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本書往下的內容,因此我們有必要先給大家普及一些母係氏族社會的基本情況和知識。要掌握事物演變規律和結果,我們必須掌握事物的內在機製和作用因素。母係氏族社會是人類經曆最早的社會形式,也是對人類社會影響最深遠的社會形式,因此要掌握人類文明的發展的內在機製和動力,我們必須掌握母係氏族社會的基本組織形式和文化內含。


    經過深入研究,我們發現那些以古越族一脈相承的古老民族是研究母係氏族社會機製及製度的最好文化標本。在這裏我們將以中國南方的傣族、壯族、布依族等仍然保留著古泰族和古越族文化風俗的民族,以及將曾經在中國曆史記載中出現過的氐族、羌族、匈奴、鮮卑、契丹、突厥等北方古老民族,作為研究人類最早母係氏族社會的文化標本。因為人類的人類早期文明是由這些古老民族傳播到世界各地,搞清楚這些古老民族的社會形態和文明方式,我們才能清楚世界文明本來麵目和發展軌跡。


    在末次冰河期中後期,東南亞和中國南方等地區是人類社會和文明中心,在大遷徙之前,這裏至少居住著人類90%以上人口。大遷徙發生後,遷徙人類才將人類文明帶到世界各地,從而出現了世界各地的文明現象。在人類遷徙過程中,東南亞和中國南方等地區仍然保留原來的社會和文明方式在繼續發展,因此我們研究東南亞、中國廣西及雲南等古老民族的原始社會及文明狀態,我們就能比較準確地把握人類早期的社會及文明狀態。


    通過對東南亞、中國廣西及雲南等地區原始社會殘留形態和文化內涵的研究,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母係社會的基本價值原則是:隻有女性具有家庭、家族和部落的財產權、裁決權和管理權,男性隻是女性的附庸,沒有財產和權力。


    母係家庭形態:家庭是母係社會的最小社會單位,家庭裏往往隻有太母(一般稱泰tai)、祖母(一般稱婭ya)和母親(一般稱羋mie)等家長,家庭的財產和權力有家庭長老管理;家庭的男性長輩有固定或者不固定的多名,一般被成為濮pu、伯bo、蘇(叔)su、季ji,這些男性長輩也可能是其他母係家庭的男性長輩。


    母係家族形態:母係氏族社會普遍推行表親方式的近親婚姻方式,以及嚴格的種姓管理製度即任何人都隻能選擇種姓內部成員進行婚配,否則將被逐出家庭和家族。因此,早期家族是一個由多個家庭組成的血統和種姓純淨的大家族。家族的財產和權力由家族母係長老會的推舉的女性族長管理。因此世界最早的種姓製度出現在東南亞地區,而非印度。


    母係部落形態:一般部落由數相同種姓的家族組成,這些家族往往定居生活在同一個地區,部落通過協商會盟方式組建,部落簡稱孟me


    g。孟相當於漢語的盟,泰國語稱國家為me


    g。壯語第二人稱代詞“你”讀音是me


    g,在弱肉強食的原始時代,能夠當麵談笑風生的人,肯定是自己人,在那個時代自己人隻能是“本孟人”,否則將被視為敵人,壯語稱唿第三人稱“他”為敵di或者die,他/她往往都是指那些情況不明的局外人,在那個時代情況不明的局外人往往都是敵人。


    母係部落是一個封閉而獨立的管理係統,由孟中央長老會選舉盟主進行管理,盟主組建內閣和最高衙門管理全盟的土地資源、防務及外交,以及全盟生產、生活、立法和司法等。孟分為若幹個分區衙門進行地方管理,地方衙門稱為召zao,召主要職責是召集地方民眾頭領開會傳達盟主和孟部指示和命令,負責該地區征兵、稅賦征收、勞役征用,負責地方司法和社會管理。


    早期母係部落都推行男女分居管理,設立男營村寨和女營村寨,並進行男女勞作分工,一般女性負責山林采集、製陶、釀酒和農業勞作,男性負責工具製造、武器製造、打獵、捕魚、建房、修路、服兵役、服勞役、嫁入女家為伯、派往女寨為郎、帶領部屬到孟外獨立謀生和發展。


    在部落社會裏,也有專門從事教育、宗教、商業等職業,從事這些職業的人都是本部落的男女自由民,一般外族人不能涉足這些行業。


    當然,勞動條件和環境惡劣的工種,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可以讓外族人或者奴隸來幹。根據我們調查,古越族與古泰族分離後不久,古泰族社會首先進入奴隸製社會,這是我們從泰國語與壯語的一組語言對比中得出的結論。


    壯語稱唿“手”為馮fe


    g,稱唿“腳”卡ka/ga;泰語官方語言稱唿“手”為me,稱唿“腳”逃tao,泰國鄉下對手腳的稱唿與壯語相同。為什麽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泰語稱唿奴隸為卡ka,就是腳夫和苦力的意思;而稱唿助手和副官為fe


    g,因此為了避免交流時產生誤解,泰語隻能給手腳從新命名,而壯族人的先祖古越人辦事喜歡親力親為,他們不要奴隸和助手,因此他們將手腳的古老稱唿保留至今。


    在漫長曆史演變中,部落逐步發展成嚴格意義的國家,但是人類的文明隻能產生於那些人口眾多的相對富裕的村莊、城市和國家等人類定居發展的社會裏,能夠最終產生大量人口、建立社會的民族,肯定是那些掌握農業和畜牧業技術,能夠生產足夠食物的農耕民族。


    古越族是人類最早係統掌握農牧業技術的民族,而氐族是古越族移民到鬆潘高原後發展而成的農耕民族,因此對氐族文化的研究非常重要。


    《漢書·地理誌》顏師古 注:“氐,夷種名也,氐之所居,故曰氐道”;氐道在今九寨溝、平武、鬆潘(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氐族最先活動範圍在川西北地區,起源於四川鬆潘高原。氐族自稱“盍稚”,“氐”為它族對其之稱。


    根據中國曆朝曆代的曆史記載,氐人屬於農耕民族,在生活習慣、生產方式,以及語言、風俗和文化等方麵以古越族相同,由於氐人的居住地與古巴國相連,因此史學家也稱他們為“巴氐”。


    盍稚hezhi是一個古越語單詞,以“盍稚hezhi”對應古越語單詞是“河池hechi”,在古越語中“河he”指動物的咽喉,“池chi”指黃牛,因此“河池hechi”的原意是黃牛咽喉,引申意思是“咽喉要塞”,同時,黃牛車是人類最早的交通工具和軍事裝備,因此黃牛特別得到古人崇拜和愛戴。


    目前在古越族直係後裔壯族的居住地廣西北部也有一個地名叫“河池”;在氐族故地,今甘肅南部徽縣銀杏樹鎮銀杏村有“河池”地名的古驛站。這些以“河池”命名的地方都是山河阻隔的交通瓶頸,也是具有軍事防禦價值的咽喉要塞。氐人自稱“盍稚”,說明氐人是古蜀國或者古巴國派往該地區駐守軍事要塞的古越族軍民,氐人即是邊防軍,也是墾荒團,氐人在這裏發展了燦爛輝煌的高原高寒農業和養殖業。甘肅南部徽縣至略陽一線古道是天水等河西走廊重鎮通往四川的必經之路,也是嘉陵江的源頭地帶,因此氐人控製這裏也就控製了河西走廊地區進入四川地區的交通要道。


    考古氐人古墓發現,氐人采用原始薩滿教的“卷曲葬法”即草席包裹如胎兒般卷曲的身體下葬,陪葬品有青稞、小麥、大麥、豬、羊、酒等食物,還有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品。各種墓葬中的葬法和陪葬品基本一致,沒有貴賤之別。這說明氐人社會是一個相當平等的公社式社會。


    在東晉時代(公元317年至公元420年)氐族仍然完整保留著古越族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文化習俗,他們一直保留著他們農耕民族生活和勞作習慣,由於地處高寒地區,在所有的農耕民族中,他們是北方農耕民族中最先執行“男耕女織”分工和勞作方式的民族,同時氐族人有規定男性具有為本族義務勞役,從事畜牧、開疆擴土、防衛、作戰、外交、貿易等事務,充分利用勞動力,解放男性,提高男性地位,在男女平等的社會環境中,氐族的經濟、人口和文明得到很好的發展,他們不僅糧食滿倉、牛羊成群,而且他們同化居住在他們周邊地區遊牧民族、狩獵民族等,氐族人不僅給這些民族傳授農業和畜牧技術,同時,還將紡織、製陶、木工、冶金、建房等技術教給這些民族,同時將自己發明獨輪車、牛車,以及便攜住房帳篷、敖包等製造技術傳授給其他遊牧民族,在古越語中蓬pe


    g或繃be


    g,都是對單層布料的稱唿,氐族人也稱唿布料為繃be


    g;敖ao即漢語中的“襖”;越南語“奧戴aodai”中“奧ao”即絨布或者加棉厚氈,奧戴aodai指越南的女性連衣裙,古越族是越南民族的主體,因此奧ao這種具有防風保暖的厚實氈布是氐族人提供給北方遊牧民族的物資之一。


    這些旅行和遊牧裝備的使用,極大地提高了遊牧民族生存和工作效率,同時提高氐族在遊牧民族中的地位,以及氐族開疆擴土建立殖民地和農牧區的能力。


    隨後,氐族人聯合羌人進入河西走廊地區、蒙古草原、大興安嶺地區等,形成後來深刻影響中原地區的匈奴族【在古越語中匈xio


    g是熊xio


    g的意思,有強壯和勇敢的含義;奴


    u與古越族的儂


    o


    g諧音,儂在古越語中弟弟的意思,而bi(對應漢字有比、彼、俾、辟等)或者bei(對應漢字貝、輩、卑等)是哥哥、大哥、大君、君主等意思;而貝濃bei


    o


    g在古越語中是兄弟或者姐妹的意思】、鮮卑族【鮮xia


    就是仙xia


    ,表示鮮卑族是神仙族的直係後裔,卑bei是大哥、老大的意思,鮮卑的整體意思是“來於仙族的老大”,這是一個非常榮耀和霸氣族號。鮮卑族活動於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亞草原,因此遊牧民族也將西伯利亞草原稱為鮮卑草原】等古老的遊牧民族,同時氐人與羌人融合而成的氐羌族進入新疆天山地區、中亞阿爾泰地區、中亞阿姆河綠洲地區等,開發那裏的農業區和牧區,為這些地區快速走向文明奠定了基礎。


    今天還生活在中國東北烏蘇裏江流域的赫哲族人,他們的文化習俗與氐人非常相似,較大區別隻是氐人從事農耕,赫哲人從事漁獵。氐人的自稱為“盍稚hezhi”與“赫哲hezhe”在發音上隻有細微差別。赫哲人的別稱還有居住在今富錦市大屯以上鬆花江沿岸的人自稱“那貝”(在古越語中,那


    a是田地、地方的意思,貝是大哥、老大、王的意思,因此那貝有“一方之王”的意思);居住於今富錦市嘎爾當至街津口村的人自稱“那乃”;居住於今同江市街津口村以下至烏蘇裏江沿岸的人自稱“那尼傲”。這三種稱唿中的“那”都是“本地”、“當地”之意,“乃”、“貝”、“尼傲”都是人之意。“赫哲”的別號還有“赫真”、“黑斤”、“黑津”、“黑金”、“黑哲”、“赫斤”、“赫金”等,“金ji


    、真zhe


    、津ji


    ”都於古越族對金、金屬、戰刀和武器的稱唿qi


    的發音非常相近,在古越人和氐人部落裏,“特勤”是一種外派官職,“特te”是指男孩或者公動物,勤qi


    (對應漢字為親、秦、覃、琴、欽、沁等),“特勤”可直譯為“佩刀將軍”,一般特勤由部落首領的兒子擔任,負責在部落、殖民地及國家之外,尋找殖民地、處理與外族關係、事務、貿易和衝突。“那


    a”在古越族中是農田、土地的意思。赫哲人信仰薩滿教,采用二次葬,這些也是古越族和氐人的習俗。赫哲人從古至今彪悍尚武、從不屈服於外族統治,這些文化現象說明,赫哲人與古越人和氐人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用於赫哲人與氐人的居住地相對較近,因此赫哲人與氐人可能是同族,也許赫哲人是被定居在中國山西及河北地區的氐族首領,派往東北地區開疆擴土的一支遊擊及墾荒軍民部隊。最終這些氐族人與本地人融合,並在當地定居,以漁獵為生。


    今天赫哲族主要分布於黑龍江、鬆花江、烏蘇裏江交匯構成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餘脈,集中居住於三鄉兩村,即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八岔赫哲族鄉、雙鴨山市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和佳木斯市敖其鎮敖其赫哲族村、撫遠縣抓吉鎮抓吉赫哲族村。目前與赫哲族有關民族還生活在俄羅斯境內貝爾加湖地區、黑龍江地區、庫頁島等西伯利亞全境。他們與滿族等都屬於通古斯語係民族。


    根據考古學證據,在距今1.5萬年時,從東南亞地區出發,經曆3萬年發展和演變的采集民族、狩獵民族、海洋民族、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等現代智人,已經完成了他們在歐亞大陸、非洲大陸、太平洋等島嶼、美洲大陸等地區的遷徙、移民、定居和發展。


    現代人類文明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至今,前麵章節我們已經講述人類遷徙過程基本生活狀態及文化狀態,為了更好理解人類文明發展和演變過程及規律,現在我們來分析母係氏族社會的基本結構及運作方式。


    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礎,家庭的內含及形式決定了社會構成和運作方式。


    在遠古時期,人類跟一般動物一樣,沒有真正意義上家庭,隻存在因母愛和感恩等情感維持的鬆散的覓食小群體。當然人類獲取食物的能力增強,出現食物剩餘和儲備即人類最早財產之後,人類才出現以母親為主體關係密切、相依為命的家庭。


    根據曆史文獻記載、考古學證據,以及人類學家對東南亞、澳洲及太平島嶼、非洲、美洲等土著民族調查結果,人類在婚姻和家庭方麵經曆一個非常漫長而複雜的發展過程,在這裏我們不能全麵羅列這些證據和研究成果,我們隻能根據本文的需要,進行相關的陳述。


    母係社會的總體特征時,女性是家庭和宗族的君長,女性具有家庭和宗族財產的繼承權和支配權,具有家庭和宗族事務的決策權和管理權,男性隻是家庭附屬,在女性君長的領導為家庭和宗族的生存和發展工作。


    母係社會在婚姻方麵,經曆了群婚、一妻多夫、郎婚、一夫多妻等階段,群婚時代的家庭子女隻知道母親,不知道父親,因此,很多遠古的聖人和帝王都被描述為他們的母親“遇神而孕,因神而生”,或者幹脆說他們神仙造化的產物。


    一妻多夫家庭是家庭和宗族財富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女性家長或者族長選擇那些自己喜愛的男子作為自己相對固定的伴侶,但是這些男性伴侶隻能享受家庭的供養,沒有任何權利,女方可以隨便與男方解除婚姻關係,而男方無權解除婚姻。


    隨著宗族人口增加,為了有效控製人口,宗族長老們隻能將本族男女分開居住,分為女營部(在古越語中女營部稱為:布依buyi、部夷buyi。部bu是某部、某類的意思;夷yi是女性的總稱。)和男營部(在古越語中男營部成為:布賽busai。布bu是某部、某類的意思;賽sai是男性的總稱)。


    為了解決情感需求,繁衍後代的需要,一般女營寨設有供男性成員居住的郎欄,在古越族中


    g特指專門用於配種公動物,


    指房屋或者窩棚,在母係氏族社會裏郎是一種職業,女營寨管理部門根據營寨需要招募郎,郞負責給女營寨成員配種和享樂,女營寨負責對郎的供養。因此在母係氏族社會裏郎是一個非常不錯職業。


    在母係氏族社會集權統治消失後,女營寨自動解散,女營寨分散為以女性為主的家庭,女性掌握家庭的財產和繼承權,掌握家庭一切權利,但是丈夫的地位和作用仍然跟“郎”差不多。


    目前在仍然有母係氏族社會製度殘餘的地區如泰國、緬甸、尼泊爾、西藏等,那裏的家庭仍然以女性為主,女性掌握家庭的財政大權,負責家庭經營和勞作。在家庭裏,丈夫可以有數個,丈夫作用是看家護院、照看孩子,不參加家庭的經營和勞作,沒有家庭財產分配權和處置權,妻子可以隨時以不稱職丈夫接觸婚姻關係,妻子無需給丈夫任何賠償。因此,家庭最早的丈夫都是郎。社會進入父係氏族社會後,男性取得社會的主導地位,男性在家庭裏被稱為夫,郎變成了對男性的戲稱和貶稱,從“吊兒郎當”這個成語,我們就能看出生活在父係氏族社會裏的人們對“郎”的認知和態度。當然一些對中國文化認識不深刻的外族,仍然稱唿自己為某太郎、某牛郎,但卻沒有絲毫羞恥之心。


    母係氏族的一夫多妻是多個具有獨立公民權的多個婦女(她們一般是同宗姐妹),她們為了降低家庭生活成本,同時又能繁衍後代,她們同時去一個男子為婚。這種婚姻方式在母係社會裏相當普遍。


    通過深入研究得知,在母係社會裏,宗族最高權利機構是用宗族女性長老組成的議會,議長成為帝di(在古越語中,di是好、英明的意思),宗族議會決定宗族的管理方式,管理宗族食物、衛生、教育、禮儀和宗教等,因此議員和議長對外的稱唿就是薩滿、祭司等神職名號。


    帝掌管的宗族議會在宗族女性中,選舉德才兼備者擔任辟bi,辟組建自己內閣和朝廷,管理宗族的人口、生產、分配、生活及發展。


    大宗族已經權利至高無上的被稱唿為嬖bi、妣bi或辟bi(古代恢複舊體製被成為“複辟”,辟在漢語中有君主的意思)的君主,同時有配合君主關係家庭和宗族的內閣和朝廷。


    根據我們對中國古代曆史文獻研究,我們發現在母係社會君主製朝廷即辟體製朝廷中,存在如下管理體製。


    辟一般都是身體健康,精力旺盛的年輕女性,她自己後宮、內閣和朝廷。


    後宮有多名辟多名男性伴侶,一般這些男性伴侶被成為公、侯、伯、仲、叔、季、子、男、士等,這些有名分的男性伴侶,同時在內閣中擔任官職,幫助辟管理內閣和朝廷。


    公(在古越語中“公”天、空、大、老等意思)相當於內閣總理,協助辟總管朝廷;


    侯(在古越語中“侯”指稻米、糧食,可引申為財產)相當於內閣財才,協助辟管理宗族的糧倉、財產、土地、稅賦等;


    伯(在古越族中“伯”是父親的意思,引申為教父、師父和老師)相當於內閣教長,協助辟管理宗族的教育和生產技術等;


    叔(在古越族中“叔”指束縛、捆綁,引申為執法)相當於內閣法長,協助辟管理朝廷和部族的立法、司法和執法;


    季(在古越語中“季”指植物的嫩芽,引申為播種和農業)相當於內閣司農,協助辟管理種族的農業生產;


    子(在古越語中“子”是文字、書籍的意思)相當於內閣書記,協助辟管理朝廷文書檔案,起草和審核朝廷文書和命令等;


    男(在古越語中“男”是泥土、土地的意思)相當於內閣防長,協助辟管理和防禦宗族的土地資源。


    士(在古越語中“士”是文字、讀書人的意思)是朝廷和官府的預備人員,士必須出身於貴族名門,在官學裏學成後,通過官府舉薦才能為官。


    在朝廷裏設立有各種管理後宮及宗族的各種部門和官職,朝廷部門設置應該以內閣的分工設置差不多,而且朝廷部門的長官由相應的內閣長官擔任。


    朝廷官員設有:


    卿(相當朝廷總理,由“公”直接管理。“卿qi


    g”與古越語的“心髒xi


    或xim”諧音,古人認為心髒是思考的器官,因此在古越語中qi


    g、xi


    或xim有思考、智者、謀略家等意思)、夫(為朝廷部門長官,相應的內閣長官直接管理。“夫”與“父”通,應該是辟的男性長輩);


    督(在古越語中督du是睹“看”的意思,引申為監察,朝廷部門都可以設立“督”這種官職)、司(在古越語中司si是事情、事務的意思,引申為做事、公幹等);


    召(在古越語中召zao是麵對眾人講話的意思,是宣讀的意思,朝廷和衙門設立數個召,他們負責對朝廷官員宣講朝廷和衙門指示和命令。)


    使(使shi與設she諧音,在古越語中設she是黃牛的意思,黃牛和牛車是古代最早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使特指騎牛外出辦事朝廷官員)


    令(令li


    g在古越語中是用手緊握東西的意思,令是傳到朝廷命令的官員);


    尉(“尉”通“衛”,原指後宮和朝廷的衛隊或衛隊長,禁衛軍和中央軍的長官);


    班(在古越語中,班ba


    是村莊的意思),村莊是宗族社會管理的最小行政單位,因此班是朝廷和官府裏最低等級的官員,當班者負責管理一個村莊的日常事務,負責本班鄉勇即戰士的軍事訓練。


    伍(在古越語中,wu是攻擊、互毆的意思,相當於漢語中的武),伍是由幾個同鄉鄉勇組成的戰鬥小隊,平時一起參加軍事訓練,戰時一起戰鬥,同生共死。


    在母係社會發展到鼎盛時期,也盛行享樂主義,因此在朝廷和宗族裏經常舉行各種娛樂活動。


    為朝廷後宮設立有嬉xi這個部門,這個部門為辟及宗族議會長老們唱歌跳舞,取悅這些女性君長,這些部門的職員應該都是年輕英俊男性,他們的表演叫“戲xi”,他們做的事情叫“喜xi”,在現代漢語中喜事一般指結婚,在古越語中,xi一般指男性生殖器,這肯定是那個時代知曉內情的人們對喜人的一種辱罵。但是,xi的那些不好的意義已經在人類記憶中被徹底抹去了。


    辟及宗族議會長老們,以及宗族女營寨的成員都是同宗親人,而且她們肯定要存在對男子想往,朝廷的禁衛軍在承擔保衛工作的同事,他們還負責給女營寨派遣郎,並組織禁衛軍與各女營寨舉行娛樂聯歡活動,因此在古越語中wei是男性生殖器的稱唿,也許當時老百姓也這樣辱罵被稱為尉或者衛的人,當時是生殖崇拜時代,人們在這方麵沒有羞恥之心。


    在母係社會鼎盛時期,由於人口的膨脹,通過男女分居等方式,已經不能減少人口增長帶來的社會壓力和危機,因此向外擴張和移民稱為部族發展的本質需求。


    因此以男性為主體,設立具有軍事功能的遠征墾荒團的擴張和移民方式產生了,經過幾萬年發展演變,這種方式被固定下來。我們在古越族、氐族,以及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等遊牧民族的部族和軍隊的管理體製中,發現了這個管理體係,以及這個體係與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關係。


    可汗、葉護、設、特勤是中國北方遊牧民族部落、殖民地和國家等級最高的四類統治者,這些官名古越越有著密切的聯係。


    “可汗”連讀得gua


    音,gua


    在古越語中有觀、管和官等意思,因此可汗相當於總監管、總督,是部落、殖民地及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葉護”連讀得yao音,yao(對應漢字為姚、瑤、妖等)在古越語中是眺望的意思,引申為監視,可汗下屬可以設立數個葉護,葉護相當殖民地和國家行政區的首長;


    “設she”在古越語中是黃牛的意思,是騎牛或者乘坐牛車離開朝廷外出辦事的官員,專指朝廷往部落、殖民地及國家各地巡查官、督辦官等,也就是辟朝廷中的使官。


    在古越語中“特勤”的“特te”是指男孩或者公動物,勤qi


    (對應漢字為親、秦、覃、琴、欽、沁等)在古越語中有金、金屬等意思,引申為刀、劍和武器。“特勤”可直譯為“佩刀將軍”,一般特勤由可汗或者辟的兒子擔任,負責在部落、殖民地及國家之外,尋找殖民地、處理與外族關係、事務、貿易和衝突。


    這些母係社會的最高統治機構、朝廷和墾荒部落的管理方式及官僚體係,逐步演化成後來社會的最高統治機構及朝廷的管理方式和官僚體係。


    這個管理社會和軍事的官僚體係不久影響了東方社會,同時也深刻影響著中亞、中東和整個西方世界。在本文後續論述中,我們將引用本章的知識,進行各民族文化及習俗分析。


    在人類展開大遷徙前後,人類已經具備一個非常係統、完備和等級森嚴的母係氏族社會機製和製度,在人類遷徙的過程中,為了適應新環境新條件,人類不斷完善和改良社會機製和製度。


    總體而言,早期母係族社會的特點是:女權至上,女尊男卑,氏族關係以女性血緣直係關係為主線,族內分為嫡係和庶係,嫡係族人為貴族,庶係族人為平民,嫡係族人的女性長者或者氏族祭司院,即長老院推舉的貴族女性,才能擔任氏族最高君長及嬖或者妣。


    在部族管理方麵,氏族君長設立後宮管理家庭及貴族事務;設立朝廷管理氏族事務、防衛及外交等。


    在社會管理方麵,為了有效的控製人口,以及高效地開展生活、生產、防衛和外交等氏族重大事務,氏族設立男營即男部、女營即女部,營部一般都以村莊和城堡方式存在。一般孩子基本懂事即最多6至7歲後,男孩子要離開家庭到男營裏學習、生活和工作;女孩子也要離開家庭到女營裏學習、生活和工作。營部裏學習內容、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由朝廷各部門聯合製定和規範。


    掌握了人類早期母係氏族社會總體特征和文明精神,我們才能更好地更準確地理解古人思維方式及行為方式,以及遠古社會及文明的發展曆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鑿壁窺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楓客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楓客棧並收藏鑿壁窺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