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們每天過著在刀尖上跳舞的日子,朝不保夕,掙些家產全是靠拚命換來的,要是皇上和朝廷連這點積累的福利都要收迴,那就真的沒人賣命了。


    李寺本來心想趙構要是收了張俊的財產,眼下這財政還不是那麽危急,但是他知道趙構隻是收了張俊一點利息後,也無可奈何。


    趙構做的是對的,對於文臣,可以從經濟手段製裁,但是對於武將,他們本來就地位低,連這點經濟收入都要克扣的話,邊疆容易出亂子。


    既然張俊那裏沒撈到什麽收入,以後想從武將手裏搞錢,顯然也是很難了,所以趙構才會急急忙忙找李寺想對策。


    李寺現在真正來錢的路子,其實不多,一個老李燒烤,一個禦湖春高度白酒的製作工藝,這兩個可以並為一個生意,都屬於餐飲的範疇。


    這個生意已經交給了王家打理,李寺自信王家絕對要比自己更專業,現在的現金流已經沒法再增加了。


    而短期內,老李燒烤還麵臨著擴張的壓力,雖說加盟店有些收入,但是自身的發展和運營也要投入不少資金,所以老李燒烤是沒辦法短期內提供大量資金的。


    餐飲之外,還有個天下大劇院,這雖然是個銷金窟,每日的流水很大,畢竟就一個單店,形不成規模效應。


    李寺思來想去,隻有一個辦法幫趙構搞錢。


    “老趙,你覺得我的皇妃樂隊如何?”


    趙構眯著眼睛說:“非常好,怎麽,有沒有興趣轉做宮廷樂隊?”


    自從在天下大劇院欣賞過皇妃樂隊的表演,趙構就在打主意,是不是把皇妃樂隊轉為國家正式工。


    中國的音樂人,在古代叫樂戶,是世代相傳的,在官方來說,有各種禮儀場合都需要音樂,所以就成立了官方的禮樂機構。


    從周朝時期開始,鼓吹樂就活躍在曆史的舞台上,一直到秦漢時期鼓吹樂正式開始設立專門的機構統籌管理,隋唐時期是鼓吹樂最為興盛的時候,在唐開元天寶時期,僅太常樂工就有萬戶;所謂盛極而衰,到了宋元時期,鼓吹樂開始衰落,一方麵是由於民間藝術的興起,各種娛樂項目層出不窮,鼓吹樂的發展受到了衝擊,另一方麵鼓吹樂依然用於儀式中,這也為鼓吹樂的下沉民間做好了準備;到了明清時期,鼓吹樂就開始下沉,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宮廷音樂,而是民間的一種風俗。


    西周時期都是以“大合樂”的形式出現的,在什麽時候都是由吹樂和打擊樂一起出現的,在西周時期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鼓吹形式,也不曾單獨出現,隻是但是這卻為秦漢時期鼓吹樂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鼓吹樂在先秦時期萌芽後,漢初便開始流行了。西漢時期,鼓吹樂受到樂府的管理,而樂府則受到九卿之一的少府卿管理。漢代的鼓吹樂大致可以分為黃門鼓吹、橫吹、騎吹、短蕭饒歌四類。


    黃門鼓吹在秦朝的基礎上做出了一些改變,主要是用在了皇帝宴請群臣的時候用到,在一些國家的重大的祭禮中黃門鼓吹也會用到。黃門鼓吹還用於喪葬,騎吹也是黃門鼓吹的一種,是從胡樂中演變過來的,用於朝會、道路等等,在馬上一邊騎行一邊奏樂。


    橫吹是軍樂,本來是胡樂,隨著張騫出使西域歸來,橫吹也傳入了長安。漢代音樂家、漢武帝的大舅哥李延年,根據張騫帶迴來的曲子改編成了“新聲二十八解”。


    在漢代,隻有殿庭朝會和在軍營中犒勞戰士們,才會用到橫吹,橫吹隻有非常隆重的場合才會用到的。


    短簫饒歌也是一種軍樂。一般用在軍隊勝利歸來的時候。東漢蔡邕在《禮樂誌》中說“漢樂四品,三曰黃口鼓吹,天子所以宴樂群臣。其四曰短簫饒歌,軍樂也”。這是關於短簫饒歌最早的記載了。


    隋唐時期鼓吹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鼓吹樂作為禮樂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五禮”中都有明確的使用規範。


    不僅僅是在禮儀中,在宮廷宴飲中唐代的鼓吹樂也經常會出現。用於儀仗的被稱作“鹵簿鼓吹”,用於宴飲的被稱作“鼓吹十二案”。


    “鼓吹十二案”又被稱為是“熊羆十二案”。南朝梁代時期設立鼓吹十二案,這是一種固定的音樂組織形式,就像是現在的樂團一樣,將案架設在宮懸外麵,這種案架的形狀酷似古代的床,四周設有圍欄,十二案中有熊羆之象用來裝飾。


    隋朝的鼓吹十二案更加符合禮的象征,不僅僅增加了裝飾,還增加了部分樂器。唐代的鼓吹十二案也是仿照隋朝,不僅如此每逢朝會的時候,還會在十二案之外增設鍾磬。


    鹵薄是古代皇室、貴族們的儀仗隊伍,隋唐時期,設立了鼓吹四部,就是為了貴族儀仗而服務的。棡鼓部、鐃鼓部、大橫吹部、小橫吹部,這是隋朝設立的四部,唐朝又增設了一部一曰鼓吹部、羽葆部、饒吹部、大橫吹部、小橫吹部。


    在唐朝鹵薄的等級,對應的使用鹵薄鼓吹的規模也不同。皇帝是最高的鹵薄等級,其次是皇太後和皇後,第三等為皇太子,四等親王,五等一品,六等二品,七等三品,八等四品。


    無論是鹵薄鼓吹還是殿廷鼓吹,他們的使用都與身份相關,這也是鼓吹樂在禮製中應用的一種體現。


    兩宋時期是禮樂向著俗樂過度的時期,一直到明清兩代,鼓吹樂才完成了禮樂到俗樂的轉化。


    所謂“禮俗”,在國則為禮,在民則為俗;莊重為禮,簡約為俗;上層文化為禮,下層文化為俗。


    明清時期,鼓吹樂的組合形式變得更加靈活,有吹管樂、打擊、弦樂相結合,也有吹管樂和打擊樂的結合。


    在當時,民間的鼓吹樂在全國遍布。鼓吹樂在隋唐之前,不是恩賜一般人家是不能夠使用的,但是在明清時期,隻要是婚喪大事,都會應用到鼓吹樂,鼓吹樂便真正的走進了民俗當中。


    鼓吹樂下沉民間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樂籍製度的瓦解,當朝廷不再為樂人提供衣食,樂戶的生存受到了威脅,俗話說窮則思變,樂人們將自己技藝帶到了民間,並且以此來獲取報酬維持生計。


    這也標誌著官方禮製及用樂文化下沉的一個表現,比如一些婚喪嫁娶的用樂、祭祀的用樂等等,這些都是由宮廷用樂演變而來的,一直延續到了後世。


    在漢代的時候,雖然出現了管理宮廷音樂的專門機構,也形成了一個比較嚴格的用樂規模和程序,但是還沒有專門的鼓吹樂的管理機構。


    那時候的管理宮廷音樂的官員叫做黃門冗從仆射,他是隸屬於少府管轄。


    西晉的時候,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鼓吹署,專門用來管理鼓吹和白戲。上麵我們說宮廷音樂的管理隸屬於少府,是九卿之一,到了西晉時期,鼓吹樂獨立出來隸屬於太常。


    在南朝,隻有梁、陳兩代設立了鼓吹署。而且梁朝設立的“鼓吹十二案”用於國家禮儀,這項製度對唐宋的禮樂製度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也提高了鼓吹樂的禮樂化程度。


    在北朝,設立鼓吹署的隻有北齊,北齊仿照的是梁朝的製度,北齊對於給賜鼓吹的規模有了非常嚴格的限製,同時竟然還對樂器的顏色有了規定。而且北齊的鼓吹署還監管著皇戶局,專門管理樂隊的衣服。


    在隋朝時期鼓吹署的職責有了更加明確的規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宋:開局贏秦檜百兩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雞太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雞太保並收藏南宋:開局贏秦檜百兩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