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求收藏、推薦票,拜托拜托!你們的關注是我寫作的動力,謝謝了!)


    清軍入關後,順治時期便開始大肆開鑿中運河,到了現在也徹底結束了借黃河行運的時代,並建成黃、淮、運交匯樞紐,緩和河麵比降,減輕濁流灌運,改善了漕運條件。總督漕運部院衙門漕運方法基本承明製,但又多了幾個名目:正兌米,運京倉糧,定額三百三十萬石;改兌米,運通州倉糧,定額七十萬石;改征,將漕糧改征為其他品種;折征,將漕糧折算成銀,價銀統歸地丁項內,上報戶部。


    除此之外,清廷又實行截漕(也就是各地漕糧起運後,地方遇災,截留部分作為賑濟,或截一地漕糧運往另一地)和撥運(主要指截留山東、河南所運薊州漕糧,撥充陵寢及駐防兵米)等措施。漕船數與編製和明代稍稍有一點不同,一般以府、州為單位,十人一船,十船一幫,十船互保。總數由一萬零四百五十五隻升為一萬四千五百隻,而實際運於漕運的僅七千隻左右。每船裝運量不得超過五百石,另外還可以裝當地的土產往返於各口岸行銷。


    也就在康熙登基之後,清廷最終開始實行官收官運製度,承運者是衛所軍籍中較殷實的軍丁(運丁)。發運時每船配運軍一名,運副一名,雇募水手九至十名。各省運軍水手多少不等,總數在十萬名左右。漕運最高長官為漕運總督,駐守淮安。其下為各省糧道,共七人。掌本省糧儲,轄所屬軍衛,遴選領運隨幫官員,責成各府會齊、僉選運軍等;坐守水次,監督、驗明漕糧兌換。麵交押運官,並隨船督行到淮安,呈報總督盤驗。


    押運,原為糧道之責,後選管糧通判一人,專門負責督押。約束運軍,後因官卑職微,仍由糧道押運。領運官,由千總一人或二人領運,武舉人一名隨幫效力。為確保漕運無誤。於淮安、濟寧、天津、通州運河沿線設置巡漕禦史,稽察本段漕運。此外,淮安淮北沿河置有鎮道將領,以催促入境漕船前行;在鎮江與瓜州的南漕樞紐處,由鎮江道催促,同時由總兵官(後改為副將)巡視河岸,協同督促漕船過江。


    隻是現在,漕運源頭被馬尾軍掌控。那麽京城每年所需的三百萬石糧食便沒有了著落。有道是糧餉糧餉,糧在餉之前,沒有糧食。就算給再多的銀錢那也算沒用的,畢竟銀子也不能當飯吃不是。


    “又是前線作戰不利,朕就不信我大清兵馬幾近是吳三桂的一倍,居然不能將其打敗!當年前明的兵馬是我八旗軍的七八倍有餘,不照樣被我大清打的狼奔豸突,現在這是怎麽了?難道真的要朕成為第二個崇禎?”康熙剛看了桌上的兩本奏折。本就不好的心情變得更壞,一水的壞消息。心情能好起來就怪了。


    “臣等該死!”索額圖與明珠等聽到這話立即跪了下去,當年的崇禎他們可是清楚的很。那崇禎皇帝不少不勤政,明亡了,雖然也有皇帝的責任,但是更多的還是大臣無用。就像是崇禎自己說的,“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現在康熙說出這句話,那不是指他們都是亡國之臣嗎,一個個心裏雖然很不舒服,但是這個時候第一反應還是跪下請罪啊。


    “陛下,保重龍體要緊啊!”明珠率先開口道。“戰局一時不利,並不是將士們不用心。這戰爭打的不僅僅是兵馬,更多的還是錢糧!臣想,那吳三桂現在多半也已經是快要堅持不下去了,要不了多久安親王便能一舉突破嶽陽,殺敗吳三桂。但是當前要緊的是要將金陵給收迴來,耿逆已然壯大,不能再忽視,臣覺得,憑安親王派去的五萬大軍加上周培公的三萬兵馬還不夠,還請皇上下旨調集河南、山東的剩餘兵馬前去增援,務必一舉功成。”


    “現下派去的兵馬還少嗎?加上原先在安徽的兵馬總數就超過了十萬。十萬人若是連耿逆的兩三萬步卒也打不過,我大清還能有什麽指望?”康熙憤怒的吼道。


    “皇上說的是,隻是臣聽到消息,說是金陵城根本就不少馬尾軍的陸軍打下來的,而是馬尾海軍下來了萬餘兵馬隻一天就攻破了城門,因此,將馬尾海軍也算上的話,可就不止三兩萬人馬了。那可是五萬餘大軍。更何況長江天塹,江麵上朝廷的水師卻是還無法與耿逆的馬尾海軍抗衡,因此,大軍的數量必須還要增加以求穩妥,還請皇上三思。”明珠依舊堅持自己的看法,他們作為清廷的重臣,與清廷乃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清廷亡了他們也要完蛋,因此這時候可不是有所保留的時候。


    康熙也冷靜了一些,明珠的話也不無道理。馬尾海軍的確是相當的強悍,江寧水師都被完全消滅,那麽鄱陽湖水師就更不會是馬尾軍的對手,若是將鄱陽湖水師開赴長江下遊與馬尾海軍大戰,那麽最終也隻能是覆沒一途。“愛卿所言有理,那就按你說的辦。不過,馬尾軍強在水師,我們的確不能與之硬拚,讓嶽樂安排船隻,載大軍過江,然後就直撲金陵城,給朕消滅耿逆叛軍!”


    “臣遵旨。”明珠立即迴應道。


    “啟稟皇上,臣也有一策。”明珠說完,索額圖便立即跟上,這段時間以來,兩人再也沒有了黨爭,而是通力合作的居多,畢竟現在清廷情況不樂觀,而他們可是一根繩上的螞蚱,誰也跑不掉。“國內現下不能大規模擴軍,但是在北邊的朝鮮確實可以征召不少的部隊,朝鮮國雖然國小,但是五六萬兵馬還是可以有的,皇上下一道聖旨,讓朝鮮國王派遣一部分兵馬前去協助我大軍平叛,當可增大我軍勝算。”


    自打五十年前努爾哈赤的侄子阿敏帶領三萬女真部隊入侵朝鮮。最後雙方最後議和訂立“兄弟國的盟約”。朝鮮停止使用明朝天啟年號並遣王子李覺赴後金為人質,後金、朝鮮互不侵犯對方的領土。自那之後,後金和朝鮮的兄弟關係並不和睦。後金軍一退,朝鮮馬上向明朝“疏奏被兵情節”。由於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朝鮮大臣認為明朝助朝鮮擊退倭寇。朝鮮理當與明朝交好抗擊後金。因此朝鮮拒絕廢除年號,並依舊保持關係。這最終導致時隔九年後皇太極再次攻打朝鮮,迫使朝鮮完全成為了清廷的藩屬國。


    這樣一來,清廷對朝鮮雖然不說是予取予求,但是也沒有好到哪裏去。滿人對待漢人都當作是奴仆,對待朝鮮人也是一樣。因此此刻索額圖才會有此一說。在他看來,他們向朝鮮伸手,那真是再正常不過了。


    而實際上朝鮮對清廷並不是那麽恭敬。朝鮮仁祖之後的朝鮮孝宗,還曾試圖聯合中國南方反清勢力討伐清朝,但沒有結果。後來朝鮮便開始閉關鎖國。與外界僅進行少量交往,而出於對前宗主國明朝的緬懷,朝鮮將明代最後一任皇帝“崇禎”的年號延續到了現在。後世曆史上朝鮮國更是將這個年號延續了兩百六十五年直到一*三年朝鮮國覆滅。


    “這也倒是可以,朕準了,另外,再要求朝鮮送來貢銀三百萬兩,當然,若是能送來更多則最好。多的算是朕向他暫借的,待到朕平定了叛亂,日後會加倍還給他!”康熙皺著眉頭說道。他現在也沒有多少好辦法了,隻要差不多可行的,都可以一試。對於朝鮮的情況,他也還算比較了解的。朝鮮人這幾十年來都十分的穩定,派遣幾萬兵馬與拿出幾百萬銀兩並不成問題。


    從前明崇禎九年,按照朝鮮曆計算就是仁祖十四年。清廷的崇德元年,那時候皇太極正式由汗改稱皇帝。改國號大清,族名滿洲。皇太極在登基之前就事先將此事通報了朝鮮。希望朝鮮參與勸進。當時的朝鮮國當然是聞訊大嘩,他們與當時的後金可是積怨已久,積累了將近十年的憎惡、羞辱情緒一並迸發。當時的朝鮮臣僚紛紛痛切陳詞,什麽“使彼虜得知我國之所秉守,不可以幹紀亂常之事有所犯焉。則雖以國斃,可以有辭於天下後世也”。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氣氛下,仁祖拒不接見後金使團,不接受其來書。後金使團憤然離開漢城,沿途百姓“觀者塞路,頑童或擲瓦礫以辱之”。該年四月,皇太極在沈陽正式舉行稱帝大典,朝鮮使臣羅德憲、李廓拒不下拜。


    可想而知當時皇太極是何等的氣憤,他認為這完全就是朝鮮國王有意構怨,就在這一年的十二月,皇太極以朝鮮違背盟約為由,準備入侵朝鮮。於是他派濟爾哈朗守瀋陽,阿濟格、阿巴泰守遼河入海口以遏明軍,皇太極親自率領清軍十二萬入侵朝鮮。皇太極令多爾袞、豪格分統左翼滿洲、蒙古兵,從寬甸入長山口;戶部承政馬福塔等率兵三百人突襲朝鮮王都漢陽城,多鐸、嶽托等人率數千兵馬接應。皇太極與代善率其他各路軍馬進攻朝鮮。


    可以說那時候的滿洲鐵騎的確是十分強大的,新成立大清國的大將馬福塔、多鐸等部迅速襲敗了朝鮮漢陽守軍,朝鮮仁祖不得不遷王族於江華島避難,自己則退守南漢山城。隨後清軍主力渡鎮江,占領郭山城,定州、安州不戰而降。清軍乘臨津江結冰之際渡江攻占漢陽,會合各部包圍南漢山城。


    朝鮮各處守軍見國王被圍,紛紛前來支援,但先後被清軍擊敗。到了崇德二年正月,清兵又先後擊敗了全羅道、忠清道等地的援軍。朝鮮仁祖向清軍求和。皇太極恐朝鮮再次反清,遣多爾袞襲破江華島,俘虜朝鮮王妃、王子、宗室、群臣家屬等眾。皇太極遣使,要求朝鮮仁祖出城投降。仁祖將親明反清的主要人物弘文館校理尹集、修撰吳達濟及台諫官洪翼漢縛獻清軍,隨後出城,脫去王服,改穿青衣,在三田渡拜見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


    之後兩國便正式簽訂了協議,朝鮮自那時起成為了清朝的藩屬國。接受清朝的冊封,朝鮮朝鮮仁祖向皇太極行大禮並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朝鮮仁祖以其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質。世子李溰長居沈陽,另外一質子則由鳳林大君和麟坪大君輪流擔任。朝鮮要向清朝朝貢,每年黃金五百兩、白銀五千兩、水牛角二百對、貂皮百張、鹿皮百張、茶千包、水獺皮四百張、青黍皮三百張、胡椒十石、五爪龍席四領、花席四十領、白苧布二百疋、綿綢二千疋、細麻布四百疋、細布萬疋、布四千疋、米萬包等等。


    另外那時候皇太極還要求攻打明朝所屬的島嶼皮島時。朝鮮必須出兵、出戰船至少五十艘協助,清朝還禁止了朝鮮大量修建城堡等防禦工事。在一係列儀式之後,朝鮮服屬了清朝統治,並在三田渡地區建立“大清皇帝功德碑”,然後皇太極才撤軍歸國。


    在滿洲貴族的軍隊入侵朝鮮的過程中,朝鮮其實對明朝一直懷著等待拯救的信念。甚至打算國家滅亡也不對滿洲人投降。丙子虜亂中,國王的態度是“唯望父母邦之來救矣”。“壬辰之役,微天朝則不能複國,至今君臣上下,相保而不為魚者。其誰之力也?今雖不幸而大禍迫至,猶當有隕而無二也。不然,將何以有辭於天下後世乎?”。寧願滅亡也不願背離華夏,重要的理由還有無法麵對“天下後世”。這一切的動機背後是巨大的倫理決擇與價值判斷。朝鮮“寧獲過於大國(指滿清),不忍負皇明”。而在戰敗被迫投降之後,即使是“身在滿營心在漢”,朝鮮國王仍在自身心理的道德自律感上背負著沉重的壓力感。“正月朔乙醜,上於宮庭設位西向中原哭拜。為皇明也。”。而在其子孝宗國王的記載中,這位仁祖大王每當“語及皇明,至於嗚咽不能言”。由於此種內在的道德壓力與深切自責。朝鮮國甚至在發生了虛造的傳言。據說“(日本)關白執政輩,以朝鮮與韃靼合,莫不駭憤,將欲興師而來”。驚恐之中,正是集體意識中對道德要求的執著與自責意識。


    清朝通過這一次戰爭,就將五十萬朝鮮人作為俘虜押迴了國充作奴隸。並掠走朝鮮大量物資,雖然後來朝鮮政府向清朝支付贖金贖迴了一些人。但那之時極少一部分。這可是相當不小的數字了,當時清廷每一次入關劫掠人口錢糧。也從來沒有過擄掠四五十萬漢族人口的,十萬二十萬倒是差不多,朝鮮一下子被俘虜了那麽多,可是對關內還要狠了。


    雖然朝鮮屈服於清廷的統治,但朝鮮人對清廷還是非常反感,一直暗中稱唿清朝為“胡虜”。這種敵對的稱唿和態度,在朝鮮的書籍記載中比比皆是。朝鮮方麵僅僅在外交上使用清廷年號,在國內則不使用,稱為“某某王某某年”,例如“仁祖大王十二年”等等。不少士人尊崇明朝,使用“後崇禎”年號,致使“崇禎”這個年號被朝鮮士人沿用數百年。而在朝鮮孝宗在位期間,朝鮮甚至密謀起兵,聯合日本江戶幕府、南明反對滿清,不過此時康熙與索額圖等不知道的是,朝鮮正準備派遣使臣秘密前往福建、湖南,準備聯合吳三桂、耿精忠一起攻擊清廷。


    朝鮮本就具有高度發達的儒家文明、以“小中華”自居的朝鮮淪為落後的山林狩獵民族建立起來清朝的藩屬國,直到此時朝鮮都是令君臣黎民痛心疾首的事情,丙子虜亂對朝鮮社會、文化的衝擊非常大,國王和兩班的權威一落千丈。清廷這些年一直沒有停止征索,這也加重了朝鮮的負擔。經濟掠奪、政治欺壓、文化差異,使得半個世紀過去了,朝鮮思明反清的情緒一直都還是社會思潮的主流。


    在華夷秩序的天道倫理之應然性中,“華夏”即意味著對高尚的文化與族群正義性,對中華的徹骨認同即是對文化與族群尊嚴的徹骨認同。因此,朝鮮也向來樂於自已“小中華”的美稱。“吾東方自箕子以來,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風,女有貞正之俗,史稱小中華”。“山川險隘,人民多貧。隻以稍遵禮俗,自古中國亦許之小中華”。雖然在後世的時候,南朝鮮的國民忘記了自己的曆史,但是這個時候不得不說還是很好的。


    康熙沒有猶豫,一下子就同意了索額圖的建議,這也是是源自於先前順治朝時期的兩次要求朝鮮出兵。那時候順治兩次要求朝鮮出兵協助清軍在東北作戰,掃蕩入侵黑龍江流域的沙俄侵略者。那麽這次在要求朝鮮出兵,那也沒有什麽大不了的。至於說朝鮮會反駁他的聖旨,他可不認為朝鮮敢這麽做。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物理教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物理教屍並收藏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