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求收藏、推薦票,拜托拜托!你們的關注是我寫作的動力,謝謝了!)


    馬尾軍拿下天津並出兵北京城,連戰連勝使得天下震動,全天下特別是北方幾省的清廷官員內心裏都產生了變化。河南、山東、安徽是最靠著馬尾軍控製區域的省份,在這些日子不斷有幾省官員暗中送信表示歸附,另各地世家也多有派遣家族嫡係子弟前往江南。但是大部分的清廷官員還是沒有動作,但你果然這裏麵有很多還是忠於清廷的,但是大部分都是處於觀望中,還不敢隨意的下最後決心。


    天津以及渤海灣是完全的控製在了馬尾軍手中,京城隨時都處於被威脅中,清廷視駐守天津的馬尾軍為眼中刺肉中釘,無時無刻不想派兵去收複。原先是兵力有所不逮,但是現在京城周圍大軍雲集,總兵力已經超過了十五萬,出兵攻打天津成的議案又被提到了康熙的案頭。但是康熙還是處於猶豫當中,明珠也變的不太主動了,上次的殘碑給了他深刻的教訓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馬尾軍火炮步槍之犀利遠非他們清軍可比,幾千騎兵的衝鋒居然就被幾十們火炮加上幾千杆火槍給擋住了,這簡直就是先秦的強弓營複生啊,騎兵都衝不到近前了,其他步卒又能有什麽用?何況,馬尾軍還有那什麽手雷可以近戰阻敵。


    一時間,進攻天津的議案就被這樣拖拉下來,連續幾天都沒有人繼續提起。京城這邊局勢緊張,湖北的嶽樂、山西的圖海也都陷入了苦戰。康熙不掉兵迴京還好,隻是調動了一部分兵馬。整個軍營所有的士卒就全都知道了,京城被圍困的消息一時間喧囂塵上,全軍人心惶惶,和吳軍作戰之時士氣明顯低落。湖北,眼看也就要落入吳三桂的手中。


    這個時候馬尾軍的眼光也就不再繼續停留在江南金陵附近。而是這邊著對安徽進行下手。實際上安徽在長江以南的浮現也就是馬尾軍的囊中之物,但是北邊區域就是馬尾軍現在攻略的要點。


    安徽原本是南直隸的一部分,順治十八年成為單獨的一個省,省名就是由安慶府和徽州府的首字合並而成,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了二十一世紀。由此可見,安慶府和徽州府是安徽最重要的兩個城市。而在前明是時候這裏還有一個重要府縣那就是朱元璋的老家鳳陽,也正因為是朱元璋的老家,所以地位比較特殊,被定為明朝的中都。相比之下,後世裏的省會合肥隻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弟弟。很普通的一個府城。清廷得了天下,鳳陽這裏理所當然的就被邊緣化了,安慶府和徽州府的地位卻有所上升。


    後世裏經濟趨於全球化,沿海地區都比較發達,這個年代裏內陸河運卻更為重要,哪個地方挨著長江或者大運河,哪個地方發展的就比較快。安慶府是長江沿線重鎮,又是安徽最大的城市。重要性不言而喻。從軍事角度來說,安慶府更有著不可替代的戰略意義。馬尾軍海軍大部隊現在不是在福建固守老家,就是在渤海灣威脅著清廷。長江之上就半支艦隊,雖然吳三桂不敢來犯,清廷在長江上也沒有了水師,但是還不足以去威脅安慶,嶽樂在這裏也囤積了重兵。


    這個時代的地圖很抽象化一般人你很難看懂,但要是打開一份現代的中國地形圖就能看到。在長江下遊地區和中遊地區之間有一道非常明顯的天然屏障,長江以北的大別山。長江以南的黃山、天目山等皖南山區,像一左一右的兩扇大門。隔開了華中和華東,隔開了江西盆地和長江三角洲......兩扇大門之間,也就是大別山和皖南山區之間有一個走廊地帶,長江從中奔流而過,把楚吳越三地連接在一起,安慶府又位於這個走廊地帶的中心,像掛在大門上的一把鎖。


    大別山是河南、湖北和安徽的分界線,著名的革命老區。當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之後,威懾整個華中、華東地區,奪取了全國戰略上的主動權。皖南山區同樣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新四軍的大本營,著名的皖南事變就發生在這裏......凡是革命老區,大都是層巒疊嶂的山區,以古代的交通條件難以保證大部隊的後勤運輸,所以想從湖廣、江西向長江下遊進攻,或者是反過來向著上遊去,一般都要利用長江水路,走大別山和皖南山區之間的走廊地帶。安慶就恰恰卡在走廊地帶的咽喉位置,所以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換句話說,安慶就是金陵的門戶。不控製了這裏,將來不管是吳三桂還是清廷的大軍都能從這裏過來威脅江南,上次勒爾錦大軍過江這邊攻打金陵就是很好的例子。從這裏順著長江往東北方向走,就是廣闊的東部平原地區,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在兩百年後的太平天國運動中。太平軍和湘軍就在安慶府進行了一場總決戰。並以湘軍攻克安慶告終,太平天國的形勢因此急劇惡化,天京很快陷落,有“一戰亡國”之說。


    徽州府也很重要,但是現在的徽州已經在馬尾軍的控製之下,隻餘下了安慶一個重要的地方。徽州和安慶府的情況有所不同,徽州府位於長江以南,安慶府的東南方向,緊挨著景德鎮,在安徽的最南端。徽州在後世改名叫做黃山市。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旅遊城市,事實上也的確不富裕……但在明清時期。徽州卻是鼎鼎大名的徽商起源地,堪稱富甲天下。


    整個徽州府都屬於皖南山區,“六山三水一分田”,那一分田還是貧瘠的山區紅壤地,當地人迫於生計紛紛經商。徽商一開始主要經營山貨、木材、茶葉、絲綢和典當等行業,在明朝中後期介入利潤高昂的鹽業經營後,徽商迅速崛起。成為可以和晉商相提並論的大商幫,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清軍南下,徽商聚集的揚州等地被血洗劫掠,徽商也因此大傷元氣。但是清廷統治者很快發現,想要長期統治中國乃至實現他們夢想中的“萬年不拔之業”。隻憑燒殺搶掠當強盜肯定不行,還得建立基本的經濟秩序,並且對明代的弊政進行改良......但是他們本來就是強盜出身,玩不轉這麽複雜的經濟管理工作,所以就開始在漢人中尋找代理人,大名鼎鼎的徽商就成了首選的拉攏對象。


    滿清占領金陵後不久。對鹽業專營製度進行改良,把這塊大肥肉交給了徽商,徽商因此又迎來了第二春,發展勢頭之猛,連老資格的漢奸商人集團晉商都比不了。徽商在這十來年裏再次迅速壯大。保守估計,他們的總資產是國庫的十倍以上。現在的揚州鹽商耿精忠並不是發自本心的想要給他們優厚條件,而是士氣畢竟也就過去了,而且清軍入關的時候他們也並沒有像晉商那樣過分。不過若是易地而處,將徽商放到山西那一片,估計比範永鬥等清廷皇商也好不了多少。


    另外前麵提到,徽商在政治上也積極要求“進步”。清廷在江南開科取士之後,其他地方的士子書生都以參加清廷的科舉考試為恥。徽商卻急於讓下一代擺脫商賈身份,“由賈入儒”,“業儒入仕”。對滿清的科舉充滿了熱情......在清朝初年,徽州府的書院就多達五十四家,其他徽商較多的大城市裏也多有分布,比如揚州、蘇州、上海、金陵、杭州、安慶等等,曆史上清朝二百多年的曆史裏,光是徽州府府城歙縣一個地方就出了兩百九十多個進士。將近一千個舉人。


    安慶府就在長江以北的走廊地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隨著馬尾軍步步進逼,這裏也已經變成了前線。清軍駐有重兵防守,但是馬尾軍卻也是勢在必得。城內的五萬大軍馬尾軍雖說沒有小瞧,但更是一絲膽怯也無,反而每支部隊都是熱情高漲,主動請戰的不知凡幾。至於為什麽,嗬嗬,安慶府挨著長江邊上,馬尾軍海軍戰艦就可以用戰艦上的重炮轟破安慶府城,隨後馬尾軍步軍再隨之進攻,拿下安慶輕而易舉,這容易到手的軍功,誰會那麽傻不去爭。


    十天時間的準備,馬尾軍大軍正式從九江、饒州、池州幾處全麵出兵,開始渡江金福安慶府的範圍,而清軍將主要的兵力全都集中在了安慶府城固守安慶。守軍主將趙國祚,副都統夏景梅、總兵常進功散熱領兵五萬三千,奉嶽樂軍令駐守安慶,不過也得到嶽樂密令,若是實在不可守,要保存實力,退到黃岡與大部隊迴合。


    南邊這邊戰事不停,清軍也是節節敗退,壞消息一個接著一個送到京城,京城裏各部大臣也開始有了新的想法------遷都!


    “不能遷都……”


    “遷都……”


    “不能遷都……”


    皇宮裏幾部大臣吵得不可開交,康熙也處於了痛苦的糾結中。冬日的夜晚,月色皎潔給這寒冬增添了一分清冷。然而,康熙根本沒有心思欣賞這樣的美景。站在庭院的迴廊邊上,他手裏無意識的捏著一片嬌嫩的樹葉,反反複複的在腦海裏迴蕩著兩個念頭。一個是遷都,一個是不能遷都。


    糾結,真的是太糾結了。從馬尾軍拿下天津城那時開始,這樣的奏折變開始出現,而現在發展到每天送給康熙的奏章裏麵,都會有那麽一兩封,明確或者是隱晦的提到遷都的事情。這些奏章,有的是來自朝中的大員,有的則是來自地方的大員。滿族大臣有之漢大臣也有,其中還是一滿族大臣多些。他們就和當初元朝末年一樣,那些皇室勳貴反倒是第一個向往北邊跑的。他們倒是覺得,這中原呆不下去了,咱就再會遼東去,反正那裏是咱的老家。


    不少的滿族大臣基本上都已經達成了一致了,那就是希望遷都盛京也就是沈陽。現在,京城方麵外來物資的補給都全部給馬尾軍控製了。大運河被切斷,江南的漕運全部沒有了,那都成了馬尾軍的戰利品。而從山西、山東、河南等地送來的物資,也是日漸減少,尤其是在天津被拿下之後,就連山東河南的物資也沒有了。山西那一點點根本就是杯水車薪。陸地運輸,能夠運輸多少?


    京師物資緊缺,物價暴漲,京師裏的百姓,尤其是外城的百姓這些日子不斷的外遷,估計再過些日子外城也就剩不下多少人了。原本康熙倒是想要關閉九門不讓人出去的,但是如此一來他必將喪失所有民心。更何況,外城可是有幾十萬的漢人百姓,若是鬧起暴動來,京城周邊的兵馬也難以應付,再者,不遠處的天津可還有馬尾軍虎視眈眈,他更不敢鬧出什麽動亂。


    從情感上來說,康熙是真的不舍得離開紫禁城。他是生在這裏長在這裏,在這裏登基為帝,這裏有他難以忘懷的一切,他怎麽能輕易地離開?盛京,他長這麽大才去過兩次,凍死個人那邊,根本受不了。要是他這樣就走了,會在後世的曆史上,留下什麽評價?可是不走,可能他就是下一個吊死在煤山上的皇帝了。


    其實,以上這些,都是外因。康熙不願意離開京師的最關鍵原因,還是對局勢的判斷。現在局勢還沒有那麽糟糕,他還說有勝算的,就要看他們如何努力!若是自己退走了,那麽他們再想從遼東打迴來那可就難了,甚至可以說再也沒有可能。換句話說,就算自己撤退到了盛京,嶽樂那邊估計也很快點就要敗退來,最終他們兵力更加虛弱,在盛京又能芶延殘喘多久呢?


    不對,似乎還有另外一種可能。以退為進,讓出大片地方這樣他們也就不再是馬尾軍與吳軍兩家的目標,反而到時候吳三桂和耿精忠兩個逆賊會主動的掐起來。待到他們兩敗俱傷,自己繼續以朝廷大義收複天下。(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物理教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物理教屍並收藏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