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士紳大戶皆如此,登萊治下何瞅天旱?”孫元化感歎了一下,然,從他的表情可以看出。
他並不願意過於得罪本地的地主和文人們,顯然他以後的成績不會太理想。
然,山東是朱子龍以後當大後方用的,不能有失。
為此,地主們不聽話,他決定讓合作的商人們多少出點血。
於是,各種請貼就從侯府裏發到許多山東商人的手中。
現在登州和煙台的這些商戶,眼珠子都盯著朱子龍吃飯呢。在他們的努力下,朱子龍的美洲貨品,已經賣到了周邊幾個省,遠的都買到廣東、陝西、四川這些地方了。可見這些商人的能力強大!
所以,對於朱子龍的請貼,他們不敢不來。
據一些學者估計,明末人口約一億五到兩億上下,就算二十分之一或十分之一的人口是有錢人,明末的有錢人也能多達兩千萬左右。
朱子龍的商品,基本上主銷有錢人的市場,這個市場前景,目前仍然還是很廣大的。
在朱府裏,一眾商人們等了有半個時辰,朱子龍才姍姍來遲。
見到朱子龍到來,許多人都行禮,一些沒功名在身的商人,還得跪下行禮。
“各位地方賢達,今日……”朱子龍開始演講。
大概意思就是,我代表朝廷牧守一方,現在出現了旱災,大家都是本地人,為了本地百姓的好,請大家來了,都意思一下。官府在撥一點錢糧出來,共度難關。
否則,潛台詞是,本侯難做官呀,這官難做了,美洲貨也就難做了,是不是?
“地方有難,張某義不容辭,認捐糧食五百擔,銀三千兩。”很快,朱子龍事先安排好的商人托說話了。
“吾願隨張叔尾驥,認捐糧食五百擔,銀三千兩。”商人托二號,也是急急跟進。
其它商人見狀,這都有了出頭鳥了,紛紛跟著就按照這個標準來捐。不一會的工夫,隻要跟朱子龍的商號有生意來往的,都在這個數字的基礎上,往下稍微調整一些。
很顯然,朱子龍的號召起作用了。
幾百位合作的商人每個人損這麽一筆,算下來。隻少是糧食幾十萬石,銀兩近百萬。
糧食一擔基本就是一石重左右了,根據《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給的這個明朝的一石米約重153.5斤。這個斤不是現在500克的斤,而是明代594.6克的一斤。
也就是一擔約為200斤糧食了,幾十萬石糧食,就是幾千萬公斤糧食,再加上近百萬兩的銀子,絕對可以再從外地購買到這麽多的糧食。
所以,朱子龍這一次私下,歸屬自己的個人勸捐,基本上是一下子白白免費得到了近5000萬斤糧食到手。
一侯之力,競然比一省所有地主捐給孫元化的糧食還多nnn倍,而且不歸官府處置。可自行處置!
真是nb!
當然,這些捐的商人們也是無法,都是有原因的,畢竟不捐以後可能就不能從朱子龍這裏拿現代貨了。再說了,他們的糧食也不可能立刻運來,是分批的。等於是合同綁定一樣的走,看雙方合作長久和時間定!
隻要大家合作的長久,他們隻當這是給朱子龍的部分迴扣了!
有些人根本沒想過朱子龍會拿出糧食給難民們用,他們以為朱子龍隻是為了練精兵,找個理由來合法貪汙一把的。
隻是,他們以後肯定會大吃一驚,因為朱子龍確實是真心要救災的。
將眾位合作的商人送走,隻等他們日後將糧食和銀子分批送來,朱子龍迴到了房間裏,準備附體去皇宮,處理國事。
最近他附體皇帝分身的次數比以前少了些,主要是因為本體這邊事太多,浪費了不少精力。
不過,對於皇帝不太管事,他卻並不擔心什麽。
因為明朝是個很特殊的時代,皇帝太能幹,其實也並不是什麽好事。
為什麽這麽說呢?
舉個例子吧,大明朝最懶的皇帝應該是萬曆帝了。
他30年不上朝,真是曆史上絕無僅有的風景。如果你知道這件事是在:皇權與文官製度發生了劇烈衝突,皇權受到壓製的情況下發生的,不上朝是萬曆帝的消極對抗。你會有何感想呢?
皇權受到壓製,怎麽可能?不是說明朝很黑很****的嗎?是啊,已經****到皇權都受到了壓製了!不可思議嗎?確實。
皇權受壓製時,萬曆帝沒有因為大臣與他作對而殺過一人。不上朝也並不是不辦公,萬曆年間的很多大事小情,都是萬曆帝處理的。大的如萬曆三大征(全勝),特別是明朝的援朝逐倭戰爭,一直是在萬曆關心和支持下進行的。
小的如利瑪竇進京傳教,建立教堂等,都是在萬曆過問下,得以順利進行的。東西方文明得以交流,萬曆皇帝在後麵,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明朝的皇權是有限的,內閣是很成熟的。
很多國家大事都是內閣處理了。內閣的老大稱為首輔,類似與現在的總理或者首相。這些內閣成員大都是學時淵博,德高望重,聰明絕頂之人(有時也會有些混蛋)。這些人的努力,成了大明皇帝懶散的資本。這就是明朝的部分皇帝不勤政,機構卻能一直正常運行的原因。
順便說一句:林則徐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實是個笑話。因為除清朝外,中國曆朝都是開放的,真正的第一人哪能跑到清朝去呢?林則徐不過是清朝看世界的第一人罷了。
明朝的皇帝不太管事,隻管大方向,結果國家一樣照常運轉。
清朝的皇帝事事要管,結果呢?
給外國軍隊打的細裏花拉,賠地賠錢幾億白銀不止,嗬,嗬嗬,嗬嗬嗬!
清朝的文武百官,自稱奴才,口稱主子,開口閉口皇上聖明。沒人敢和清朝的皇上爭高下了,皇上能不聖明?大清隻要奴才,不要才幹。所以,近代中國就玩完了!
明朝隻是壞在一部分人身上,但總體是不錯的。隻要朱子龍拉對了大方向,進入君主皇權的立憲,半資本主義國家,是早晚的事情。
朱子龍所做的大方向,就是防止這中間有外來勢力打破明朝變製之前的天災時期,以及清除貪官汙吏。
當然了,除了大方向外,還有細節問題。
如何引導一些明朝不錯的人,走上自己想讓他們走的道路。這個題目很大,朱子龍暫時根本就想不清楚,隻能慢慢的摸索,慢慢的引導。
深夜的皇宮裏。
朱子龍打開一份奏折,當場就讓開頭驚呆了。
原來,這份奏折是袁崇煥上書的,他在裏麵提出了,希望朱子龍讓他當邊關的一把手,然後以他的能力,再加上全盤的計劃,可“五年複遼”!
我了個去?
朱子龍心想:老子打壓了你一年多,你還是給我吹“五年複遼”?
當下,朱子龍的皇帝分身白眼直冒,直接把袁崇煥上書的的奏折扔垃圾筒裏去了。
“五年複遼”,誰信誰傻比,別tm的逗我玩了!
哥做為穿越者,都沒把握,你算哪門子裝比貨?
-(未完待續。)
他並不願意過於得罪本地的地主和文人們,顯然他以後的成績不會太理想。
然,山東是朱子龍以後當大後方用的,不能有失。
為此,地主們不聽話,他決定讓合作的商人們多少出點血。
於是,各種請貼就從侯府裏發到許多山東商人的手中。
現在登州和煙台的這些商戶,眼珠子都盯著朱子龍吃飯呢。在他們的努力下,朱子龍的美洲貨品,已經賣到了周邊幾個省,遠的都買到廣東、陝西、四川這些地方了。可見這些商人的能力強大!
所以,對於朱子龍的請貼,他們不敢不來。
據一些學者估計,明末人口約一億五到兩億上下,就算二十分之一或十分之一的人口是有錢人,明末的有錢人也能多達兩千萬左右。
朱子龍的商品,基本上主銷有錢人的市場,這個市場前景,目前仍然還是很廣大的。
在朱府裏,一眾商人們等了有半個時辰,朱子龍才姍姍來遲。
見到朱子龍到來,許多人都行禮,一些沒功名在身的商人,還得跪下行禮。
“各位地方賢達,今日……”朱子龍開始演講。
大概意思就是,我代表朝廷牧守一方,現在出現了旱災,大家都是本地人,為了本地百姓的好,請大家來了,都意思一下。官府在撥一點錢糧出來,共度難關。
否則,潛台詞是,本侯難做官呀,這官難做了,美洲貨也就難做了,是不是?
“地方有難,張某義不容辭,認捐糧食五百擔,銀三千兩。”很快,朱子龍事先安排好的商人托說話了。
“吾願隨張叔尾驥,認捐糧食五百擔,銀三千兩。”商人托二號,也是急急跟進。
其它商人見狀,這都有了出頭鳥了,紛紛跟著就按照這個標準來捐。不一會的工夫,隻要跟朱子龍的商號有生意來往的,都在這個數字的基礎上,往下稍微調整一些。
很顯然,朱子龍的號召起作用了。
幾百位合作的商人每個人損這麽一筆,算下來。隻少是糧食幾十萬石,銀兩近百萬。
糧食一擔基本就是一石重左右了,根據《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給的這個明朝的一石米約重153.5斤。這個斤不是現在500克的斤,而是明代594.6克的一斤。
也就是一擔約為200斤糧食了,幾十萬石糧食,就是幾千萬公斤糧食,再加上近百萬兩的銀子,絕對可以再從外地購買到這麽多的糧食。
所以,朱子龍這一次私下,歸屬自己的個人勸捐,基本上是一下子白白免費得到了近5000萬斤糧食到手。
一侯之力,競然比一省所有地主捐給孫元化的糧食還多nnn倍,而且不歸官府處置。可自行處置!
真是nb!
當然,這些捐的商人們也是無法,都是有原因的,畢竟不捐以後可能就不能從朱子龍這裏拿現代貨了。再說了,他們的糧食也不可能立刻運來,是分批的。等於是合同綁定一樣的走,看雙方合作長久和時間定!
隻要大家合作的長久,他們隻當這是給朱子龍的部分迴扣了!
有些人根本沒想過朱子龍會拿出糧食給難民們用,他們以為朱子龍隻是為了練精兵,找個理由來合法貪汙一把的。
隻是,他們以後肯定會大吃一驚,因為朱子龍確實是真心要救災的。
將眾位合作的商人送走,隻等他們日後將糧食和銀子分批送來,朱子龍迴到了房間裏,準備附體去皇宮,處理國事。
最近他附體皇帝分身的次數比以前少了些,主要是因為本體這邊事太多,浪費了不少精力。
不過,對於皇帝不太管事,他卻並不擔心什麽。
因為明朝是個很特殊的時代,皇帝太能幹,其實也並不是什麽好事。
為什麽這麽說呢?
舉個例子吧,大明朝最懶的皇帝應該是萬曆帝了。
他30年不上朝,真是曆史上絕無僅有的風景。如果你知道這件事是在:皇權與文官製度發生了劇烈衝突,皇權受到壓製的情況下發生的,不上朝是萬曆帝的消極對抗。你會有何感想呢?
皇權受到壓製,怎麽可能?不是說明朝很黑很****的嗎?是啊,已經****到皇權都受到了壓製了!不可思議嗎?確實。
皇權受壓製時,萬曆帝沒有因為大臣與他作對而殺過一人。不上朝也並不是不辦公,萬曆年間的很多大事小情,都是萬曆帝處理的。大的如萬曆三大征(全勝),特別是明朝的援朝逐倭戰爭,一直是在萬曆關心和支持下進行的。
小的如利瑪竇進京傳教,建立教堂等,都是在萬曆過問下,得以順利進行的。東西方文明得以交流,萬曆皇帝在後麵,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明朝的皇權是有限的,內閣是很成熟的。
很多國家大事都是內閣處理了。內閣的老大稱為首輔,類似與現在的總理或者首相。這些內閣成員大都是學時淵博,德高望重,聰明絕頂之人(有時也會有些混蛋)。這些人的努力,成了大明皇帝懶散的資本。這就是明朝的部分皇帝不勤政,機構卻能一直正常運行的原因。
順便說一句:林則徐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實是個笑話。因為除清朝外,中國曆朝都是開放的,真正的第一人哪能跑到清朝去呢?林則徐不過是清朝看世界的第一人罷了。
明朝的皇帝不太管事,隻管大方向,結果國家一樣照常運轉。
清朝的皇帝事事要管,結果呢?
給外國軍隊打的細裏花拉,賠地賠錢幾億白銀不止,嗬,嗬嗬,嗬嗬嗬!
清朝的文武百官,自稱奴才,口稱主子,開口閉口皇上聖明。沒人敢和清朝的皇上爭高下了,皇上能不聖明?大清隻要奴才,不要才幹。所以,近代中國就玩完了!
明朝隻是壞在一部分人身上,但總體是不錯的。隻要朱子龍拉對了大方向,進入君主皇權的立憲,半資本主義國家,是早晚的事情。
朱子龍所做的大方向,就是防止這中間有外來勢力打破明朝變製之前的天災時期,以及清除貪官汙吏。
當然了,除了大方向外,還有細節問題。
如何引導一些明朝不錯的人,走上自己想讓他們走的道路。這個題目很大,朱子龍暫時根本就想不清楚,隻能慢慢的摸索,慢慢的引導。
深夜的皇宮裏。
朱子龍打開一份奏折,當場就讓開頭驚呆了。
原來,這份奏折是袁崇煥上書的,他在裏麵提出了,希望朱子龍讓他當邊關的一把手,然後以他的能力,再加上全盤的計劃,可“五年複遼”!
我了個去?
朱子龍心想:老子打壓了你一年多,你還是給我吹“五年複遼”?
當下,朱子龍的皇帝分身白眼直冒,直接把袁崇煥上書的的奏折扔垃圾筒裏去了。
“五年複遼”,誰信誰傻比,別tm的逗我玩了!
哥做為穿越者,都沒把握,你算哪門子裝比貨?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