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7.5萬年至4.5萬年期間(即爪哇島超級火山大爆發至末次冰河期開始變暖期間),人類經曆末次冰河期最猛烈的自然劫難之後,人類主體在東南亞冰河期新大陸生活了3萬多年。


    由於末次冰河期變暖,海平麵上升,人類主體被迫離開原來居住沿海地區和低海拔地區,向溫暖的高海拔地區遷徙,從而發展了人類在世界各地新的定居點和農牧區。這種認識隻是我們對人類在末次冰河期中後期生存狀況一個梗概式簡單描述,如果我們全麵掌握人類這個時期真實狀況,我們必須根據更多史料和研究,去掌握更多人類在這個階段生存、發展的信息,掌握當時人類社會的基本狀況,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具體而全麵地掌握人類生存及文明發展的基本軌跡和麵貌!


    根據眾多考古證據,在出現人類文明之前,曾經存在一個遠遠高於人類文明的高等超級智慧文明即超智人文明。超智人創造的文明遺址遍布世界各地,在亞洲有印尼爪哇島的波羅浮屠、柬埔寨的吳哥窟、沙特阿拉伯泰瑪綠洲南部切割巨石;地中海地區的埃及金字塔、馬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巴爾幹半島波黑薩拉熱窩金字塔;在大洋洲有複活節島巨石雕像;在美洲有秘魯安第斯巨型圖畫、波利維亞拉巴斯安蒂斯山脈的普瑪彭古及蒂亞瓦納科巨石建築遺址,哥斯達黎加巨型石球、墨西哥多提哈罕金字塔(即瑪雅金字塔)等。這些曆史遺跡都向我們表達了一個準確無誤的真實情況:超智人具有非凡的知識、智慧和創造力,他們精通物質世界的全部知識和自然法則,他們精通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材料學、能量學、運動學、構造學、工程學、自動學、智能學、靈魂學等超級科學技術,他們能夠創造物質世界和靈質世界的萬事萬物,能夠在物質世界和靈質世界裏來去自由,同時超智人已經掌握了物質生命係統及靈魂係統永生的法則和技術。


    科學家對上述超智人曆史遺跡建設年代進行了多次科學測定和分析,他們認為這些曆史遺跡基本上建設於距今4.5萬年至3.5萬年之間,也許這個階段由於地球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麵上升導致超智人位於太平洋、印度洋等末次冰河期沿海或低海拔地區的基地和城市,被淹沒或者存在被淹沒的風險,因此超智人將他們的基地和城市搬到了他們認為絕對安全的高海拔地區,由於超智人具有非凡的飛行、搬運和建造能力,因此他們在這個時期建造的基地和城市遍布世界各地。


    距今3.5萬年之後,超智人的曆史遺跡基本上在地球上消失了,這說明在距今3.5萬年之後,超智人開始離開地球,他們也許去宇宙間的某個星球,也許他們去人類未知的靈質世界。


    至於超智人為什麽離開地球?從科學角度,我們仍然不能準確迴答,因此目前這個問題答案都是猜測,也許超智人在地球的工作任務完成了,他們被總部調往其他工作地;也許超智人認為地球不在適合他們工作和生活,他們被迫搬離地球;也許超智人離開地球,隻是因為他們受到了更高文明超智人的威脅。總之一切皆有可能!


    由於早期人類曾經得到超智人的幫助和庇護,因此人類對超智人有崇敬、熱愛和感恩之情,超智人的離開讓人類感到突然、惋惜和失落,因此在古老民族宗教祭祀中都有祭天、祈求神仙再次降臨和保佑的習俗,在他們神話故事中都記錄有天神創造人類的故事,以及超智人給人類傳授生育、食物、製造、農業、養殖業等知識的各種事跡,而且天神的非凡而震撼人心的所作所為也頻繁地出現在古老的神話故事裏。


    根據考古學證據,距今3萬年之後,超智人基本上在地球上絕跡了,由於人類失去超智人的依靠和幫助,人類進入了完全獨立發展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裏,人類進入了向世界各地高海拔地區遷徙和定居的大遷徙時代,為了更方便地獲取穩定而豐富的食物,遷徙人類在新的定居地區發展了農業、養殖業和畜牧業。


    亞洲東南的中國西南、中南半島等地區是人類建立最早的唯一的以經營農業、養殖業和畜牧業為生的人類定居區和最早期的社會。


    目前我們已經無法確定人類繼承了多少超智人的知識和智慧,但是我們知道,末次冰河期中後期的人類大遷徙,以冰河期東南亞新大陸為出發地,冰河期東南亞新大陸的範圍包括中國南部、中國南海、中南半島、東南亞群島等地區。而本次人類大遷徙的目的地是歐亞大陸、南北美洲、非洲等地區適合人類生活及發展經濟的地方,遷徙路線有海路及陸路兩種方式(在一下章節中我們將詳細這兩條遷徙路線的具體情況)。


    距今3萬年時,地球已經持續變暖1.5萬年,這個時期對人類的遷徙有弊有利。科學家推測,在歐亞大陸很多地區由於冰川持續融合,不斷形成荒漠、河流、湖泊和沼澤,這個階段地球地表的地質狀況很不穩定,這種不確定的地質狀況,給人類的遷徙和定居帶來非常大的挑戰和威脅;地球表麵經過1.5萬年環境自然修複後,變暖期早期形成的荒漠和沼澤已經變成森林、草原等動植物的樂園,早期形成的河流和湖泊已經穩定下來,河道和湖泊水域已經固定,這些水草豐富、地質穩定的地區將成為的人類大遷徙的目的。


    但是在距今3萬年前,人類並沒有了解和掌握整個地球表麵的地質狀況和氣候狀況,因此大遷徙是一項高風險、高度複雜的係統工程,如果人類沒有足夠的天文及地理知識;沒有足夠的野外生存技能;沒有必要的交通線路及交通工具;沒有遷徙前對遷徙風險的預測和充分準備;在遷徙過程中人類沒有足夠食物、居住和安全保障;在定居點和殖民地,新移民沒有盡快發展生活及生產的能力等,人類要完成這次大遷徙是不可能的。


    全麵的大遷徙開始時,承擔大遷徙主角的亞洲遠古智人即黃種人,他們正處於思想意識和原始價值觀剛剛形成的初期階段,在遠古智人中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仍然保留著非常原始的狀態,他們依靠采集野果和植物充饑,在小溪小河撲魚等自然生產方式謀生。


    人類學家認為,生活環境越艱苦越能激發人類的鬥誌、智慧、創造力。人類學家認為,惡劣的環境、無畏的勇氣、精妙的智慧等提升人類文明高度的三大因素。


    生活在末次冰河期東南新大陸北部(中國南部、中國南海、中南半島等地區,即今中國嶺南地區、中國雲南、越南、老撾、泰國、緬甸,我們這一帶的人種為中南黃種人)等資源匱乏地區的人類,他們獲得食物艱難程度遠遠高於物產豐富的南方(即末次冰河期的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一帶)。因此中南黃種人為了獲取食物,他們隻能發明陷阱、投石、標槍、石刀和弓箭等高端的捕獵手段和工具,當然他們也用這些武力手段和工具對付侵犯他們的人類。在江河湖海中他們掌握了徒手捕魚、尖木叉魚、結網捕魚等打漁技術及技能。


    在寒冷的末次冰河期,人類的自然繁殖非常困難,人口數量很低,很多地區都是無人區,因此在末次冰河期威脅人類生存的天敵主要是兇猛禽獸,隻要人類能夠躲避這些可怕的它們,人類就可以通過采集、狩獵和打漁等獲得充足的食物。


    但是隨著人類定居區域人口增加,人類通過自然方式獲得食物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饑餓和營養不良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災難。因此,經曆過那些嚴重社會問題和災難,同時掌握植物知識和種植技術的人類,他們開始種植糧食、蔬菜、水果等農作物,人類最早期農業就這樣發展起來了;同時,那些掌握動物知識,以及掌握動物繁殖及馴養技術的人類,他們開始發展養殖業和畜牧業,人類最早期的養殖業和畜牧業就此誕生。


    早期人類很早就認識了人生的痛苦和無常,為了排除痛苦和憂悶,獲得內心的安定和快樂,人類必然要發展思想、宗教和社會管理。人口和食物問題是人類社會的大問題,為了減少人類內部鬥爭和消耗,減輕人口對經濟的壓力,部族長老會和首領們將一部分族人遷移到部落根據地以外,那些未開發地區或者無人區;由於部分人口外遷後,部落內部仍然存在人口增長的情況和風險,因此聰明部落首領和思想家,開始提出和實施各種控製人口的措施,如拋棄嬰兒及老人、殉葬製度、對成年人采取節育管理(男女分居、閹割等),這些社會管理的方式,後來逐步演變成人類宗教儀式,如割禮、人祭、殉葬、清修、苦行、殉道等高尚的宗教行為。人類學家認為,在大遷徙之前,人類已經養成和具備上述思想、宗教和社會管理方式。


    在早期人類農業發展初期,人類最先掌握了種子、選種、育苗、栽培、養護、收割、分離、晾曬、初加工和儲藏等農藝技術,在氣候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保證農業收成的基本穩定。


    在遷徙過程中,人類要經常接觸新土地,對於農業而言,每一塊土地的土質和肥力都不同,因此土地耕種一段時間後,土地的收成都會逐步減少,最終出現絕收的極端情況。


    有了這個農業知識後,不斷開墾新土地成為農民種植農作物的常態即遊耕,由於開墾土地從事除草和砍伐樹木等繁重的體力勞動,因此聰明人發明“放火燒荒”等高效的土地開墾方法,從此“刀耕火種”為遊耕農業和原始農業的代名詞。


    聰明農人發現經常被河水淹沒和滋養的灘塗土地,以及有植物殘枝敗柳沉積的沼澤地、黑土地等土地,能夠長期保持種植產量穩定的農作物,有了這個認識後,人們開始認識肥料,並逐步掌握肥料製造及施肥的技術,從此農耕民族避免了“刀耕火種”的遊耕生產方式的繁瑣和奔波,過上穩定的定居生活,定居的生活方式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形成了人類早期的社會形態,社會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人類文明繁榮發展的基礎。


    同時,定居生活也促使養殖業和畜牧業的發展,由於人口的增加一部分人口專門從事養殖業和畜牧業,從事選種、馴化、繁殖、圈養、放養、貿易等成為畜牧業專業技術。養殖業和畜牧業的繁榮豐富了人類的食物,為人類健康提供了足夠的蛋白質,改善了人類的體質和運動能力。在人類大遷徙之前,遷徙人類已經掌握上述農業、養殖業和畜牧業方麵的技術和技能。


    由於遷徙人類具有農業、養殖業和畜牧業等方麵生產技術和技能,因此大遷徙完成之後,人類在世界各地依托大江、大河和大湖等水源豐富、灌溉便利的地區,將這些地區的河流灘塗、森林、草原、沼澤、荒地等開發成人類最早期的農業區、遊牧區和定居區。


    在農業、養殖業和畜牧業沒有進行專業分工之前,養殖業和畜牧業依附農業而存在,農家主要從事農業,同時兼營圈養和放養牲畜和禽類。


    農業、養殖業和畜牧業完全分離後,定居社會的人民主要是社會統治階層、農耕民族(兼營養殖業)和商人等組成,定居民主要居住在村莊和城市裏。遊牧民族遠離村莊和城市,他們過著遊走不定的放牧生活,遊牧民族要交易牲口、購買生活必需品時,他們才會進入村莊和城市。


    為了獲得土地資源,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始終不可避免,農耕民族為了保護耕地、水源和地盤,開始進行邊防圍欄和圍牆,在交通要塞設立關卡檢查行人及貨物,阻止遊牧民非法進入。如此地方管製,必然引起遊牧民族等非定居民的反感和憤怒,由於語言交流和談判不能解決問題,因此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等非定居民的戰爭經常爆發。


    當然,導致農耕民族與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矛盾,不僅僅因為農耕民圈地封閉的問題。由於定居社會人口增長迅速,為了解決社會口糧問題,農耕民要不斷在自己地盤之外砍伐深林、放火燒荒、開墾新的耕地,這種領土擴張勢必侵占遊牧民族、狩獵民族的草場、森林,及很多生產及生活資源。在遠古時期,山火和野火都是人類和動物最恐懼自然現象,因此除了農耕民族和定居民之外,遊牧民族、狩獵民族等野外生活的民族對火都非常恐懼和敬畏,因此,他們對於農耕民族使用火非常憎恨,農耕民族的擴張激起遊牧民族強烈反抗,民族之間仇恨就此埋下!


    當然,在產業競爭和殘酷戰爭的大環境中,很多采集民族、狩獵民族和遊牧民族逐步融入強大的農耕民族和農耕社會之中。而堅守遊牧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遊牧民族,他們隻能遷徙到不適合農業生產,比較寒冷的高緯度的無人地區。這些無人地區有廣袤的森林和草原,遊牧民族可以在這裏盡情享受生活的自由和暢快!但是,溫暖的南方牧場仍然是遊牧民族冬季放牧和生活的地方,南方地區是農耕民族生活區和地盤,也被北方遊牧民族的老家和冬季轉場放牧之地,因此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分離之後,他們之間的戰爭一直停不下來!


    在大遷徙過程中,海洋民族與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交集比較少,因此我們在本章不對海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交往進行專門論述。


    人類的原始狀況與一般動物沒有兩樣。在漫長的歲月裏,人類沒有家庭概念或者家庭關係非常鬆散,早期家庭都是以母親為家長的單親家庭。在采集時代,人類處於一種天生天養的自然狀態,嬰兒過了哺乳期和喂養期後,孩子就學著母親的樣子去覓食,同時學習躲避外界危險的方法,孩子成熟後就離開母親去野外獨立覓食和生活。為了給母親留下更多的食物資源,一般男孩要跟隨本宗族的男性長輩,去遠離故土的地方覓食;而體質較弱的女孩,一般被留在母親身邊,在故土附近覓食。因此母係部族裏自然而然劃分了男部和女部,男部的村落與女部的村落保持著一段有一兩天行程的距離。由於親情聯係和繁衍後代的需要,宗族男部與宗族女部仍然保持著密切交往和經濟聯係,這種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是母係社會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母係社會的特點是崇拜女性和女權,女長老具有話語權、裁斷權、管理權和統治權,隻有女性才具有家庭、宗族等財產和權力的繼承權,男性隻是女性幫手和附屬。反之則為父係社會。


    狩獵和放牧等生產方式不僅需要高超智慧和勇氣,而且非常消耗體力、耐力和勇氣,它們是非常艱難而危險的工作,因此狩獵和放牧往往是男人的專利。狩獵和放牧都能獲得豐富動物蛋白,由於長期吃肉,使得狩獵民族和遊牧民族的體格比農耕民族的體格強壯,他們的文化也比農耕民族的文化更有血性和彪悍。同時,狩獵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社會崇拜強者和男性,他們是建立父氏社會的主力軍。


    隨著男性社會地位提高,他們開始吸引和爭奪女性加上自己的群體,組成最早期的男性為主的家庭及宗族,父係社會由狩獵民族創立。


    在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落後的時代,人類的捕魚活動隻局限於江河湖泊地區,此時捕魚還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產業,捕魚是所有民族的共同副業。人類掌握高超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後,具有了完全征服海洋及大江大湖的能力,海洋民族才從農耕民族中分離出來,從此海洋民族脫離定居地區依靠海洋、大江和大湖等自然直言獨立發展,由此形成人類的海洋文明。


    在人類大遷徙的過程中,人類的產業及民族格局逐步形成。在遷徙過程的民族交往中,由於海洋民族需要依賴有淡水資源大陸河口地區,同時需要農耕民族給他們提供糧食等食物,因此海洋民族與農耕民族有著天然互補性和親和性。在海農經濟融合的社會裏,出海和外出打漁是男性的事情,他們在大陸河口地區基地和家園則由家庭女性管理和維持,因此海洋民族的家庭和宗族以女性為主,他們的社會屬於母係社會。


    由於遊牧民族的生活場所往往遠離海洋和大江大湖,因此海洋民族與遊牧民族少有交往,因此他們之間也少有矛盾和衝突。


    人類的大遷徙在距今4.5萬年至1.5萬年之間,過程經曆了3萬年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人類發展具有現代文明意義的漁業、農業、養殖業和畜牧業等四大經濟產業,基本上完成人類生產部門的大分工格局,四大產業在專業化方麵的深化和係統發展,促使人類必須掌握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因此產業分工導致人群的分化,造成新的社會隔閡、矛盾和衝突。因此,為了減少社會矛盾和衝突,堅守采集、漁獵和狩獵等原始生產方式的民族隻能遠離人類主流社會地區,遷徙到偏僻和自然資源相對比較匱乏的山區和丘陵地帶生活。


    距今1.1萬年時,人類末次冰河期大遷徙基本結束,人類在全球分布格局基本形成,從此奠定了人類社會及文明發展的基礎,人類社會及文明從這個基礎開始逐步發展到今天的樣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鑿壁窺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楓客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楓客棧並收藏鑿壁窺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