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有人懷念,有人糾結,有人不懷好意,有人敵視,有人猜測朱子龍到底有沒有出事,等等等等,各種情況錯縱交雜在一起的時候。


    大明京城最近一個月來,卻是有諸多個流聞在流傳,據說是從宮裏和群臣中傳出來的。


    其中,一條最為盛行,和受人爭議關注。


    這條傳言是,皇帝一年不醒,恐仙遊不知歸期。此仍吉兆,然國不可一日無君,更何況是一年無君。於是,百官中有意,以大明江山為重,立請一位監國出來主持大局。


    等皇帝醒來,監國自然撤消。


    監國,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政治製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時,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宮廷處理國事。也指君主未能親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大明盡管有內閣處理國事,大體上皇帝那怕不在也沒太大關係,就像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一樣。


    但是,內閣畢竟在家天下的大環境下,名不正,言不順,皇帝和管事的是必須要有的。


    這一點,支持的勢力會有不少。


    比如說,東廠和錦衣衛,太監集團,皇親國戚爵貴集力,心向帝王的軍隊,支持皇權的讀書人和百姓等等。更有朱家軍力挺皇室!


    所以,當年張局正那麽吊炸天,也不可能廢帝自立,就是這麽個原因之一在其中。


    僅然如此,暫時選出一位監國,就是必須的了。


    一般來說,曆朝曆代,監國人選大多都會是太子。


    國語晉語一:“君行,太子居,以監國也君行,太子從,以撫軍也。”


    史記晉世家:“太子,奉塚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視君膳者也,故曰塚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國,古之製也。”


    舊唐書高宗紀下:“庚申,上以服餌,令皇太子監國。”


    然而,現在的情況太特殊了。太子才一年,還在吃奶呢,他怎麽可能做的了一個國家的主?


    讓一個嬰兒當監國也是在開超級玩笑,再怎麽開明的支持者,恐怕都不會認為一個吃奶的嬰兒,能管理的了國家。


    於是,現在的情況就有些詭異了。


    太子過於年幼,無法直接監國。勉強監國也得有人幫忙才行!


    那麽由誰來幫忙,太子進行監國呢?


    這才是百官和百姓們,爭議和關心的一個地方。


    早早在內閣裏讓朱子龍拉攏的人,以及投靠過來的一些官員,以及朱家軍大部分人特別是暫時的當家人林雙兒,自然是力挺其中一個提議,那就是,太子監國,然後由皇後垂簾聽政。


    垂簾聽政:太後或皇後臨朝聽政,殿上用簾子遮隔。聽:治理。指太後臨朝管理國家政事。始於漢朝,當年劉綁死後,漢惠帝不理政事,呂後臨朝。


    “垂簾聽政”的製度,在我國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舊戰國時期。戰國時期國君去世後,如果繼位國君年紀幼可以由國君的母親輔政。


    但是根據宮廷的規定,官員不得直接觀看和接觸太後,所以輔政的太後一般坐在國君理政廳堂側麵的房間裏,在房間和廳堂之間掛一簾子,聽官員們與國君談論政務。


    於是,這種由母親幫助國君,或未來國君輔政的製度,就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垂簾聽政”。


    中國的曆史上,這種事件出現過多次,並不是清朝才有的傳統。


    中國最早垂簾聽政的是戰國時期秦國昭王的母親宣太後。公元前306年,十七歲的秦昭王繼位,其母宣太後以兒子年幼為名,開始了長達41年的攝政生涯,並由此揭開了後宮參政的先河。


    宣太後在這40多年中,始終是秦國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形成了秦國上下隻知“有太後、穰侯、高陵、華陽、涇陽,不聞其有王”的局麵。


    又如:漢惠帝不理政事,呂後臨朝。漢殤帝出生不過百日就繼漢和帝為帝,皇後鄧氏以皇太後臨朝。


    再如:南北朝時期北魏馮太後,也曾經臨朝稱製。


    還有:唐朝武則天以太後臨朝甚至廢唐建周,自己做了皇帝。


    就連宋代,也有多位皇太後曾臨朝的稱製。


    之所以,清朝時期的垂簾聽政,最為讓我們中國老百姓,耳熟心記,就在於一個人。


    沒錯,他就是慈喜太後。


    清代末年,垂簾聽政製度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形成為一套嚴密、係統、完善的政治體製。慈禧太後的垂簾聽政,在曆史上最為著名,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女主執政,在當時的政治舞台上也導演了驚心動魄的一幕。


    當然,更讓中國人鉻記於心的,就是這位讓後人唾罵萬年的太後,的賣國名言和賣國行為。


    她的四句名言是:


    一“保大清不保中國”,二寧予友邦,不贈家奴,三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四“清非中國,辮子不能去,辮子去中國不亡則大清亡。”!


    當然,現在明朝沒有滅亡,自然除了朱子龍以外的人,都不知道有這麽一個女人。


    但是,就算是向上看,以前的朝代。


    但凡後宮主政的事情發生,似乎國本都不太牢固。


    如,呂後垂簾的漢朝,她用竹簽刺殺了韓信。而且還想讓皇帝成為傀儡,最後漢朝內政大亂,若不是後來出了名君權,當國本已亂。


    再如,武則天,更是直接改朝換代了。


    所以,當這個流言傳出來時。很快,那怕有黃立極等人支持皇後,也有許多大明的官員表示了反對的態度,特別是那些言官們。


    再加上,明朝成立時,朱元璋曾立過祖製,後宮不得幹政。


    因而,張皇後想出來幫兒子一起監國,這個打算,真想要實現,恐怕很難。沒看到,現在朝中都為此事,吵番了天嗎?


    現在的情況是,原內閣中一半的成員反對這件事。


    原本中立的盧象升等人,似乎最後也站在了反對的那一邊。光依靠黃立極等支持的人,是不太夠的。


    到最後,文武百官在朝會上爭吵後的結果是。


    太子監國是正確的,是必須的。但是這個幫忙太子監國的人,則不能是皇後,要另外選。同時這個人還不能完全淩駕於內閣之上,要與內閣相相成才行。


    也就是說,太子監國是肯定的,但這個攝政王的人選就值得商量商量了。


    攝政王prnrn,代替或代表出國的、年幼的、生病的或神誌不清的及不具備執政能力的君主行使國家領導權的人。


    通常由君主的親族或戚族擔任,一般情況下攝政王,隻是當攝政的是皇族親王時的一種稱唿。


    當然,也有另外的時候,而且,也不是清朝才有的傳統。


    這是一個中國和外國,都有的傳統。


    如:西藏西藏實行的攝政製度開始於1751年,至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一共出現了12位攝政王!


    又如:古琉球國自1372年向中國朝貢以來,每逢王位更替之時,中國必遣使冊封。在先王薨去、嗣君尚未接受冊封時以世子身份監國,相當於攝政王。此外,攝政也是古琉球的一種官職。


    在古代日本,攝政是未成年天皇的執政之臣,天皇成年後稱關白。


    中國曆史上,如中國西周時期周公攝政,漢朝時王莽攝政,都是大大有名的真人真事。


    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有皇帝分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四海真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四海真龍並收藏我有皇帝分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