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笠從李傳寢室離開時已經是四月二十五日夜了,算算時間兩人整整談了五天四夜。


    從李傳處離開的唐笠既沒法休息,也沒時間去書樓找書,因為自他昏迷至今已經過了九天了,軍中城中都有大把大把的事情急等著他拿主意。


    唐笠也不耽誤,立刻召集了所有屯長以上軍官,詳細解說了占據晉城的決定。


    眾人聽了都很興奮,相比晉城雄城,哪會有人願意重迴山裏再去做野人?


    唐笠自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立即語氣嚴厲的提醒道:“出山是必然要走的一步。但諸位務必清醒的知道,盤古軍現在其實還很弱小,暫時能夠占據晉城很大程度上是鑽了個空子。因此山中才是基礎,百姓才是我等根基。


    誰要是以為自己已經天下無敵了,現在就脫光了跳進護城河去清醒清醒!”


    眾人見唐笠突然發火,立刻就都收住了剛剛小聲的議論,就連臉上的喜色都收斂了不少,開始認真的聽起了唐笠的諸般布置。


    盤古軍如今缺少文官,真正稱得上有文官經驗的就隻有一個陳道清。


    因此唐笠決定讓陳道清帶著老樁的輜重曲去找李傳,兩方會同開始清查晉城周邊田畝。


    老樁的輜重曲部下雖然隻是勉強算得上剛脫盲,但整日和後勤輜重打交道,對數字相對還算熟悉,這活也隻能交給他們去幹了。


    唐笠下令第一、三曲各抽調一部分山中老兵補充進大春的第二曲,將其編製恢複至一千人。然後由大春率領返迴盤古寨。


    大春的這一千精銳任務有四。


    一是作為大軍前哨,時刻監視北魏軍動向。


    二是將仍然留在山中的老幼護送至晉城。


    三是依托太行山活動,繼續接納各地逃向大山的百姓。


    四是將新入山的百姓先安置在盤龍穀,並組織他們在山中墾荒播種。之前山中糧食最短缺的時候,盤龍穀中的百姓也咬著牙省出了種子在山中開出了不少耕地。這些新入山的百姓並不需要一切從頭開始。


    第二曲帶走一千人後,晉城的盤古軍就隻剩下了不到三千,唐笠卻並沒有急著補充新兵甚至擴軍。


    他在等,等著分地!


    雖然有些錯過了今年的春播時令,但搶一搶還是能趕上一些的。隻要百姓們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種下了種子,唐笠相信不管是誰,再敢來犯,這些人絕對是會拚命的!


    那個時候才是最好的招兵時機。


    事實也的確如此。


    作為後秦在東並州曾經的大後方,晉城周圍的土地田畝記錄是比較清晰的,又有李傳這位多年的郡守全力配合,土地的丈量和統計工作隻用了兩天就完成了。


    接下來的分田就更快了。


    這種事兒對於百姓們來說也不是什麽新鮮事。雖說這個時代讀書識字的人很少,但曆來戰亂過後分田分地所有人都是知道的。隻是沒想到盤古軍搞得這麽徹底!


    按照百姓們私底下的想法,最好的肥田大概是要留給官府也就是那些當兵的的,然後那些從山裏出來的人肯定也要占些便宜,畢竟那是盤古軍的老班底嘛!


    可讓原晉城及其周邊百姓萬萬沒想到的是,盤古軍居然真的如他們所說的那樣,“人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一概平均分田!”。


    對這一點,在山中就已經被唐笠洗腦日久的百姓也沒什麽異議,畢竟這已經是天降橫財了!


    想想一個月前自己在上中過得是什麽日子?再想想進山前過得是什麽日子?


    再說,世間的事隻要做到公平,底層百姓絕對是最通情達理的存在!


    地量出來了,雖然不可避免的肥瘦不太均勻;人統計出來了,一個個瞪著眼睛等著分地。那還有什麽阻礙嗎?


    土地原來的主人?


    這還真不是個問題。


    無論是北魏還是後秦,土地都是屬於胡人老爺的,所有實際耕種的百姓根本就都是佃農,甚至包括一部分胡族貧民。


    別以為此時的北華夏所有胡人都是老爺,真正搖身一變的其實隻是各部落的大小首領,現在叫貴族了。


    那些大部落的部眾或許還能憑借關係或軍功分到點湯喝,至於小部落的底層部眾,其實日子並沒有好過太多。兩百年前在草原大漠上就是首領家奴的底層胡族百姓始終還是底層,隻不過不是最底層了,因為多了秦人“兩腳羊”墊底!


    土地都是胡人老爺的,而這些胡人老爺此時都已經跑光了,所以隻要一把火燒了舊地契,然後再給每個人寫一張新地契就算完事了!


    程序上完全沒有一丁點難度!


    至於那些沒來得及逃走的胡人小地主,盤古軍也沒有趕盡殺絕,也給了他們同等的待遇,而且允許他們從原有的田裏優先挑選。


    這些原以為等待自己的肯定是屠殺的家夥哪裏敢有二話,一個個全都配合的積極得很。


    到五月初,不但晉城周邊的土地全部分配完畢,因為打仗而耽誤了播種的部分田地也全部播種完畢了。


    做了兩百年胡人兩腳牲畜的秦人百姓對於播種自己土地的熱情完全不是旁人能夠理解的,其爆發出的能量讓聽到報告的唐笠下意識的就懷疑是假的。


    五月中,盤古軍宣布招兵,大致忙活完農活的晉城四周百姓立刻蜂擁而至。


    這種高漲的熱情不但是因為對盤古軍分給自己土地的感激,一人當兵全家賦稅勞役上的減免優惠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這其中有一個很特殊的群體,就是之前被俘的後秦軍中的秦人士卒。


    這些人中很多家都不是晉城附近甚至不是並州的,他們要不要分地還曾經有過一番爭論。


    最後唐笠拍板作出了決定。


    盤古軍給了這些人一個自由選擇的權利。實在不願留下的發給少量口糧任其自行離開,願意留下的一樣分地。如果有願意從軍的,名下土地可以租給當地百姓耕種,所得交稅、付租後全歸自己。


    最後,盤古軍先後俘虜的近兩萬秦卒中隻有極少數心憂家人的選擇離開,絕大部分都選擇了留下。


    原因也很簡單。一場大敗下來,自己就算逃迴去也不會有好結果,羌人那裏是絕對不會有什麽仁慈存在的。


    這些俘虜中的大部分人其實都是想進入盤古軍的。


    一是因為被勝利者收編本就是俘虜們慣常的結局。


    二是因為他們在此地無根無基的,分了田地自己一個人也種不了啊!


    但是現在的盤古軍也要不那麽多兵,再說唐笠還要求新兵中必須有一定比例的本地青壯。


    最後還是李傳想了個辦法,讓那些沒被招入軍中的人和本地人家結成了對子,所謂“田合一處、飯吃一鍋”,說白了就是變相的依附本地百姓人家生活。


    本地百姓對此也很歡迎,畢竟這些都是最好的壯勞力啊!


    多年後,這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和當地的百姓徹底成了一家人,方式多種多樣。有娶了本地女子為妻的,當然也有幹脆入贅的。


    這是後話。


    大戰之後的盤古軍所剩不到四千,大春帶走一千人之後,駐紮晉城的就隻有兩千多人了。


    唐笠和陳道清、李傳等人仔細盤算後決定補充到七千,這個數量差不多是算是正常能養的極限了。


    今年的春耕受到戰爭影響耽誤了農時,可以預見八月秋收不會有太多收獲。要不是晉城作為曾經的後秦十萬大軍糧草大營有著大量儲備,這個數量的軍隊唐笠都養活不了。


    盤古軍將士可以不發軍餉,但不能不吃飯。


    對新招的兩千多新兵來源,唐笠做了嚴格要求。


    俘虜、原山中青壯和晉城本地青壯各占三分之一。


    補充後的盤古軍進行了一次整編。


    老樁的輜重曲更名為輜重營,不過人數還是之前的三百人。


    李程的斥候隊更名為斥候營,人數固定在了五百。補充的新兵中大多是俘虜的秦卒,讓人十分意外的是居然還有幾個主動投軍的羌人。


    大家夥原本對這事兒是很抵觸的,就連唐笠對此都十分謹慎,親自逐個篩查了這幾人的來曆。在確定這幾人原本都是晉城附近日子過的比秦人百姓好不到哪去的破落戶後,才同意他們入伍。


    鄭大、大春和齊大毛的第一、二、三曲分別更名為了第一、二、三營,每營下轄兩曲共兩千人。


    其中大春的第二曲因為在北麵的山中活動,暫時還保持一千人的規模,新補充的一千新兵暫時留在晉城整訓。


    唐笠的親兵隊擴充到了兩百人,暫時和應該補充給第二曲的那一千人合在一起訓練。其中李程的好友梁棟被調出親兵隊,成了那一千人的軍侯,其原本擔任的親兵隊首領之職交給了鄭勇,也就是小剪子。


    隻有十四歲的小剪子這一年來個頭竄得很快,隻是身板還沒長成,不過這並不耽誤他成為親兵隊的隊長。


    一來是因為他本就一直跟在唐笠身邊類似一個警衛員的角色,而且在軍中也是絕對的老資格。


    二來是因為他的身手也的確能夠服眾。這個老資格的小子非常討人喜歡,又是唐笠身邊很親近的人,不但李程一直在教他武藝,後來連閻一民都來時常指導他。因此這家夥的的武藝漲得很快,雖談不上高手,但在親兵隊裏也是一隻手就能數得著的。


    在晉城紮下根之後,唐笠才知道了治理一地的不易。麵對一天比一天多的各種事情,他這個兩個世界都從沒當過官兒的家夥是一天比一天頭大。


    之前在山中雖然也管著三萬來人,但那時不但人口十分集中,生活也很簡單,實際上差不多就是一種軍事化管理,所以並沒那麽多瑣事。


    如今雖然在他的刻意要求下仍然是一種半軍事化的模式,但好歹也有一郡之地、十數萬人口,各種各樣需要處理的瑣碎問題多了不止十倍。


    唐笠有心想要放手不敢,但心裏又清楚決不能那麽做,至少目前不能那麽做,否則極其容易就被架空。所以隻能每天跟在李傳和陳道清兩個老手的屁股後麵虛心並努力的學習。


    李傳之前就是晉城郡的郡守,處理政務自然熟練。不過唐笠的分田基本上相當於重構了一套社會體係,他這個老手適應起來也需要時間。


    陳道清更是隻當過不長時間的縣丞,一邊幹活一邊學得也就比唐笠稍稍輕鬆一點而已。


    唐笠之所以每天過的生不如死,最大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他每天要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跟著李傳學習政務處理隻是其中一項,優先級甚至還都排不到第一。


    目前形勢下,軍隊絕對是最最重要的,因此唐笠每天白天超過一半時間是雷打不動隨軍操練的。


    訓練累個半死之後立刻就得去找李傳和陳道清兩人,再次死掉一堆腦細胞後,晚上的時間也沒法全部用來邊學邊處理政務,分批組織起來的夜校他也得咬著牙堅持親自授課。


    唐笠比誰都清楚這種類似“洗腦”的工作有多重要,私心以為排在第一位都不為過。所以每天寧可少睡甚至不睡也要咬碎了牙齒的堅持。


    好在那本《清靜經》還真是本神書,唐笠隻修煉了幾天就明顯感覺到自己的精力比之前好了不少。


    縱使這樣也還是不行,最後實在堅持不住的他終於作出了改變,將經過一個多月整訓的軍隊分成了兩撥。一半留守訓練,另一半則化整為零深入民間去搞“軍民魚水情”了。


    盤古軍的老兵對這個倒也不陌生,以前在山中這就是日常。每日訓練之餘都會幫著山中百姓幹些開荒、打水、伐木建屋之類的體力活。


    李傳倒是對此頗為新奇,他從未見過或者聽過有哪一路勢力會讓軍隊去幫百姓幹活的。


    原晉城周邊的百姓一開始也很不適應,甚至最初還以為這些當兵的是來打秋風的。後來見到和自己混居的那些從山裏出來的百姓好像很熟悉這種事兒,又確定了這些當兵的紀律確實非常嚴明,不但絲毫沒有擾民之舉,真的是實打實的來幫助自己幹活,這才慢慢的放下心來。


    沒有了一切後顧之憂的老百姓,又有了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完全屬於自己的土地,其爆發出的熱情和能力讓人吃驚。


    盤古軍治下的每一個人,不論男奴老幼,每天早出晚歸的像伺候命根子一般的用心伺候自己的田地。居然硬生生的將本來稍誤農時而注定大幅度減產的莊稼伺候得欣欣向榮。


    不僅如此,這些勤勞的百姓還紮緊了褲腰帶,竭盡全力的節省出種子開拓荒地,希望到八月的時候能夠多種下一些田地。


    唐笠知道,他們種下的不僅僅是種子,更是一種對未來的希望。


    就在盤古軍控製的這塊小小地盤上一切看起來都充滿著希望的時候,北方的形勢卻不可避免的進行著劇烈的變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精神分裂者的夢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笑再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笑再笑並收藏精神分裂者的夢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