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清河村的時候,村子裏好些人家正從村口的大樹下麵三三兩兩的往迴走。


    還有一些陌生人仍舊站在樹下沒有動,目光在人群中來來迴迴的打著轉,像是在尋找什麽人。


    看見喬氏,人群中的楊大嫂走了過來:“妹子,從城裏迴來的?”


    喬氏點頭笑道:“是啊,嫂子,你們這是幹什麽呢?”


    楊大嫂警惕的看了那些陌生人一眼,低聲說道:“這些人是從安陽山後麵的古潁縣過來的,聽說古潁縣的知縣,家中祖傳的寶貝幾個月前被賊人給盜走了,經過追查,發現這賊人最後是在咱們村子附近不見的,這不,人家就找來了,還說凡是提供線索的,都給十兩銀子的賞錢呢。”


    喬氏有些狐疑道:“他們看著不像是官府裏的人,連官服都沒穿。”


    楊大嫂也點頭:“誰說不是呢,不過還是小心點好,我瞧著這些人,個個都是一臉殺氣,不像是善茬。”


    喬氏低低的“嗯”了一聲,她拉了楊大嫂的胳膊:“大嫂,我聽說你們分家了?”


    楊大嫂的臉色立刻就高興了起來,不過還是搖了搖頭,又歎了口氣:“是分家了,雖然比以前更難了,不過我也心甘情願。”


    喬氏拉著她往自己家的方向走:“走,去我家坐一會,咱們說說話。”


    跟在後麵的曼舟往陌生人的方向瞥了一眼,想起了上次和顧硯初在山上采藥的時候,遇見的那個人。


    她微微蹙了眉頭,心中有些隱隱的不安。


    到家以後,周嬤嬤就急著去做飯,阿香在一旁幫著抱柴生火。


    楊大嫂看了阿香一眼,倒沒問什麽。


    喬氏領著她進了正屋,兩個人在炕上坐了下來。


    “我小叔一家子也不知是衝撞了什麽,前些日子在茅房裏出了好幾次怪事。就連我婆母在半夜,也聽見院子裏有奇怪的聲音。後來也不知道是怎了,非要鬧著要分家。”


    喬氏與端著的茶進來的曼舟對視了一眼,笑著說道:“分家對你們來說也算是件好事,畢竟楊老太太不是楊大哥的親娘。”


    楊大嫂臉上露出苦笑:“我公爹和婆母要跟著我小叔子一家過日子,所以隻分給了我們三袋糧食和兩畝地,誰讓我們家沒兒子呢。”


    “楊大叔也不管嗎?好歹楊大哥也是他的親兒子啊。”


    楊大嫂搖頭:“我公爹在家不做主,什麽都聽我婆母的。剛分家那天,他們就在院子中間砌了一道土牆,把我們兩家給隔開了。”


    見喬氏也跟著她歎氣,楊大嫂又道:“好在我的繡活還不錯,這些年從來沒有顯露過,春花和春妮也都和我學的差不多了,以後的生計應該不成問題。”


    兩個人又說了半天的話,喬氏要留楊大嫂吃飯,她連忙擺手說家裏還等著她迴去,說完就匆匆的走了。


    楊大嫂走了以後,周嬤嬤的晚飯也做好了,阿香捧著飯碗一邊吃一邊流眼淚,從她記事以來,頭一次能吃飽,還能吃的這麽好。


    晚上,周嬤嬤燒了整整一大鍋熱水,讓阿香趕緊把自己給拾掇幹淨。


    喬氏和曼舟要了兩身舊衣裳,又從箱子裏找了塊布,問阿香會不會裁衣裳。


    阿香激動的直點頭:“夫人,我會做衣裳的,隻是不會繡花。”


    喬氏就讓她先穿曼舟的舊衣裳,再找時間給自己做兩身尋常穿的,暫時和周嬤嬤睡一個屋子。


    今夜的清河村格外安靜,家家戶戶早早的就閂上了自家的大門。


    曼舟輕手輕腳的走到院門邊,側著耳朵仔細聽了一會,隱約能聽到門外有細碎的腳步聲,好像是往安陽山的方向去。


    她覺得心裏有些慌,迴想著那天死在他們麵前的那個男子。


    他到底是什麽人?顧硯初後來有沒有把那封信取走,信裏又寫了些什麽。


    樹梢上沒有葉子,枝頭一片空曠,銀白的月光鋪灑在地麵上,


    一地的清冷。


    喬氏的屋裏熄了蠟燭,周嬤嬤的屋子裏還有低低的說話聲。


    連著幾天,曼舟都沒有再出家門,每日不是在屋裏研究顧硯初給她的那本《千金藥方》,就是在喬氏繡掛屏的時候,跟著她一起練習刺繡。


    阿香勤快又能幹,讓周嬤嬤輕快了不少,一老一小每日收拾要搬家的東西,倒也不覺得累。


    一日三餐,每頓都能吃飽,她的臉上慢慢的也有了笑容,做起活來也更加賣力了。


    旁邊牛桂琴有好幾次偷偷爬上牆頭,想找曼舟說話,可都不見她的人影。


    她看到曼舟家的院子裏,又多了一個幹活的丫頭,年紀不大,傻頭傻腦的。


    牛桂琴和她打聽曼舟在不在家的時候,小丫頭隻是拿眼睛瞪著她,一句話都不肯說。


    直把她氣的撇著嘴,訕訕的從牆頭又爬了迴去。


    不知道什麽時候,村子裏的那群陌生人,仿佛憑空消失了一般,沒有絲毫蹤跡。


    清河村裏的百姓也開始慢慢的走動了起來。


    就在喬氏繡好鬆鶴圖掛屏的那日,曼舟也將《千金藥方》裏的所有內容都背了下來。


    這次喬氏在家裏教曼舟做衣裳和繡花,周嬤嬤帶著阿香一起進城。


    將喬氏繡的鬆鶴圖掛屏交到了花繡坊,周嬤嬤婉言拒絕了老板娘再領其他繡活的要求。


    她告訴老板娘,她們這些日子在家中收拾東西,等過些時候搬進城裏以後再說。


    兩個人又去了保和堂,對照著曼舟寫的單子,抓了些草藥。


    阿冬見周嬤嬤來了,趕忙喊了掌櫃的出來。


    王掌櫃告訴她,藥堂裏的膏方已經賣的差不多了,又托她給曼舟帶口信迴去。


    鄭老板的父親用了她做的治噎膈的膏方以後,情況有了一點點的好轉,已經能喝的下稀一些的白粥了。


    鄭老板還想請曼舟再多製一些,連著她老娘用的那個消渴的膏方一起,一共給了十兩銀子的定錢。


    周嬤嬤想了想,答應五日後會把膏方製好送過來。


    出了保和堂,周嬤嬤又從身上拿出了曼舟寫的另一張方子,尋了其他藥堂又抓了三大包的草藥。


    最後,兩個人去買了不少的菜肉,便坐了老馬頭的牛車早早的迴了村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朝朝漫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白兔公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白兔公子並收藏朝朝漫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