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拿著男兒的頭前去進見楚王,楚王非常欣喜。俠客說:“這就是勇士的頭,應當在熱水鍋中燒煮它。”楚王依照俠客的話,燒煮頭顱,三天三夜竟煮不爛。
頭忽然跳出熱水鍋中,瞪大眼睛非常憤怒的樣子。俠客說:“這男兒的頭煮不爛,希望楚王親自前去靠近察看它,這樣頭必然會爛的。”楚王隨即靠近那頭。
俠客用雄劍砍楚王,楚王的頭隨著落在熱水鍋中;俠客也自己砍掉自己的頭,頭也落入熱水鍋中。三個頭顱全都爛在一起,不能分開識別,人們就把那鍋肉分成三份埋葬了,所以通稱為“三王墓”,在現在的汝南北宜春縣境內。
西漢劉向《列士傳》與《孝子傳》兩傳記載,內容一致,由幹將莫邪鑄劍——幹將隱匿雄劍——晉君怒殺幹將——赤比欲為父報仇——客助赤比殺王五部分情節組成。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中記載的幹將莫邪的傳說情節較《列士傳》豐富。其中鑄劍部分,增加了“莫邪斷發剪爪投爐”的情節。
同時,補充交代了鑄劍所用原材料鐵器的出處,使鑄劍情節更為詳瞻,獨立成章。複仇情節較早先版本更為生動,新增設了人物間的對話:眉間尺逃楚入山,道逢一客,客問曰:“子眉間尺乎?”答曰:“是也。”
“吾能為子報仇。”尺曰:“父無分寸之罪,枉被荼毒。君今惠念,何所用耶?”答曰:“須子之頭並子之劍。”尺乃與頭。客與王。王大賞之。即以鑊煮其頭七日七夜,不爛。客曰:“此頭不爛者,王即臨之。”王即看之,客於後以劍斬王頭入鑊中,二頭相齧,客恐尺不勝,自以劍擬頭入鑊中,三頭相咬,七日後一時俱爛,乃分葬汝南宜春縣並三塚。
此處不僅增添了眉間尺與山中行客之間的對話,而且增加了“二頭相齧”、“三頭相咬”的情節,使原本有些薄弱的煮頭情節更加引人入勝、變幻莫測,人物形象更加飽滿。這一情節使文本在最後收尾處達到高潮。《吳越春秋》對幹將莫邪故事的創作極大豐富了《列士傳》的內容,是一次成功的再演繹。
今本《吳越春秋》中將幹將莫邪故事分割成鑄劍、複仇兩個部分,鑄劍條列入《闔閭內傳》,屬正文,複仇條則收錄進佚文部分。《太平禦覽》卷三六四引《吳越春秋》與此相同,鑄劍條收在《兵部七十四·劍中》,複仇條收在《人事部五·頭下》。兩者在細節處的出入:鑄劍中明確提到幹將莫邪是為吳王闔閭鑄劍,而複仇中眉間尺的複仇對象卻是楚王。
晉代,是幹將莫邪傳說定型時期。幹寶《三王墓》、蕭廣濟《孝子傳》等關於幹將莫邪傳說的全部情節均已出現,同時鑄劍與複仇故事發生的國家與人物也趨於統一。
《搜神記》中的記載故事完整、內容豐富、語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突出。新增了楚王請相劍師相劍的情節,使幹將被殺的原因更加具說服力。眉間尺欲逃亡後,補充了其“入山行歌”和“哭泣”的情節,為客的出場提供理由,也符合眉間尺尚且年少的身份和父仇難報的心境。
在眉間尺獻頭和楚王煮頭中增加了其屍“立僵”與“頭踔出湯中,躓目大怒”的內容,顯示出眉間尺勇猛輕死、大義凜然和對楚王的仇恨,眉間尺這一形象在此版本中顯得鮮活、飽滿、生動。幹寶《搜神記》很好地表現出創作者的情感傾向,作品的反抗性、鬥爭性得到了充分的彰顯。這一版本可稱成熟。
與幹寶《搜神記》差不多時期的還有蕭廣濟的《孝子傳》,這也是一個以“複仇”為主題的故事。相較其它版本,新增了“楚王夫人抱柱生鐵”與“兩劍分離雌雄相憶”的情節,前者乃與“貘”與“蠪蚳”神話傳說相關,後者則受到陰陽觀念中“對立”與“融通”思想的影響。
晉代另一個與幹將莫邪傳說有關的故事是張華、雷煥發現寶劍。內容本身,也可作為複仇故事的後續。同時,張華、雷煥故事與“寶劍分離雌雄相憶”情節也有一定淵源關係。晉代,幹將莫邪鑄劍與複仇傳說中的情節已全部出現,此後的版本均是依次為底本的演變。
晉之後,特別是明清時期,隨著雜史雜傳作品的出現,幹將莫邪傳說逐漸從原有的故事背景中脫離,具有神仙道術意味,原本的現實性、反抗性被削弱。
馮夢龍《東周列國誌》采“鑄劍”傳說,兼采《晉書·張華傳》中張華、雷煥之事成文,無眉間尺複仇一事。增加了幹將乘寶劍飛去的情節:
其後吳王知幹將匿劍,使人往取,如不得劍,即當殺之。幹將取劍出觀,其劍自匣中躍出,化為青龍,幹將乘之,升天而去,疑已作劍仙矣。使者還報,吳王歎息,自此益寶莫邪。
莫邪以人殉劍投爐而死,幹將乘劍飛去,則複仇情節完全沒有存在的空間,原本鑄劍與複仇故事中的嚴肅意義和反抗性、鬥爭性消失殆盡。幹將莫邪傳說的曆史價值、現實色彩越來越弱,故事性、神異性則越來越強。
《說嶽全傳》記載的故事與幹將莫邪傳說一致,但鑄劍師的姓名卻是歐陽冶善,寶劍的名字叫“湛盧”,煮頭情節的結尾頭結成了蓮子,吃了可長生不老。作者錢彩為增強故事性、傳奇性,將原本屬於幹將莫邪的傳說移入文本,增加了《說嶽全傳》中劍的神秘色彩,增添了史傳小說的魅力,結尾處的改編帶有濃厚的道術色彩。幹將莫邪傳說從原有的曆史背景中脫離。
先秦文獻對幹將莫邪歸屬均指向吳國。後世的鑄劍和複仇傳說有晉王、楚王、韓王、吳王等多種異說,紛繁的異說主要出現在“複仇”故事。應該說以“鑄劍、複仇”為主要內容的幹將莫邪傳說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位於東南部的吳、越、楚三國戰亂的社會現實,是“鑄劍、弑君”曆史的文學性表達。
頭忽然跳出熱水鍋中,瞪大眼睛非常憤怒的樣子。俠客說:“這男兒的頭煮不爛,希望楚王親自前去靠近察看它,這樣頭必然會爛的。”楚王隨即靠近那頭。
俠客用雄劍砍楚王,楚王的頭隨著落在熱水鍋中;俠客也自己砍掉自己的頭,頭也落入熱水鍋中。三個頭顱全都爛在一起,不能分開識別,人們就把那鍋肉分成三份埋葬了,所以通稱為“三王墓”,在現在的汝南北宜春縣境內。
西漢劉向《列士傳》與《孝子傳》兩傳記載,內容一致,由幹將莫邪鑄劍——幹將隱匿雄劍——晉君怒殺幹將——赤比欲為父報仇——客助赤比殺王五部分情節組成。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中記載的幹將莫邪的傳說情節較《列士傳》豐富。其中鑄劍部分,增加了“莫邪斷發剪爪投爐”的情節。
同時,補充交代了鑄劍所用原材料鐵器的出處,使鑄劍情節更為詳瞻,獨立成章。複仇情節較早先版本更為生動,新增設了人物間的對話:眉間尺逃楚入山,道逢一客,客問曰:“子眉間尺乎?”答曰:“是也。”
“吾能為子報仇。”尺曰:“父無分寸之罪,枉被荼毒。君今惠念,何所用耶?”答曰:“須子之頭並子之劍。”尺乃與頭。客與王。王大賞之。即以鑊煮其頭七日七夜,不爛。客曰:“此頭不爛者,王即臨之。”王即看之,客於後以劍斬王頭入鑊中,二頭相齧,客恐尺不勝,自以劍擬頭入鑊中,三頭相咬,七日後一時俱爛,乃分葬汝南宜春縣並三塚。
此處不僅增添了眉間尺與山中行客之間的對話,而且增加了“二頭相齧”、“三頭相咬”的情節,使原本有些薄弱的煮頭情節更加引人入勝、變幻莫測,人物形象更加飽滿。這一情節使文本在最後收尾處達到高潮。《吳越春秋》對幹將莫邪故事的創作極大豐富了《列士傳》的內容,是一次成功的再演繹。
今本《吳越春秋》中將幹將莫邪故事分割成鑄劍、複仇兩個部分,鑄劍條列入《闔閭內傳》,屬正文,複仇條則收錄進佚文部分。《太平禦覽》卷三六四引《吳越春秋》與此相同,鑄劍條收在《兵部七十四·劍中》,複仇條收在《人事部五·頭下》。兩者在細節處的出入:鑄劍中明確提到幹將莫邪是為吳王闔閭鑄劍,而複仇中眉間尺的複仇對象卻是楚王。
晉代,是幹將莫邪傳說定型時期。幹寶《三王墓》、蕭廣濟《孝子傳》等關於幹將莫邪傳說的全部情節均已出現,同時鑄劍與複仇故事發生的國家與人物也趨於統一。
《搜神記》中的記載故事完整、內容豐富、語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突出。新增了楚王請相劍師相劍的情節,使幹將被殺的原因更加具說服力。眉間尺欲逃亡後,補充了其“入山行歌”和“哭泣”的情節,為客的出場提供理由,也符合眉間尺尚且年少的身份和父仇難報的心境。
在眉間尺獻頭和楚王煮頭中增加了其屍“立僵”與“頭踔出湯中,躓目大怒”的內容,顯示出眉間尺勇猛輕死、大義凜然和對楚王的仇恨,眉間尺這一形象在此版本中顯得鮮活、飽滿、生動。幹寶《搜神記》很好地表現出創作者的情感傾向,作品的反抗性、鬥爭性得到了充分的彰顯。這一版本可稱成熟。
與幹寶《搜神記》差不多時期的還有蕭廣濟的《孝子傳》,這也是一個以“複仇”為主題的故事。相較其它版本,新增了“楚王夫人抱柱生鐵”與“兩劍分離雌雄相憶”的情節,前者乃與“貘”與“蠪蚳”神話傳說相關,後者則受到陰陽觀念中“對立”與“融通”思想的影響。
晉代另一個與幹將莫邪傳說有關的故事是張華、雷煥發現寶劍。內容本身,也可作為複仇故事的後續。同時,張華、雷煥故事與“寶劍分離雌雄相憶”情節也有一定淵源關係。晉代,幹將莫邪鑄劍與複仇傳說中的情節已全部出現,此後的版本均是依次為底本的演變。
晉之後,特別是明清時期,隨著雜史雜傳作品的出現,幹將莫邪傳說逐漸從原有的故事背景中脫離,具有神仙道術意味,原本的現實性、反抗性被削弱。
馮夢龍《東周列國誌》采“鑄劍”傳說,兼采《晉書·張華傳》中張華、雷煥之事成文,無眉間尺複仇一事。增加了幹將乘寶劍飛去的情節:
其後吳王知幹將匿劍,使人往取,如不得劍,即當殺之。幹將取劍出觀,其劍自匣中躍出,化為青龍,幹將乘之,升天而去,疑已作劍仙矣。使者還報,吳王歎息,自此益寶莫邪。
莫邪以人殉劍投爐而死,幹將乘劍飛去,則複仇情節完全沒有存在的空間,原本鑄劍與複仇故事中的嚴肅意義和反抗性、鬥爭性消失殆盡。幹將莫邪傳說的曆史價值、現實色彩越來越弱,故事性、神異性則越來越強。
《說嶽全傳》記載的故事與幹將莫邪傳說一致,但鑄劍師的姓名卻是歐陽冶善,寶劍的名字叫“湛盧”,煮頭情節的結尾頭結成了蓮子,吃了可長生不老。作者錢彩為增強故事性、傳奇性,將原本屬於幹將莫邪的傳說移入文本,增加了《說嶽全傳》中劍的神秘色彩,增添了史傳小說的魅力,結尾處的改編帶有濃厚的道術色彩。幹將莫邪傳說從原有的曆史背景中脫離。
先秦文獻對幹將莫邪歸屬均指向吳國。後世的鑄劍和複仇傳說有晉王、楚王、韓王、吳王等多種異說,紛繁的異說主要出現在“複仇”故事。應該說以“鑄劍、複仇”為主要內容的幹將莫邪傳說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位於東南部的吳、越、楚三國戰亂的社會現實,是“鑄劍、弑君”曆史的文學性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