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館》是一部講述華人記者在大英博物館幫助流落在外的藝術品迴家的故事的劇集。該劇的曆史背景是大英博物館的建立與英國帝國的權力和影響密切相關。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時期,英國帝國正處於其全盛時期,通過海外殖民地的擴張,它控製了廣闊的地域和資源。這一曆史背景不僅影響了大英博物館的創立,也在其收藏和展示中體現出來。
許多人知道大英博物館,知道大英博物館裏珍藏了我國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大英博物館還有著很多很多的故事呢,我們就跟著日本作家出口保夫來更多的了解吧!
大英博物館的實際創立人是漢斯·斯隆,他曾經擔任英國女王安妮的禦醫。他曾經以學術探險為目的,前往海外旅行,並搜集帶迴了大量的藏品。晚年的斯隆買下了切爾西莊園,將很多藏品搬到府邸。他的藏品包括大量的寶石、罕見的昆蟲、各式各樣的貝殼珊瑚、還有動物標本,總共2萬件。古美術收藏包括埃及、希臘、羅馬等其他共計數千件,各種古硬幣件,繪畫和素描作品也有300件。另外還有堆積如山的圖書和手抄本,據說他的藏書多達冊。
當時的喬治王子(後來的喬治三世)親臨他的莊園,看到這麽多珍貴的藏品,委婉地對斯隆說:“這是國家級的資產,如果能永遠成為國家文化遺產,對你來說也是更大的榮耀吧。”斯隆終於下定決心,把畢生的收藏都捐獻給了國家。他隻提出對他的收藏“一體保管,不被分割...以為公共用途和公共利益之用”。
斯隆去世後,國家成立了理事會,並決定除了斯隆的收藏品,一並收藏羅伯特科頓的書籍,以及牛津伯爵哈雷的手抄本等藏品。然後多方選址,最後定下了麵對大羅素街的蒙塔古莊園。
大英博物館於1759年1月15日正式麵向公眾。開館時共有24間展示室,(一)圖書部門:10萬多冊書籍。(二)自然史部門:植物、生物等標本。(三)美術古董部門:古硬幣和紙幣,以及希臘羅馬時代的文物。
公眾想要進入大英博物館,需要提出書麵申請才能獲取門票,一開始每天10張票,後來增加到25張。最開始的時候確實隻有非常少的民眾才能有幸參觀,而且預約參觀者需要在申請信裏填寫姓名、住址、健康狀況,以及希望進館的日期和時間。得到閱讀許可比進入博物館參觀還要困難:讀者需要憑借私人推薦方可進入。可以看出來,大英博物館在開館之初將重心擺在圖書館部門,並一直持續到1988年大英圖書館正式獨立並遷至聖龐克斯區為止。
自開館之初,大英博物館入館並不收費。博物館資金不足始終是個問題,因此大部分新的藏品不得不依賴捐贈。博物館理事會一直有人提議收取入館費,這個提議今天還在討論,但從來沒有付諸實施。
大英博物館開館之後,不斷收到大量新的捐贈,尤其是威廉·漢密爾頓爵士,他對希臘羅馬美術品的收藏,大大改變了博物館展品的內容,擴展了新古典主義的潮流。
庫克船長從1769年開始的10年間,3次航海探險帶迴了及其珍貴的澳大利亞、新西蘭藏品,包括珍珠編織的儀式祭服,他還帶迴來毛利族的木雕箱,現在都是大洋洲地域第一級的民族資料展示品。
開館20年後的1779年,演員大衛·加裏克向大英博物館捐獻了莎士比亞大理石雕像,以及大量與戲劇相關的藏書。
到18世紀末期,大英博物館在各方麵都有了改變,創始人斯隆的個人影子幾乎不複存在,新的時代來臨了。
1802年
羅馬大理石雕像
——《擲鐵餅者》
1802年,大英博物館決定增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館,主要用以收藏查爾斯·湯利的藏品。湯利曾駐留羅馬,他搜集的古代羅馬美術收藏品多是意大利沒落貴族售出的,包括哈德良皇帝宮殿遺跡出土的貴重物品。新的湯利館以細長的走廊與舊館相連,展示室以羅馬大理石雕像《擲鐵餅者》最為引入注目。
1816年
大理石雕刻群
在大英博物館260年的曆史中,評價最高的當屬希臘帕台農神殿的大理石雕刻群,這是大英博物館最值得驕傲的館藏,相當於盧浮宮美術館裏米羅的維納斯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這組雕刻群是1816年英國以國家經費向埃爾金伯爵購買的。由於當時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展示這組大理石雕像群,於是決定在湯利新館的旁邊緊急建造新的建築。
元旦
1801年
羅塞塔石碑
與古希臘羅馬的美術品相比,當時歐洲人對埃及美術興趣不多,不過拿破侖遠征埃及,卻使埃及文物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拿破侖軍隊在尼羅河三角洲發現了重達762公斤的花崗岩巨石,被稱作“羅塞塔石碑”,由於法軍在英法戰爭中落敗,根據1801年簽訂的《亞曆山大條約》,羅塞塔石碑必須交給英國,這就成為了大英博物館的重要館藏之一。之後又有探險家向博物館捐獻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像。
當時的國王喬治三世去世,他的兒子喬治四世為了緬懷父王的遺願,向博物館捐獻了大量的藏書和手稿。據說喬治三世有8萬冊藏書,且極其豪華極其珍貴。博物館為此新建了國王圖書室來收藏這些書籍。
大英博物館的高光時刻
維多利亞時代大英博物館來到了文化的高光時刻,“如山如海的人們湧進來欣賞如山如海的藏品,規模大到了連他們帶來的灰塵本身都能造成損壞的地步”。當時的博物館館長是奧古斯都·弗蘭克斯,就許多方麵來講,他就是博物館的第二名創始人,他有著敏銳的鑒賞力,淵博的考古學養和豐厚的個人財富,在任期間將中世紀古文物部的藏品擴展到了驚人的規模,先後捐獻了7000餘件文物。他還開啟了大英博物館吸納中國、日本、美洲、印度和伊斯蘭世界文物的進程,他的功績在大英博物館的曆史中,綻放出了燦爛的光芒。
曆史進入20世紀,愛德華七世在位的10年,被英國人驕傲地稱為“古老而美好的時代”。1903年,在大英博物館北側開始新建“愛德華展示室”。但是20世紀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迫使博物館兩次中斷了館務,博物館藏品被迫疏散,博物館本身也在1940-1941年間遭受德軍轟炸而嚴重毀壞。
戰後的大英博物館全館修複並重新開放,隨著旅遊事業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參觀大英博物館的人數也不斷激增。
博物館一直都是文化的象征,進入21世紀後,大英博物館的藏品數量多達800萬件,直逼倫敦的人口數。漢斯斯隆給他的藏品的指導是“一體保管,不被分割,...以為公共用途和公共利益之用”。260多年過去了,無數新的藏品加盟了斯隆,大英博物館也以此致敬了創建人的諄諄告誡。
文物建立了現今和過去的紐帶,使博物館能夠向後世講述世界的曆史。
近日,名為《逃出大英博物館》的短劇一經發布瞬間爆火,全網播放量破千萬,收獲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和喜愛。
就在上周,大英博物館被曝出其館內價值連城的古代和曆史文物藏品中約2000件因不明原因失蹤,消息一出,各大媒體、市民甚至他們自己員工紛紛表示震驚,館長哈特威格·菲舍爾於近日引咎辭職。
有關於“大英博物館陷監守自盜”醜聞也引發了大家的熱議!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件事背後的曆史知識吧~
01
你了解大英博物館嗎?
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麵的羅素廣場。該館成立於1753年,於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
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大英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
大英博物館瓷器館中的瓷器大部分來自中國
並且!大英博物館收藏了數量龐大的中國流失文物,數量高達2.3萬件。這些流失文物涵蓋領域廣泛,包括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陶瓷以及珍貴的45卷《永樂大典》《女史箴圖》等國寶級文物,時間跨度橫跨中國各個重要曆史時期。
02
事件背後的曆史知識!
在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期,中國正慘遭列強侵略與蠶食,簽訂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時期。在這個動蕩的曆史時期,大量的中國文物被洋人非法掠奪帶到海外,其中包括了“大英博物館33號”所指的一批珍貴國寶。
大英博物館是在殖民時代迅速發展起來的博物館,創建始於18世紀中期,當時英國正處於工業革命的浪潮之中,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麵都在迅速發展。同時,英國殖民帝國在全球範圍內擴張,大量珍貴文物被帶迴英國。
據英國《每日郵報》當地時間8月17日報道,大英博物館發生了一起驚人的珍寶盜竊案,這些文物跨越了3400年曆史,價值無法估量。倫敦警方正在調查此案,懷疑是一名前員工所為,該員工已被解雇,但目前無人被逮捕。專家們擔心,這些被盜的珍寶可能會被熔化或重新切割、轉運往國外,從而失去它們的曆史價值。
據報道,這起盜竊案早在今年3月就已經被警方發現,但直到最近才報告給公眾,而失竊事件也不是在一朝一夕間完成的,很可能是盜竊者花了四年時間慢慢一樣一樣將物品偷走。被盜的珍寶包括來自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和中世紀歐洲的金銀首飾、戒指、耳環、胸針和吊墜,其中一些珍寶是由英國探險家和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在1922年發現的圖坦卡蒙(tutankhamun)的墓中所得。這些珍寶都是大英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品,有著極高的藝術和曆史價值,但博物館和警方目前出於不知名原因沒有公共被盜珍寶的清單,專家對此持多種意見。
(大英博物館主席、前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
警方懷疑,這起盜竊案是由一名被解雇的前員工所為,他曾在博物館工作了多年,對博物館的安保係統非常熟悉。他可能利用了博物館在新冠疫情期間關閉的機會,潛入了博物館,並從保險櫃中偷走了珍寶。目前,警方已經對他進行了搜查和審訊,但尚未逮捕他。警方表示,這是一起非常複雜和敏感的案件,需要進行深入和細致的調查。
專家們對這起盜竊案表示了震驚和憤怒,並唿籲警方盡快找迴被盜的珍寶。他們認為,這些珍寶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不應該落入不法之手。專家們還擔心,這些珍寶可能會被熔化、重新切割或賣給外國私人收藏家,從而失去了它們的曆史價值。專家們還指出,這起盜竊案暴露了大英博物館在安全方麵存在的嚴重漏洞,並要求博物館加強對其收藏品的保護。
(律師兼藝術恢複國際首席執行官克裏斯托弗·馬裏內洛(christopher marinello)稱罪犯可能為賺快錢而將珍寶融化、切割或賣給外國私人收藏家)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之一,擁有來自不同文化和時代的龐大的文物收藏。其中一些最知名的文物包括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帕特農神廟雕塑(parthenon sculptures),還有刻著12世紀中國詩歌的卷軸。
然而大英博物館以及整個英國的曆史藏品一直受到世界各國、特別是曆史上受害國公眾的質疑,由英國王室“保管”的光之山(koh-i-noor)鑽石尤其具有爭議性,因為它是由英帝國從印度奪走\/帶走的,印度民間很多人一直要求將其歸還。
擁有264年曆史的大英博物館也是偷竊者經常瞄準的目標,多年來,博物館不時有一些藏品丟失,比如前幾年曾丟過20世紀70年代的硬幣和獎章,1993年曾有羅馬錢幣被盜。
2005年,一尊有著2500年曆史的希臘雕像被盜,博物館聲稱此後對安全進行了更嚴格的審查,然而兩年後,就有中國寶石丟失。
2017年,有消息稱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一枚價值75萬英鎊(約合700萬元人民幣)的卡地亞鑽石早在2011年就被報告失蹤。
據報道,此次丟失的這些跨越3400年曆史的藏品已經很久沒有展出了,它們目前主要用於研究目的,也是由於這個原因,這些文物悄悄消失了很久也無人發現。《郵報》稱,這些物品的失竊不包含政治因素,不是由於誰要英國歸還文物而丟失,被盜原因是純粹的經濟問題。
迴憶起過去兩年與大英博物館間的互動和糾葛,伊泰·格拉德爾(ittai gradel)仍然難掩激動。
格拉德爾是一名丹麥古董經銷商,多年來一直是大英博物館的“忠實粉絲”。2020年,他在線上購物網站發現有人在使用假名出售曾登記在大英博物館目錄上的藏品,並且確認盜竊事件就在近期發生。
隨後幾年時間裏,他一直試圖引起大英博物館對館藏文物盜竊事件的注意,但一直未得到積極迴應,還被告知博物館一切正常,他的指控毫無根據。格拉德爾對大英博物館的處理方式感到十分困惑和震驚,決定搭建人脈網絡聯係大英博物館董事會。
9月10日,格拉德爾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最初大英博物館並沒有認真對待失竊一事,他用了15個月的時間搭建關係網絡,確保自己有足夠的分量和影響力,“當我再次敲開大英博物館的門時,如果門又被砰一聲關上,我要直接踢開它,強迫他們聽我的聲音。”
這一次大英博物館聽見了格拉德爾的聲音,並對此展開了調查,發現該館約2000件藏品流失,此外,不是所有被盜藏品都被規範登記和編目。大英博物館董事會主席喬治·奧斯本表示,在格拉德爾於2021年2月首次發出文物被盜的警告後,“本可以采取更多措施”。
獨家揭秘大英博物館失竊事件始末
發現網上賣家與博物館策展人同名
“我的頭發都豎起來了”
新京報:在成為古董經銷商之前,你曾是雷丁大學的一名副教授。最初是什麽讓你對文物收藏有著如此大的熱情和興趣?
格拉德爾:我對考古的熱情可以追溯到我的孩童時期。實際上,大英博物館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十幾歲的時候,我去倫敦住了一年的時間,在餐館做過洗碗工,也在地鐵裏當過鐵路工人。我休息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大英博物館裏麵,從一個展區到另一個展區,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我看到了所有展出的東西,完全愛上了這裏呈現出的奇妙世界。
隨後我學習了考古學,在牛津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也在大學中任教。但我的氣質不適合大學生活,真的很無聊,但做一名古董經銷商,我的工作更加自由,也有更多的研究時間,生活更刺激。
大英博物館失竊事件爆料者、丹麥古董經銷商伊泰·格拉德爾。圖\/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你時常從線上拍賣及購物網站ebay上購買藝術品。2014年,是你第一次與賣家“蘇丹1966”(sultan1966)有交易接觸,你從他那裏買的第一個藝術品是什麽?
格拉德爾:我隻在線上接觸過“蘇丹1966”,從來不知道他長什麽模樣。我注意到他的第一件藏品是一件雕刻在堅硬石頭上的小型浮雕,刻畫的是希臘神話中美杜莎的頭。這件藏品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紀。但它在網站上隻被標注為19世紀的玻璃,一件現代的複製品,最低保留價格是15英鎊,我是唯一的出價人,用15英鎊就拿到了這件藏品。兩周之內,我以大約2000英鎊的價格把它賣掉了。那時候看起來,可以說是一筆不錯的交易。現在我不這麽認為了。
購買的時候,像往常一樣,我仔細檢查了這個藏品的來源,詢問賣家從何處獲得這件藏品,他告訴我出售的藏品都是從他祖父處繼承而來,他祖父曾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格蘭北部的約克經營一家古董店,並且已於1953年去世。
我也去核實了這個故事,查了英國的公開檔案,他自稱是其祖父的那個人確實存在,不過去世時間是1952年。我想如果隻根據迴憶確認家裏人去世的時間,中間有一兩年的差錯也難免。一切看起來都很合理。而且他似乎真的對這些藏品一無所知,賣得都非常便宜。這也讓我覺得(他)應該不是一個小偷,否則,他會了解這些藏品的價值,並試圖以更高的價格出售。
新京報:你在其他采訪中提到,2016年,你開始對“蘇丹1966”的藝術品來源產生懷疑。當時的哪些細節引起了你的注意?
格拉德爾:他的確精心編造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故事。為什麽這些藏品如此便宜,為什麽他作為賣家看起來對它們一無所知,我想這都是煙幕彈的一部分,這樣他就可以在不引起太多注意的情況下,偷偷銷售藏品。
2016年,我第一次起疑心是因為他在網站上掛了一塊羅馬浮雕的碎片,這次他知道這件藏品是什麽,他的描述十分正確,這也讓我覺得有點奇怪,因為大多數時候,他似乎毫無頭緒。
我一下子認出了它,因為我在大英博物館1926年出版的古代寶石和浮雕目錄中看到過它。即便如此,我也沒有懷疑賣家或認為他本人就是小偷,我仍認為他從祖父那裏繼承了這些遺產,我查到的關於這個故事的所有細節似乎都說得通。所以我想,雖然這件碎片顯然來自大英博物館,但失竊事件可能發生在70年前,發生在他祖父去世之前。
最後,他沒有將其賣出,隻在網站上掛了幾個小時的時間就撤迴了。我專門去問他撤迴的原因以及還是否願意賣給我。他解釋稱,他不能賣這件藏品,因為這是屬於他妹妹的,她並不想賣掉它。事後看來,他撤迴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很快意識到,這是一件大英博物館公開發布過的藏品,他可能會因此露出馬腳。
那時我決定繼續觀察他,看看會不會有其他事情發生。畢竟,除了這個碎片,我還沒認出有其他來自大英博物館的藏品。
當地時間2023年9月5日,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哈利卡納索斯古城的浮雕。
新京報:直到2020年,你才從中發現突破口。這幾年間,你是如何與賣家周旋的?
格拉德爾:4年後,我幾乎同時有了兩個發現。一個是他在2015年末賣出的另一個寶石碎片,我保留了當時的照片以及屏幕截圖,我碰巧發現這也被收納在1926年大英博物館的出版物中。我試圖警示當時的買家,後來得知這件物品輾轉落到了我同事手上。我告訴他這是來自大英博物館的藏品後,他馬上給大英博物館寫了信,告知他們自己似乎有一件他們的藏品,想要返還。那時候正值新冠疫情封鎖期間,大英博物館不僅對遊客關閉,也對工作人員關閉,沒人能進去,那時候什麽也做不了。但至少如果偷竊者在大英博物館內部,他也不能再進去偷東西了。
另一個發現是,我看到大英博物館在網站上發布了那張我在2016年認出的浮雕碎片照片。這張照片大約拍攝於10年到20年前,不可能比這還要久遠。這就意味著,這個賣家關於所售藏品來源的故事全都是一個謊言,他告訴我的一切都不能相信。
當我發現整個藏品來源的故事都被戳穿的時候,我迴顧了之前的交易記錄,我在一張收據上發現了賣家的真實姓名,結果讓我毛骨悚然。我把這些發現告訴了一名同事,有個人在用假名字賣東西,有些不對勁的地方。我記得同事對我說:“伊泰,你知道你說的這個名字是大英博物館負責古希臘和古羅馬文物的策展人的名字,對吧。”我清楚地記得這一刻,我的頭發都豎起來了,完全處於震驚之中。
我一遍又一遍地檢查證據,我必須對此完全確定才行。我很難相信一個訓練有素的考古學家,一個大英博物館的策展人會做這樣的事,但我認為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
新京報記者專訪大英博物館失竊事件爆料者、丹麥古董經銷商伊泰·格拉德爾。
被告知大英博物館一切正常
決定搭建人脈網絡聯係董事會
新京報:2021年2月,你給大英博物館的副館長喬納森·威廉姆斯發郵件,提醒博物館可能存在“監守自盜”現象,並寄出了相應證據。證據中包括哪些內容?得到了怎樣的迴複?
格拉德爾:我在郵件中詳細地列出了我的發現、收集到的證據、我相信小偷就在博物館內部的理由,甚至告訴他們就是其中一名策展人,並給出了名字。無論當時還是現在,我都認為證據無可爭議,如果有人真的調查一下,就會發現沒有其他合理的解釋,我無法理解怎麽會有人看到收據和上麵的名字,還不全麵戒備。
我收到了一封確認收到郵件的迴執,隨後一直在等待。數周、數月過去了,我沒有收到任何消息。我再次致信威廉姆斯,我對一直沒有收到迴複感到非常驚訝和困惑,詢問我什麽時候能作為內部調查的證人傳喚,我非常確信大英博物館一定會發起調查,但結果是一樣的,數周、數月過去了,沒有任何消息。我對威廉姆斯失去了耐心,直接越過他給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希·菲舍爾致信,那時候已經是2021年6月末了。菲舍爾也沒有給我迴信,但至少兩周後,我終於得到了威廉姆斯的迴複。
但與我預想的不同,他本可以繼續問我問題或者邀請我前往作證,但這些都沒有發生。因為調查已經完成了,他們的結論是沒有任何問題,所有員工沒有發現任何不當行為,物品都無可置疑地得到了解釋,我的指控完全沒有根據。這讓我非常震驚。
我詢問威廉姆斯是否至少能向我解釋一下,一個被大英博物館公開發布過的藏品為什麽會被放在購物網站上售賣,他隻是迴複我他不能透露任何關於內部調查的細節,這些信息都需要保密。簡單來說,他什麽都沒有告訴我。這就是最後一根稻草,坦白說,我發了火,對此非常氣憤。我想他們這次都逃不掉了。
新京報:你有沒有想過直接拿著收集的所有證據報警?
格拉德爾:最初沒有想過報警,因為這是大英博物館的責任。就我而言,正確的做法是通知大英博物館藏品被盜,至於警察是否應該介入其中,則需要他們自行決定。
得到威廉姆斯關於一切正常的迴複後,我想過去報警。但我從律師那裏得到了一些法律意見,我發現去找警察純粹是浪費時間。因為犯罪的受害者是大英博物館,不是我。如果受害者向警察否認犯罪行為發生,警察至少會當麵嘲笑我,甚至會指控我浪費他們的時間。顯然,在沒有大英博物館合作的前提下,我不能這樣做。
當地時間2023年9月5日,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哈利卡納索斯陵墓的阿爾忒彌斯和摩斯索洛斯雕像。圖\/視覺中國
新京報:得到大英博物館的迴複後,你製定了怎樣的計劃以揭示事實?
格拉德爾:除報警外,我的另一個想法是將消息告訴新聞媒體。除非萬不得已,我絕對不想這樣做。現在全球新聞媒體對於大英博物館的報道,對他們而言非常尷尬,它的名字被拖入了泥潭。我本人非常喜歡這個博物館。我本以朋友、盟友的身份來幫助他們,如果他們在內部小心行事,處理掉小偷,妥善處理一切,我不會把媒體和警察牽扯進來。
我不能接受的是他們拒絕處理這件事情,讓小偷繼續留在博物館的崗位上,自由地進行掠奪,還讓他升職了。我反複衡量後認為最後一個選項是聯係大英博物館董事會及其主席奧斯本。但我沒有人脈和權力,他們當然會相信館長的話,相信他們自己的運營管理。如果館長告訴他們我是一個瘋子,他們會再次拒絕傾聽我的話,那就沒有任何辦法了。
因此我決定利用我在學界的舊人脈,花時間慢慢建立起一個人際網絡,這些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有些人可以幫助我,給我足夠的影響力,另一些人可以給我提供關於大英博物館的信息。
15個月後,大約在2022年10月,我再次出擊,這次我準備好了我的人際網絡,有了足夠的分量和影響力,這可以確保當我再次敲開大英博物館的門時,如果門又被砰一聲關上,我要直接踢開它,強迫他們聽我的聲音。所以我聯係了其中一位董事會成員,知道他會把話帶給奧斯本。
奧斯本也的確立即做出反應,要求菲舍爾做出解釋。我後來得到了奧斯本的聯係方式,直接並禮貌地對他表示,如果沒有聽到他的迴複,我會把這件事情捅到公共視野麵前,交給媒體報道。幾個星期過去了,還是沒有迴複。隨後,我表示如果沒有立馬收到迴複,我會馬上爆料給媒體,這時奧斯本才迴複我,稱我的指控都受到了認真的調查。這次我知道,這件事情不可能被掩蓋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試圖掩蓋這件事才是難以置信的,館長和副館長的無能以及疏忽管理在某種意義上是最糟糕的醜聞。
新京報:在失竊醜聞曝光後,菲舍爾還出言暗示是你沒有提交足夠多的證據,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你如何看待他這番言論?
格拉德爾:我非常生氣,這完全沒有根據,我故意保留信息又是出於什麽目的呢?這完全沒道理。是我一直高聲叫喊著堅持這件事理應受到認真對待,如果(我的)指控是完全荒謬的,他們可以來找我,我隨時都可以提供信息。事實上是他們從不聯係我,他們沒有興趣和我說話,這太荒謬了,簡直是誹謗。我也立即迴應了,稱這是徹頭徹尾的謊言,有必要的話就會采取法律行動。
兩天後,他收迴言論向我致歉並辭去了館長之職,我想他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最終為此事承擔了責任。而且從他在整個事件中的行為和言論來看,我認為他並不掌握事實真相,他似乎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麽,隻是全權交給了他的副手來處理,沒有費心看過我發給他的郵件。我無法理解為什麽博物館館長收到這樣一封郵件後,卻不去看一眼。這也不是小說那種厚度,也沒有幾百頁的文件,我非常刻意地保留了其中最確鑿、最重要的證據——那份收據,我能證明那是屬於大英博物館的三件藏品,大概是兩頁的文字說明、1.5頁的截屏和附件文檔,即便對於一個非常忙碌的博物館館長而言,這也應該是可以操作的。
這讓我懷疑菲舍爾把一切都交給威廉姆斯處理,他似乎在這場調查中知道誰是小偷,但故意替他打掩護,或是因為擔心被爆出醜聞。他可能認為這件事被曝光給博物館造成的損害,將比一個員工四處偷盜造成的損害更大。
大英博物館整體應對非常糟糕
未來應與無能管理層切割
新京報:你在大英博物館館藏文物失竊的案子上花費了數年的時間,你與大英博物館的溝通一直不順暢,你的指控在最初也沒有被采信,是否曾有過瞬間的想法,放下這個案件?
格拉德爾:我的確想過不再管這件事。大概是在2021年的夏天,我認為已經做了所有該做的事情,但我越想越不能接受這個決定。首先我認為大英博物館顯然理應得到更好、更負責任、更有能力的管理人員。當時除了我之外,沒有其他人來確保博物館能擺脫這些人。
其次是因為我真的沒有其他選擇,我本人也參與其中了,從那個小偷手裏買了藏品。如果我就此放棄,不堅持到底,我自己會成為這場犯罪的共犯。我不確定是否是法律層麵上的共犯,但一定是道德層麵的共犯,我不能接受這點。在這種情況下,我甚至不能麵對自己。所以雖然我考慮過放棄調查,但是隨後很快決定,我沒有其他選擇,我不得不繼續調查,不管代價有多大,不管時間有多長。
當地時間2023年8月23日,英國倫敦,遊客們在參觀大英博物館的古希臘雕塑藏品。圖\/視覺中國
新京報:基於這幾年以來你與大英博物館的互動,你如何評價他們對於失竊事件的應對和反應?
格拉德爾:整體的應對太糟糕了,我作為他們的朋友和盟友找到大英博物館,他們卻從第一天起就把我當成敵人,拒絕告訴我任何事情。如果他們對我有一點信任,或許我可以理解他們所做的事情以及拒絕做某些事情的動機。整個應對非常無能和愚蠢。
這件事完全震驚了我,一個像我一樣訓練有素的考古學家居然能做出這種事,作為一個受信任的策展人居然會從博物館裏偷東西,簡直超出了我的想象。話又說迴來,任何機構都無法防範一個爛蘋果,總會有這樣的人,某個人突然腦筋不清楚,因貪婪而變得瘋狂。但館長和副館長沒有這樣的解釋或借口,他們得到了非常可觀的薪水,這些行政管理層麵的官員本應履行他們的職責,保管好博物館的藏品,但顯然他們沒有做到這一點。
新京報:最後你如何處理從“蘇丹1966”處買來的藏品?
格拉德爾:我大概買了70多件藏品,其中60多件在我手上,10多件都已經賣出去了。我已經對大英博物館提供了全部信息,賣出的10多件藏品都可以被追蹤到,大多數都在我的朋友和收藏家那裏。至於剩下的60多件藏品,已經送迴了大英博物館。
新京報:你認為大英博物館未來應該如何做以挽救聲譽?馬克·瓊斯被任命為大英博物館臨時館長,你認為他能帶來新的開始嗎?
格拉德爾:大英博物館現在有了新的管理人員,我相信都是相當有經驗的人,他們會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但有一件事我認為是他們應該現在著手去做的——徹底與以前無能的管理層切割。
至於瓊斯,我並不認識他本人,但了解他的一些學術著作,內容都很不錯,當然這並不能說明他的管理能力。我仔細看過他的簡曆,他曾經做過的工作確實令人印象深刻。他看起來很有經驗和能力,任命他來做館長似乎是一個很正確的選擇。
“家人,你要帶我迴家嗎?”
迴家……
迴家……
這是大英博物館裏
每一件中國文物的心聲
也是每一位中國人的心願
引起全網熱議的自製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一經上線就迅速占領了各大網絡平台的熱搜榜,不少觀眾看後表示心情久久難以平複,網友說:“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著從大英博物館裏走出來。”
「 故事背景 」
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之一,據統計,博物館裏有約2.3萬件來自中國的文物。文物囊括了幾乎所有藝術類別,件件都是絕世珍藏。
短片以此為背景,采用擬人的手法,講述了在大英博物館裏的中國文物——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在出逃尋鄉時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國記者,並與其一起返迴故鄉的故事。
「 靈感來源 」
該短劇的靈感來源於網友的一段話,於是博主@煎餅果仔和@夏天妹妹斷更三個月、暫停一切商單,僅帶著兩位助理,便奔赴英國實地考察,翻閱資料,推敲劇本。
而選用 “小玉壺”的作為原型也有其原由,“小玉壺”並非古文物,它是由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俞挺於2011年創作,2017年被大英博物館購藏。“‘小玉壺’的來路和年代最清晰。去英國是為了證明中國的玉雕技藝並沒有失傳,推廣中國文化。引用網友的話,她是‘清清白白’的,記得迴家的路。”
視頻最後一集,小玉壺終於踏上了瑰葭路(歸家路)。但“出逃”的“小玉壺”還是選擇了迴到大英博物館陪著還沒“歸家”的文物,她說:“泱泱大國,不做偷雞摸狗的事,總有一天,會風風光光,堂堂正正地迴家。”
央視電影頻道、央視網、人民網等主流媒體紛紛為《逃出大英博物館》短劇點讚,為年輕人對曆史和傳統文化的關注與熱情感到欣慰。
「 立足現實,推陳出新」
在短視頻娛樂化盛行的當下,以小視角切入,撬動大情懷的《逃出大英博物館》讓大家看到了創作者的赤誠之心,在其言情甜劇的外殼裏,家國情懷是內核,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不斷推陳出新,再創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得勝公司亦是如此,始終跟隨時代的步伐,敢於創新,捉住機遇,引領潮流。始終把產品質量放在中心位置,以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環境,以強大的基礎和實力穩抓發展機會。
作為中國民族品牌企業,得勝公司一直致力於為全球用戶提供最優秀的聲音處理解決方案。秉承創新、高效、分享、負責的文化理念,承襲民族品牌使命,與同行攜力打造國產品牌良性生態圈,推進行業正向發展,為促進電聲行業的發展做長久貢獻。
未來,得勝將持續聚焦 “縱橫戰略”、內生外延,抓住新機遇,增創新動能,向行業領先、技術領先、服務領先的方向奮力前行!譜寫新時代民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來源:中國青年報、央視新聞、人民日報、《逃出大英博物館》等
許多人知道大英博物館,知道大英博物館裏珍藏了我國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大英博物館還有著很多很多的故事呢,我們就跟著日本作家出口保夫來更多的了解吧!
大英博物館的實際創立人是漢斯·斯隆,他曾經擔任英國女王安妮的禦醫。他曾經以學術探險為目的,前往海外旅行,並搜集帶迴了大量的藏品。晚年的斯隆買下了切爾西莊園,將很多藏品搬到府邸。他的藏品包括大量的寶石、罕見的昆蟲、各式各樣的貝殼珊瑚、還有動物標本,總共2萬件。古美術收藏包括埃及、希臘、羅馬等其他共計數千件,各種古硬幣件,繪畫和素描作品也有300件。另外還有堆積如山的圖書和手抄本,據說他的藏書多達冊。
當時的喬治王子(後來的喬治三世)親臨他的莊園,看到這麽多珍貴的藏品,委婉地對斯隆說:“這是國家級的資產,如果能永遠成為國家文化遺產,對你來說也是更大的榮耀吧。”斯隆終於下定決心,把畢生的收藏都捐獻給了國家。他隻提出對他的收藏“一體保管,不被分割...以為公共用途和公共利益之用”。
斯隆去世後,國家成立了理事會,並決定除了斯隆的收藏品,一並收藏羅伯特科頓的書籍,以及牛津伯爵哈雷的手抄本等藏品。然後多方選址,最後定下了麵對大羅素街的蒙塔古莊園。
大英博物館於1759年1月15日正式麵向公眾。開館時共有24間展示室,(一)圖書部門:10萬多冊書籍。(二)自然史部門:植物、生物等標本。(三)美術古董部門:古硬幣和紙幣,以及希臘羅馬時代的文物。
公眾想要進入大英博物館,需要提出書麵申請才能獲取門票,一開始每天10張票,後來增加到25張。最開始的時候確實隻有非常少的民眾才能有幸參觀,而且預約參觀者需要在申請信裏填寫姓名、住址、健康狀況,以及希望進館的日期和時間。得到閱讀許可比進入博物館參觀還要困難:讀者需要憑借私人推薦方可進入。可以看出來,大英博物館在開館之初將重心擺在圖書館部門,並一直持續到1988年大英圖書館正式獨立並遷至聖龐克斯區為止。
自開館之初,大英博物館入館並不收費。博物館資金不足始終是個問題,因此大部分新的藏品不得不依賴捐贈。博物館理事會一直有人提議收取入館費,這個提議今天還在討論,但從來沒有付諸實施。
大英博物館開館之後,不斷收到大量新的捐贈,尤其是威廉·漢密爾頓爵士,他對希臘羅馬美術品的收藏,大大改變了博物館展品的內容,擴展了新古典主義的潮流。
庫克船長從1769年開始的10年間,3次航海探險帶迴了及其珍貴的澳大利亞、新西蘭藏品,包括珍珠編織的儀式祭服,他還帶迴來毛利族的木雕箱,現在都是大洋洲地域第一級的民族資料展示品。
開館20年後的1779年,演員大衛·加裏克向大英博物館捐獻了莎士比亞大理石雕像,以及大量與戲劇相關的藏書。
到18世紀末期,大英博物館在各方麵都有了改變,創始人斯隆的個人影子幾乎不複存在,新的時代來臨了。
1802年
羅馬大理石雕像
——《擲鐵餅者》
1802年,大英博物館決定增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館,主要用以收藏查爾斯·湯利的藏品。湯利曾駐留羅馬,他搜集的古代羅馬美術收藏品多是意大利沒落貴族售出的,包括哈德良皇帝宮殿遺跡出土的貴重物品。新的湯利館以細長的走廊與舊館相連,展示室以羅馬大理石雕像《擲鐵餅者》最為引入注目。
1816年
大理石雕刻群
在大英博物館260年的曆史中,評價最高的當屬希臘帕台農神殿的大理石雕刻群,這是大英博物館最值得驕傲的館藏,相當於盧浮宮美術館裏米羅的維納斯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這組雕刻群是1816年英國以國家經費向埃爾金伯爵購買的。由於當時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展示這組大理石雕像群,於是決定在湯利新館的旁邊緊急建造新的建築。
元旦
1801年
羅塞塔石碑
與古希臘羅馬的美術品相比,當時歐洲人對埃及美術興趣不多,不過拿破侖遠征埃及,卻使埃及文物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拿破侖軍隊在尼羅河三角洲發現了重達762公斤的花崗岩巨石,被稱作“羅塞塔石碑”,由於法軍在英法戰爭中落敗,根據1801年簽訂的《亞曆山大條約》,羅塞塔石碑必須交給英國,這就成為了大英博物館的重要館藏之一。之後又有探險家向博物館捐獻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像。
當時的國王喬治三世去世,他的兒子喬治四世為了緬懷父王的遺願,向博物館捐獻了大量的藏書和手稿。據說喬治三世有8萬冊藏書,且極其豪華極其珍貴。博物館為此新建了國王圖書室來收藏這些書籍。
大英博物館的高光時刻
維多利亞時代大英博物館來到了文化的高光時刻,“如山如海的人們湧進來欣賞如山如海的藏品,規模大到了連他們帶來的灰塵本身都能造成損壞的地步”。當時的博物館館長是奧古斯都·弗蘭克斯,就許多方麵來講,他就是博物館的第二名創始人,他有著敏銳的鑒賞力,淵博的考古學養和豐厚的個人財富,在任期間將中世紀古文物部的藏品擴展到了驚人的規模,先後捐獻了7000餘件文物。他還開啟了大英博物館吸納中國、日本、美洲、印度和伊斯蘭世界文物的進程,他的功績在大英博物館的曆史中,綻放出了燦爛的光芒。
曆史進入20世紀,愛德華七世在位的10年,被英國人驕傲地稱為“古老而美好的時代”。1903年,在大英博物館北側開始新建“愛德華展示室”。但是20世紀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迫使博物館兩次中斷了館務,博物館藏品被迫疏散,博物館本身也在1940-1941年間遭受德軍轟炸而嚴重毀壞。
戰後的大英博物館全館修複並重新開放,隨著旅遊事業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參觀大英博物館的人數也不斷激增。
博物館一直都是文化的象征,進入21世紀後,大英博物館的藏品數量多達800萬件,直逼倫敦的人口數。漢斯斯隆給他的藏品的指導是“一體保管,不被分割,...以為公共用途和公共利益之用”。260多年過去了,無數新的藏品加盟了斯隆,大英博物館也以此致敬了創建人的諄諄告誡。
文物建立了現今和過去的紐帶,使博物館能夠向後世講述世界的曆史。
近日,名為《逃出大英博物館》的短劇一經發布瞬間爆火,全網播放量破千萬,收獲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和喜愛。
就在上周,大英博物館被曝出其館內價值連城的古代和曆史文物藏品中約2000件因不明原因失蹤,消息一出,各大媒體、市民甚至他們自己員工紛紛表示震驚,館長哈特威格·菲舍爾於近日引咎辭職。
有關於“大英博物館陷監守自盜”醜聞也引發了大家的熱議!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件事背後的曆史知識吧~
01
你了解大英博物館嗎?
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麵的羅素廣場。該館成立於1753年,於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
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大英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
大英博物館瓷器館中的瓷器大部分來自中國
並且!大英博物館收藏了數量龐大的中國流失文物,數量高達2.3萬件。這些流失文物涵蓋領域廣泛,包括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陶瓷以及珍貴的45卷《永樂大典》《女史箴圖》等國寶級文物,時間跨度橫跨中國各個重要曆史時期。
02
事件背後的曆史知識!
在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期,中國正慘遭列強侵略與蠶食,簽訂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時期。在這個動蕩的曆史時期,大量的中國文物被洋人非法掠奪帶到海外,其中包括了“大英博物館33號”所指的一批珍貴國寶。
大英博物館是在殖民時代迅速發展起來的博物館,創建始於18世紀中期,當時英國正處於工業革命的浪潮之中,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麵都在迅速發展。同時,英國殖民帝國在全球範圍內擴張,大量珍貴文物被帶迴英國。
據英國《每日郵報》當地時間8月17日報道,大英博物館發生了一起驚人的珍寶盜竊案,這些文物跨越了3400年曆史,價值無法估量。倫敦警方正在調查此案,懷疑是一名前員工所為,該員工已被解雇,但目前無人被逮捕。專家們擔心,這些被盜的珍寶可能會被熔化或重新切割、轉運往國外,從而失去它們的曆史價值。
據報道,這起盜竊案早在今年3月就已經被警方發現,但直到最近才報告給公眾,而失竊事件也不是在一朝一夕間完成的,很可能是盜竊者花了四年時間慢慢一樣一樣將物品偷走。被盜的珍寶包括來自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和中世紀歐洲的金銀首飾、戒指、耳環、胸針和吊墜,其中一些珍寶是由英國探險家和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在1922年發現的圖坦卡蒙(tutankhamun)的墓中所得。這些珍寶都是大英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品,有著極高的藝術和曆史價值,但博物館和警方目前出於不知名原因沒有公共被盜珍寶的清單,專家對此持多種意見。
(大英博物館主席、前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
警方懷疑,這起盜竊案是由一名被解雇的前員工所為,他曾在博物館工作了多年,對博物館的安保係統非常熟悉。他可能利用了博物館在新冠疫情期間關閉的機會,潛入了博物館,並從保險櫃中偷走了珍寶。目前,警方已經對他進行了搜查和審訊,但尚未逮捕他。警方表示,這是一起非常複雜和敏感的案件,需要進行深入和細致的調查。
專家們對這起盜竊案表示了震驚和憤怒,並唿籲警方盡快找迴被盜的珍寶。他們認為,這些珍寶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不應該落入不法之手。專家們還擔心,這些珍寶可能會被熔化、重新切割或賣給外國私人收藏家,從而失去了它們的曆史價值。專家們還指出,這起盜竊案暴露了大英博物館在安全方麵存在的嚴重漏洞,並要求博物館加強對其收藏品的保護。
(律師兼藝術恢複國際首席執行官克裏斯托弗·馬裏內洛(christopher marinello)稱罪犯可能為賺快錢而將珍寶融化、切割或賣給外國私人收藏家)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之一,擁有來自不同文化和時代的龐大的文物收藏。其中一些最知名的文物包括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帕特農神廟雕塑(parthenon sculptures),還有刻著12世紀中國詩歌的卷軸。
然而大英博物館以及整個英國的曆史藏品一直受到世界各國、特別是曆史上受害國公眾的質疑,由英國王室“保管”的光之山(koh-i-noor)鑽石尤其具有爭議性,因為它是由英帝國從印度奪走\/帶走的,印度民間很多人一直要求將其歸還。
擁有264年曆史的大英博物館也是偷竊者經常瞄準的目標,多年來,博物館不時有一些藏品丟失,比如前幾年曾丟過20世紀70年代的硬幣和獎章,1993年曾有羅馬錢幣被盜。
2005年,一尊有著2500年曆史的希臘雕像被盜,博物館聲稱此後對安全進行了更嚴格的審查,然而兩年後,就有中國寶石丟失。
2017年,有消息稱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一枚價值75萬英鎊(約合700萬元人民幣)的卡地亞鑽石早在2011年就被報告失蹤。
據報道,此次丟失的這些跨越3400年曆史的藏品已經很久沒有展出了,它們目前主要用於研究目的,也是由於這個原因,這些文物悄悄消失了很久也無人發現。《郵報》稱,這些物品的失竊不包含政治因素,不是由於誰要英國歸還文物而丟失,被盜原因是純粹的經濟問題。
迴憶起過去兩年與大英博物館間的互動和糾葛,伊泰·格拉德爾(ittai gradel)仍然難掩激動。
格拉德爾是一名丹麥古董經銷商,多年來一直是大英博物館的“忠實粉絲”。2020年,他在線上購物網站發現有人在使用假名出售曾登記在大英博物館目錄上的藏品,並且確認盜竊事件就在近期發生。
隨後幾年時間裏,他一直試圖引起大英博物館對館藏文物盜竊事件的注意,但一直未得到積極迴應,還被告知博物館一切正常,他的指控毫無根據。格拉德爾對大英博物館的處理方式感到十分困惑和震驚,決定搭建人脈網絡聯係大英博物館董事會。
9月10日,格拉德爾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最初大英博物館並沒有認真對待失竊一事,他用了15個月的時間搭建關係網絡,確保自己有足夠的分量和影響力,“當我再次敲開大英博物館的門時,如果門又被砰一聲關上,我要直接踢開它,強迫他們聽我的聲音。”
這一次大英博物館聽見了格拉德爾的聲音,並對此展開了調查,發現該館約2000件藏品流失,此外,不是所有被盜藏品都被規範登記和編目。大英博物館董事會主席喬治·奧斯本表示,在格拉德爾於2021年2月首次發出文物被盜的警告後,“本可以采取更多措施”。
獨家揭秘大英博物館失竊事件始末
發現網上賣家與博物館策展人同名
“我的頭發都豎起來了”
新京報:在成為古董經銷商之前,你曾是雷丁大學的一名副教授。最初是什麽讓你對文物收藏有著如此大的熱情和興趣?
格拉德爾:我對考古的熱情可以追溯到我的孩童時期。實際上,大英博物館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十幾歲的時候,我去倫敦住了一年的時間,在餐館做過洗碗工,也在地鐵裏當過鐵路工人。我休息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大英博物館裏麵,從一個展區到另一個展區,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我看到了所有展出的東西,完全愛上了這裏呈現出的奇妙世界。
隨後我學習了考古學,在牛津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也在大學中任教。但我的氣質不適合大學生活,真的很無聊,但做一名古董經銷商,我的工作更加自由,也有更多的研究時間,生活更刺激。
大英博物館失竊事件爆料者、丹麥古董經銷商伊泰·格拉德爾。圖\/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你時常從線上拍賣及購物網站ebay上購買藝術品。2014年,是你第一次與賣家“蘇丹1966”(sultan1966)有交易接觸,你從他那裏買的第一個藝術品是什麽?
格拉德爾:我隻在線上接觸過“蘇丹1966”,從來不知道他長什麽模樣。我注意到他的第一件藏品是一件雕刻在堅硬石頭上的小型浮雕,刻畫的是希臘神話中美杜莎的頭。這件藏品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紀。但它在網站上隻被標注為19世紀的玻璃,一件現代的複製品,最低保留價格是15英鎊,我是唯一的出價人,用15英鎊就拿到了這件藏品。兩周之內,我以大約2000英鎊的價格把它賣掉了。那時候看起來,可以說是一筆不錯的交易。現在我不這麽認為了。
購買的時候,像往常一樣,我仔細檢查了這個藏品的來源,詢問賣家從何處獲得這件藏品,他告訴我出售的藏品都是從他祖父處繼承而來,他祖父曾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格蘭北部的約克經營一家古董店,並且已於1953年去世。
我也去核實了這個故事,查了英國的公開檔案,他自稱是其祖父的那個人確實存在,不過去世時間是1952年。我想如果隻根據迴憶確認家裏人去世的時間,中間有一兩年的差錯也難免。一切看起來都很合理。而且他似乎真的對這些藏品一無所知,賣得都非常便宜。這也讓我覺得(他)應該不是一個小偷,否則,他會了解這些藏品的價值,並試圖以更高的價格出售。
新京報:你在其他采訪中提到,2016年,你開始對“蘇丹1966”的藝術品來源產生懷疑。當時的哪些細節引起了你的注意?
格拉德爾:他的確精心編造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故事。為什麽這些藏品如此便宜,為什麽他作為賣家看起來對它們一無所知,我想這都是煙幕彈的一部分,這樣他就可以在不引起太多注意的情況下,偷偷銷售藏品。
2016年,我第一次起疑心是因為他在網站上掛了一塊羅馬浮雕的碎片,這次他知道這件藏品是什麽,他的描述十分正確,這也讓我覺得有點奇怪,因為大多數時候,他似乎毫無頭緒。
我一下子認出了它,因為我在大英博物館1926年出版的古代寶石和浮雕目錄中看到過它。即便如此,我也沒有懷疑賣家或認為他本人就是小偷,我仍認為他從祖父那裏繼承了這些遺產,我查到的關於這個故事的所有細節似乎都說得通。所以我想,雖然這件碎片顯然來自大英博物館,但失竊事件可能發生在70年前,發生在他祖父去世之前。
最後,他沒有將其賣出,隻在網站上掛了幾個小時的時間就撤迴了。我專門去問他撤迴的原因以及還是否願意賣給我。他解釋稱,他不能賣這件藏品,因為這是屬於他妹妹的,她並不想賣掉它。事後看來,他撤迴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很快意識到,這是一件大英博物館公開發布過的藏品,他可能會因此露出馬腳。
那時我決定繼續觀察他,看看會不會有其他事情發生。畢竟,除了這個碎片,我還沒認出有其他來自大英博物館的藏品。
當地時間2023年9月5日,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哈利卡納索斯古城的浮雕。
新京報:直到2020年,你才從中發現突破口。這幾年間,你是如何與賣家周旋的?
格拉德爾:4年後,我幾乎同時有了兩個發現。一個是他在2015年末賣出的另一個寶石碎片,我保留了當時的照片以及屏幕截圖,我碰巧發現這也被收納在1926年大英博物館的出版物中。我試圖警示當時的買家,後來得知這件物品輾轉落到了我同事手上。我告訴他這是來自大英博物館的藏品後,他馬上給大英博物館寫了信,告知他們自己似乎有一件他們的藏品,想要返還。那時候正值新冠疫情封鎖期間,大英博物館不僅對遊客關閉,也對工作人員關閉,沒人能進去,那時候什麽也做不了。但至少如果偷竊者在大英博物館內部,他也不能再進去偷東西了。
另一個發現是,我看到大英博物館在網站上發布了那張我在2016年認出的浮雕碎片照片。這張照片大約拍攝於10年到20年前,不可能比這還要久遠。這就意味著,這個賣家關於所售藏品來源的故事全都是一個謊言,他告訴我的一切都不能相信。
當我發現整個藏品來源的故事都被戳穿的時候,我迴顧了之前的交易記錄,我在一張收據上發現了賣家的真實姓名,結果讓我毛骨悚然。我把這些發現告訴了一名同事,有個人在用假名字賣東西,有些不對勁的地方。我記得同事對我說:“伊泰,你知道你說的這個名字是大英博物館負責古希臘和古羅馬文物的策展人的名字,對吧。”我清楚地記得這一刻,我的頭發都豎起來了,完全處於震驚之中。
我一遍又一遍地檢查證據,我必須對此完全確定才行。我很難相信一個訓練有素的考古學家,一個大英博物館的策展人會做這樣的事,但我認為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
新京報記者專訪大英博物館失竊事件爆料者、丹麥古董經銷商伊泰·格拉德爾。
被告知大英博物館一切正常
決定搭建人脈網絡聯係董事會
新京報:2021年2月,你給大英博物館的副館長喬納森·威廉姆斯發郵件,提醒博物館可能存在“監守自盜”現象,並寄出了相應證據。證據中包括哪些內容?得到了怎樣的迴複?
格拉德爾:我在郵件中詳細地列出了我的發現、收集到的證據、我相信小偷就在博物館內部的理由,甚至告訴他們就是其中一名策展人,並給出了名字。無論當時還是現在,我都認為證據無可爭議,如果有人真的調查一下,就會發現沒有其他合理的解釋,我無法理解怎麽會有人看到收據和上麵的名字,還不全麵戒備。
我收到了一封確認收到郵件的迴執,隨後一直在等待。數周、數月過去了,我沒有收到任何消息。我再次致信威廉姆斯,我對一直沒有收到迴複感到非常驚訝和困惑,詢問我什麽時候能作為內部調查的證人傳喚,我非常確信大英博物館一定會發起調查,但結果是一樣的,數周、數月過去了,沒有任何消息。我對威廉姆斯失去了耐心,直接越過他給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希·菲舍爾致信,那時候已經是2021年6月末了。菲舍爾也沒有給我迴信,但至少兩周後,我終於得到了威廉姆斯的迴複。
但與我預想的不同,他本可以繼續問我問題或者邀請我前往作證,但這些都沒有發生。因為調查已經完成了,他們的結論是沒有任何問題,所有員工沒有發現任何不當行為,物品都無可置疑地得到了解釋,我的指控完全沒有根據。這讓我非常震驚。
我詢問威廉姆斯是否至少能向我解釋一下,一個被大英博物館公開發布過的藏品為什麽會被放在購物網站上售賣,他隻是迴複我他不能透露任何關於內部調查的細節,這些信息都需要保密。簡單來說,他什麽都沒有告訴我。這就是最後一根稻草,坦白說,我發了火,對此非常氣憤。我想他們這次都逃不掉了。
新京報:你有沒有想過直接拿著收集的所有證據報警?
格拉德爾:最初沒有想過報警,因為這是大英博物館的責任。就我而言,正確的做法是通知大英博物館藏品被盜,至於警察是否應該介入其中,則需要他們自行決定。
得到威廉姆斯關於一切正常的迴複後,我想過去報警。但我從律師那裏得到了一些法律意見,我發現去找警察純粹是浪費時間。因為犯罪的受害者是大英博物館,不是我。如果受害者向警察否認犯罪行為發生,警察至少會當麵嘲笑我,甚至會指控我浪費他們的時間。顯然,在沒有大英博物館合作的前提下,我不能這樣做。
當地時間2023年9月5日,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哈利卡納索斯陵墓的阿爾忒彌斯和摩斯索洛斯雕像。圖\/視覺中國
新京報:得到大英博物館的迴複後,你製定了怎樣的計劃以揭示事實?
格拉德爾:除報警外,我的另一個想法是將消息告訴新聞媒體。除非萬不得已,我絕對不想這樣做。現在全球新聞媒體對於大英博物館的報道,對他們而言非常尷尬,它的名字被拖入了泥潭。我本人非常喜歡這個博物館。我本以朋友、盟友的身份來幫助他們,如果他們在內部小心行事,處理掉小偷,妥善處理一切,我不會把媒體和警察牽扯進來。
我不能接受的是他們拒絕處理這件事情,讓小偷繼續留在博物館的崗位上,自由地進行掠奪,還讓他升職了。我反複衡量後認為最後一個選項是聯係大英博物館董事會及其主席奧斯本。但我沒有人脈和權力,他們當然會相信館長的話,相信他們自己的運營管理。如果館長告訴他們我是一個瘋子,他們會再次拒絕傾聽我的話,那就沒有任何辦法了。
因此我決定利用我在學界的舊人脈,花時間慢慢建立起一個人際網絡,這些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有些人可以幫助我,給我足夠的影響力,另一些人可以給我提供關於大英博物館的信息。
15個月後,大約在2022年10月,我再次出擊,這次我準備好了我的人際網絡,有了足夠的分量和影響力,這可以確保當我再次敲開大英博物館的門時,如果門又被砰一聲關上,我要直接踢開它,強迫他們聽我的聲音。所以我聯係了其中一位董事會成員,知道他會把話帶給奧斯本。
奧斯本也的確立即做出反應,要求菲舍爾做出解釋。我後來得到了奧斯本的聯係方式,直接並禮貌地對他表示,如果沒有聽到他的迴複,我會把這件事情捅到公共視野麵前,交給媒體報道。幾個星期過去了,還是沒有迴複。隨後,我表示如果沒有立馬收到迴複,我會馬上爆料給媒體,這時奧斯本才迴複我,稱我的指控都受到了認真的調查。這次我知道,這件事情不可能被掩蓋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試圖掩蓋這件事才是難以置信的,館長和副館長的無能以及疏忽管理在某種意義上是最糟糕的醜聞。
新京報:在失竊醜聞曝光後,菲舍爾還出言暗示是你沒有提交足夠多的證據,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你如何看待他這番言論?
格拉德爾:我非常生氣,這完全沒有根據,我故意保留信息又是出於什麽目的呢?這完全沒道理。是我一直高聲叫喊著堅持這件事理應受到認真對待,如果(我的)指控是完全荒謬的,他們可以來找我,我隨時都可以提供信息。事實上是他們從不聯係我,他們沒有興趣和我說話,這太荒謬了,簡直是誹謗。我也立即迴應了,稱這是徹頭徹尾的謊言,有必要的話就會采取法律行動。
兩天後,他收迴言論向我致歉並辭去了館長之職,我想他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最終為此事承擔了責任。而且從他在整個事件中的行為和言論來看,我認為他並不掌握事實真相,他似乎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麽,隻是全權交給了他的副手來處理,沒有費心看過我發給他的郵件。我無法理解為什麽博物館館長收到這樣一封郵件後,卻不去看一眼。這也不是小說那種厚度,也沒有幾百頁的文件,我非常刻意地保留了其中最確鑿、最重要的證據——那份收據,我能證明那是屬於大英博物館的三件藏品,大概是兩頁的文字說明、1.5頁的截屏和附件文檔,即便對於一個非常忙碌的博物館館長而言,這也應該是可以操作的。
這讓我懷疑菲舍爾把一切都交給威廉姆斯處理,他似乎在這場調查中知道誰是小偷,但故意替他打掩護,或是因為擔心被爆出醜聞。他可能認為這件事被曝光給博物館造成的損害,將比一個員工四處偷盜造成的損害更大。
大英博物館整體應對非常糟糕
未來應與無能管理層切割
新京報:你在大英博物館館藏文物失竊的案子上花費了數年的時間,你與大英博物館的溝通一直不順暢,你的指控在最初也沒有被采信,是否曾有過瞬間的想法,放下這個案件?
格拉德爾:我的確想過不再管這件事。大概是在2021年的夏天,我認為已經做了所有該做的事情,但我越想越不能接受這個決定。首先我認為大英博物館顯然理應得到更好、更負責任、更有能力的管理人員。當時除了我之外,沒有其他人來確保博物館能擺脫這些人。
其次是因為我真的沒有其他選擇,我本人也參與其中了,從那個小偷手裏買了藏品。如果我就此放棄,不堅持到底,我自己會成為這場犯罪的共犯。我不確定是否是法律層麵上的共犯,但一定是道德層麵的共犯,我不能接受這點。在這種情況下,我甚至不能麵對自己。所以雖然我考慮過放棄調查,但是隨後很快決定,我沒有其他選擇,我不得不繼續調查,不管代價有多大,不管時間有多長。
當地時間2023年8月23日,英國倫敦,遊客們在參觀大英博物館的古希臘雕塑藏品。圖\/視覺中國
新京報:基於這幾年以來你與大英博物館的互動,你如何評價他們對於失竊事件的應對和反應?
格拉德爾:整體的應對太糟糕了,我作為他們的朋友和盟友找到大英博物館,他們卻從第一天起就把我當成敵人,拒絕告訴我任何事情。如果他們對我有一點信任,或許我可以理解他們所做的事情以及拒絕做某些事情的動機。整個應對非常無能和愚蠢。
這件事完全震驚了我,一個像我一樣訓練有素的考古學家居然能做出這種事,作為一個受信任的策展人居然會從博物館裏偷東西,簡直超出了我的想象。話又說迴來,任何機構都無法防範一個爛蘋果,總會有這樣的人,某個人突然腦筋不清楚,因貪婪而變得瘋狂。但館長和副館長沒有這樣的解釋或借口,他們得到了非常可觀的薪水,這些行政管理層麵的官員本應履行他們的職責,保管好博物館的藏品,但顯然他們沒有做到這一點。
新京報:最後你如何處理從“蘇丹1966”處買來的藏品?
格拉德爾:我大概買了70多件藏品,其中60多件在我手上,10多件都已經賣出去了。我已經對大英博物館提供了全部信息,賣出的10多件藏品都可以被追蹤到,大多數都在我的朋友和收藏家那裏。至於剩下的60多件藏品,已經送迴了大英博物館。
新京報:你認為大英博物館未來應該如何做以挽救聲譽?馬克·瓊斯被任命為大英博物館臨時館長,你認為他能帶來新的開始嗎?
格拉德爾:大英博物館現在有了新的管理人員,我相信都是相當有經驗的人,他們會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但有一件事我認為是他們應該現在著手去做的——徹底與以前無能的管理層切割。
至於瓊斯,我並不認識他本人,但了解他的一些學術著作,內容都很不錯,當然這並不能說明他的管理能力。我仔細看過他的簡曆,他曾經做過的工作確實令人印象深刻。他看起來很有經驗和能力,任命他來做館長似乎是一個很正確的選擇。
“家人,你要帶我迴家嗎?”
迴家……
迴家……
這是大英博物館裏
每一件中國文物的心聲
也是每一位中國人的心願
引起全網熱議的自製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一經上線就迅速占領了各大網絡平台的熱搜榜,不少觀眾看後表示心情久久難以平複,網友說:“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著從大英博物館裏走出來。”
「 故事背景 」
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之一,據統計,博物館裏有約2.3萬件來自中國的文物。文物囊括了幾乎所有藝術類別,件件都是絕世珍藏。
短片以此為背景,采用擬人的手法,講述了在大英博物館裏的中國文物——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在出逃尋鄉時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國記者,並與其一起返迴故鄉的故事。
「 靈感來源 」
該短劇的靈感來源於網友的一段話,於是博主@煎餅果仔和@夏天妹妹斷更三個月、暫停一切商單,僅帶著兩位助理,便奔赴英國實地考察,翻閱資料,推敲劇本。
而選用 “小玉壺”的作為原型也有其原由,“小玉壺”並非古文物,它是由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俞挺於2011年創作,2017年被大英博物館購藏。“‘小玉壺’的來路和年代最清晰。去英國是為了證明中國的玉雕技藝並沒有失傳,推廣中國文化。引用網友的話,她是‘清清白白’的,記得迴家的路。”
視頻最後一集,小玉壺終於踏上了瑰葭路(歸家路)。但“出逃”的“小玉壺”還是選擇了迴到大英博物館陪著還沒“歸家”的文物,她說:“泱泱大國,不做偷雞摸狗的事,總有一天,會風風光光,堂堂正正地迴家。”
央視電影頻道、央視網、人民網等主流媒體紛紛為《逃出大英博物館》短劇點讚,為年輕人對曆史和傳統文化的關注與熱情感到欣慰。
「 立足現實,推陳出新」
在短視頻娛樂化盛行的當下,以小視角切入,撬動大情懷的《逃出大英博物館》讓大家看到了創作者的赤誠之心,在其言情甜劇的外殼裏,家國情懷是內核,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不斷推陳出新,再創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得勝公司亦是如此,始終跟隨時代的步伐,敢於創新,捉住機遇,引領潮流。始終把產品質量放在中心位置,以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環境,以強大的基礎和實力穩抓發展機會。
作為中國民族品牌企業,得勝公司一直致力於為全球用戶提供最優秀的聲音處理解決方案。秉承創新、高效、分享、負責的文化理念,承襲民族品牌使命,與同行攜力打造國產品牌良性生態圈,推進行業正向發展,為促進電聲行業的發展做長久貢獻。
未來,得勝將持續聚焦 “縱橫戰略”、內生外延,抓住新機遇,增創新動能,向行業領先、技術領先、服務領先的方向奮力前行!譜寫新時代民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來源:中國青年報、央視新聞、人民日報、《逃出大英博物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