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陳老師帶領沈笑夫一行前往秦始皇兵馬俑。


    當旅遊車來到秦始皇兵馬俑,導遊小劉解說道:


    “各位遊客大家好:


    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兵馬俑博物館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裏處。


    法國總統希拉克曾留言說過:


    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跡,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秦始皇陵兵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下麵,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秦始皇於公元前259年生於趙國國都邯鄲。13歲繼承了王位。22歲舉行加冕禮親政並平息了嫪毐呂不韋的叛亂。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用10年的時間滅亡了東方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達500多年各諸侯國割據稱雄的混亂局麵,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製的封建王朝——秦。


    為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認為自己“功高三皇,德過五帝”於是各取一字稱皇帝,並希望子孫千世萬世,於是自稱始皇帝。


    為了鞏固統一,加強統治,他建立了以自己為中心的三公九卿官僚製度,以郡縣製取代分封製,同一法律、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統一車軌,修馳道;


    統一思想,焚書坑儒;


    北擊匈奴築長城,南平百越修靈渠,這一係列的措施,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公元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中,暴病死於河北沙丘,同年葬於臨潼驪山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驪山,背麵與渭水相鄰。驪山風景如畫,綠樹成蔭。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秦始皇陵,我們看到的這個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


    秦兵馬俑博物館是我國最大的遺址性專題博物館。


    展出的文物距今約2000多年的秦兵馬俑和銅車馬。


    秦俑坑是1974年時,由西楊村的幾個農民在抗旱打井時意外發現的。


    考古學家根據發現時間的先後,把它們編為一、二、三號坑。秦兵俑出土後,以其嚴密的軍事組織,雄偉壯觀的氣勢,精美的雕刻藝術,深厚的文化內涵征服了世界,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1987年12月秦始皇兵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總麵積為2萬平方米。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是一座龐大的地下軍陣,也是一座重要的古代藝術寶庫。


    秦俑坑是秦軍的縮影,它生動的再現了當時秦國兵強馬壯的威武場麵。


    李白在詩中描寫的“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即是對秦軍的氣勢作了生動的描寫。


    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一號坑,它是三個俑坑中麵積最大的一個。


    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麵積平方米,相當於兩個足球場的麵積。


    一號坑是由步兵和車兵組成的軍陣。所謂軍陣就是部隊在作戰或駐守時的一種排隊的方式。


    一號坑是以長方陣的排列方式,由前鋒、主體、側翼、後衛四部分組成。


    我們現在所看到麵東而立的就是前鋒部隊。


    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


    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麵外而立的武士俑是側翼和後衛,他們是為了防止敵人旁敲側擊和從背後偷襲。


    中間有38路麵東而立的縱隊,是由步兵和騎兵組成,構成了整個軍陣的主體。”


    參觀到這裏,陳老師忽然問道:“他是怎樣製作的呢?”


    小劉解說道:


    “我們說秦俑的製作可以用四句話來形容:


    模塑結合、分段製作、入窯燒製、出窯彩繪。


    他們是以泥土為原料,模塑結合,再輔以推,捏、刮、刻等技法。溫度一般在950—1050攝氏度之間。


    現在我們來看三號坑。


    三號坑位於一號坑以北25米處。麵積為520平方米,平麵呈凹字形,是三個俑坑中麵積最小的一個。


    共出土四馬、一車和68個陶俑。


    三號坑陶俑的排列形式是麵向內相向夾道式排列。


    在三號坑中隻發現了一種無刃兵器——銅殳。


    銅殳(shu)是一種用於儀仗的兵器。根據專家推測,這裏可能是整個地下軍隊的指揮部。三號坑主要由車馬房、南北廂房組成。


    車馬房位於俑坑的中部,麵對坑道的東門,這樣便於車馬進入。


    而北廂房位於俑坑的北部。在北廂房內發現禱戰廳。


    南廂房位於俑坑的南部,它從東向西依次排列著廊坊、俑道、正廳和偏房。


    它們都有武士俑分立於兩邊,其中以正廳的警衛最多。


    這裏可能是召開軍事會議的場所。


    這一點也就完全證實了三號坑是一個地下軍隊的指揮部——軍幕。


    秦俑坑當中既有“決勝於千裏之外”的強大軍陣,又有“運籌於帷幄之中”的將領,可見當時思慮嚴密,布局嚴謹了。


    而且戰車通身彩繪配上華蓋,車上的成員頭戴單卷尾長冠,應該是級別較高的指揮車了。


    在一號坑以北20米處,是秦始皇兵馬俑的二號坑。


    它的平麵呈曲尺形,麵積為6000多平方米,是由步兵、騎兵、車兵和混合兵種組成的軍陣。他一共由四個小的單元構成。


    第一個小陣是弩兵陣,其中約160個鎧甲俑做跪射狀,170個鎧甲俑作立射狀。


    臨陣時,可輪番射擊敵人難以靠近。


    第二個小陣是車兵陣,共有戰車64乘,武士俑192件;


    第三個小陣是由戰車、車兵、步兵、騎兵混編的縱陣。


    這四個單元可以有機的構成一個大的軍陣,也可以分開成四個獨立的小的軍陣。


    它能攻能守,反應迅速,自我保護力強,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反應最快速的一支部隊。


    在二號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有將軍俑、跪射俑、騎兵俑等。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個從二號坑中出土的將軍俑。


    將軍在軍隊中具有特殊的身份,所以他處處顯得與眾不同。


    將軍俑頭戴雙卷鶡尾長冠,冠帶在頸下結繩並下垂胸前。


    將軍俑所戴的冠叫“鶡冠”。


    據說鶡是一種性情勇猛、善鬥的鳥。將軍俑身穿雙重戰袍,戰袍外麵的鎧甲形製特殊。


    雙肩及前後胸共有8個彩綢紮成的花結,象征我們現在所說的軍工章。


    他腳蹬翹尖靴,雙手相疊置於腹前,顯得儒雅穩健,氣度不凡。


    他手指前方,仿佛正在指揮千軍萬馬如何作戰。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跪射俑,身穿戰袍,外披鎧甲,頭頂左側挽一發髻,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左腿蹲曲,右膝著地,上體微向左側轉,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握弓狀,表現出一個持弓的單兵操練動作。


    現在展示在各位麵前的,就是秦兵馬俑坑中出土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把青銅劍了。


    “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


    這把青銅劍已曆經了2000多年,但是表麵並沒有生鏽,至今仍然是鋒利無比。


    在它剛剛出土時,專家們曾經用它一次劃透了20張紙。


    經過鑒定,發現它表麵有鉻鹽氧化層。


    它采用了鉻鹽氧化技術。鉻鹽氧化技術有兩種:


    一種是電子鍍鉻,在20世紀30年代由德國人發明。


    另一種是化學鍍鉻,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發明出來了,這一點實在是令人歎服!


    下麵我將要帶領大家前去欣賞的是被譽為“奇中之奇,寶中之寶的秦陵彩繪銅車馬。


    如果說秦俑坑是大中顯武的話,那麽銅車馬展廳就是小裏透文了。


    前麵的一號車為“高車”。


    總重為1061公斤。後麵的這輛為“鞍車”總重1241公斤。


    我們再來看一下二號車上的華蓋。華蓋最厚處為4毫米,最薄處為2毫米。


    銅車馬采用了鑄造、鑲嵌、焊接子母扣連接而成的。


    最為廣泛的是子母扣連接,也就是我們今天所采用的手表鏈的連接方法。


    像馬龍頭就是由一節金管,一節銀管,采用子母扣連接而成的,裝飾的是纓絡,采用了青銅拔絲法。


    他們是迄今為止考古史上發現的形體最大、構造最複雜、製造最精美、駕係關係最完整的銅車馬被譽為“青銅器之冠”。


    我的講解就到這裏結束了,希望我有限的講解內給大家帶來無限的收獲和快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無人駕駛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無人車來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無人車來也並收藏無人駕駛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