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坤道:“大王,既然你我們獻言獻策,那我就直言不諱了。”


    劉軒道:“你說吧,我聽著了。”


    於坤道:“如今敵軍占據邯鄲城,距離都城僅有一步之遙,隨時可能兵臨城下,我覺得不如還都舊京——薊城,憑借薊城擋住敵軍的進攻,敵軍和我們僵持日久,敵軍師老兵疲,我們可以將敵軍趕出燕國,逐步收複失去的土地。”


    劉軒道:“那我們就準備遷都吧。”


    方正義道:“你這老賊誤國誤民,你怕是沒有去過薊城,薊城多次經曆戰火,如今已經淪為一片廢墟,你讓滿室公卿在何處安身?大王的顏麵置於何地?難不成淪為各國笑柄嗎?”


    劉軒點了點頭,道:“你說的也有有理。”


    於坤道:“退守薊城是為了養精蓄銳,並不是因為貪生怕死,如果繼續定都正定縣,敵軍打過來如何是好?難不成你上陣殺敵嗎?如果是這樣那我無話可說。”


    方正義道:“我乃一文官,你讓我上陣殺敵,莫不是想要陷害於我?”


    於坤道:“我並沒有想要陷害你的意思,我隻是想要問問,誰能守住正定縣?”


    於坤眼睛向四周掃視,眾人紛紛低下了頭,不敢與於坤對視,他們不想重蹈覆轍。


    劉軒看到眾人不敢和漢軍交戰,哪怕知道退守薊城不是一個好辦法,也隻能選擇聽從於坤的意見。


    劉軒從正定縣出發,帶著文武百官向著薊城而去。


    衛國從手下那裏聽說了這個消息,命令手下在燕國的土地上傳播:燕王拋棄了他的子民,帶著文武百官跑到薊城去了。


    開始的時候燕國的百姓並不相信,可是過了好久都沒有人來辟謠,他們知道敵人說的是真的,大王真的拋棄了他們,一時間他們不知道為誰而戰。


    守將看到衛國來襲,打都不打直接投降了,衛國很順利的拿下城池,看到衛國並沒有大開殺戒,其餘的城池望風而降。


    燕王遷都的影響越來越大,導致百姓對燕王失去了信心,覺得燕國快要滅亡了。


    劉軒怒不可遏,覺得都是於坤的錯,如果聽從方正義的話,局勢不會如此不利,哪怕敵軍攻來,也能憑借正定縣抵抗敵軍進攻,畢竟正定縣被劉軒苦心經營,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堅固城池,可是這一切淪為夢幻泡影,這又怎麽不會讓劉軒扼腕歎息了,他越想越氣,命令手下給於坤送一根白綾。


    於坤看到白綾的那一刻,知道了燕王的意思,他對於這個下場早有預料,如果不是他據理力爭,讓劉軒放棄都城,局勢也許不會這麽糟糕,對此他感到十分慚愧。


    對於死亡他並沒有恐懼,反而有一種解脫的感覺,因為是他讓燕國的百姓遭逢大難,他恨不得以死謝罪。


    於坤搬來一個凳子,然後站到了凳子上,將白綾掛在房梁上,之後將凳子踢開,然後白綾將自己勒死。


    等到下人發現的時候,於坤的身體已經涼了,他的下人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劉軒,劉軒一時間也不知道是喜是悲。


    看到於坤的屍體上,放著一個華麗的白綾,顯然是宮裏的物件,於坤很有可能是被劉軒逼死的,這讓他不禁升起兔死狐悲的感覺。


    此時他想轉身離去,自此歸隱山林,不問世事,他向劉軒道:“大王,如今我已經無計可施,待在你身邊就是一個累贅,請大王允許我離開這裏。”


    劉軒道:“先生是有大智慧的人,我還指望著你指點迷津了,你可不能走啊。”說著拉起方正義的衣袖。


    方正義道:“我倆緣分已盡強求不得,請大王放手吧。”


    劉軒不敢下令殺死方正義,因為方正義在士人中享有很高的聲望,如果殺了他,燕國的大臣會造反,殺了他這個大王向敵軍投降。


    劉軒不僅沒有殺他,反而對他好言相勸,看到實在不行,也沒有動殺心,而是恭敬的把他送走了,並且還給了盤纏,讓他路上使用。


    劉軒繼續向北逃亡,看到荒涼的薊城,劉軒不禁破口大罵,道:“於坤害人不淺,我恨不得將其挫骨揚灰,以泄心頭之恨。”


    劉軒此時念起方正義的好,覺得他說的有道理,自己不應該離開正定縣的,這樣一切都不會發生,哪會像現在這樣落魄。


    這時手下給劉軒端來一碗飯,看著碗裏的飯菜,劉軒沒有一點胃口,將飯菜打翻在地上,任由汁水四濺,士卒不停地磕頭道歉。


    劉軒知道敵軍很快就會追來,他帶著文武百官會殘兵敗將往山上跑,來躲避敵人的抓捕。


    劉軒來到了延慶城,此時眾人已經精疲力竭,實在沒有力氣跑了,劉軒沒有辦法,隻能讓手下休息。


    衛國帶著大軍勢如破竹,來到了延慶城,衛國道:“你們給我聽著,如果你們不想死的話,那就乖乖出來,向我們投降,否則就別怪我大開殺戒了。”


    劉軒道:“你們這群侵略者不得好死。”


    衛國並沒有說什麽,畢竟拳頭就是硬道理,隻要消滅他們就行了,看到這些人不願意投降,衛國發動了進攻。


    劉軒讓手下將山上的石頭和樹木推下去,樹木滾動之間將士卒壓成肉餅,石頭將士卒砸的鮮血直流。


    可是衛國並沒有下令停止進攻,眾人隻好拚了命往前衝,很快山上的石頭和樹木被扔完,眾人無計可施,隻能繼續逃跑。


    衛國看到這一幕,怎麽會放棄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命令士卒加快速度前進。


    這些文武百官被衛國追的灰頭土臉,沒有往日的雍容華貴,身上的衣服沾滿了灰塵,也沒有功夫打理。


    劉軒在宣化停了下來,然後靜靜的看著衛國,讓衛國摸不著頭腦。


    劉軒道:“你不是挺有本事的嗎?那就來啊,我等著你過來。”


    可是衛國不僅沒有過去,反而帶著大軍退至延慶城,這讓劉軒很失望。


    原來宣化城早已枕戈待旦,就等著衛國自投羅網,可是衛國並沒有上當。


    宣化城守將名叫華安,在劉軒父親當政時期,得罪了當朝權貴,本來按律當斬,被劉軒保了下來。


    可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被下放到宣化這個窮鄉僻壤的地方,宣化城因為緊鄰著草原部落,所以受到草原人的掠奪。


    華安到了這裏之後,將工匠集中起來,打造了八千張硬弓和八萬支箭矢,然後帶著八千士卒把守交通要道。


    當草原人掠奪後,想要離開這裏,華安冒了出來,命令士卒向草原人射箭,鋪天蓋地的箭矢直奔他們而來。


    他們並沒有製造鐵甲,大部分穿的都是皮甲,箭矢穿過一層皮甲,射進他們的肉裏,讓他們痛不欲生。


    他們紛紛倒在地上哀嚎,華安砍下這些草原人的腦袋,然後將他們的馬匹搶走,準備訓練騎兵。


    很快八千來去如風的騎兵,就被訓練了出來,那些草原人再也不敢隨意攻打宣化城,把它視為自己的禁地。


    華安帶著八千在草原上晃蕩,將草原當做自己的牧場,如果缺少吃的,他們就掠奪牛羊,如果馬死了,他們就去搶一些馬匹,他們就像一群強盜。


    草原人對他恨之入骨,可是他就像一條泥鰍,別人根本就抓不到他,隻能仰天長歎,緩解心中的悲憤之情。


    對於劉軒的救命之恩,華安銘記在心,並沒有忘記,在劉軒到來的時候,他就將劉軒視為自己的主人,對其俯首帖耳,沒有一絲忤逆,乖巧的就像一條狗。


    劉軒對此十分滿意,覺得華安忠心耿耿,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將軍。


    衛國在城內詢問一番後,並沒有打探到有用的信息,他覺得是劉軒虛張聲勢,一時間怒火中燒,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


    衛國從延慶城出發,帶著大軍再次來到了宣化城,鋪天蓋地的箭雨直奔他們而來,一時間衛國的士卒損失過萬人。


    衛國看到有弓箭手,命令士卒躲到大樹後麵,來躲避大軍的進攻,箭矢射在樹木上,除了一些倒黴蛋,大部分人並沒有受到傷害。


    衛國覺得這些弓箭手十分厲害,想要將他們收服,為自己所用。


    衛國道:“你們給我聽著,如果你們不想死的話,那就停止進攻,否則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對此這些弓箭手嗤之以鼻,根本就不把衛國放在眼裏。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陳武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漢東人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漢東人家並收藏陳武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