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念那時光!”項紫丹幽幽地說:“那時候,懷玉姐姐和易如妹妹都在,還有卡拉她們。


    三百多年前,法國醫生拉美特立寫了一本書叫作《人是機器》,書中說,“鍾表要走,就要開發條,人要活動,就要吃飯。發條用久了要磨損,人年老了就要衰老死亡。……人是一架巨大的極其精細的巧妙的鍾表。”這種在現在看來很荒唐的觀點,在當時也風行了一把。事實上,在拉美特利之前,笛卡爾便提出過類似的觀點。在17世紀,解剖學已經有所發展,機械製造業又處在興起階段,人們很容易從鍾表的精密構造聯想到人體解剖圖上的複雜有序。然而,當時的生物學並不發達,甚至還沒有足夠的成就來贏得世人的正眼相看。等到達爾文、法布爾等生物學先賢的成就真正為世人所廣泛接受,時間已經進入20世紀。這個時候“動物是機器”,“人是機器”這一類的言論已經基本淪為瘋子的白日夢話。


    古往今來,人類一直在思考生命是什麽。從最早的靈魂說到後來的機器說,再到現代生物學興起,引發關於蛋白質和遺傳物質的種種討論,生命到底是什麽,我們好像已經懂了,又好像一無所知。不過,顯而易見的是,人類對於生命的認識一直和科技的進步存在密切關聯。每一次科技的飛躍都必定提出一係列關於生命本質的深刻問題。


    今天,我們有了人工智能、轉基因工程,甚至有了換頭手術。在贏得驚歎和歡唿之餘,所有這些技術也無一例外地牽扯著文明世界最脆弱的神經,它們讓我們一次次陷入冥思苦想——機器人有沒有人權問題?轉基因工程是否破壞了生命密碼的深奧和諧?頭換了身體,身體換了頭,換完頭的人究竟是誰?所有這些問題的背後,都是人類對生命的困『惑』,甚至是人類對於生命和非生命界限的困『惑』,對於自我的困『惑』。


    21世紀繼續向前,生命又將麵臨前所未有的劇烈碰撞,這個碰撞叫作奇點。


    一年前,我寫了一篇關於聚變能作為能源的評論,標題為“聚變反應堆: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美好”。該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這從100多位讀者評論中可以得出。 因此,我被要求撰寫一份後續報告,繼續與讀者對話。首先提供一些個人背景資料,這會為剛剛進入這個領域的人帶來好處。我是一位實驗物理學家,在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做了25年的核聚變實驗研究。 我的研究興趣在與聚變能研究和開發有關的等離子體物理和中子生產領域。 現在我已經退休了,我已經開始更冷靜地看待整個聚變行業,我認為一個日常工作的商業核聚變反應堆會導致比解決問題更多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有必要消除一些圍繞著人工核聚變而來的誇張說法,這種誇張常常稱核聚變為“完美”的能源,並且經常被吹捧為世界能源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去年的文章表明,無休止地宣稱的核聚變完美(通常是“取之不盡,廉價,清潔,安全,無輻『射』”)已經被嚴酷的現實所擊破 - 聚變反應堆實際上和理想能源的情況恰恰相反。但是這個討論很大程度上隻涉及了設想中聚變反應堆的特點缺陷,聚變支持者繼續堅持將會在某一天會以某種方式解決。


    然而,現在我們正處於第一次可以研究現實世界中的原型聚變反應堆設施: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正在法國cadarache建設中。即使實際運行還有好幾年的時間,iter項目已經足夠先進,我們可以將其作為托卡馬克堆型的測試案例進行研究 - 這是最有前途的基於磁約束實現人工核聚變的方法。 2017年12月,國際熱核實驗堆項目管理局宣布,50%的建設任務已經完成。這個重要的裏程碑提供了相當大的信心,最終完成將是唯一在地球上安裝的可以與所謂的實用聚變反應堆類似的設備。(實際上已經拖延了好多好多)正如“紐約時報”所寫,這個設施“正在建造以測試一個長期以來的夢想:可控核聚變,發生在太陽和**中的聚變反應,可以被控製用來發電。”


    等離子體物理學家認為iter是第一個可能展示“燃燒等離子體”的磁約束裝置,其中通過聚變反應中產生的a粒子加熱是維持等離子體溫度的主要手段。 該條件要求聚變功率至少是施加於等離子體的外部加熱功率的五倍。 雖然這種聚變功率實際上不會轉化為電力,但iter項目被吹捧為沿著實用聚變發電廠道路邁出的關鍵一步。


    她想起了在情侶堡壘的那些日子,心中戚然。其實那時候,是舒雲鵬把她們晾在情侶堡壘的日子,心有艾怨,日子過得並不開心。但比之現在,那就象天堂一樣了。


    2045——這是一個不太遙遠的未來,但是任何一個對科技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不敢對2045年妄下結論。從17世紀到現在,科技發展一直在提速。17世紀的科技進步就已經超過了在此之前所有年代的總和。而量子物理、集成電路、基因技術、納米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等驚為天人的成就居然統統誕生於20世紀。這就是說,塑造了當今人類的科學技術成就,都不過是一百年間的產物。


    舉一個更直觀的例子。唐明兩朝相隔幾個世紀,一樣騎驢騎馬,一樣人力耕織,一個唐朝人未必猜不出明朝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可是30年前的人卻根本無法想象能上網、拍照、錄像的智能手機。就算保持同樣的科技發展速度,30年後發生的事也應該大大超乎我們現在的想象。


    正因如此,當雷-庫茲維爾提出2045年人類將有機會戰勝死亡時,我在懷疑之餘,還是打算看一看他的《奇點臨近》。


    盡管離奇,庫茲維爾的預言卻不是空中樓閣。庫茲維爾有三條基本觀點:第一,科技進步是一個呈指數增長的過程,到了增速的拐點,人類社會將麵臨前所未有的科技爆炸,那個拐點就是奇點(即2045年左右);第二,在奇點到來之時,發展成熟的人工智能、納米技術和基因技術將達成真正的滲透式結合;第三,生命科學和非生命科學的通力合作將使人們有能力以綜合手段彌補生命體的不足。


    《奇點臨近》不是科幻小說,而是對未來科技發展的預言。庫茲維爾為他所支持的這種趨勢提出了很多佐證。這中間包括了對複雜度的剖析。以往,談及人工智能以及其他試圖模仿甚至改進生命的科技,反對者的觀點基本可以總結為一條,那就是生命體的複雜程度遠遠高於人造裝備。然而,科學家正在以飛快的速度解讀和生命有關的所有複雜度。以1990年工程啟動時的速度,破譯整個人類基因組至少需要100年,但這項偉大工程實際隻用了十幾年。更重要的是,現代科學已經證實,任何複雜的生命活動(包括思考、學習和創作的生物學基礎活動)都是由極為簡單的活動構成的,而最最先進的計算機,其硬件基礎也不過是一大堆在0和1之間切換的小開關。這種相通本身就蘊含了無限可能。


    然而,這個奇幻未來的『逼』近不見得令人欣慰,反倒可能引起某種恐慌,因為科技正在讓人越來越不像人。我們也許可以改造脆弱的人體,讓納米機器人精準提取我們需要的營養,拋棄毒素和多餘脂肪,讓微米級人工血小板實現比生物血小板快1000倍地止血,讓集成電路和無線網絡介入神經元的工作。但是這樣一個血『液』裏流動著機器,腦子裏長著芯片的人,我們還能稱他為人嗎?好吧,那些科技都不過是工具,這個人會更加健康、長壽、聰明,僅此而已。那麽如果有朝一日庫茲維爾最大膽的預言實現,人類有望因科技而永生,事情還會這樣簡單嗎?


    生命總是有生有死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器官會老化,機能會減退,直至日益虛弱,無法繼續生存,個體在自然界中的一個輪迴就結束了。但是,如果器官真的可以不斷更新,而不產生強烈副作用,如果納米機器人真的成為人體的一部分,時刻排查所有於人體不利的因素……如果我們根本不需要以自然方式獲取能量,隻要電池不要心跳,那麽我們就有可能不死,但是我們真的還是活人嗎?


    恐怕不是了。這就是庫茲維爾所說的永生,它的代價就是放棄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通過以高科技置換自然器官,讓人一點一點變成機器人。


    “不想了,紫丹!”他情不自禁地擁抱了項紫丹:“我們迴憶過去時,總會把當時一些不愉快的感覺抹去,造成我們失去什麽似的錯覺,所以越想越煩。幹脆什麽也別想,也別比來比去,那樣會過得輕鬆些!”


    人世天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世天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冬夜之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冬夜之狼並收藏人世天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