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外婆繼續為他們講著:“粵繡亦稱“廣繡”。泛指廣東近2、3個世紀的刺繡品而言。粵繡曆史悠久,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與黎族所製織錦同出一源。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朱啟鈐《存素堂絲繡錄》都描述:遠在明代,粵繡就用孔雀羽編線為繡,使繡品金翠奪目,又用馬尾毛纏絨作勒線,使粵繡勾勒技法有更好表現;“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規矩,……輪廓花紋,自然工整”。至清代粵繡得到了更大發展。


    構圖繁而不亂,色彩富麗奪目,針步均勻,針法多變,紋理分明,善留水路。粵繡品類繁多,欣賞品主要有條幅、掛屏、台屏等;實用品有被麵、枕套、床楣、披巾、頭巾、台帷和繡服等。一般多作寫生花鳥,富於裝飾味,常以鳳凰、牡丹、鬆鶴、猿、鹿以及雞、鵝等為題材,混合組成畫麵。婦女衣袖、裙麵,則多作滿地折枝花,鋪絨極薄,平貼紬麵。配色選用反差強烈的色線,常用紅綠相間,眩耀人眼,宜於渲染歡樂熱鬧氣氛。18世紀納絲繡,則底層多用羊皮金(廣東稱“皮金繡”)作襯,金光閃爍,格外精美。”


    “湘繡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是在湖南民間刺繡的基礎上,吸取了蘇繡和粵繡的優點而發展起來的。清代嘉慶年間,長沙縣就有很多婦女從事刺繡,光緒二十四年(1898),優秀繡工胡蓮仙的兒子吳漢臣,在長沙開設第一家自繡自銷的“吳彩霞繡坊”,作品精良,流傳各地,湘繡從而聞名全國。長期深入繡坊,繪製繡稿,還了創造了多種針法,提高了湘繡藝術水平。早期湘繡以繡製日用裝飾品為主,以後逐漸增加繪畫性題材的作品。


    湘繡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繡花,劈絲細致,繡件絨麵花型具有真實感。常以中國畫為藍本,色彩豐富鮮豔,十分強調顏色的陰陽濃淡,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繡以特殊的鬅毛針繡出的獅、虎等動物,毛絲有力、威武雄健。1982年,在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比中,湘繡榮獲金杯獎。”


    “蜀繡又名“川繡”。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曆史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誌》載,當時蜀中刺繡已很聞名,同蜀錦齊名,都被譽為蜀中之寶。清代道光時期,蜀繡已形成專業生產。蜀繡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題材內容有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針法經初步整理,有套針、暈針、斜滾針、旋流針、參針、棚參針、編織針等100多種。蜀繡的特點:形象生動,色彩鮮豔,富有立體感,短針細密,針腳平齊,片線光亮,變化豐富,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1982年,蜀繡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銀杯獎。”


    蘇外婆說完就喝了一口茶,潤潤嗓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七月櫻花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納蘭晴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納蘭晴微並收藏七月櫻花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