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誌道:“剛開始雙方擺開陣勢打戰的時候,部隊都很整齊,但是一交手混戰之後,部隊的調度就是關鍵,這時旌旗紛紛,人馬紜紜,雖然戰場上紛亂廝殺,但是你的陣法卻不錯亂,車馬奔馳猶如奔流,陣形渾圓而不散亂,這就是分散聚合,卻又互相策應凝結一個戰鬥整體。這時敵人被我們法陣帶動,時間久了必生混亂,指揮官此時要善於撲捉戰機,出奇兵一擊而中。所以善於用兵的將帥,無處不用正兵,無處不用奇兵,致使敵人無法判斷。所以正兵也能取勝,奇兵也能取勝。全軍上下隻知道勝利了,卻不知道為什麽能夠取得勝利,這就是把奇正變化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由部隊的分合產生出奇正的變化,隻有孫武能做到。當然,還有一個能做到,那就是衛國公李將軍。”


    後世還有一個用兵出神入化的,那就是林總。林總有六大戰術原則:一點兩麵、三三製、三猛、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四快一慢、四組一隊。林總在軍事論壇可謂神級人物,家喻戶曉。


    林總發起總攻的時候,采取一點兩麵:進攻時隻攻一點,包圍兩麵(敞開兩麵,甚至三麵)。把自己兵力集中在一點上,迅速打開了缺口,接下來就是三猛:猛打、猛衝、猛追。猛打、猛衝:必須拚命打,隻管拚命打,第一梯隊打不下來就換第二梯隊打,第二梯隊打不下來就換第三梯隊打;照原計劃硬打下去。猛追:(追擊潰敵時)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擁上去,發揚冒險精神,不要怕情況不清楚,追就是了。以亂對亂,冒險擴張戰果,死追、硬追、窮追。一切戰術中最重要的戰術就是死打。打光就打光,完蛋就完蛋。


    這一套戰術是林總在東北戰場上吃了大虧後琢磨出來的,後來在解放東北和全國的戰場上發揮巨大作用,四野最能打,這是其他野戰軍也是服氣的。


    在打廖耀鑲兵團的時候,這種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如果按照一般的戰法,首先是把廖耀鑲包圍,然後一步一步攻堅,蠶食廖的地盤,逐漸壓縮他的戰略空間,最後壓至一個點上一舉殲滅。這是正常的教科書的戰法。


    林總不一樣,首先集中火力打開一個缺口,然後各縱隊不斷往裏衝,猛打、猛衝、猛追,不怕情況不明,不怕建製搞亂,以戰對戰,以亂打亂。當參謀長報告各縱找不到師、師找不到團、團找不到營連時,“戰役總導演”林總一點都不擔心,他隻是說了句,“讓部隊朝著槍響的方向去,找不到部隊不要緊,隻找到廖耀鑲就行。”


    俗話說亂拳打死師父,林總心裏是非常清醒和淡定的,可謂是敵亂而我不亂,即使我“亂”也是“亂”到好處,這種“亂”下去,隻能利於部隊大膽穿插,隻能利於部隊大膽分割,隻能利於加速圍殲敵人。


    林總指揮戰鬥的時候,有時一個命令直接下到軍部,甚至師部,然後才發到縱隊司令部。那些縱隊司令自我調侃道:“林總指揮的時候我們最輕鬆,基本上沒啥事。”有些剛投誠過來的將士非常不適應:這不打仗盡跑腿了,時間都浪費在路上了,部隊老戰士都知道要多跑腿,多跑腿可以少流血。


    但是,對於廖耀鑲來講,那是“真亂”、那是“徹底的亂”。特別是四野一個營神使鬼差地幹掉廖的指揮所,他的整個兵團十萬人馬便開始處於癱瘓和分崩離析的狀態,接戰僅僅一天,十萬精銳竟然就潰不成軍,被全部殲滅了,死得也太窩囊了。


    打堂堂正正之戰,國民黨軍中規中矩,並不差多少。特別是廖兵團中新一軍和新六軍等,那可是老蔣的“五大主力”,當年可都是敢於同倭寇打堂堂正正之戰的。他們並不缺乏這種作戰實踐。但在這種“亂戰”之中,廖的軍團就非常不適應,綜合火力優勢就很難發揮得出來。這樣一來,無形又將我對敵兵力對比的優勢進一步放大。


    新一軍紀律嚴明,悍不畏死,他們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撤退的時候也是排著整齊的隊伍小跑,從不慌張,有人倒下,後麵的人補上,始終保持整齊的隊形,就連四野的戰士遇到也是心裏發怵。後來圍殲廖兵團結束,大家都問“新一軍是誰幹掉的?”迴答是“不知道。”因為建製都亂了。


    事後廖耀鑲被捕,心裏有無限憋屈:“這打得什麽爛戰,有本事咱們擺明車馬炮再幹一場!”其實他是不懂奇正變化的道理啊。


    後來林總把這套戰術用在進攻城市上,也取得了輝煌的戰果。震旦軍隊大縱深,大穿插的運動戰,最後也讓米國吃盡苦頭,也讓麥克阿瑟丟了官職。後來阿三對震旦發起進攻,麥克阿瑟驚唿:“阿三這是瘋了。”


    唐誌對弟子們侃侃而談,主要是因為他把那個木匣子的手稿都琢磨了個七七八八,裏麵有許多老帥們的心得體會,也有一些他們親身體驗過的戰例,翔實生動,可不是一般兵書能比的。


    為什麽這些兵法他們沒有傳給子孫呢?老帥們的心思唐誌也能體會,“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道家忌三世為將者,不可妄傳,也不可不傳。領兵打戰難以建功,易於造孽,如果家中孩子不是那塊料,傳下去禍端不小。


    “為將三世者必敗。”這句話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二世的時候,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都已死去,蒙恬也因被構陷而被誅殺。陳勝起義反抗秦朝時,二世派王翦的孫子王離攻打趙國,把趙歇和張耳圍困在钜鹿城。


    當時有人說:“王離,這是秦朝的名將。現在他率領強大的秦軍攻打剛剛建立的趙國,戰勝它是必然的。一個過客說:“不是這樣的。說來做將領的世家到了第三代的必定要失敗。這是什麽道理呢?一定是他家殺戮的人太多了,他家的後代就要承受為惡的懲罰。如今王離已是第三代將領了。”過了不久,項羽救援趙國,攻打秦軍,果然俘虜了王離,王離的軍隊就投降了諸侯軍。


    震旦從古至今一直強調起兵的正當性,所謂興仁義之師,伐無道之主,吊民伐罪,四海引領而望,孰不歸心?


    這次唐誌迴來,大家有說不完的話題,隻要是除了薛仁貴外,朝廷也派了一些參軍來給大家講兵法戰策,大家心裏都有不少疑問。


    蘇遠征問:“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兵書上說要從5個方麵去考察,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我還是覺得不得要領。”


    唐誌道:“那是你還沒有得到兵法的神髓,所以才會覺得兵法是兵法,你是你,沒有關聯。比如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你覺得趙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麽?”


    “當然是趙王臨陣換將,把老辣的廉頗換掉,讓紙上談兵的趙括作統帥。”


    “那他為什麽換將?”


    “當然是種了反間計。”


    “為什麽會中反間計?”


    蘇遠征和眾人麵麵相覷,這個戰例大家都能倒背如流了,還有什麽自己沒有看到的?


    唐誌歎一口氣:“古代那些太史令都不是兵家,很多東西沒有看到,也不關心,所以也沒有記錄下來。秦國用反間計為什麽能夠湊效?趙王也不是傻子,他為什麽會相信?趙國40萬軍隊,秦國至少也有40萬軍隊,從4月開始交戰,大家想一想,40萬軍隊沒有作農活,又要輸送糧食,每天消耗多少?長期下去趙國是扛不住的。秦國不一樣,秦國商鞅變法之後,可以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打這一戰,也就是說秦國拖得起,而趙國拖不起,在這個壓力之下,趙王當然希望早點結束戰爭,也就願意相信趙括能打退秦軍。


    兵法上說要用陰謀,這個陰謀也不是這麽容易湊效的,後麵有個大勢,沒有這個勢,你的陰謀也玩不轉。我為什麽要你們學習政治經濟學,你們現在知道了?打戰打的就是後勤,外行看戰略,內行看後勤,沒有後勤,拖也能把你拖死。”


    弟子們恍然大悟,這才是背後的原因,因為有這一點,所有問題都順理成章了。


    “為什麽有人是帥才,有人隻是將才?將才隻需要考慮部隊的事情,至於武器、糧草、兵員的調配都是朝廷的事情,他不需要考慮。但是作為一個元帥你就要想到這些,而且要未雨綢繆,早點解決這些問題,這是戰爭潛力。你們將來開疆拓土的時候要記住,三分軍事七分政治,要盡力解決自己隊伍的補給,不要老是指望中央財政解決,不要讓這些開拓的疆土成為朝廷的負擔。將來你們打下的疆域越多,朝廷越窮,遲早會維持不下去的。


    你們將來考察對手的時候,也需要從這方麵著手:對方是不是急於贏得這場戰役?每個人都有欲望,都有弱點,你自己刀槍不入,但是你不能保證你的家人、你的政治對手、你的君王沒有弱點,找到這些弱點輕輕一撥,形勢就會翻轉過來。


    還有一點,我們說說廉頗這個人,也就是那篇策論裏的第一題:李陵5000步兵進攻匈奴王庭,孤軍深入,轉戰萬裏,麵對匈奴10萬鐵騎,哪有不被敵人俘虜的道理呢?把將領和軍隊送給敵人,這是漢武帝;把自己和軍隊送給敵人,這是李陵,兩者都有過失啊。


    為將者要愛惜自己的名譽,不做敗軍之將,這不是為自己,也是愛惜士兵的生命,愛護國家。廉頗森嚴壁壘不跟秦軍交戰,即使趙王催促也無動於衷,最後離開軍隊,沒有背負敗軍之將的罵名。當年王翦要60萬軍隊滅楚,李信隻要20萬,王翦幹脆稱病辭朝,迴歸故裏,這是不想做敗軍之將啊。今後你們一定要注意,如果將來君王敦促你們去打一定會失敗的戰役,除非是為了贏得更大的戰略目標,你們一定不要答應。所謂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後世明末的袁崇煥也是犯了這個毛病,當時為了抵抗後金,朝廷財政枯竭,崇禎皇帝也想盡快結束戰鬥,所以他誇下海口,“五年內滅了後金”。最後不能兌現,後金一個簡單的反間計就把他收拾了。說起來崇禎皇帝識人不明,把一個隻能指揮一個軍的人提拔到集團軍司令的位置上,那不是自取滅亡嗎?


    說到王翦,大家都來勁了,問起考試第三題的策論,唐誌隻好給他們解答,“你們今後帶兵,不隻是要學會用兵,更重要的是要學會養兵,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凡與敵戰,如果我軍曾經遭受過挫折,須審查士卒之士氣,氣盛則激勵再戰;氣衰則養精蓄銳,待其可用而使之。孫子曰:‘謹養勿勞,並氣積力。’


    李信大敗,士卒都成了驚弓之鳥,對楚軍產生了畏懼之心,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恢複過來。後來士兵投石超距,則軍心可用。所以不會養兵者也不會用兵。”


    說到這裏,唐誌又提醒道:“這裏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打了勝戰,將驕於上,兵疲於下,這時最容易出問題;還有一種是敵人打敗了,並沒有喪失鬥誌,反而激起了鬥誌,成了哀軍,如果判斷錯吳就會吃大苦頭。


    當年李密和王世充交戰。當時李密破宇文化及迴來,其勁卒良馬多死,士卒疲病,王世充軍糧缺乏,欲乘其弊擊之。王世充於是簡練精銳得2萬餘人,馬2000餘匹,出師攻擊李密。李密留王伯當守金墉,自引精兵出偃師北,阻邙山以待之。


    李密召諸將會議,裴仁基說:‘世充悉眾而至,洛下必虛,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東,簡精兵三萬,傍河西出以逼東都。世充還,我且按甲;世充再出,我又逼之。如此,則我有餘力,彼勞奔命,破之必矣。’這是一條相當高明的計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初唐閑公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蓮花王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蓮花王子並收藏初唐閑公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