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武在和他們約定好以後,就開始對曆城發動了進攻,蘇盡歡帶著大軍來到曆城。
琅琊城的士卒從琅琊城出發,來到了臨淄城,然後向城池發動了進攻。
城內士卒向蘇盡歡報信,攻城士卒並沒有阻攔,任由他們進出。
士卒來到了曆城,向蘇盡歡匯報了這件事,蘇盡歡大驚失色,帶著大軍往臨淄城而去。
臨走之前蘇盡歡在河岸布置了大量的弓箭手,然後帶著大軍離開了曆城,蒙武帶著大軍準備渡河,被這些弓箭手阻攔。
蒙武並沒有放棄,他知道如果現在不突破,等到蘇盡歡消滅了敵軍,就會前來支援曆城,到時候渡河就更難了。
蘇盡歡來到了臨淄城,他讓士卒坐下來休息,然後命令斥候打探情況,得知城池並沒有丟,他鬆了一口氣。
蘇盡歡在休息過後,向攻城的士卒發動了進攻,看到蘇盡歡到來,他們停止了進攻,然後蘇盡歡殺來。
雙方交戰在一起,蘇盡歡殺入大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地,漢軍將領見狀,命令手下殺死蘇盡歡。
他們擋在蘇盡歡麵前,蘇盡歡長槍在手中揮舞,劃過敵軍的喉嚨,刺穿敵軍的胸膛,敵軍被蘇盡歡殺死,被蘇盡歡殺出一條血路。
漢軍副將想要殺死蘇盡歡,也被蘇盡歡殺死,主將鼓起勇氣,向蘇盡歡殺去,也被蘇盡歡刺死當場。
蘇盡歡抽出帶血的長槍,對漢軍道:“你們的將軍已經死了,你們還不放下武器投降,別怪我大開殺戒了。”
士卒見狀一片嘩然,他們商議之後決定投降,蘇盡歡收降了他們,兵力達到了十八萬人。
蘇盡歡手下有兩個將軍,分別是金發貴和林子傑,他給兩人給一萬五千人,讓金發貴駐守臨淄城,讓林子傑收複琅琊郡。
蘇盡歡從臨淄城出發,帶著十五萬大軍來到了曆城,此時蒙武正準備渡過黃河,守軍看到蘇盡歡信心倍增,擋住了蒙武的進攻。
蒙武歎了一口氣,他知道偷襲臨淄城的士卒可能已經被消滅了,他隻能無功而返。
蘇盡歡進入城內,到了子時蘇盡歡睜開了眼,帶著三萬精銳偷偷出城,他們來到了河對岸,向蒙武的營地發動了偷襲。
蘇盡歡在營地裏殺人放火,營地火光四起亂成一片,將不識兵,兵不識將,根本無法指揮。
蘇盡歡在營地肆意殺戮,蒙武知道了自己的親兵,然後看到自己的營地的士卒就收攏,不是自己人就殺掉。
聚集在蒙武身邊的士卒越來越多,也更加的顯眼,漢軍紛紛聚集在蒙武的麾下,蒙武清點人數不到十萬人。
一次偷襲損失數萬大軍,這些人大部分都是段書勇的士卒,他們麵對敵軍投降,不想著抵抗,反而想要逃跑,簡直是自尋死路。
此時蒙武兵力十萬人,蘇盡歡兵力十五萬人,蘇盡歡兵力占優。
蒙武雖然損失了數萬大軍,但是戰鬥力並沒有削弱,反而提升了不少。
蒙武帶著手下往燕地逃跑,蘇盡歡帶著手下追擊,蒙武的灶台越來越少,蘇盡歡欣喜若狂,知道蒙武的士卒逃跑了不少。
蘇盡歡道:“兄弟們加快速度,咱們勝利在望了,可不能功虧一簣啊。”
眾人在蘇盡歡的鼓勵下,恢複了鬥誌,繼續追擊蒙武的大軍。
蘇盡歡看到蒙武離自己越來越遠,他拋下大軍,帶著精銳部隊追擊蒙武,蘇盡歡的決定正中蒙武的下懷。
蒙武帶著大軍繞到蘇盡歡背後,攻打他的後麵的士卒,這些人有十萬人,和蒙武的士卒相差無幾。
蒙武衝入敵軍陣中,直奔敵軍主將而去,擋在他前麵的士卒都被殺死,他來到了將軍麵前。
將軍提起長刀想要反抗,可是沒想到長刀被砍成兩半,去勢不減砍下主將腦袋,他提起腦袋舉過頭頂,道:“你們的將軍已經死了,你們想要隨他一起送死嗎?”
這些人陸陸續續放下武器,向蒙武跪地祈降,蒙武收服了他們,兵力達到了十幾萬人。
蒙武帶著大軍繼續出發,來到了蘇盡歡麵前,此時局勢發生了逆轉,蒙武的士卒是蘇盡歡的三倍。
蒙武將大軍分成三部分,將蘇盡歡南、北和東三個方向包圍,蘇盡歡看著麵前熟悉的身影,知道他的手下投降了。
蘇盡歡並沒有放棄,而是帶著大軍殺入蒙武軍陣之中,想要讓那些叛徒去死。
蘇盡歡橫衝直撞殺了不少的士卒,看到士卒裹足不前,蒙武道:“如果你們不殺了蘇盡歡,我就殺了你們。”
想到後退是死,前進還有一條生路,他們鼓起勇氣,繼續向蘇盡歡殺去。
看到他們不僅不跑,反而再度向自己攻來,蘇盡歡不得不感歎蒙武治軍有方,自己遇到一個勁敵。
蘇盡歡並沒有膽怯,反而越戰越勇,再度衝入敵軍陣中,殺了不少的士卒,他的殺戮並沒有嚇住蒙武的士卒。
圍攻蘇盡歡的士卒越來越多,蘇盡歡幾次戰鬥,體力消耗嚴重,此時已經氣喘籲籲,麵對人山人海的士卒失去了抵抗之力,落得了被生擒的下場。
蘇盡歡被提到蒙武麵前,蒙武道:“蘇盡歡,我念你是個人才,不忍心殺你,你可願意投降啊?”
蘇盡歡道:“我不願意投降,你殺了我吧。”
蒙武道:“鐵骨錚錚是個好漢,你們給我把他拉下去好生招待。”
士卒以為要殺了蘇盡歡,道:“好的,我們這就去。”
等反應過來,道:“什麽?蒙將軍,你讓我們好好招待他,不是讓我們殺了他嗎?”
蒙武道:“沒有其他的意思,就是讓他吃好穿暖,不要傷害他。”
士卒道:“我們知道了,將軍。”士卒將蘇盡歡帶了下去。
蒙武道:“你們的將軍被我生擒了,你們還不願意投降嗎?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眾人看到蘇盡歡被蒙武生擒,想要將蘇盡歡救迴來,可是之前都不是對手,失去了蘇盡歡後,顯得愈發不堪一擊,被蒙武殺的人仰馬翻。
經過一番折騰,這些人認清了事實,知道無法救出蘇盡歡,選擇了投降,蒙武的士卒達到了十七萬人。
從蘇盡歡的士卒口中得知:在琅琊城和臨淄城還有三萬大軍,蒙武寫了一封信,讓手下拿著信讓他們投降。
蒙武帶著大軍渡過黃河,來到了曆城,準備休息幾天,順便看看他們的態度。
臨淄城的守將看到了信,寫了一封迴信,表示願意投降的意思;琅琊城的守將看到蒙武的信,氣的咬牙切齒,將蒙武的使者殺了解氣。
林子傑從琅琊城出發,來到了臨淄城,他對守城士卒道:“我是琅琊城的守將,讓你們的將軍來見我。”
士卒向金發貴匯報了這件事,金發貴來到了城頭,看到了林子傑,道:“兄弟,你也是來投靠漢國的吧。”
林子傑看出金發貴心向漢國,如果說來攻打蒙武的,金發貴肯定不會放自己進城,到時候強攻肯定損失慘重。
林子傑順著金發貴的意思,道:“是的是的,我想要從這裏到曆城,去投靠蒙武將軍。”
金發貴道:“還是你有辦法,我怎麽沒想到了,要不咱們一起去,你看怎麽樣啊?”
林子傑道:“咱們一起去,正好有個伴,如果蒙武出爾反爾,也有機會逃跑。”
金發貴讓手下打開了城門,林子傑帶著大軍進入城內,林子傑向金發貴發動了進攻。
金發貴道:“兄弟,你這是想要幹什麽?你為什麽要攻打我的士卒?”
林子傑道:“我做的還不明顯嗎?當然是殺了你呢?”
金發貴道:“你為什麽要殺我,我和你無冤無仇。”
林子傑道:“你這個忘恩負義的人,蘇將軍對你恩重如山,你不想著救他出來,反而想要投降,我不殺了你,我就咽不下這口氣。”
林子傑不停地殺金發貴的士卒,士卒被林子傑殺怕了,金發貴本來是個文人,並不精通戰鬥,被林子傑打的節節敗退。
金發貴的士卒看到金發貴如此不爭氣,失去了抵抗下去的信念,紛紛放下武器,向林子傑投降。
一個士卒為了立功,來到了金發貴背後,砍下了金發貴的腦袋,提著腦袋來到了林子傑麵前。
對林子傑道:“我已經殺了金發貴這個罪魁禍首,請將軍明示。”
林子傑一時之間恍然若失,他和金發貴並肩作戰多年,如果不是他一時糊塗,也不會反目成仇。
過去的場景在你腦海中浮現,紛紛就像昨日一般,可是金發貴人頭落地,再也迴不來了。
林子傑道:“你們將他的屍體和屍首放在一起,去買一口棺材,將他的屍體放入棺材中,挖一個墓坑,將他的棺材埋進土裏。”
士卒看到他們感情深厚,也沒有反對,乖乖的去買棺材了,因為金發貴是個叛徒,所以沒有大操大辦,很快就被埋葬了。
林子傑並沒有牽連金發貴的一家老小,他讓金發貴的親人離開這裏。
林子傑兼並了金發貴的士卒,也隻有不到兩萬人,和蒙武的十幾萬大軍相比,簡直是不值一提,可以說是螻蟻撼樹——自不量力。
可是林子傑並沒有放棄,下定決心救出蘇盡歡,他來到了曆城,向城內的人詢問情況。
城內的人道:“將軍跨過黃河,向平原縣去了。”
林子傑告別了城內的人,向平原縣而去,很快看到了蒙武大軍的身影,林子傑並沒有輕舉妄動,而是隱藏自己的蹤影。
夜幕降臨,又等了幾個守城,時間來到了子時,林子傑向蒙武的營地發起進攻。
他們在營地殺人放火,想要混淆視聽,以便尋找蘇盡歡的蹤跡。
他們分散開來,在一個帳篷中找到了蘇盡歡,此時他被綁住雙手雙腳,嘴上還被塞著破布。
林子傑解開繩子,拿下嘴上的破布,蘇盡歡大聲喊道:“你們快跑,有埋伏。”林子傑愣了一下。
蒙武將林子傑的士卒團團包圍,帳篷旁邊亮起火把,將黑夜照的就像白天一樣。
為了以絕後患,蒙武讓弓箭手將箭放在弦上,對蘇盡歡道:“蘇盡歡,我現在給你最後一次機會,如果你願意投降的話,我可以給你們一條生路,如果繼續負隅頑抗,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蘇盡歡不想兄弟們陪他送死,高高揚起的腦袋低了下來,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精氣神,道:“我們願意投降。”
蒙武害怕他們出爾反爾,讓他們把武器扔掉,蘇盡歡讓兄弟們放下武器,蒙武帶著大軍控製了他們。
蒙武道:“老實點,我說了不會殺你們,那就不會殺你們,但是如果你們反抗,那就不能怪我了。”
為了避免被誤殺,他們乖巧的一動不動,蒙武將他們打散,讓蘇盡歡做自己的副將,以免他脫離自己的視線,又跑出去興風作浪。
蒙武兵力達到了二十萬人,他對蘇盡歡道:“我想要你寫一封勸降信,不知道你是否願意啊?”
蘇盡歡知道如果齊國人不願意投降,蒙武也能拿下整個齊國,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還是投降比較好。
蘇盡歡道:“我願意寫招降信,我希望將軍能夠說話算數,不傷害齊國的百姓,他們是無辜的。”
蒙武道:“隻要他們不反抗,我保證不殺他們。”
蘇盡歡道:“我替齊國的百姓感謝將軍大發慈悲。”
蒙武道:“百姓生活貧苦,我不願意大開殺戒,我希望統一天下,讓百姓不再受戰亂之苦。”
蘇盡歡道:“將軍心懷天下,我對將軍十分敬佩。”
蒙武道:“這都是我們大王讓我們這麽做的,真正心懷天下的是我們大王,我隻是按照他的意思去辦。”
蘇盡歡道:“大王是個仁慈的大王,統一天下是百姓的福分,我隻恨沒有早日投入大王麾下,是我誤會大王了。”
蒙武道:“正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相信大王不會怪罪你的。”
蘇盡歡道:“那真是太好了。”
琅琊城的士卒從琅琊城出發,來到了臨淄城,然後向城池發動了進攻。
城內士卒向蘇盡歡報信,攻城士卒並沒有阻攔,任由他們進出。
士卒來到了曆城,向蘇盡歡匯報了這件事,蘇盡歡大驚失色,帶著大軍往臨淄城而去。
臨走之前蘇盡歡在河岸布置了大量的弓箭手,然後帶著大軍離開了曆城,蒙武帶著大軍準備渡河,被這些弓箭手阻攔。
蒙武並沒有放棄,他知道如果現在不突破,等到蘇盡歡消滅了敵軍,就會前來支援曆城,到時候渡河就更難了。
蘇盡歡來到了臨淄城,他讓士卒坐下來休息,然後命令斥候打探情況,得知城池並沒有丟,他鬆了一口氣。
蘇盡歡在休息過後,向攻城的士卒發動了進攻,看到蘇盡歡到來,他們停止了進攻,然後蘇盡歡殺來。
雙方交戰在一起,蘇盡歡殺入大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地,漢軍將領見狀,命令手下殺死蘇盡歡。
他們擋在蘇盡歡麵前,蘇盡歡長槍在手中揮舞,劃過敵軍的喉嚨,刺穿敵軍的胸膛,敵軍被蘇盡歡殺死,被蘇盡歡殺出一條血路。
漢軍副將想要殺死蘇盡歡,也被蘇盡歡殺死,主將鼓起勇氣,向蘇盡歡殺去,也被蘇盡歡刺死當場。
蘇盡歡抽出帶血的長槍,對漢軍道:“你們的將軍已經死了,你們還不放下武器投降,別怪我大開殺戒了。”
士卒見狀一片嘩然,他們商議之後決定投降,蘇盡歡收降了他們,兵力達到了十八萬人。
蘇盡歡手下有兩個將軍,分別是金發貴和林子傑,他給兩人給一萬五千人,讓金發貴駐守臨淄城,讓林子傑收複琅琊郡。
蘇盡歡從臨淄城出發,帶著十五萬大軍來到了曆城,此時蒙武正準備渡過黃河,守軍看到蘇盡歡信心倍增,擋住了蒙武的進攻。
蒙武歎了一口氣,他知道偷襲臨淄城的士卒可能已經被消滅了,他隻能無功而返。
蘇盡歡進入城內,到了子時蘇盡歡睜開了眼,帶著三萬精銳偷偷出城,他們來到了河對岸,向蒙武的營地發動了偷襲。
蘇盡歡在營地裏殺人放火,營地火光四起亂成一片,將不識兵,兵不識將,根本無法指揮。
蘇盡歡在營地肆意殺戮,蒙武知道了自己的親兵,然後看到自己的營地的士卒就收攏,不是自己人就殺掉。
聚集在蒙武身邊的士卒越來越多,也更加的顯眼,漢軍紛紛聚集在蒙武的麾下,蒙武清點人數不到十萬人。
一次偷襲損失數萬大軍,這些人大部分都是段書勇的士卒,他們麵對敵軍投降,不想著抵抗,反而想要逃跑,簡直是自尋死路。
此時蒙武兵力十萬人,蘇盡歡兵力十五萬人,蘇盡歡兵力占優。
蒙武雖然損失了數萬大軍,但是戰鬥力並沒有削弱,反而提升了不少。
蒙武帶著手下往燕地逃跑,蘇盡歡帶著手下追擊,蒙武的灶台越來越少,蘇盡歡欣喜若狂,知道蒙武的士卒逃跑了不少。
蘇盡歡道:“兄弟們加快速度,咱們勝利在望了,可不能功虧一簣啊。”
眾人在蘇盡歡的鼓勵下,恢複了鬥誌,繼續追擊蒙武的大軍。
蘇盡歡看到蒙武離自己越來越遠,他拋下大軍,帶著精銳部隊追擊蒙武,蘇盡歡的決定正中蒙武的下懷。
蒙武帶著大軍繞到蘇盡歡背後,攻打他的後麵的士卒,這些人有十萬人,和蒙武的士卒相差無幾。
蒙武衝入敵軍陣中,直奔敵軍主將而去,擋在他前麵的士卒都被殺死,他來到了將軍麵前。
將軍提起長刀想要反抗,可是沒想到長刀被砍成兩半,去勢不減砍下主將腦袋,他提起腦袋舉過頭頂,道:“你們的將軍已經死了,你們想要隨他一起送死嗎?”
這些人陸陸續續放下武器,向蒙武跪地祈降,蒙武收服了他們,兵力達到了十幾萬人。
蒙武帶著大軍繼續出發,來到了蘇盡歡麵前,此時局勢發生了逆轉,蒙武的士卒是蘇盡歡的三倍。
蒙武將大軍分成三部分,將蘇盡歡南、北和東三個方向包圍,蘇盡歡看著麵前熟悉的身影,知道他的手下投降了。
蘇盡歡並沒有放棄,而是帶著大軍殺入蒙武軍陣之中,想要讓那些叛徒去死。
蘇盡歡橫衝直撞殺了不少的士卒,看到士卒裹足不前,蒙武道:“如果你們不殺了蘇盡歡,我就殺了你們。”
想到後退是死,前進還有一條生路,他們鼓起勇氣,繼續向蘇盡歡殺去。
看到他們不僅不跑,反而再度向自己攻來,蘇盡歡不得不感歎蒙武治軍有方,自己遇到一個勁敵。
蘇盡歡並沒有膽怯,反而越戰越勇,再度衝入敵軍陣中,殺了不少的士卒,他的殺戮並沒有嚇住蒙武的士卒。
圍攻蘇盡歡的士卒越來越多,蘇盡歡幾次戰鬥,體力消耗嚴重,此時已經氣喘籲籲,麵對人山人海的士卒失去了抵抗之力,落得了被生擒的下場。
蘇盡歡被提到蒙武麵前,蒙武道:“蘇盡歡,我念你是個人才,不忍心殺你,你可願意投降啊?”
蘇盡歡道:“我不願意投降,你殺了我吧。”
蒙武道:“鐵骨錚錚是個好漢,你們給我把他拉下去好生招待。”
士卒以為要殺了蘇盡歡,道:“好的,我們這就去。”
等反應過來,道:“什麽?蒙將軍,你讓我們好好招待他,不是讓我們殺了他嗎?”
蒙武道:“沒有其他的意思,就是讓他吃好穿暖,不要傷害他。”
士卒道:“我們知道了,將軍。”士卒將蘇盡歡帶了下去。
蒙武道:“你們的將軍被我生擒了,你們還不願意投降嗎?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眾人看到蘇盡歡被蒙武生擒,想要將蘇盡歡救迴來,可是之前都不是對手,失去了蘇盡歡後,顯得愈發不堪一擊,被蒙武殺的人仰馬翻。
經過一番折騰,這些人認清了事實,知道無法救出蘇盡歡,選擇了投降,蒙武的士卒達到了十七萬人。
從蘇盡歡的士卒口中得知:在琅琊城和臨淄城還有三萬大軍,蒙武寫了一封信,讓手下拿著信讓他們投降。
蒙武帶著大軍渡過黃河,來到了曆城,準備休息幾天,順便看看他們的態度。
臨淄城的守將看到了信,寫了一封迴信,表示願意投降的意思;琅琊城的守將看到蒙武的信,氣的咬牙切齒,將蒙武的使者殺了解氣。
林子傑從琅琊城出發,來到了臨淄城,他對守城士卒道:“我是琅琊城的守將,讓你們的將軍來見我。”
士卒向金發貴匯報了這件事,金發貴來到了城頭,看到了林子傑,道:“兄弟,你也是來投靠漢國的吧。”
林子傑看出金發貴心向漢國,如果說來攻打蒙武的,金發貴肯定不會放自己進城,到時候強攻肯定損失慘重。
林子傑順著金發貴的意思,道:“是的是的,我想要從這裏到曆城,去投靠蒙武將軍。”
金發貴道:“還是你有辦法,我怎麽沒想到了,要不咱們一起去,你看怎麽樣啊?”
林子傑道:“咱們一起去,正好有個伴,如果蒙武出爾反爾,也有機會逃跑。”
金發貴讓手下打開了城門,林子傑帶著大軍進入城內,林子傑向金發貴發動了進攻。
金發貴道:“兄弟,你這是想要幹什麽?你為什麽要攻打我的士卒?”
林子傑道:“我做的還不明顯嗎?當然是殺了你呢?”
金發貴道:“你為什麽要殺我,我和你無冤無仇。”
林子傑道:“你這個忘恩負義的人,蘇將軍對你恩重如山,你不想著救他出來,反而想要投降,我不殺了你,我就咽不下這口氣。”
林子傑不停地殺金發貴的士卒,士卒被林子傑殺怕了,金發貴本來是個文人,並不精通戰鬥,被林子傑打的節節敗退。
金發貴的士卒看到金發貴如此不爭氣,失去了抵抗下去的信念,紛紛放下武器,向林子傑投降。
一個士卒為了立功,來到了金發貴背後,砍下了金發貴的腦袋,提著腦袋來到了林子傑麵前。
對林子傑道:“我已經殺了金發貴這個罪魁禍首,請將軍明示。”
林子傑一時之間恍然若失,他和金發貴並肩作戰多年,如果不是他一時糊塗,也不會反目成仇。
過去的場景在你腦海中浮現,紛紛就像昨日一般,可是金發貴人頭落地,再也迴不來了。
林子傑道:“你們將他的屍體和屍首放在一起,去買一口棺材,將他的屍體放入棺材中,挖一個墓坑,將他的棺材埋進土裏。”
士卒看到他們感情深厚,也沒有反對,乖乖的去買棺材了,因為金發貴是個叛徒,所以沒有大操大辦,很快就被埋葬了。
林子傑並沒有牽連金發貴的一家老小,他讓金發貴的親人離開這裏。
林子傑兼並了金發貴的士卒,也隻有不到兩萬人,和蒙武的十幾萬大軍相比,簡直是不值一提,可以說是螻蟻撼樹——自不量力。
可是林子傑並沒有放棄,下定決心救出蘇盡歡,他來到了曆城,向城內的人詢問情況。
城內的人道:“將軍跨過黃河,向平原縣去了。”
林子傑告別了城內的人,向平原縣而去,很快看到了蒙武大軍的身影,林子傑並沒有輕舉妄動,而是隱藏自己的蹤影。
夜幕降臨,又等了幾個守城,時間來到了子時,林子傑向蒙武的營地發起進攻。
他們在營地殺人放火,想要混淆視聽,以便尋找蘇盡歡的蹤跡。
他們分散開來,在一個帳篷中找到了蘇盡歡,此時他被綁住雙手雙腳,嘴上還被塞著破布。
林子傑解開繩子,拿下嘴上的破布,蘇盡歡大聲喊道:“你們快跑,有埋伏。”林子傑愣了一下。
蒙武將林子傑的士卒團團包圍,帳篷旁邊亮起火把,將黑夜照的就像白天一樣。
為了以絕後患,蒙武讓弓箭手將箭放在弦上,對蘇盡歡道:“蘇盡歡,我現在給你最後一次機會,如果你願意投降的話,我可以給你們一條生路,如果繼續負隅頑抗,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蘇盡歡不想兄弟們陪他送死,高高揚起的腦袋低了下來,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精氣神,道:“我們願意投降。”
蒙武害怕他們出爾反爾,讓他們把武器扔掉,蘇盡歡讓兄弟們放下武器,蒙武帶著大軍控製了他們。
蒙武道:“老實點,我說了不會殺你們,那就不會殺你們,但是如果你們反抗,那就不能怪我了。”
為了避免被誤殺,他們乖巧的一動不動,蒙武將他們打散,讓蘇盡歡做自己的副將,以免他脫離自己的視線,又跑出去興風作浪。
蒙武兵力達到了二十萬人,他對蘇盡歡道:“我想要你寫一封勸降信,不知道你是否願意啊?”
蘇盡歡知道如果齊國人不願意投降,蒙武也能拿下整個齊國,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還是投降比較好。
蘇盡歡道:“我願意寫招降信,我希望將軍能夠說話算數,不傷害齊國的百姓,他們是無辜的。”
蒙武道:“隻要他們不反抗,我保證不殺他們。”
蘇盡歡道:“我替齊國的百姓感謝將軍大發慈悲。”
蒙武道:“百姓生活貧苦,我不願意大開殺戒,我希望統一天下,讓百姓不再受戰亂之苦。”
蘇盡歡道:“將軍心懷天下,我對將軍十分敬佩。”
蒙武道:“這都是我們大王讓我們這麽做的,真正心懷天下的是我們大王,我隻是按照他的意思去辦。”
蘇盡歡道:“大王是個仁慈的大王,統一天下是百姓的福分,我隻恨沒有早日投入大王麾下,是我誤會大王了。”
蒙武道:“正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相信大王不會怪罪你的。”
蘇盡歡道:“那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