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生活
初祖菩提達摩大師,南印度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種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來奉上西天第二十七祖師般若多羅到此國來,受到國王供養。般若多羅知道菩提多羅前世因緣,便叫他同兩個哥哥辨析其父親施舍的寶珠,以試探他,讓他闡發心性的精髓。然後對他說:“你對於各種法道,已經博通。
達摩就是博通的意思,你應該叫達摩。”於是他改號叫菩提達摩。他問師父:“我得了佛法以後,該往哪一國去作佛事呢?聽您的指示。”師父說:“你雖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遠遊,暫時住在印度。等我寂滅六十七年以後,你就到震旦(即中國)去。
廣傳佛教妙法,接上這裏的根。切莫急著去,那會讓教派在震旦衰微的。”達摩又問:“東方有能夠承接佛法的大器嗎?千年以後,教派會有什麽災難嗎?”師父說:“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獲得佛法智慧的人不計其數。我寂滅六十多年以後,那個國家會發生一場災難。水中的花布,自己好好鋪降。
你去了那裏,不要在南方居住。那裏隻崇尚功業作為,看不見佛家道理。你就是到了南方,也不要久留。聽我的偈語:‘跋山涉水又逢羊,獨自急急暗渡江。可愛東土雙象馬,二珠嫩桂久昌昌。”達摩又問:“這以後,又有什麽事?”師父說:“此後一百五十年,會發生一場小災難。聽我的讖語:心中雖吉外頭兇,川下僧房名不中。為遇獨龍生武子,忽逢小鼠寂無窮。”
達摩又問:“這以後又怎麽樣?”師父說:“二百二十年以後,會見到林子裏有一個人證得了道果。聽我的讖語:震旦雖廣別無路,要借兒孫腳下行。金雞解禦一粒粟,供養十方羅漢僧。”般若多羅又把各段偈頌演說了一遍,內容都是預言佛教的發展,教派的興衰(詳見《寶林傳》和《聖胄集》)。達摩恭承教義,在師父身邊服役將近四十年,從來沒有懈怠。
當時有兩位佛教大師,一位叫佛大先、一位叫佛大勝多。二人本同達摩一塊兒學習佛陀跋陀小乘禪觀。佛大先遇上般若多羅尊者後,舍小乘而修大乘,和尊者共同化導人民,當時號稱“二甘露門”。而佛大勝多卻把他的徒眾又分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各宗囿於己見,自圖發展,支係茂密,弟子眾多。
達摩歎道:“一位老師已經陷入不同的佛教支派了,何況還要枝葉茂盛地分為六宗?我要是不除掉這多餘的派係,他們就會永遠被邪見所糾纏。”說罷,小施法力,來到有相宗的寺廟,問:“一切法為什麽都叫做實相?”僧眾中有一位叫薩婆羅的尊長迴答:“各種相互不交錯,就叫實相。”達摩說:“如果各種相互不交錯就叫實相,該怎麽定呢?”對方說:“各種相其實沒有定。如果有定,怎麽叫做實呢?”
達摩說:“各種相不定,便叫實相。你今天說不定,是怎麽得來的呢?”對方說:“我說不定,不是說各種相;如果說各種相,意思也是這樣。”達摩說:“你說不定應該是實相,定其實就是不定,也就不是實相了”對方說:“定既然是不定,就不是實相。如同知道我不是我,不定也就是不變。”達摩說:“你說不變,怎麽叫實相?已經變了遷流了,意義也還是這樣。”對方說:“不變就應當在,在就是不在。所以變了實相,以定它的意義。”達摩說:“實相是不變的,變了就不是實相。就有無來看,什麽叫實相?”
薩婆羅心裏明白聖師理解深遠,便用手指著虛空說:“這是世間的有相,也能看作虛空。就我這身體看,能像這樣嗎?”達摩說:“若是理解實相,就會看見無相。若是理解無相,也就理解萬物都是假有。而對萬物的認識,又不失其假有的形體,對無相的認識,不妨礙有相的感受。如果能這樣理解就叫做實相。”僧眾們所了,豁然開朗,欽佩地向他行禮,十分信服他。
達摩一下子從這裏消失了,又來到無相宗的寺廟,問:“你們說無相,怎麽證明它?”僧眾中有一個叫波羅提的迴答:“我辨明無相,就是心裏不顯現對象的形象。”達摩說:“你心裏不顯現,如何知道它?”對方說:“我辨明無相,就是心裏對對象不加取舍。如對著陽光,也就當沒有對著。”達摩說:“對於各種有無現象,心裏不加取舍。又,對著光明當沒有對著,光明也就沒有。”
對方說:“在禪定狀態中,尚且沒有什麽感悟,何況還想知道無相呢!”達摩說:“相是什麽都不知道,還說什麽有無?感悟都沒有,怎麽能叫禪定?”對方說:“我說不證,是證無所證。不是禪定,我就說是禪定。”達摩說:“不是禪定,怎麽又叫禪定?你說不證,這不是證什麽是證?”波羅提聽了達摩祖師的辨析,悟到了本心,拜謝達摩祖師,懺悔以前的錯誤。達摩預言道:“你不久將證得道果。這個國家有魔鬼,不久就會被你降服的。”
說完,忽然就不見了,又來到定慧宗的寺廟,問:“你們所學的定慧,是一還是二?”僧眾中有個叫婆蘭陀的人迴答:“我們這個定慧,不是一也不是二。”達摩說:“既然不是一也不是二,為什麽叫定慧”對方說:“既在定中又是非定。既在慧中,又是非慧。一就是非一,二也是不二。”達摩說:“當一不一,當二不二。這不是定慧,怎麽說是定慧?”對方說:“不一不二,定慧知道。
非定非慧,定慧也知道。”達摩說:“慧不是定,怎麽知道呢?不一不二,誰是定,誰是慧?”婆蘭提聽了,疑心渙然冰釋。達摩又來到第四處戒行宗的寺廟,問:“什麽叫戒?什麽叫行?這戒行是一還是二?”僧眾中有一個賢人迴答:“一二二一,都是那因緣所生,依法教行事,內心不染,就叫戒行。”
達摩說:“你說依法教行事,就是有染。一二都破了,還說什麽依法教。你這兩種說法矛盾,不能訴諸行動。內外都不明確,如何叫做戒?”對方說:“我有內我外我,完全知彼知己。得到了通達,就是戒行。如果說矛盾,就是全是全非。說到清淨,就是戒,就是行。”
初祖菩提達摩大師,南印度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種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來奉上西天第二十七祖師般若多羅到此國來,受到國王供養。般若多羅知道菩提多羅前世因緣,便叫他同兩個哥哥辨析其父親施舍的寶珠,以試探他,讓他闡發心性的精髓。然後對他說:“你對於各種法道,已經博通。
達摩就是博通的意思,你應該叫達摩。”於是他改號叫菩提達摩。他問師父:“我得了佛法以後,該往哪一國去作佛事呢?聽您的指示。”師父說:“你雖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遠遊,暫時住在印度。等我寂滅六十七年以後,你就到震旦(即中國)去。
廣傳佛教妙法,接上這裏的根。切莫急著去,那會讓教派在震旦衰微的。”達摩又問:“東方有能夠承接佛法的大器嗎?千年以後,教派會有什麽災難嗎?”師父說:“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獲得佛法智慧的人不計其數。我寂滅六十多年以後,那個國家會發生一場災難。水中的花布,自己好好鋪降。
你去了那裏,不要在南方居住。那裏隻崇尚功業作為,看不見佛家道理。你就是到了南方,也不要久留。聽我的偈語:‘跋山涉水又逢羊,獨自急急暗渡江。可愛東土雙象馬,二珠嫩桂久昌昌。”達摩又問:“這以後,又有什麽事?”師父說:“此後一百五十年,會發生一場小災難。聽我的讖語:心中雖吉外頭兇,川下僧房名不中。為遇獨龍生武子,忽逢小鼠寂無窮。”
達摩又問:“這以後又怎麽樣?”師父說:“二百二十年以後,會見到林子裏有一個人證得了道果。聽我的讖語:震旦雖廣別無路,要借兒孫腳下行。金雞解禦一粒粟,供養十方羅漢僧。”般若多羅又把各段偈頌演說了一遍,內容都是預言佛教的發展,教派的興衰(詳見《寶林傳》和《聖胄集》)。達摩恭承教義,在師父身邊服役將近四十年,從來沒有懈怠。
當時有兩位佛教大師,一位叫佛大先、一位叫佛大勝多。二人本同達摩一塊兒學習佛陀跋陀小乘禪觀。佛大先遇上般若多羅尊者後,舍小乘而修大乘,和尊者共同化導人民,當時號稱“二甘露門”。而佛大勝多卻把他的徒眾又分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各宗囿於己見,自圖發展,支係茂密,弟子眾多。
達摩歎道:“一位老師已經陷入不同的佛教支派了,何況還要枝葉茂盛地分為六宗?我要是不除掉這多餘的派係,他們就會永遠被邪見所糾纏。”說罷,小施法力,來到有相宗的寺廟,問:“一切法為什麽都叫做實相?”僧眾中有一位叫薩婆羅的尊長迴答:“各種相互不交錯,就叫實相。”達摩說:“如果各種相互不交錯就叫實相,該怎麽定呢?”對方說:“各種相其實沒有定。如果有定,怎麽叫做實呢?”
達摩說:“各種相不定,便叫實相。你今天說不定,是怎麽得來的呢?”對方說:“我說不定,不是說各種相;如果說各種相,意思也是這樣。”達摩說:“你說不定應該是實相,定其實就是不定,也就不是實相了”對方說:“定既然是不定,就不是實相。如同知道我不是我,不定也就是不變。”達摩說:“你說不變,怎麽叫實相?已經變了遷流了,意義也還是這樣。”對方說:“不變就應當在,在就是不在。所以變了實相,以定它的意義。”達摩說:“實相是不變的,變了就不是實相。就有無來看,什麽叫實相?”
薩婆羅心裏明白聖師理解深遠,便用手指著虛空說:“這是世間的有相,也能看作虛空。就我這身體看,能像這樣嗎?”達摩說:“若是理解實相,就會看見無相。若是理解無相,也就理解萬物都是假有。而對萬物的認識,又不失其假有的形體,對無相的認識,不妨礙有相的感受。如果能這樣理解就叫做實相。”僧眾們所了,豁然開朗,欽佩地向他行禮,十分信服他。
達摩一下子從這裏消失了,又來到無相宗的寺廟,問:“你們說無相,怎麽證明它?”僧眾中有一個叫波羅提的迴答:“我辨明無相,就是心裏不顯現對象的形象。”達摩說:“你心裏不顯現,如何知道它?”對方說:“我辨明無相,就是心裏對對象不加取舍。如對著陽光,也就當沒有對著。”達摩說:“對於各種有無現象,心裏不加取舍。又,對著光明當沒有對著,光明也就沒有。”
對方說:“在禪定狀態中,尚且沒有什麽感悟,何況還想知道無相呢!”達摩說:“相是什麽都不知道,還說什麽有無?感悟都沒有,怎麽能叫禪定?”對方說:“我說不證,是證無所證。不是禪定,我就說是禪定。”達摩說:“不是禪定,怎麽又叫禪定?你說不證,這不是證什麽是證?”波羅提聽了達摩祖師的辨析,悟到了本心,拜謝達摩祖師,懺悔以前的錯誤。達摩預言道:“你不久將證得道果。這個國家有魔鬼,不久就會被你降服的。”
說完,忽然就不見了,又來到定慧宗的寺廟,問:“你們所學的定慧,是一還是二?”僧眾中有個叫婆蘭陀的人迴答:“我們這個定慧,不是一也不是二。”達摩說:“既然不是一也不是二,為什麽叫定慧”對方說:“既在定中又是非定。既在慧中,又是非慧。一就是非一,二也是不二。”達摩說:“當一不一,當二不二。這不是定慧,怎麽說是定慧?”對方說:“不一不二,定慧知道。
非定非慧,定慧也知道。”達摩說:“慧不是定,怎麽知道呢?不一不二,誰是定,誰是慧?”婆蘭提聽了,疑心渙然冰釋。達摩又來到第四處戒行宗的寺廟,問:“什麽叫戒?什麽叫行?這戒行是一還是二?”僧眾中有一個賢人迴答:“一二二一,都是那因緣所生,依法教行事,內心不染,就叫戒行。”
達摩說:“你說依法教行事,就是有染。一二都破了,還說什麽依法教。你這兩種說法矛盾,不能訴諸行動。內外都不明確,如何叫做戒?”對方說:“我有內我外我,完全知彼知己。得到了通達,就是戒行。如果說矛盾,就是全是全非。說到清淨,就是戒,就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