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對於張如晦過去的事情並不知之甚詳,畢竟他作為局外之人,能夠知道的事情最多也就隻到道國邊境上。一旦出了道國,不在儒門勢力範圍之內,就算是張載也隻能抓瞎,皇極金錢的威力可不是吃素的。
倘若他真的知道張如晦過去在征西軍右武衛中的事跡後,評價或許和當下的又是截然不同了。不過有一點必然是一樣的,那就是——
“隻要你還留在老頭子身邊,那些人怎麽說也得給老頭子這個麵子。”
看著麵色怡然的張載,張如晦冷冷的問道:“先生這是準備將我強留在身邊麽?”
“老頭子也是受人之托,談不上什麽強留不強留的。你若是想走,老頭子絕不阻攔。行將就木之人,能做的也就隻有這麽多了。”說著,張載扛著鋤頭就朝不遠的一塊田地走了過去,臨了迴頭對張如晦問道,“來不來?”
……
“大地上的所生長的一切都是土地的承載之功,正因為有了土地才有了人。哪怕列子禦風淩然而行,最終也得迴歸到大地上來。所以《歸藏》以坤卦為首,便是這樣的道理。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天下所有的東西它都能夠包容進去,這就有了水德的意思;而它又能生化萬物,木德也被包含在了其中。可是大地是恆常不變的,直、方、大是它最大的特點,這又有了金德的意味;而它的溫熱卻又像是火德。五行的其餘四德在它其中都多少有所體現,正是因為土位居中央,為陰陽靈樞,其中本身就蘊藏萬物,所以才可以顯化出其他的品德來。換句話說,這些是它本身就都有的,隻是它挑選你想要看到的給你看到罷了。
“太古之時,黃帝南伐赤帝、東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以甲乙殺青龍於東方,以丙丁殺赤龍於南方,以庚辛殺白龍於西方,以壬癸殺黑龍於北方。黃帝之所以能夠攻無不克,便是他順應土德的結果。坤卦·六二曰: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因為土地相對誰都顯得更為平直、方正、廣大,所以前往何處都無往而不利。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和乾卦相反,坤卦所現乃是秋收冬藏的道理。想要承擔重大的責任,就必須要有深厚的德行。一個人也隻有經過了深厚的積累,方才能順利前行。”
……
如果這是平常的張如晦,對於張載的話多半會嗤之以鼻,權當是耳旁風。可是這一個多月的反複研讀卻始終不得入門的土訣讓他心裏多多少少產生了些許動搖,再加上張載又將事實無可辯駁的擺在了他的眼前,幾乎由不得他不信。
而張載所說話語的涵義也極為明顯,就是勸張如晦暫且放下查明真相的事情,姑且投身托庇於他的門下,等候良機。當然,等候並不是什麽都不做,有嶽鵬舉、高俅等人在外,大可以讓他們讓他們去幹。張如晦隻要加緊修煉,等到什麽時候讓那些幕後之人無法輕易拿捏的時候也就能夠出世了。
以張載的身份來說,能做出這樣的決定已經極為不易。作為“六師”之一,一旦他出麵表示要保下張如晦,就意味著將整個儒門也拉入局中。冒著這樣大的風險也要護住張如晦,足可見這位老人的良苦用心。
然而對於張如晦來說,張載的那些話語意義並非僅僅隻是闡述厚土之道那樣簡單。張載切切實實的指出了張如晦的道的錯誤,甚至以王莽相比,這對於張如晦來說根本就相當於否定了他的道,否定了他過去所做的一切。在那之後,張如晦根本就呆立在了原地,不停地反問著自己,自己是否錯了。
其實世間聰明人大抵如此。正是因為他們太過聰明,所以通常也想的太多,以小見大、見微知著說的就是這種人。所以他們在遇到己身錯誤的時候,也會見端以知末、見象箸而怖,一旦開始否定,就能否定天地萬物、世間百態,甚至最後連自己都否定了。在修行當中,這等障礙便喚作“無明惑”、“知見障”,因所知所見而生心障。所以道祖才會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勸告後人莫要因以往念想斷定後事,以免反而成為了阻止自己了解大道的障礙。
可這等事本就是知易行難,《道德經》五千言包藏萬物,可是能從中真正悟得大道的卻是寥寥無幾,道門甚至要到六七百年之後才由祖天師張道陵所創立。對於張如晦來說也同樣如此,盡管他平素已經將道德經背的就算是倒背也是輕而易舉,可遇到心障時仍然無能為力。
於是張如晦就這樣一直愣愣的站在田中,張載每日來田中勞作,便在他的身旁不厭其煩的闡述土德之理。如此這樣一日一日的說下去,等到種下的種子都隱隱有了破土之意,張如晦竟是完全沉沒在了黃色的大地之中。
隻因為他在不斷地去追尋張載的厚土之道,不斷地質疑自己,不斷地否定自己。
《道德經》《南華經》《衝虛經》《黃庭經》……《論語》《孟子》《荀子》……《太平清領書》《太平洞極經》《五雷玉書》……所有張如晦讀過的經典不斷在他心中滑過,就在這不見天日的土地中魔障似的拷問著自己,隻為了求一個答案。可是在這種時候,再多的聖賢之語也沒有用,反而使他在無邊無際的土中越陷越深。
就這樣又過了不知多少個晝夜,突然遙遙一陣雞鳴穿透了不知厚達多少丈的泥土,將那清亮的聲音傳遞到了張如晦的耳邊,也將他從循環往複了不知多少次的自我問詢中驚醒。然後他猛然想起,曾經有個紫色的影子對自己曾經說過:
“晦兒,無論如何也不要懷疑自己。如果你發現自己錯了,那絕不是你錯,而是世界錯了。”
正在揮鋤奮土的張載口中兀自在念誦“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忽的就聽見一聲清嘯從地底傳來。緊接著,整片井田大陣所聚集的土氣就瘋狂的朝著地下數十丈的深處湧去,形成了一個奇大無比的漩渦。地麵上的泥土飛快的振動起來,就像地毯一樣被無形的巨力卷起,朝著天空飆飛而去。西北東南四方次第傳來四記驚雷,最後一道無形的金色雷霆貫穿天地,上接九霄。
張載的瞳孔一下就收縮了,他知道張如晦是道門中人,也知道一些他所修習過的法門,可有些事情總是想不通——比如張如晦明明出身符籙派,為何要以內丹法門修習。
現在他想通了。
“靈雞有五德,冠拒不離身,五更張大口,喚醒夢中人。”
張如晦就從地上的那個洞口輕輕巧巧的一躍而出,翩然落在張載麵前,對著張載深深一拜。張載的麵色陰晴不定,在他眼中,張如晦體內正有五色正氣循環往複,漸漸首尾相銜,互通往來。許久,他才遲疑著問道:“你……想通了?”
“當然。”張如晦的神色傲然,語氣無比堅定,“我想通了:我沒錯。”
倘若他真的知道張如晦過去在征西軍右武衛中的事跡後,評價或許和當下的又是截然不同了。不過有一點必然是一樣的,那就是——
“隻要你還留在老頭子身邊,那些人怎麽說也得給老頭子這個麵子。”
看著麵色怡然的張載,張如晦冷冷的問道:“先生這是準備將我強留在身邊麽?”
“老頭子也是受人之托,談不上什麽強留不強留的。你若是想走,老頭子絕不阻攔。行將就木之人,能做的也就隻有這麽多了。”說著,張載扛著鋤頭就朝不遠的一塊田地走了過去,臨了迴頭對張如晦問道,“來不來?”
……
“大地上的所生長的一切都是土地的承載之功,正因為有了土地才有了人。哪怕列子禦風淩然而行,最終也得迴歸到大地上來。所以《歸藏》以坤卦為首,便是這樣的道理。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天下所有的東西它都能夠包容進去,這就有了水德的意思;而它又能生化萬物,木德也被包含在了其中。可是大地是恆常不變的,直、方、大是它最大的特點,這又有了金德的意味;而它的溫熱卻又像是火德。五行的其餘四德在它其中都多少有所體現,正是因為土位居中央,為陰陽靈樞,其中本身就蘊藏萬物,所以才可以顯化出其他的品德來。換句話說,這些是它本身就都有的,隻是它挑選你想要看到的給你看到罷了。
“太古之時,黃帝南伐赤帝、東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以甲乙殺青龍於東方,以丙丁殺赤龍於南方,以庚辛殺白龍於西方,以壬癸殺黑龍於北方。黃帝之所以能夠攻無不克,便是他順應土德的結果。坤卦·六二曰: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因為土地相對誰都顯得更為平直、方正、廣大,所以前往何處都無往而不利。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和乾卦相反,坤卦所現乃是秋收冬藏的道理。想要承擔重大的責任,就必須要有深厚的德行。一個人也隻有經過了深厚的積累,方才能順利前行。”
……
如果這是平常的張如晦,對於張載的話多半會嗤之以鼻,權當是耳旁風。可是這一個多月的反複研讀卻始終不得入門的土訣讓他心裏多多少少產生了些許動搖,再加上張載又將事實無可辯駁的擺在了他的眼前,幾乎由不得他不信。
而張載所說話語的涵義也極為明顯,就是勸張如晦暫且放下查明真相的事情,姑且投身托庇於他的門下,等候良機。當然,等候並不是什麽都不做,有嶽鵬舉、高俅等人在外,大可以讓他們讓他們去幹。張如晦隻要加緊修煉,等到什麽時候讓那些幕後之人無法輕易拿捏的時候也就能夠出世了。
以張載的身份來說,能做出這樣的決定已經極為不易。作為“六師”之一,一旦他出麵表示要保下張如晦,就意味著將整個儒門也拉入局中。冒著這樣大的風險也要護住張如晦,足可見這位老人的良苦用心。
然而對於張如晦來說,張載的那些話語意義並非僅僅隻是闡述厚土之道那樣簡單。張載切切實實的指出了張如晦的道的錯誤,甚至以王莽相比,這對於張如晦來說根本就相當於否定了他的道,否定了他過去所做的一切。在那之後,張如晦根本就呆立在了原地,不停地反問著自己,自己是否錯了。
其實世間聰明人大抵如此。正是因為他們太過聰明,所以通常也想的太多,以小見大、見微知著說的就是這種人。所以他們在遇到己身錯誤的時候,也會見端以知末、見象箸而怖,一旦開始否定,就能否定天地萬物、世間百態,甚至最後連自己都否定了。在修行當中,這等障礙便喚作“無明惑”、“知見障”,因所知所見而生心障。所以道祖才會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勸告後人莫要因以往念想斷定後事,以免反而成為了阻止自己了解大道的障礙。
可這等事本就是知易行難,《道德經》五千言包藏萬物,可是能從中真正悟得大道的卻是寥寥無幾,道門甚至要到六七百年之後才由祖天師張道陵所創立。對於張如晦來說也同樣如此,盡管他平素已經將道德經背的就算是倒背也是輕而易舉,可遇到心障時仍然無能為力。
於是張如晦就這樣一直愣愣的站在田中,張載每日來田中勞作,便在他的身旁不厭其煩的闡述土德之理。如此這樣一日一日的說下去,等到種下的種子都隱隱有了破土之意,張如晦竟是完全沉沒在了黃色的大地之中。
隻因為他在不斷地去追尋張載的厚土之道,不斷地質疑自己,不斷地否定自己。
《道德經》《南華經》《衝虛經》《黃庭經》……《論語》《孟子》《荀子》……《太平清領書》《太平洞極經》《五雷玉書》……所有張如晦讀過的經典不斷在他心中滑過,就在這不見天日的土地中魔障似的拷問著自己,隻為了求一個答案。可是在這種時候,再多的聖賢之語也沒有用,反而使他在無邊無際的土中越陷越深。
就這樣又過了不知多少個晝夜,突然遙遙一陣雞鳴穿透了不知厚達多少丈的泥土,將那清亮的聲音傳遞到了張如晦的耳邊,也將他從循環往複了不知多少次的自我問詢中驚醒。然後他猛然想起,曾經有個紫色的影子對自己曾經說過:
“晦兒,無論如何也不要懷疑自己。如果你發現自己錯了,那絕不是你錯,而是世界錯了。”
正在揮鋤奮土的張載口中兀自在念誦“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忽的就聽見一聲清嘯從地底傳來。緊接著,整片井田大陣所聚集的土氣就瘋狂的朝著地下數十丈的深處湧去,形成了一個奇大無比的漩渦。地麵上的泥土飛快的振動起來,就像地毯一樣被無形的巨力卷起,朝著天空飆飛而去。西北東南四方次第傳來四記驚雷,最後一道無形的金色雷霆貫穿天地,上接九霄。
張載的瞳孔一下就收縮了,他知道張如晦是道門中人,也知道一些他所修習過的法門,可有些事情總是想不通——比如張如晦明明出身符籙派,為何要以內丹法門修習。
現在他想通了。
“靈雞有五德,冠拒不離身,五更張大口,喚醒夢中人。”
張如晦就從地上的那個洞口輕輕巧巧的一躍而出,翩然落在張載麵前,對著張載深深一拜。張載的麵色陰晴不定,在他眼中,張如晦體內正有五色正氣循環往複,漸漸首尾相銜,互通往來。許久,他才遲疑著問道:“你……想通了?”
“當然。”張如晦的神色傲然,語氣無比堅定,“我想通了:我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