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既下,唐笠就不再猶豫,絲毫沒有拖延的就緊鑼密鼓的開始了各項準備工作。
戰利品的盤點工作已經在做,隻是因為數目太過龐大還需要一些時間。
除此之外,首先要做的自然就是安民。城內不安一起,萬事都休要提起。
這個任務的順利程度,大大出乎唐笠的意料。
晉城百姓大多聽說過盤古軍,尤其是秦人百姓。知道占據城池的是這支聲名非常好的秦人軍隊後,立刻就沒了大半恐慌。
而當同生道的名號亮出之後,晉城百姓不但剩下的那一小半恐慌瞬間就沒了,情緒甚至有陷入狂熱的趨勢。
這讓唐笠不由得目瞪口呆。
而代表同生道的人,正是之前郡守府內站在李傳身後的那個名叫閻一民的內斂大漢。李傳並沒有公開露麵,唐笠估計是想要繼續保密身份。
然後讓李傳和閻一民等人目瞪口呆的事情就出現了,那就是盤古軍組織的公審大會和訴苦大會。
這兩項都是每個盤古軍士兵都熟悉無比和親切無比的事,組織起來也是熟練異常。
在公開處決了幾十個民憤最大的羌人和秦奸之後,晉城之內震天的哭聲整整響了三天。
然後出了惡氣、倒了苦水的晉城百姓又收到了一份大禮,那就是盤古軍從晉城大倉中分出來的一部分糧食----俗稱開倉放糧。
這一番操作著實震撼了李傳等人。他們雖然隱隱覺得盤古軍的做法和同生道有些類似,可開倉放糧熟悉,另外兩招卻實在讓他們想不到,居然還能如此這般操作!
三招過後,絕大部分的晉城百姓就情緒高漲的,和盤古軍一起投入到了應對不知何時就會到來的大戰的準備工作當中去了。
關於軍事部署,起先唐笠是比較撓頭的。
自己雖然也打了一年的仗了,可這種守城戰卻是完全沒有任何經驗。而且用腳指頭想他都知道,要是自己敢想當然的瞎布置,到時候絕對死都不知道是怎麽死的!
盤古軍的其他人更是對此兩眼一抹黑。唯一一個略懂一點的李程,早先在北魏也就是個百將,部署安排守城這種事兒哪裏能夠輪得到他?對此甚至比唐笠心裏還沒底!
最後還是李傳幫了大忙,這老頭鄭重的向唐笠推薦了閻一民。
幾句話一過,唐笠就知道這絕對是個行家。雖然有些細節的地方顯然也缺乏實踐經驗,但整體布置絕對高明,一看就是專業的。
至於細節那就好說了,從無到有的盤古軍最不怕的就是解決細節問題。那些大字不識的士兵,對大事可能三棍子打不出一個屁來,討論這種他們眼中的小事,絕對是花樣百出,還大多都挺有效。
之前無數次大小戰後的總結就是這樣,很多軍官們搞不定的事情,扔給大家夥一頓七嘴八舌,差不多就能解決個七七八八。
雖然有些法子聽著不怎麽靠譜,可隻要管用就足夠了!
這一切都順利的讓唐笠的心裏越來越有底氣起來。
幾天後,唯一讓唐笠憂慮的就隻有一件事了。那就是後秦反攻的人馬和鄭大迴去帶出山的百姓,到底誰會先到?
雖然唐笠從沒間斷過派出斥候,但並不敢太過靠近上黨前線的他們,傳迴的情報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李傳和閻一民那邊,雖然也有不知從何渠道得到的情報,卻也沒好到哪去,並不能解決唐笠心中的憂慮。
也由不得唐笠不憂慮。鄭大他們要是在半路上遭遇後秦軍大股人馬,自保都難,更別說保護出山百姓的安全了。
要知道,那些和自己一起熬過一個艱苦冬天的百姓,可是如今這支盤古軍絕對的基本盤啊!
秦曆一千三百一十七年三月二十。
為此焦慮了十天的唐笠再也等不下去了,安排好晉城防務後,帶著重新擴編到二百騎的李程斥候曲出城,親自向北搜索接應。
晉城作為後秦在東並州的戰略支撐重鎮,人才的豐富程度,絕對是大多都是普通農戶的盤龍穀百姓沒法比的。
不但各類工匠都有,會騎馬的青壯也為數不少。
尤其是城破那晚被俘的三千多後秦軍,其中的幾百羌人雖然不能用,占絕大多數的秦卒還是能吸收一點的。
別看這些人在那晚的戰鬥中出工不出力的沒什麽戰鬥力,那是因為當時的身份是後秦軍中羌兵老爺的使喚奴才,其中甚至不乏苦大仇深之輩。
公審大會和訴苦大會之後,再也按捺不住的仇恨就將這些人直接變成了基本合格的戰士。如果這衝天的仇恨中,有哪怕一小部分轉化為了對盤古軍的認同感。哪怕隻有幾天時間,補充進盤古軍中和老兵混編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唐笠出城的同時,上黨前線的梁昌比他還焦慮。
由於盤古軍是從晉城北門打進的城,所以當晚棄城逃走的東西南三門守將出城後,都沒敢向北逃走,而是不約而同的向晉城西南的澤城逃去。
相比晉城,澤城更算是後秦的大後方,原本城內的情況和之前的銅川縣城差不多,守軍加上衙役一共也就一百多人。
陸續逃至此處的晉城三將的所有人手加在一起也就三百多人,進城後就鎖閉了城門,遲遲都沒敢向外派出人手。
不敢向北派人聯絡好理解,那會經過晉城,他們擔心因此引來敵人。
不敢向南翻山報信,就完全是出於自保的私心了。
這丟失晉城的罪責,三人誰也擔不起,他們打的主意是上黨前線分兵反攻時作勢配合一下。隻要能奪迴晉城,自己的罪責就有機會大事化小。
由此可見,當初柳成信任用的親信都是如何的草包。
因為他們的私心,後秦東北部軍主帥梁昌直到晉城丟失三天後才意識到後方可能出事了,因為這三天裏沒有任何一支輜重隊到達前線。
當時北魏軍攻勢正猛,激烈的戰鬥讓各類物資消耗的非常快。要不是下屬報告說營中物資已經開始吃緊,梁昌還騰不出心思認真考慮這個反常情況。
三月十九,越想越不對勁兒的梁昌終於向南派出了斥候。
這倒不完全是梁昌之前疏忽,而是這段時間秦魏兩方都派出了大量遊騎到對手後方襲擾,因此斥候的規模派得小了很可能就是送菜。
而被對手一上來就傾盡全力的攻勢打了個措手不及的後秦軍,很長一段時間裏都處於比較混亂的狀態。梁昌也實在是派不出成規模的斥候去探查一個並沒怎麽重視的小情況。
也是梁昌運氣太差,而盤古軍運氣太好。
大戰開啟後原本北魏派出的遊騎大多都撤迴去參與進攻了,偏偏就是撤的最晚的一支和梁昌派出的斥候在銅川地界迎頭撞上了。
雙方一陣廝殺。雖然不願戀戰的北魏斥候先撤了,損失頗大的後秦斥候卻也沒有繼續南下,直接就北返報告去了。
就是這個報告讓梁昌產生了誤判,以為補給線的中斷,還是北魏遊騎幹的好事,沒有及時再次派出斥候向南。
當時的後秦軍也的確被對手打得很慘,很多方麵的事務都處於極度的混亂之中。因此又過了兩天,下屬才再次報告說營中部分物資已經告罄。
細問之下,梁昌才對補給已經中斷了足足五天的情況大驚失色,意識到這絕不可能是北魏遊騎所為。
立即派出的第二批向南斥候,這次終於沒有再次遭遇北魏遊騎。不過一路小心翼翼的他們,速度卻有些遲緩,直到三天後才返迴前線匯報。
時間就這樣被耽誤了下來。
使盡渾身解數剛剛初步穩定了戰線的梁昌,在得知晉城很可能已經被不明身份的敵軍占領後,這位後秦數萬大軍的主帥差點當場崩潰。
本來前線己方就處於劣勢,現在又被斷了後路,一股強烈的不詳感瞬間湧上了他的心頭。
這個時候,梁昌表現出了常年統帥數萬大軍主帥應有的素質。再次向南派出斥候的同時,一刻也沒耽誤的立刻開始籌劃調整部署。
晉城必須奪迴來!就算是大軍在上黨戰敗也要奪迴來!
這是梁昌瞬間就想明白的事情。
晉城丟失,大軍糧草很快就會盡絕,到時候前線同樣要戰敗。而且時間拖得越久,重奪晉城的難度就越大。一旦南返大軍被晉城擋住,最大的可能就是被銜尾追擊的北魏軍兩麵夾擊之下徹底敗亡。
這裏梁昌又有一個誤判,此時的他仍然認為偷襲晉城的,是北魏軍隊。
唐笠使的一個小花招起了作用,他一直沒有在晉城打出任何旗號。既沒打出盤古軍的旗號,也沒打出北魏軍的旗幟。
他打的主意就是盡力迷惑後秦軍,讓他們自己去瞎猜。如果對方以為自己這支人馬是北魏軍,那準備反攻的時間就要更多,因為同時還得防備正麵的北魏軍和自己南北配合。
於是,唐笠再次非常幸運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梁昌的誤判果然讓他的分兵計劃花費了更長時間。
對於梁昌來說。既然北魏軍成功的襲取了晉城,那肯定料到了自己一定會分兵反攻。而對麵的老對手拔延可石,很可能一直在等的就是自己分兵的一刻。
南下反攻的軍隊數量至少要有五千人,那種規模的兵力調動根本瞞不住已經和己方糾纏在一起的對手。
到時候敵人趁著己方士卒心慌疑惑的時候趁勢發動總攻,己方這好不容易剛剛穩定下來的防線,很可能被一舉擊潰。
真要是那樣,可真就是兵敗如山倒了。而且還被絕了退路,全軍覆沒都是很有可能的。
就是因為想到了這個極大的可能性,心急如焚的梁昌還是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調整著己方的部署。
於是時間又被耽誤了三天。
到梁昌竭盡全力調集的七千人馬向南出發時,距離盤古軍襲取晉城已經足足過了十二天!同樣耐不住煎熬的唐笠又一次十分幸運的和南下的後秦大軍擦肩而過。
就在南下的七千後秦軍南下的同一天,率騎兵北上接應的唐笠與鄭大帶領的兩萬餘出山百姓,在銅川縣地界成功會合。
鄭大這次幾乎把山裏所有能跟得上行軍速度的百姓全都帶出了山,有男有女還有半大孩童。留在山裏的幾千人全都是行動不便的老人和不滿十歲的孩子。
當然,鄭大也留下了一屯士卒和五百青壯百姓保護他們。
山中百姓的青壯比例之所以如此之高,完全是因為能活著逃進山裏的秦人百姓主要就是青壯。很多老幼在進山的途中即便有盤古軍的接應和幫助,也大多沒能堅持下來。
百姓們的速度自然比不上南下的後秦正規軍,從銅川縣地界趕到晉城足足用了兩天,距離後秦軍殺到僅僅就提前了一天。
不過這兩萬多百姓的到來,對盤古軍防守晉城起了極大的作用。
不但對盤古軍將士的士氣帶來了極大提升,早就和盤古軍配合的十分熟練的他們,顧不得安頓好就開始做事,立刻就成為了為守城將士提供後勤保障的中堅力量。
看著兩萬多樸實的秦人百姓和盤古軍將士見麵時那發自內心的高興,看著他們連住處都顧不上找就投入到加固城防的活計中,看著他們和盤古軍將士默契的配合,還有對集體組織工作的熟悉。李傳等一眾同生道成員在目瞪口呆的同時,心裏滿是抑製不住的狂喜。
這不就是同生道一直以來追求的大同世界嗎?百姓和掌權者甚至是軍隊親密無間、配合默契,並且全都發自內心的把對方當成一家人!
出現在眼前的一切,甚至讓他們覺得比自己夢想中的模樣,還要美好!
李傳和閻一民對視了一眼,同時微微點了點頭。
閻一民悄無聲息的退了幾步後轉身離開。
......
一個時辰後,一隻信鴿飛離了晉城。
戰利品的盤點工作已經在做,隻是因為數目太過龐大還需要一些時間。
除此之外,首先要做的自然就是安民。城內不安一起,萬事都休要提起。
這個任務的順利程度,大大出乎唐笠的意料。
晉城百姓大多聽說過盤古軍,尤其是秦人百姓。知道占據城池的是這支聲名非常好的秦人軍隊後,立刻就沒了大半恐慌。
而當同生道的名號亮出之後,晉城百姓不但剩下的那一小半恐慌瞬間就沒了,情緒甚至有陷入狂熱的趨勢。
這讓唐笠不由得目瞪口呆。
而代表同生道的人,正是之前郡守府內站在李傳身後的那個名叫閻一民的內斂大漢。李傳並沒有公開露麵,唐笠估計是想要繼續保密身份。
然後讓李傳和閻一民等人目瞪口呆的事情就出現了,那就是盤古軍組織的公審大會和訴苦大會。
這兩項都是每個盤古軍士兵都熟悉無比和親切無比的事,組織起來也是熟練異常。
在公開處決了幾十個民憤最大的羌人和秦奸之後,晉城之內震天的哭聲整整響了三天。
然後出了惡氣、倒了苦水的晉城百姓又收到了一份大禮,那就是盤古軍從晉城大倉中分出來的一部分糧食----俗稱開倉放糧。
這一番操作著實震撼了李傳等人。他們雖然隱隱覺得盤古軍的做法和同生道有些類似,可開倉放糧熟悉,另外兩招卻實在讓他們想不到,居然還能如此這般操作!
三招過後,絕大部分的晉城百姓就情緒高漲的,和盤古軍一起投入到了應對不知何時就會到來的大戰的準備工作當中去了。
關於軍事部署,起先唐笠是比較撓頭的。
自己雖然也打了一年的仗了,可這種守城戰卻是完全沒有任何經驗。而且用腳指頭想他都知道,要是自己敢想當然的瞎布置,到時候絕對死都不知道是怎麽死的!
盤古軍的其他人更是對此兩眼一抹黑。唯一一個略懂一點的李程,早先在北魏也就是個百將,部署安排守城這種事兒哪裏能夠輪得到他?對此甚至比唐笠心裏還沒底!
最後還是李傳幫了大忙,這老頭鄭重的向唐笠推薦了閻一民。
幾句話一過,唐笠就知道這絕對是個行家。雖然有些細節的地方顯然也缺乏實踐經驗,但整體布置絕對高明,一看就是專業的。
至於細節那就好說了,從無到有的盤古軍最不怕的就是解決細節問題。那些大字不識的士兵,對大事可能三棍子打不出一個屁來,討論這種他們眼中的小事,絕對是花樣百出,還大多都挺有效。
之前無數次大小戰後的總結就是這樣,很多軍官們搞不定的事情,扔給大家夥一頓七嘴八舌,差不多就能解決個七七八八。
雖然有些法子聽著不怎麽靠譜,可隻要管用就足夠了!
這一切都順利的讓唐笠的心裏越來越有底氣起來。
幾天後,唯一讓唐笠憂慮的就隻有一件事了。那就是後秦反攻的人馬和鄭大迴去帶出山的百姓,到底誰會先到?
雖然唐笠從沒間斷過派出斥候,但並不敢太過靠近上黨前線的他們,傳迴的情報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李傳和閻一民那邊,雖然也有不知從何渠道得到的情報,卻也沒好到哪去,並不能解決唐笠心中的憂慮。
也由不得唐笠不憂慮。鄭大他們要是在半路上遭遇後秦軍大股人馬,自保都難,更別說保護出山百姓的安全了。
要知道,那些和自己一起熬過一個艱苦冬天的百姓,可是如今這支盤古軍絕對的基本盤啊!
秦曆一千三百一十七年三月二十。
為此焦慮了十天的唐笠再也等不下去了,安排好晉城防務後,帶著重新擴編到二百騎的李程斥候曲出城,親自向北搜索接應。
晉城作為後秦在東並州的戰略支撐重鎮,人才的豐富程度,絕對是大多都是普通農戶的盤龍穀百姓沒法比的。
不但各類工匠都有,會騎馬的青壯也為數不少。
尤其是城破那晚被俘的三千多後秦軍,其中的幾百羌人雖然不能用,占絕大多數的秦卒還是能吸收一點的。
別看這些人在那晚的戰鬥中出工不出力的沒什麽戰鬥力,那是因為當時的身份是後秦軍中羌兵老爺的使喚奴才,其中甚至不乏苦大仇深之輩。
公審大會和訴苦大會之後,再也按捺不住的仇恨就將這些人直接變成了基本合格的戰士。如果這衝天的仇恨中,有哪怕一小部分轉化為了對盤古軍的認同感。哪怕隻有幾天時間,補充進盤古軍中和老兵混編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唐笠出城的同時,上黨前線的梁昌比他還焦慮。
由於盤古軍是從晉城北門打進的城,所以當晚棄城逃走的東西南三門守將出城後,都沒敢向北逃走,而是不約而同的向晉城西南的澤城逃去。
相比晉城,澤城更算是後秦的大後方,原本城內的情況和之前的銅川縣城差不多,守軍加上衙役一共也就一百多人。
陸續逃至此處的晉城三將的所有人手加在一起也就三百多人,進城後就鎖閉了城門,遲遲都沒敢向外派出人手。
不敢向北派人聯絡好理解,那會經過晉城,他們擔心因此引來敵人。
不敢向南翻山報信,就完全是出於自保的私心了。
這丟失晉城的罪責,三人誰也擔不起,他們打的主意是上黨前線分兵反攻時作勢配合一下。隻要能奪迴晉城,自己的罪責就有機會大事化小。
由此可見,當初柳成信任用的親信都是如何的草包。
因為他們的私心,後秦東北部軍主帥梁昌直到晉城丟失三天後才意識到後方可能出事了,因為這三天裏沒有任何一支輜重隊到達前線。
當時北魏軍攻勢正猛,激烈的戰鬥讓各類物資消耗的非常快。要不是下屬報告說營中物資已經開始吃緊,梁昌還騰不出心思認真考慮這個反常情況。
三月十九,越想越不對勁兒的梁昌終於向南派出了斥候。
這倒不完全是梁昌之前疏忽,而是這段時間秦魏兩方都派出了大量遊騎到對手後方襲擾,因此斥候的規模派得小了很可能就是送菜。
而被對手一上來就傾盡全力的攻勢打了個措手不及的後秦軍,很長一段時間裏都處於比較混亂的狀態。梁昌也實在是派不出成規模的斥候去探查一個並沒怎麽重視的小情況。
也是梁昌運氣太差,而盤古軍運氣太好。
大戰開啟後原本北魏派出的遊騎大多都撤迴去參與進攻了,偏偏就是撤的最晚的一支和梁昌派出的斥候在銅川地界迎頭撞上了。
雙方一陣廝殺。雖然不願戀戰的北魏斥候先撤了,損失頗大的後秦斥候卻也沒有繼續南下,直接就北返報告去了。
就是這個報告讓梁昌產生了誤判,以為補給線的中斷,還是北魏遊騎幹的好事,沒有及時再次派出斥候向南。
當時的後秦軍也的確被對手打得很慘,很多方麵的事務都處於極度的混亂之中。因此又過了兩天,下屬才再次報告說營中部分物資已經告罄。
細問之下,梁昌才對補給已經中斷了足足五天的情況大驚失色,意識到這絕不可能是北魏遊騎所為。
立即派出的第二批向南斥候,這次終於沒有再次遭遇北魏遊騎。不過一路小心翼翼的他們,速度卻有些遲緩,直到三天後才返迴前線匯報。
時間就這樣被耽誤了下來。
使盡渾身解數剛剛初步穩定了戰線的梁昌,在得知晉城很可能已經被不明身份的敵軍占領後,這位後秦數萬大軍的主帥差點當場崩潰。
本來前線己方就處於劣勢,現在又被斷了後路,一股強烈的不詳感瞬間湧上了他的心頭。
這個時候,梁昌表現出了常年統帥數萬大軍主帥應有的素質。再次向南派出斥候的同時,一刻也沒耽誤的立刻開始籌劃調整部署。
晉城必須奪迴來!就算是大軍在上黨戰敗也要奪迴來!
這是梁昌瞬間就想明白的事情。
晉城丟失,大軍糧草很快就會盡絕,到時候前線同樣要戰敗。而且時間拖得越久,重奪晉城的難度就越大。一旦南返大軍被晉城擋住,最大的可能就是被銜尾追擊的北魏軍兩麵夾擊之下徹底敗亡。
這裏梁昌又有一個誤判,此時的他仍然認為偷襲晉城的,是北魏軍隊。
唐笠使的一個小花招起了作用,他一直沒有在晉城打出任何旗號。既沒打出盤古軍的旗號,也沒打出北魏軍的旗幟。
他打的主意就是盡力迷惑後秦軍,讓他們自己去瞎猜。如果對方以為自己這支人馬是北魏軍,那準備反攻的時間就要更多,因為同時還得防備正麵的北魏軍和自己南北配合。
於是,唐笠再次非常幸運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梁昌的誤判果然讓他的分兵計劃花費了更長時間。
對於梁昌來說。既然北魏軍成功的襲取了晉城,那肯定料到了自己一定會分兵反攻。而對麵的老對手拔延可石,很可能一直在等的就是自己分兵的一刻。
南下反攻的軍隊數量至少要有五千人,那種規模的兵力調動根本瞞不住已經和己方糾纏在一起的對手。
到時候敵人趁著己方士卒心慌疑惑的時候趁勢發動總攻,己方這好不容易剛剛穩定下來的防線,很可能被一舉擊潰。
真要是那樣,可真就是兵敗如山倒了。而且還被絕了退路,全軍覆沒都是很有可能的。
就是因為想到了這個極大的可能性,心急如焚的梁昌還是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調整著己方的部署。
於是時間又被耽誤了三天。
到梁昌竭盡全力調集的七千人馬向南出發時,距離盤古軍襲取晉城已經足足過了十二天!同樣耐不住煎熬的唐笠又一次十分幸運的和南下的後秦大軍擦肩而過。
就在南下的七千後秦軍南下的同一天,率騎兵北上接應的唐笠與鄭大帶領的兩萬餘出山百姓,在銅川縣地界成功會合。
鄭大這次幾乎把山裏所有能跟得上行軍速度的百姓全都帶出了山,有男有女還有半大孩童。留在山裏的幾千人全都是行動不便的老人和不滿十歲的孩子。
當然,鄭大也留下了一屯士卒和五百青壯百姓保護他們。
山中百姓的青壯比例之所以如此之高,完全是因為能活著逃進山裏的秦人百姓主要就是青壯。很多老幼在進山的途中即便有盤古軍的接應和幫助,也大多沒能堅持下來。
百姓們的速度自然比不上南下的後秦正規軍,從銅川縣地界趕到晉城足足用了兩天,距離後秦軍殺到僅僅就提前了一天。
不過這兩萬多百姓的到來,對盤古軍防守晉城起了極大的作用。
不但對盤古軍將士的士氣帶來了極大提升,早就和盤古軍配合的十分熟練的他們,顧不得安頓好就開始做事,立刻就成為了為守城將士提供後勤保障的中堅力量。
看著兩萬多樸實的秦人百姓和盤古軍將士見麵時那發自內心的高興,看著他們連住處都顧不上找就投入到加固城防的活計中,看著他們和盤古軍將士默契的配合,還有對集體組織工作的熟悉。李傳等一眾同生道成員在目瞪口呆的同時,心裏滿是抑製不住的狂喜。
這不就是同生道一直以來追求的大同世界嗎?百姓和掌權者甚至是軍隊親密無間、配合默契,並且全都發自內心的把對方當成一家人!
出現在眼前的一切,甚至讓他們覺得比自己夢想中的模樣,還要美好!
李傳和閻一民對視了一眼,同時微微點了點頭。
閻一民悄無聲息的退了幾步後轉身離開。
......
一個時辰後,一隻信鴿飛離了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