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誌準備把西夏的冷鍛瘊子甲搞出來,反正有六個水碓打鐵,能省下不少人力,可以慢慢錘,將來搞出空氣錘來就更方便了。為了讓水碓動力更足,唐誌在上遊修了一個水壩抬高水位,六個水碓的傳動裝置不一樣,鐵錘的重量和擊打的頻率也不一樣,可以適應不同材料鍛打的需要。唐刀具體怎麽鍛造不知道,老張也不會。那幫文人大老爺對於這些軍事技術沒有興趣記載,後世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包鋼鍛造加覆土燒刃淬火,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因為不是國營企業,唐誌也不可能搞大規模,隻有往高尖端發展,他就想山寨後世的七星龍泉劍,又鋒利賣相又好。


    唐誌決定明年種棉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了生產棉甲。明朝的棉甲是大大有名的,主要是因為板甲太重,夏天太熱,冬天又太冷。


    棉甲裏麵其實還有內襯鐵甲,外麵使用銅釘進行固定,是一個複合甲,穿上非常暖和。大唐過些年就要對高麗用兵,那裏的天氣賊冷,棉甲可以大行其道。後麵還有契丹和渤海國,總的來說東北這塊地方一直是動亂之源,專門出土匪。


    東北的土著民族主要由四大族係構成,東胡鮮卑室韋蒙古族、穢貘夫餘高句麗百濟朝鮮、肅慎挹婁靺鞨女真、商族古燕族漢族。很多人不知道,這些族係曾經七次問鼎中原,統治中國長達上千年!


    說起來還要感謝我大清,因為東北是他們的龍興之地,所以把東三省全部納入震旦的國土範圍。大清的統治者比宋、明要英明,當然也更殘忍,如果不是西方入侵者太強,也許他們的統治還要延續上百年。


    唐誌搞新農村建設的時候,劉旭的攤丁入畝策論開始發酵,除了國子遞交了奏章和士子們的策論之外,禦史台的禦史們也聞風而動,紛紛上奏要求廷議。上一次因為皇家公司的事情幾個同伴被發配到邊遠之地,大家的士氣有些低落,這次正好可以扳迴一局。


    唐朝的禦史的官署稱為稱禦史台,禦史台監察百官的職能類似於現在的紀檢委,哪個官員貪汙、哪個大臣用人唯親、哪個知府知州執行命令不到位,都在禦史的監察範圍之內。


    隋唐時期中國政治係統大變革,皇權加強相權削弱。加強後的皇權為了能掌握足夠的監察權,將禦史台納入麾下。徹底脫離行政係統控製後,禦史台不需要向行政首腦宰相負責,同政務得失沒有利害關係,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客觀中立。


    直接受皇帝領導的禦史台已經成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監察機構。除了賦予禦史台獨立性之外,唐代禦史的地位也被特意拔高。雖然禦史官位隻有五品,還不及普通縣官,但是禦史卻擁有其他五品官不具備的朝會權,能夠在百官麵前上奏天子。


    禦史一麵擁有巨大的參劾權,一麵又官位低微。一個禦史可以說是降無可降,罰無可罰。無可降無可罰,又不受政府行政係統領導,所以禦史工作起來毫無後顧之憂。哪怕是當朝宰相,隻要被禦史抓到馬腳也是照參不誤。


    皇家公司因為皇上參與其中,加上在廣州偏遠之地開墾荒地,修建碼頭,沒有動搖國家根本,所以幾個禦史的參劾才招致失敗。這次不一樣,受損的是王公大臣和大地主,受益的是皇上和平民百姓,勝算很大。


    《攤丁入畝論》終於擺在大興宮殿前廷議,反對聲音最大的是皇家宗族,他們的封邑最多,田莊也最多,人丁稅攤入田畝中,他們的受損最大。


    大臣們也是利益傷害者,他們跟著太宗皇帝南征北戰,授勳封爵,為子孫留下了一份基業。現在好了,攤丁入畝,一大塊肥肉就要挖出去,你說心疼不心疼?


    禦史們的理由很強大,曆朝曆代都是因為土地兼並,權貴占有大量的財富,朝廷的收入銳減,民眾負擔加重,最後官逼民反。太宗皇帝說了,“民能載舟,亦能覆舟。”難道要等到民眾把大唐這艘大船掀翻你們才罷休嗎?


    朝廷的爭論傳到民間,群情激昂,這麽好的惠民之法為什麽還有人反對?於是茶館店說書人都唱起了《伐檀》。


    在朝野議論紛紛的時候,皇家農工商貿公司的籌建穩步推進,李治嫌原來的名字不好,親自改名為“皇家興業公司”,隸屬少府寺管理,為此李治派少府寺丞李威代表皇家進入公司。少府寺掌山海地澤收入和皇室手工業製造,為皇帝的私府。


    為了安撫宗室的情緒,李治拿出10份的股份交給宗正寺。宗正寺專門掌管皇帝的宗族之事,相當於我大清的宗人府。


    剩下60股份競爭相當激烈,很多大臣還有世家都想爭取一份,提出要求的人越來越多,康有義有點招架不住,跑到唐誌這裏來訴苦。除了原定的那些人,現在想加入興業公司的有幾百號人,大家的來頭都不小,特別是五姓七望這些家族都來說情,他真有點擋不住了。


    在曆史上有一個名詞叫“五姓七望”,顧名思義這是由五個姓氏、七個望族組建的士族集團。這一集團在東漢中期萌芽,在魏晉時期達到了巔峰,之後隋唐時期經過短暫的沒落之後出現迴光返照的現象。唐初時期五姓七望還沒有進入到政治中樞,但是安史之亂後五姓七望重迴巔峰,不僅迴到了政治中樞,家族子弟更是遍布朝野。


    中國古代的門閥士族應該是從漢末開始的。漢朝末年,袁紹,代表了門閥士族的利益和希望,出現了河內司馬氏、潁川陳氏、潁川荀氏等一批門閥,而曹操隻能代表寒門,在袁紹之類的士族看來,曹操不過是暴發戶、土包子。


    為了獲得士族支持,魏國開始實行九品中正製作為選官製度,最終形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麵。


    東晉時期隨著衣冠南渡,“王與馬,共天下。”形成了琅琊王氏、陳留謝氏等一批士族,世家大族完全把持了朝政,所謂皇族也不過就是大一些的世家而已。“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便是指的琅琊王氏,以及陳留謝氏。


    因為漢本位思想作祟,咱們的史書上用了大篇幅記載南朝的東晉世家,對於留在北方的世族漠不關心。這時北方士族有些被滅族了,有些結塢自保,苟延殘息。他們對於北方蠻族的態度開始是蔑視,孤芳自賞,到最後不得不低頭。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給了讓他們換發出生機,他們的子弟大都入朝為官,名聲顯赫,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貴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為尊貴。即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範陽盧氏(今保定)、滎陽鄭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其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所以稱之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李唐起自關中,唐政權中關隴士族最強,左右著唐初的政局。李唐皇室出身關隴貴族,關隴貴族雖然也是世家大族,但由於李唐皇室混有鮮卑人的血統,因此身為漢族代表的山東世族自然從骨子裏看不起關隴貴族。


    江左和代北士族,至唐朝已經沒落;以崔、盧、鄭、李、王為首的山東士族,雖經農民戰爭打擊,但根深蒂固,到唐朝時,仍有一定勢力。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齡、魏徵、李昉都爭相與山東士族聯姻,山東士族依然保留著他們超然的社會地位。


    士族勢力的強大,當然對皇權不利,唐太宗尤其不能容忍山東士族淩駕於自己所屬的關隴士族之上。為此,他命高士廉等刊正姓氏,修撰《氏族誌》。


    《氏族誌》在官方層麵上首次將家族地位的評判標準從血緣家世改為現有官爵等級,士族門閥維持地位的最後憑借“譜牒”徹底沒用了。關隴士族也是依靠官爵,而不是血緣家世才得以幸存的。


    高士廉等人無視“今日冠冕”,盛推“塚中枯骨”以為高,顯然也不是憑空構想的結果。曆經數個世紀的積累,士族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哪個朝代沒有皇帝,沒有王公大臣?有什麽了不起,朝代更替,那些家族淪落到什麽地步?現在保留下來的唯有我們五姓七望。


    五姓七望在政治上被刻意打壓,但是他們並沒有就此屈服,而且在文化上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初唐四傑中的王勃出身於太原王氏、盧照鄰出身於範陽盧氏。文章四友中的李嶠出身於趙郡李氏、崔融出身於清河崔氏。但凡看到唐朝詩人姓李、王、崔、盧、鄭,十有八九是五姓七望家族的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初唐閑公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蓮花王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蓮花王子並收藏初唐閑公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