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陽王劉恆,這個大離王朝朝內朝外、朝野江湖、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不會陌生的名字!當今皇上的唯一在世血親。當年的那場九子奪嫡之中死去了七位皇子,原本就作為太子的當今聖上其實隻不過是殺掉了好鬥、起兵造反的大皇子,作為四皇子卻接過太子位的他其實還算是仁慈,願意將自己的兄弟們分配到朝內或者朝外,不論做官也好、在宮中養著也罷,隻要是不威脅到國家安危,他都願意給他們善終。
但這位清陽王可不這麽認為,原本就作為一直被欺壓的老二,就像是找到了一個翻身的機會一樣以雷厲風行的做派在自己的弟弟當上皇帝的第一年中殘忍的殺害了自己剩餘的六位兄弟將他們的部下勢力悉數納入自己麾下,要知道不論是多麽沒有機會當上皇帝的皇子,身邊也總會有一些人對他言聽計從、為他出謀劃策,天下共主的名號從來就不是穩定屬於誰的,機會就在眼前你賭還是不賭?那麽這樣一來這一大批想要在王朝統治者交替之時做那扶龍之臣的投機者,就全部成為了劉恆的部下。
你說他們野心家也好,投機倒把也罷,能夠走近皇子身邊的人,當真都是沽名釣譽之輩?那時劉恆的勢力早已經是布滿朝野上下甚至已經足以與新帝掰掰手腕!
麵對一個殺伐果斷、雷厲風行幾乎是不論什麽樣的殘黨舊部都能夠完美收入麾下,並讓其心服口服的對手,本來就以仁慈著稱的新帝將要如何? 要知道,先帝所留下的大離是怎樣的大離,那是一個內耗不斷加重幾乎不需要外敵入侵就已經是內損連連、自顧不暇的大離。是表麵上看上去仍舊繁華、人聲鼎沸,可實際上百姓在許多看不見的角落裏是苦不堪言。
那官場上的爾虞我詐、結黨營私也好,文官武官的相互對立人心不齊也罷,這一切的一切無一不在說明這個曾經鼎盛強大的王朝已經在走下坡路,甚至很有可能就會在下一任皇帝手上實現那個前朝的詛咒,導致王朝的覆滅!
那麽應該怎麽做?上任一年幾乎都以仁治、甚至放任態度治國的皇帝,明顯想要依靠百姓自己發揮出王朝的新生,所謂的無為而治,不逼迫也不強求,希望靠著王朝的底蘊去孕養一個全新的國度,就像是鳳凰涅盤,不過是遵循自然規律。至於說外敵騷擾,也多是給錢、給糧尋求解決方案,在很多人眼裏,這甚至就是一個軟弱無能的君王,那麽他們所支持的人,就很有可能會轉向那位強硬的皇子劉恆!
新帝或許是得到了什麽高人指點,又或者是內心原本就這麽想,向劉恆承諾:“王朝上下治軍打仗已經無人能出其右,兄長想要這個王位在下也不是貪戀權力之人,隻不過兄長若是一邊在朝中與那些個文官武將爭論不休,一邊心係邊關戰事,或許最後會落得個兩難全的境地,不如在下就先在這龍椅旁擺個位置幫兄長你看住王位,帶兄長平定邊疆迴朝之時,自會讓出!”
也就是在這樣一個承諾之後,咱們的這位新帝還真就是不再坐在龍椅之上上朝,而是搬了把紫檀木椅子坐在一旁!
沒人知道除了這封明麵上的承諾之外,劉恆還聽到了什麽,隻知道那一夜他入皇宮清晨走出之後,就帶著自己的人馬直奔梁州邊關開始了邊塞生涯,直至今日,仍舊如此。
但明眼人都明白,如今朝堂之上,劉恆的人手已經所剩無幾,就算有也是形同虛設早都被架空了,而當今聖上也依靠著這麽些年的的確確減少了百姓稅收、勞役而贏得了民心,就算是如今的劉恆真的能夠擺平邊塞外敵,也恐怕是接不住這個王位,那麽到時候,時任太子的劉裕,可就比他劉恆,更容易接過那把龍椅了!
而所謂的清陽王,實際上在大離早就已經不再實行分封製,誰都知道不過是一種象征性的封賞罷了,根本什麽都沒有,封地也隻不過是邊關梁州那一片荒涼土地,甚至連荊州都不如許多!
這位清陽王也不知道當初是怎麽想的,居然是相信了這麽一個荒唐的承諾,就放棄了坐穩皇位的機會,心甘情願跑到那鳥不拉屎的邊關上一坐就是近十年!
可你要說清陽王的這一生是否真的比那位天子差些,倒也還有的說頭。咱們這位王爺,不僅是大離史上第一位所謂的親王,更是在邊關有著“土皇帝”的威名,據說在那梁州地界上,都有著“清陽高懸照真龍”的說法,意思啊就是指咱們這位一洲之王才是真真正正的王朝砥柱,才是那位所謂的真龍天子能夠光明正大治理國家的前提所在。
而且作為一名邊關將領這位王爺的戰績也是傲人,坐鎮梁州以來不曾再有邊關蠻人踏入邊城半步,甚至還多次率軍親自進入蠻荒地界征討,要不是蠻族善於躲藏移動,恐怕早就已經不再能夠威脅我朝邊關,人們談起這位清陽王,不說中原遠離戰火的文人墨客,就說那邊關兩州之上的百姓官員,恐怕沒有一個不心生佩服,沒有一個不是一提起他就拍手鼓掌、讚歎不已!
其中不論是與蒙古部族那場“平原百團戰”,還是對於赫連部落的“智取鬼母山”都是軍中乃至江湖傳奇中不可缺少的故事話題,故而蓮心這樣子完全不知邊關情況、絲毫不懂朝中之事的人,也能夠對於眼前這位中年人耳熟能詳,今日見到真人,不說之前聽說“王爺”二字時的興奮,就今日當下的表現,還真沒多少是裝的!
隻不過這就反而讓他更為奇怪,這位王爺,要找自己做什麽呢?
“不必多禮,今日老夫既然選在青樓見麵,就沒想過要用王爺的身份見你,也不擺什麽架子。”
劉恆擺了擺手,示意蓮心沒有必要起身行禮,隨後是伸手摘掉了自己的麵具,“算了,一張老臉也不怕羞,被人看見便看了吧,不向皇帝陛下後宮佳麗三千,王爺也得逛逛窯子才行呐...”
劉恆笑著說道。麵具後麵的臉,確實讓莎莎瞪大了雙眼。那是一張飽經滄桑、留下一道道溝壑的臉,就好像是風吹日曬的岩石石壁,一頭長發花白,看上去倒不像是皇上的兄長,而更像是先皇的兄長才是。
一雙眼睛之中左眼已經渾濁潰爛,應該是受過嚴重的傷勢,可能也就右眼之中,能夠看出一絲獨屬於邊塞中壯年男子的氣勢與豪情,那種包納百川、堅韌如山的眼神,絕對不是蓮心這種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能夠擁有的。
“怎麽,嚇到了?”劉恆笑著問道,那張臉笑起來的時候絲毫沒有變得溫柔,反而是顯得更加的猙獰。
“不敢。”
蓮心連忙行禮坐下,就好像是這位邊關名人,自帶著一種不一樣的氣場與威壓,使得眼前的年輕人不敢多說什麽,也不敢多做什麽,隻是伸手摘下了頭上的鬥笠,露出了那張女子看了都得說上幾句漂亮的臉龐,和顏色相同質感卻與劉恆天差地別的一頭雪亮白發。
一個麵如白玉發如雪,一個臉似刀刻鬢微霜。一個左眼渾濁右眼亮,一個雙目閃作天上星。一老一少就好象隔著歲月的磨礪,相互望去,不料地見到這張臉,那位清陽王卻是愣住了。蓮心不解,剛想發問,劉恆卻是率先開口。
“我就說是誰敢在京城裏踩著老夫的馬車頂走路呢,原來是花間閣的十公子,嗬哈哈哈!看來都是緣分呐!”
蓮心這才反應過來,朝野上下有幾個人敢自稱王爺?還在京城天子的腳底下喊出來?
那可算得上是當今聖上整個帝王生涯中為數不多的失敗經曆,誰敢在他的麵前說這種話那都無異於是虎口拔牙,既然那位馬夫敢於在大街上當街說出“王爺”,那麽還能有誰夠資格坐在那馬車之中呢?當下的蓮心不禁覺得臉紅,忙是低頭抱拳說道:“當時的確是情況緊急,不料想遇上了王爺...”
“不打緊...不打緊...”劉恆笑著打斷了蓮心的道歉,“你倒是跟你那位二師兄很不一樣啊,你那二師兄,可不會對誰如此禮數周全,還願意道歉,還虧他是個讀書人嗬哈哈哈!”
劉恆雖然似乎說的是孔生的壞話,但明眼人都知道,很明顯的那位花間閣二公子,很是合咱們王爺的口味,提起他來啊那是笑得合不攏嘴。
“王爺說笑了。”蓮心不禁有些無奈,自家那位二師兄似乎總是能夠這樣,明明做的不是什麽讀書人的事兒,卻怎麽看怎麽像個讀書人,“王爺見過我師兄?”
“不然我為什麽找你?”清陽王笑著迴答,又喝了口酒,“真不喝?”
“算了。”
蓮心再次推脫,如果說第一次是提防,那麽這一次可就是真的發自內心不想喝酒了。
“敢問王爺,二師兄找您,要給我帶什麽話嘛?”
蓮心覺得,自己那位二師兄雖然看起來不像個正經人,行為古怪,但絕對不是閑的沒事會跟一位朝野上下都忌憚幾分的王爺無緣無故瞎聊的人。
“不要急嘛。”劉恆輕聲說道,“其實嘛,我原本還是很擔心,一把年紀又不在江湖上混的老家夥,十公子會認得我?會願意與我共飲一杯酒?怎麽想都不合理啊嗬嗬...”
“世間名利客,皇家最為多,王爺願放野心去,隻為國家扶厄運,不論江湖還是廟堂,提及都是誇讚與敬佩!”
蓮心說道。
“‘終是放了野心去,為我國家扶厄運’,那些個不要臉的文人墨客,寫下來的這些所謂讚美我的詩句歌謠,都是些屁話!”
“他們整日裏在那所謂的聖賢書中坐吃等死,哪裏看得到邊關百姓苟延殘喘?他們整日裏口口聲聲說的仁義禮智信,哪裏顧及得了邊關人婦食夫、人夫食婦?他們一天到晚搖頭晃腦看著江山如畫,哪裏知道他們眼中的大好河山,在邊關百姓看來,就是一大堆很好的葬身之地罷了!”
“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如今隻求邊關壽,戰火幾時休?說什麽花好月圓人長壽,山河萬裏幾多愁,似那春水流;可曾見胡兒鐵騎豺狼寇,黃河飲馬血染流,多少人斷頭?”
“史書之上,迴朝文報,‘邊關戰事慘烈’幾個字如何說得清那屍山屍海,說得清那滿家忠烈皆死盡,不見中原幾人來?怎麽寫的出那些個邊關好男兒,鮮衣怒馬,仍少年時,不教那邊賊南渡,自己卻再也無法北歸?怎麽寫的出我梁州青壯如韭菜,割完一茬長一茬,卻又是長完一茬割一茬?”
“寫的都是些閨中怨,說的都是些男女情仇,怎麽對得起我邊關男兒郎!何人曾見大漠孤煙,何人曾聞鐵蹄踏破,何人曾知邊關疾苦?”
劉恆盡力地壓抑著內心的激動與憤怒,壓低的聲音依舊能夠聽出他的咆哮與憤怒,就好像這位放棄了王位、放棄了許多的男人,不為自己,就想為麾下的將士們、邊關的百姓們,討要一個說法,一個對得起他們的犧牲的說法!
蓮心沒有說話,那些未曾到邊關去,未曾知邊關苦的人之中,也有他。 劉恆微微深唿吸著,看著眼前不做聲的年輕人,卻突然想到了另外一個年輕人,當時自己也是這麽開口質問,比起隻是江湖人士的蓮心,那位穿著貂裘神情平靜的年輕人更像是被他劉恆指著鼻子罵,可後者仍舊隻是平靜地看著自己。
他始終記得那雙看似玩世不恭吐露著不敬與輕浮的桃花色眼眸,也始終記得那個讀書人給予自己的迴答。
“我知道。您也知道。邊關所有的將士知道。”
“如果這些還不夠,他們的家人知道,甚至他們的敵人也知道。”
“塞外的每一粒黃沙都知道,每一處黃土都知道。每一陣從邊外吹迴的風,都是他們在講述你們的故事,每一縷照耀過邊關的陽光鋪灑在中原的石板路上,都是他們在倒影你們的身影。”
“總會有人不知道,甚至故意不去知道,但也總會有人知道,這就夠了。”
但這位清陽王可不這麽認為,原本就作為一直被欺壓的老二,就像是找到了一個翻身的機會一樣以雷厲風行的做派在自己的弟弟當上皇帝的第一年中殘忍的殺害了自己剩餘的六位兄弟將他們的部下勢力悉數納入自己麾下,要知道不論是多麽沒有機會當上皇帝的皇子,身邊也總會有一些人對他言聽計從、為他出謀劃策,天下共主的名號從來就不是穩定屬於誰的,機會就在眼前你賭還是不賭?那麽這樣一來這一大批想要在王朝統治者交替之時做那扶龍之臣的投機者,就全部成為了劉恆的部下。
你說他們野心家也好,投機倒把也罷,能夠走近皇子身邊的人,當真都是沽名釣譽之輩?那時劉恆的勢力早已經是布滿朝野上下甚至已經足以與新帝掰掰手腕!
麵對一個殺伐果斷、雷厲風行幾乎是不論什麽樣的殘黨舊部都能夠完美收入麾下,並讓其心服口服的對手,本來就以仁慈著稱的新帝將要如何? 要知道,先帝所留下的大離是怎樣的大離,那是一個內耗不斷加重幾乎不需要外敵入侵就已經是內損連連、自顧不暇的大離。是表麵上看上去仍舊繁華、人聲鼎沸,可實際上百姓在許多看不見的角落裏是苦不堪言。
那官場上的爾虞我詐、結黨營私也好,文官武官的相互對立人心不齊也罷,這一切的一切無一不在說明這個曾經鼎盛強大的王朝已經在走下坡路,甚至很有可能就會在下一任皇帝手上實現那個前朝的詛咒,導致王朝的覆滅!
那麽應該怎麽做?上任一年幾乎都以仁治、甚至放任態度治國的皇帝,明顯想要依靠百姓自己發揮出王朝的新生,所謂的無為而治,不逼迫也不強求,希望靠著王朝的底蘊去孕養一個全新的國度,就像是鳳凰涅盤,不過是遵循自然規律。至於說外敵騷擾,也多是給錢、給糧尋求解決方案,在很多人眼裏,這甚至就是一個軟弱無能的君王,那麽他們所支持的人,就很有可能會轉向那位強硬的皇子劉恆!
新帝或許是得到了什麽高人指點,又或者是內心原本就這麽想,向劉恆承諾:“王朝上下治軍打仗已經無人能出其右,兄長想要這個王位在下也不是貪戀權力之人,隻不過兄長若是一邊在朝中與那些個文官武將爭論不休,一邊心係邊關戰事,或許最後會落得個兩難全的境地,不如在下就先在這龍椅旁擺個位置幫兄長你看住王位,帶兄長平定邊疆迴朝之時,自會讓出!”
也就是在這樣一個承諾之後,咱們的這位新帝還真就是不再坐在龍椅之上上朝,而是搬了把紫檀木椅子坐在一旁!
沒人知道除了這封明麵上的承諾之外,劉恆還聽到了什麽,隻知道那一夜他入皇宮清晨走出之後,就帶著自己的人馬直奔梁州邊關開始了邊塞生涯,直至今日,仍舊如此。
但明眼人都明白,如今朝堂之上,劉恆的人手已經所剩無幾,就算有也是形同虛設早都被架空了,而當今聖上也依靠著這麽些年的的確確減少了百姓稅收、勞役而贏得了民心,就算是如今的劉恆真的能夠擺平邊塞外敵,也恐怕是接不住這個王位,那麽到時候,時任太子的劉裕,可就比他劉恆,更容易接過那把龍椅了!
而所謂的清陽王,實際上在大離早就已經不再實行分封製,誰都知道不過是一種象征性的封賞罷了,根本什麽都沒有,封地也隻不過是邊關梁州那一片荒涼土地,甚至連荊州都不如許多!
這位清陽王也不知道當初是怎麽想的,居然是相信了這麽一個荒唐的承諾,就放棄了坐穩皇位的機會,心甘情願跑到那鳥不拉屎的邊關上一坐就是近十年!
可你要說清陽王的這一生是否真的比那位天子差些,倒也還有的說頭。咱們這位王爺,不僅是大離史上第一位所謂的親王,更是在邊關有著“土皇帝”的威名,據說在那梁州地界上,都有著“清陽高懸照真龍”的說法,意思啊就是指咱們這位一洲之王才是真真正正的王朝砥柱,才是那位所謂的真龍天子能夠光明正大治理國家的前提所在。
而且作為一名邊關將領這位王爺的戰績也是傲人,坐鎮梁州以來不曾再有邊關蠻人踏入邊城半步,甚至還多次率軍親自進入蠻荒地界征討,要不是蠻族善於躲藏移動,恐怕早就已經不再能夠威脅我朝邊關,人們談起這位清陽王,不說中原遠離戰火的文人墨客,就說那邊關兩州之上的百姓官員,恐怕沒有一個不心生佩服,沒有一個不是一提起他就拍手鼓掌、讚歎不已!
其中不論是與蒙古部族那場“平原百團戰”,還是對於赫連部落的“智取鬼母山”都是軍中乃至江湖傳奇中不可缺少的故事話題,故而蓮心這樣子完全不知邊關情況、絲毫不懂朝中之事的人,也能夠對於眼前這位中年人耳熟能詳,今日見到真人,不說之前聽說“王爺”二字時的興奮,就今日當下的表現,還真沒多少是裝的!
隻不過這就反而讓他更為奇怪,這位王爺,要找自己做什麽呢?
“不必多禮,今日老夫既然選在青樓見麵,就沒想過要用王爺的身份見你,也不擺什麽架子。”
劉恆擺了擺手,示意蓮心沒有必要起身行禮,隨後是伸手摘掉了自己的麵具,“算了,一張老臉也不怕羞,被人看見便看了吧,不向皇帝陛下後宮佳麗三千,王爺也得逛逛窯子才行呐...”
劉恆笑著說道。麵具後麵的臉,確實讓莎莎瞪大了雙眼。那是一張飽經滄桑、留下一道道溝壑的臉,就好像是風吹日曬的岩石石壁,一頭長發花白,看上去倒不像是皇上的兄長,而更像是先皇的兄長才是。
一雙眼睛之中左眼已經渾濁潰爛,應該是受過嚴重的傷勢,可能也就右眼之中,能夠看出一絲獨屬於邊塞中壯年男子的氣勢與豪情,那種包納百川、堅韌如山的眼神,絕對不是蓮心這種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能夠擁有的。
“怎麽,嚇到了?”劉恆笑著問道,那張臉笑起來的時候絲毫沒有變得溫柔,反而是顯得更加的猙獰。
“不敢。”
蓮心連忙行禮坐下,就好像是這位邊關名人,自帶著一種不一樣的氣場與威壓,使得眼前的年輕人不敢多說什麽,也不敢多做什麽,隻是伸手摘下了頭上的鬥笠,露出了那張女子看了都得說上幾句漂亮的臉龐,和顏色相同質感卻與劉恆天差地別的一頭雪亮白發。
一個麵如白玉發如雪,一個臉似刀刻鬢微霜。一個左眼渾濁右眼亮,一個雙目閃作天上星。一老一少就好象隔著歲月的磨礪,相互望去,不料地見到這張臉,那位清陽王卻是愣住了。蓮心不解,剛想發問,劉恆卻是率先開口。
“我就說是誰敢在京城裏踩著老夫的馬車頂走路呢,原來是花間閣的十公子,嗬哈哈哈!看來都是緣分呐!”
蓮心這才反應過來,朝野上下有幾個人敢自稱王爺?還在京城天子的腳底下喊出來?
那可算得上是當今聖上整個帝王生涯中為數不多的失敗經曆,誰敢在他的麵前說這種話那都無異於是虎口拔牙,既然那位馬夫敢於在大街上當街說出“王爺”,那麽還能有誰夠資格坐在那馬車之中呢?當下的蓮心不禁覺得臉紅,忙是低頭抱拳說道:“當時的確是情況緊急,不料想遇上了王爺...”
“不打緊...不打緊...”劉恆笑著打斷了蓮心的道歉,“你倒是跟你那位二師兄很不一樣啊,你那二師兄,可不會對誰如此禮數周全,還願意道歉,還虧他是個讀書人嗬哈哈哈!”
劉恆雖然似乎說的是孔生的壞話,但明眼人都知道,很明顯的那位花間閣二公子,很是合咱們王爺的口味,提起他來啊那是笑得合不攏嘴。
“王爺說笑了。”蓮心不禁有些無奈,自家那位二師兄似乎總是能夠這樣,明明做的不是什麽讀書人的事兒,卻怎麽看怎麽像個讀書人,“王爺見過我師兄?”
“不然我為什麽找你?”清陽王笑著迴答,又喝了口酒,“真不喝?”
“算了。”
蓮心再次推脫,如果說第一次是提防,那麽這一次可就是真的發自內心不想喝酒了。
“敢問王爺,二師兄找您,要給我帶什麽話嘛?”
蓮心覺得,自己那位二師兄雖然看起來不像個正經人,行為古怪,但絕對不是閑的沒事會跟一位朝野上下都忌憚幾分的王爺無緣無故瞎聊的人。
“不要急嘛。”劉恆輕聲說道,“其實嘛,我原本還是很擔心,一把年紀又不在江湖上混的老家夥,十公子會認得我?會願意與我共飲一杯酒?怎麽想都不合理啊嗬嗬...”
“世間名利客,皇家最為多,王爺願放野心去,隻為國家扶厄運,不論江湖還是廟堂,提及都是誇讚與敬佩!”
蓮心說道。
“‘終是放了野心去,為我國家扶厄運’,那些個不要臉的文人墨客,寫下來的這些所謂讚美我的詩句歌謠,都是些屁話!”
“他們整日裏在那所謂的聖賢書中坐吃等死,哪裏看得到邊關百姓苟延殘喘?他們整日裏口口聲聲說的仁義禮智信,哪裏顧及得了邊關人婦食夫、人夫食婦?他們一天到晚搖頭晃腦看著江山如畫,哪裏知道他們眼中的大好河山,在邊關百姓看來,就是一大堆很好的葬身之地罷了!”
“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如今隻求邊關壽,戰火幾時休?說什麽花好月圓人長壽,山河萬裏幾多愁,似那春水流;可曾見胡兒鐵騎豺狼寇,黃河飲馬血染流,多少人斷頭?”
“史書之上,迴朝文報,‘邊關戰事慘烈’幾個字如何說得清那屍山屍海,說得清那滿家忠烈皆死盡,不見中原幾人來?怎麽寫的出那些個邊關好男兒,鮮衣怒馬,仍少年時,不教那邊賊南渡,自己卻再也無法北歸?怎麽寫的出我梁州青壯如韭菜,割完一茬長一茬,卻又是長完一茬割一茬?”
“寫的都是些閨中怨,說的都是些男女情仇,怎麽對得起我邊關男兒郎!何人曾見大漠孤煙,何人曾聞鐵蹄踏破,何人曾知邊關疾苦?”
劉恆盡力地壓抑著內心的激動與憤怒,壓低的聲音依舊能夠聽出他的咆哮與憤怒,就好像這位放棄了王位、放棄了許多的男人,不為自己,就想為麾下的將士們、邊關的百姓們,討要一個說法,一個對得起他們的犧牲的說法!
蓮心沒有說話,那些未曾到邊關去,未曾知邊關苦的人之中,也有他。 劉恆微微深唿吸著,看著眼前不做聲的年輕人,卻突然想到了另外一個年輕人,當時自己也是這麽開口質問,比起隻是江湖人士的蓮心,那位穿著貂裘神情平靜的年輕人更像是被他劉恆指著鼻子罵,可後者仍舊隻是平靜地看著自己。
他始終記得那雙看似玩世不恭吐露著不敬與輕浮的桃花色眼眸,也始終記得那個讀書人給予自己的迴答。
“我知道。您也知道。邊關所有的將士知道。”
“如果這些還不夠,他們的家人知道,甚至他們的敵人也知道。”
“塞外的每一粒黃沙都知道,每一處黃土都知道。每一陣從邊外吹迴的風,都是他們在講述你們的故事,每一縷照耀過邊關的陽光鋪灑在中原的石板路上,都是他們在倒影你們的身影。”
“總會有人不知道,甚至故意不去知道,但也總會有人知道,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