美國叫板嗎?美國強勢崛起,英國衰弱,已經成為事實,丘吉爾可不會衝動到認為隻憑自己一個人的熱血,就能和美國對抗。


    丘吉爾清楚,現在的英國,雖然還是世界上的老大,但也僅僅隻是名義上的老大,隨著美國的崛起,他們可不想戰後繼續做英國的跟班,此時促成大英帝國原殖民地獨立,即符合美國人的政治理念,也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隻有成功地肢解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地,讓更多屬於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獨立,嚴重削弱英國的海外勢力,美國才能成為世界上新的領導者,這才是美國國務卿赫爾這次為緬甸發聲的最主要原因。


    “我知道了,你下去吧!”


    很是煩惱地揮揮手,讓外交大臣退出去,丘吉爾又開始了自己的沉思。此時和美國人翻臉顯然不現實,但就這樣將緬甸讓出去他又不甘心。思來想去,丘吉爾終於還是想出來一個辦法,決定先用英聯邦這個機構將緬甸留在大英帝國懷抱。


    英聯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勢力遭到削弱,各殖民地人民紛紛要求獨立,興起民族解放運動,本土與自治領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加劇,殖民體係漸趨瓦解。


    為挽救英國在殖民地統治上的頹勢,1926年,英國被迫承認自治領地在內政外交方麵獲得獨立。自治領地與宗主國以“共同忠於(英國)國王”而組成英聯邦,雙方權利平等,互不隸屬。


    隨後英國又通過法案,確定各英屬自治領都獲得完全獨立的主權,大英帝國名存實亡,英聯邦正式形成。英聯邦不是一個國家,也沒有中央政府,英國國王是英聯邦名義上的君主與國家元首,英聯邦不設權力機構,英國和各成員國互派高級專員為外交代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抗戰有空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六零山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六零山人並收藏我的抗戰有空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