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需要找到大量出產硝石的礦脈,而這個硝石礦脈,在古代隻有四川等地才發現有,所以說它稀缺。


    四川老君山附件有個重華鎮,這裏物產有限,交通不便,卻匯集了江西、廣東、福建、湖北、湖南、陝西、浙江等省的會館,有的會館曆史悠久。


    這是因為經營硝的各省客商雲集在這裏,並建起了各省的會館。在這些會館的旁邊,有一條名為“火炮街”的古街,在古代是經營火藥原料和爆竹的。


    四川是中國本土教道教的發祥地,兩漢前後道教煉丹盛行,火藥又是道教的發明,而老君山的深山密林中有宋代修建的4座道教教觀。


    作為火藥基本原料的硝、木炭、硫磺,在當地也都一應俱全,具備了火藥生產的基本條件。


    老君山就是中國火藥的發明地,並且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火藥原料開采地,老君山地區有朝陽洞、天雨洞、高官洞等十幾個人工開鑿的山洞,其洞深在數百米至近十公裏不等。


    朝陽洞等山洞中,有排列有序的用來生產的硝池,以及堆積如山的下腳料、廢棄物和生活用的灶台等。


    其中煙子洞寬約60米,高達50米,在長約1公裏的山洞內,人工開鑿了4處數百平方米的工作麵,每個工作麵均有幾個硝池和大大小小的灶台。


    這些場景都說明此時的硝石需求量已經到了供不應求的地步,而瀏陽的火藥原材料,也正是來源於此。


    李開初說黑火藥不好製作,說的就是這原材料要去四川進貨,比較麻煩。


    如果李寺要大規模生產炮彈,就要用到很多火藥,那麽這些原材料,就隻能經由四川和外地的硝石礦轉運而來。


    古代有個俗語:“熬硝千日,不抵將軍一炮”,很能反映製備土硝的艱辛。中國還算是硝石富產區,但是民間自製的土硝也一直滿足著花炮作坊、三眼銃等形形色色的需求。


    北方地區的老房子、廁所旁邊的浮土會結出鹽狀結晶物,用燃燒的木炭戳一下會“哧哧”冒火星,刮下來再精製提純一下就得到了火硝。


    至於南方如重慶、貴州等多山地帶,山洞當中有大量的天然硝石。諸多土司頭人為了鞏固統治或造反,常組織人手就地開采熬硝。


    某些山洞如重慶金佛山、老君山,貴州大硝洞便是熬硝的大規模場所。


    因為火硝產量低,所以李寺要普及炮彈的製作,首先就要攻克這個難關。


    “李師傅,你們做爆竹煙花用的火硝是怎麽來的?”


    瀏陽的花炮自古就很行銷,涉及到最重要的原材料火藥,應該是有特殊的渠道。


    李開初答道:“其實也沒有特別的辦法,一是從四川那邊運過來,二是找民間的製硝師。”


    “製硝師?”李寺沒想到做硝還有師傅。


    李開初點點頭道:“沒錯,這製硝師很早就有了,傳說是道家的先人傳下來的手藝。”


    接下來,李開初給李寺詳細的介紹了製硝師的曆史和手藝。


    中國很早就已經有製硝的曆史了,在一些地區還發現了古代製作硝的場所一硝洞。


    製硝師提取硝的過程是完全靠手工完成的。首先他們需要收集硝土,硝土通常在老房子的牆根上,尤其是茅房的邊上很多。


    後來的研究發現,廁所產生硝石的原因是人的尿液中的揮發出來的氨氣是帶有n元素的有機物,經過一係列的複雜化學反應產生的硝石或者是硝酸鉀,硝酸鹽。


    什麽地方存在尿素,什麽地方就同時存在分解尿素的脲酶。在脲酶作用下,尿素分解出nh+4離子,也可由硝化微生物將nh+4轉變成“硝”(no-3)離子。因此,早在千百年前,人們已經知道從易積聚尿的廁所邊,或牆土處取“硝”。


    當然,古人並沒有類似的化學知識,但是他們有實踐的經驗。


    硝土中常含有一些類似鹽一樣的白色小顆粒,有經驗的製硝師用舌尖一嚐就可以初步判斷硝土中硝的含量。


    找到高品質的硝土後,製硝師就要用一端帶有鐵片的長木棍將硝土刮下來收集起來,為了避免硝揮發製硝師還要將草木灰撒在收集好的硝土上,否則硝會蒸發掉。


    隨後,製硝師要將收集好的硝土淋硝水,這是熬硝的第二道工序:要在地上挖一個淋硝池。


    池子的大小不固定,通常深50厘米,池壁上鑲滿了瓦,池底則用不漏水的膠泥塗抹後架上木架和蘆葦墊,同時製硝師會提前在池底打一個小孔,這個小孔同池外的一個小甕相連接。


    硝土倒人製硝池後,製硝師會慢慢地在硝土上倒上水,水流過蘆葦墊上的硝土,將硝土中的硝溶解,並且順著池底的小孔漸漸地流到池外相連的小甕裏,這就是富含著硝的硝水了,這個通過水來淋出硝土中硝的過程就叫作“淋硝"。


    淋硝時製硝師可以用一枚新鮮的雞蛋來隨時判斷硝土中殘留的硝的含量,製硝師會將雞蛋放在池中,若是雞蛋能浮出水麵,就說明池中硝含量較高,若是雞蛋沉人了水中,就說明硝土中的硝含量已經不多,可以停止淋硝了。


    接下來,製硝師就要開始熬製硝了。將淋出的深紅色的硝水倒進鍋中,將爐火燒旺,待鍋中的硝水滾開之後再將爐火調小,用小火慢慢地敖直至硝水熬成濃稠狀為止。


    這個步驟的關鍵是判斷熬製火候以及何時停止熬煮,這完全依賴於製硝師的經驗和技術,也有一些製硝師發明出了自己判斷硝水是否需要重複熬煮的小技巧,例如滴取少量的硝液,待其冷卻後觀察,若其呈固態則說明硝液已經熬煮好了,可以停火了。


    此時,製硝師就會慢慢地將鍋中剩餘的液體舀出,這時就能看見鍋底布滿了白色的晶體,這就是熬出的硝鹽了,而舀出的硝水便是鹵水。


    在民間,鹵水的用途也有很多,用它作為肥料澆地能夠極大地提高土壤的肥力,用它來點豆漿也可以製成豆腐。


    之後,製硝師還需要對硝鹽進行加工才能出售,首先把硝鹽放在布中包裹起來,然後用清水反複衝洗包有硝鹽的布包,接著將布包放在草木灰中,用草木灰來吸幹硝鹽中殘留的所有水分,最後,將硝鹽和一定量的水膠一同上鍋敖煮熬稠之後冷卻就形成了大的硝鹽晶體。


    好的製硝師所製出的硝鹽不含雜質,晶瑩剔透,品質極佳。


    聽李開初一通介紹,李寺隻覺得這製硝的工作實在是太複雜了,而且這樣產出來的硝數量肯定有限,一個茅房就算是曆史再悠久,又能出產多少硝土呢。


    所以,李寺決定分兩步走,一是要李開初在民間大量收購火硝,二是要趙構立刻下一道旨,壟斷四川的硝石礦。


    宋政府對礦冶業的管理,雖然不能稱之為完善,但是從各項政策的製定和實際執行內容上看,比宋以前的各個王朝都更為縝密。


    在礦產地的開采階段,除一部分礦場由承買者自主進行采煉生產外,其餘的官營礦場和重要的私人承買場地都在宋政府的管理與監督之中。


    政府推行了以獎勵為手段的礦產地告發政策和私人承買者可預借本錢的政策,最大限度地調動了民間找礦、開礦的積極性。


    北宋初至元豐官製改革前,由三司及其屬下的鹽鐵部總掌礦冶大權;元豐官製改革後,由尚書省屬下的戶部、工部共掌大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宋:開局贏秦檜百兩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雞太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雞太保並收藏南宋:開局贏秦檜百兩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