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有些失落的說道:“沒關係,失敗乃是成功之母。我們第一次進行製造出成品,失敗是正常現象。


    隻要再次總結經驗,找到這次失敗的原因,我相信智能芯片總會達到我們的要求。”


    聽到李浩這麽說,朱煙波疑惑的問道:“你怎麽會認為這次測試失敗了。這個測試項目完美成功,甚至比我們想的還要好。


    它完美的利用每一個數據,通過對這個地區近20年的降水數據進行總結。得出來和現實分毫不差的結果。”


    “成功了!”李浩不可置信的問道,“我看這個軟件明明給出台風沒有登陸,但我看資料中提到的新聞報道,都是台風馬上要登陸的信息。”


    看著李浩不可置信的目光,朱煙波解釋道:“這個台風的數據是知名台風泰利。它本來是將要登陸我國,結果在即將登陸的時候,拐了一個直角彎直接奔向日苯。


    這個軟件兒分析的數據很正確,你看他下麵已經給出分析過程。通過氣壓的波動,判斷出台風路徑將有重大的變化。


    軟件雖然沒有預測台風的路徑,但它得出台風不會登陸的結果。


    這已經遠遠超出我們預先設計的目標,沒想到智能芯片隻是有微弱的智能,它竟然能發揮出這麽大的效果。”


    王容哲精神煥發,他高興地說道:“真沒想到智能芯片達到的效果比我預計的還好。碳基芯片清瓷科技公司所設計的智能芯片微結構,它們真是能互相促進。


    沒想到相互配合能發揮這麽大作用,一加一得到的結果遠遠大於二。真的令我很驚訝。”


    李浩也驚喜地說道:“那這麽說,這個芯片設計工作結束,已經可以開始定型生產了。”


    王容哲點點頭,同意道:“我們實驗室經過詳細的設計,已經把明顯的缺陷全部探測出來。在想找芯片的缺陷,也隻能通過大規模工業化應用後,收集數據改進。


    芯片設計到這種程度,完全可以進行工業化生產。刻蝕機和其他加工芯片的設備,我國其他的企業都已經研發出來,性能處在國際領先水平。


    現在加工智能芯片的設備也隻缺光刻機,等到你們光刻機項目獲得成功,就是智能芯片大規模生產之時。”


    李浩看著王容哲,一臉輕鬆的表情。他知道這是王容哲教授對於智能芯片研發成功的喜悅。


    在芯片領域,他的責任已經完成。剩下芯片是否能變成工業產品,這就看華夏的工業加工領域是否能達到要求。


    李浩看到朱煙波正在收集剛才測試的數據。他知道今天的芯片測試工作已經基本完成。


    他向王容哲教授邀請道:“王教授,正好你來到這間實驗室。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光刻機的進度。”


    王容哲也十分關心光刻機現在的進度,他立刻同意李浩的邀請。


    臨走之前,王容哲囑咐朱煙波采集好智能芯片所有的測試數據。讓他收集好數據之後,可以直接迴到學校。


    李浩帶著王容哲來到光刻機項目負責人,孫凱的辦公室。


    現在電子公司的日常管理,已經交給他的副手。他全麵主持光刻機的研發工作。


    他們輕輕敲了一下門,就走進這個辦公室中。


    李浩通過他的特殊眼鏡,可以看到孫凱正在學習光刻機與芯片生產的知識。


    這真是學到老活到老,知識讓人受用無窮。沒想到孫凱這麽努力的汲取知識。


    李浩看到他已經有些恢複的頭頂,又稀疏了很多。估計主持光刻機項目後,給他造成的壓力很大。


    孫凱看到李浩和王容哲進入到他的辦公室。邀請他們坐下後,笑著詢問道:“李總,你們這次來是有什麽事情嗎?”


    李浩直接提問道:“我想了解一下光刻機項目的進展,特別是光刻機項目被哪些難關阻擋。


    就是我們公司的科學家無法解決,我會盡量想辦法求助中科院等研究機構,讓他們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真是太好了,有幾項技術我們一直都沒有獲得突破。我向您匯報一下。”孫凱麵帶喜悅的說道。


    他立刻就把光刻機項目遇到的難關說了出來。


    李浩聽完之後,他歸納總結,公司遇到的難關。主要是兩個方麵還有差距。一個是材料方麵,一個是控製係統。


    控製係統主要是精細控製,達不到要求。他們加工芯片精度要控製在一納米。這個也就比原子稍微大一些,任何一點控製係統反應遲鈍,都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而現在光刻機控製係統的信息處理速度卻達不到要求。必須要接收到傳感器信息,之後經過係統判斷,再傳導給光刻機的控製機構。


    整個反饋需要的時間太長,主要是沒有先進芯片,構成控製係統的核心。導致光刻機加工芯片失敗。


    這點還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解決,李浩現在就能想到一個辦法,就是把智能芯片運用到這裏。


    通過剛才王容哲所做的實驗,他就知道智能芯片一定會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個難關就是材料問題,由於他們設計的光刻機主要是針對碳基芯片進行加工。


    它的結構和平常的光刻機還是有區別的。最關鍵的就是架設疊加激光器的支架。


    這個支架設計指標是讓激光去做各種動作,他必須要比人的手指還靈活,反應的時間也要盡可能的短。


    支架的結構設計通過項目組科研人員共同努力已經解決,但它需要一種摩擦係數盡可能小的材料,現在還沒找到理想的材料。


    這隻是光刻機項目遇到的普通難關,李浩覺得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些問題早晚會得到解決。


    最為棘手的問題就是光柵材料問題。現在郭建濯已經研發出穩定的光柵。


    但是它有一個特點,必須在曝光之後,短時間內控製光柵內部的晶體結構發生變化。


    這需要極為精細的電流激發,解決晶體結構產生的問題,這對控製係統要求很高。


    如果不成功,無法解決光柵內部晶體結構的影響,那它控製光路徑的效果也隨之失效,整個芯片就無法完成加工。


    王容哲聽到馮凱說完,他突然插話道:“這幾個問題解決方法很簡單。至於困擾你們這麽長時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科技翻譯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嘯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嘯木並收藏科技翻譯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