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求收藏、推薦票,拜托拜托!你們的關注是我寫作的動力,謝謝了!)


    騎兵的強大就在於衝擊力,即便是已經被打死的騎兵,一旦撞到軍陣之中,依然可以將人撞死。若是騎兵衝擊炮兵陣地,保護不力的情況下讓騎兵衝擊到了麵前,就算最後打死了戰馬,也依然會將火炮陣地衝毀。騎兵對步兵的衝擊力、震懾力那是不容置疑的。否則,耿精忠與李光地也不會如此的重視騎兵建設了。


    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耿精忠就呆在這平潭島軍營沒有離開,每日都在親自監督步炮協同演練的進度。當然,另一邊第一師那裏的適應騎兵衝陣的訓練也仍然在繼續,經過這連續七天的訓練,第一師留在平潭島的七千戰士都已經不會再對騎兵有畏懼感,各種形式的騎兵突襲、偷襲,正麵衝擊等等,使得戰士們完全熟練了該如何應對每一種情況。


    為了加強;陸戰軍步卒對騎兵衝擊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一師眾將也算是絞盡腦汁了。幾天之中,第一師步兵都是排列成縱隊的,然後再麵對騎兵的衝擊。現在陸戰軍眾將也搜知道,在麵對大量敵軍騎兵的時候,士兵的心理素質,遠要比個人軍事技能更加的重要。如果沒有極其過硬的心理素質,戰鬥力是根本無法正常的發揮出來的。一個士兵是如此,一支部隊也是如此。


    “噠噠噠!”


    “噠噠噠!”


    “噠噠噠!”


    這些天在第一師戰士耳中不斷響起的就是這連續的聲音。在第一天那兩個營麵對過騎兵衝陣之後,後續的戰士也都被拉到了訓練場上,而當對麵騎兵唿嘯而來的時候,再次有不少的士兵被隆隆的馬蹄聲嚇得臉色發白。手腳僵硬,頭皮發麻。更有許多士兵甚至兩腿發抖,手中的火槍也在發抖。發起衝擊的騎兵還是那些人,數量上是少了一點,比韃子上萬的騎兵以及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是差得遠了。但是隨著這幾天的配合訓練,他們的騎術也有了一些長進。就這兩千臨時拚湊的騎兵,就讓陸戰軍步卒們產生了如此的震懾力,聯想一下麵對鋪天蓋地的敵軍騎兵的情景,那簡直叫人後背直冒冷汗!


    後麵的訓練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衝到麵前拐個彎,而是需要從軍陣之間的縫隙中衝過去。而且速度不減。每當這些騎兵從步兵隊列的中間快速掠過的時候,已經有些適應對麵衝陣的戰士,臉色再次變得相當難看。騎兵掠過帶起的風和塵土,直接打在步兵的臉上。有些人甚至把持不住自己的身體,需要同伴的攙扶。才能勉強穩住。當騎兵飛馳過去以後,不少人都被嗆了一嘴巴的泥土,身上的軍裝也被灰塵完全籠罩,整個人看起來就好像是泥人一樣。


    騎兵衝擊過後,記得其中有幾個士兵是在被嚇呆了之後,一屁股坐到了地下去的,整個人都好像虛脫一樣癱瘓下來。但是並沒有人看不起他們。任何人第一次麵對騎兵的衝擊,都會產生恐懼的心理。有些沒有倒下去的人。大部分其實並不是因為不害怕,而是因為太害怕而以致都麻木了。既然都麻木了,自然就不會有任何的動作。


    這樣的恐懼訓練。每天都在持續。按照耿精忠的想法,堅持訓練慢慢的就會習慣了。除了這騎兵衝陣的訓練,耿精忠還想到了要訓練一下戰士們在箭雨下的承受能力。將來大規模作戰的時候,不管麵對的是清兵還是吳三桂,又或者是征戰其他大陸時麵對土著軍隊,都將會經常遇到弓箭襲擊。因此麵對大規模的箭雨襲擊,戰士們也是需要極強的心裏承受能力的。


    至於弓箭從哪裏來?軍械庫裏麵還有很多以前換裝留下來的長弓羽箭呢。直接調過來就是了。戰士們也不是拿了幾年火槍就不再會射箭了的,調來兩個營對著軍陣放箭。效果一樣杠杠的。當然,訓練使用的箭鏃,是要去掉箭頭的。而且在訓練之前,最好先不通知戰士們訓練的項目,那樣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第一師訓練的成效很顯著,而第二師與炮兵師這邊的協同演練也到了最後階段,雖然以前步炮兩軍從來沒有協作過,但是經過這些天的協同演練中,眾將集思廣益,發現了很多的問題,同時也提出了很多的改進建議。使得現在的步炮協同威力越來越強悍了!


    就比如在如何提前發現敵軍騎兵這一點上,眾將就想出了很多個點子,經過討論、實驗篩選,確定了三種可以使用的方案。第一種,在軍中配置地聽器,這是耿精忠想出來的一個,其實在軍中很久之前就有了類似的了。以前戰士們出征在外,也會在頭低下枕著空心的木枕,就是利用固體傳聲快的性質來防止敵人騎兵偷襲的,隻不過現在耿精忠將這一東西加以了改進,使得功能更加強大了而已。


    第二條就是在軍隊中多加一輛大車,這的確是要“大”車,而且比一般的車子要高很多,而炮兵的觀察哨,則站在高高的大車頂部,用望遠鏡瞭望。觀察到了敵人的動態,然後指揮炮兵射擊。這樣既清晰,而且也精準。這個大車就容易做了,現在福建境內那些主幹道上,到處都是不停往返的馬車。在此基礎上將其做的更大一些,對於那些工匠們來說,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


    果然,炮兵的觀察哨站在大車頂部依靠望遠鏡的幫助,的確可以準確的觀察到對麵騎兵的一切動向,從而便可以做出準確的判斷,指揮炮兵實行射擊。從演練的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


    最後一條就是多設置幾個斥候觀察四周,即便是軍隊行軍,也先讓斥候提前跑出幾公裏甚至十幾公裏,提前偵查發現敵情便立即發信號。大部隊也好提前做準備。訓練斥候,就是另一項事情了,這個可以以後再說,訓練出專業而且強悍的斥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斥候,放到後世可就是偵察兵。那可是一支部隊當中最精銳的戰士才可以勝任的。


    除了在預防敵軍偷襲方麵下了功夫以外,步兵方陣也做了一些改進。馬尾陸戰軍都是以火槍為主要兵器的,這是實實在在的遠程武器,可萬一就是單獨的步兵在野外的時候,那是無遮無擋的,那對於步兵的威脅就很大。很多時候單純依靠步兵的血肉之軀,完全阻擋騎兵的激烈衝鋒,更阻擋不了子彈、箭矢的穿透。


    比如步兵在野外遇到大批騎兵的時候,比如在北方平原大戰的話,那動輒就是成千上萬的騎兵。就算打死了八成以上的騎兵,剩下的兩成,要是高速的撞入步兵的隊伍裏麵,依然不是步兵們可以承受的。最保守的估計,一個騎兵高速飛馳過來,就算不用手上的武器砍殺,直接撞到隊伍裏麵,撞死三四個人。重傷五六個,輕傷七八個,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主要是戰馬的體積太龐大。人體根本阻擋不住。急促飛馳的戰馬,突然倒地以後,至少可以向前滑行近二十米,威力太強了。若是重騎兵,火槍還很難一下子將其打死,那樣的話。讓重裝騎兵衝到麵前,那簡直就是噩夢。


    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不說古人就已經有了很好的解決方案,就是自己在後世的電影電視中也看到了不少。記得那些戰爭劇裏麵。最經典的可就是二戰德國的閃擊戰了,天上飛機,下麵坦克大炮,一路推進。在這個時代,飛機是別想了,但是仿照製作土坦克還是可以的。土坦克放在現在就是製造出一些戰車,在敵軍衝過來的時候,不是讓戰車衝上去,而是將戰車首尾相連排成一排,或者連成一個防禦圈,戰士們躲在後麵不斷的放槍,這樣才能使得陸戰軍手中的火槍發揮最大的威力,同時不用擔心自身的安全。


    在以前,就是前明邊軍對陣韃子騎兵的時候就是這麽幹的。他們在遭遇韃子騎兵攻擊的時候,便會立刻將所有的車輛都裝上泥土等雜物,堆放在隊列的外麵。守軍則躲藏在車陣的後麵,拚命射箭反擊。雖然前明邊軍手中也有火器,但是威力實在是太弱,而且容易炸膛,一般戰士都不願意使用。因此他們多半還是弓箭手又或者是弩手。即便這樣,在步卒擺成車陣的時候,韃子騎兵也隻是在外圍圍著轉而不敢直接衝上來。在遙遠的過去,漢朝時期的李陵就曾經用這樣的戰術擋住了匈奴騎兵的連續進攻。


    若是當年韃子騎兵真的撞在車子的上麵,肯定也會碰的頭破血流。車子在裝滿了泥土以後,還是比較堅固的。要是多輛的車子互相重疊在一起,即使是最兇悍的重裝騎兵都無法撞開。隻要能夠卸掉騎兵強大的衝撞能力,騎兵的殺傷力至少就要下降一半以上。對於馬尾陸戰軍來說,若是軍中在配置了戰車的話,單獨的步軍外出,在遭到偷襲的時候,根本就不必要另外去找掩體,直接就往靠近的戰車旁邊一站,然後不斷的開槍射擊,也同樣能反敗為勝。


    至於戰車,《武備誌》等兵書上就有詳細的記載,而且種類多樣,到時候稍微的改裝一番,就可以做出適合陸戰軍的戰車,畢竟耿精忠想要的不是突擊用的戰車,而是作為防護用的戰車。而耿精忠提出這一想法的時候,當時蔣德鈜就想到了前明明代宗在位時郭登所發明的偏廂車,也是幾十年前孫承忠所組建的車營所用的戰車。


    這偏廂車便有點古代裝甲車的意思,一麵是堅固的木板,至少有兩個手指厚,而且比較高,剛好擋在外側,可以有效的抵擋敵人騎兵射過來的弓箭,也能擋住敵軍步兵靠近之後攀爬。在木板上麵挖有多個的射擊孔,守軍就可以從射擊孔朝外麵發射火銃。偏廂車的本身也比較堅固,不怕一般的衝撞。蔣德鈜一提出來,經過眾人一考慮商量,還真都是覺得可行。但是仍然還是要經過改裝一番,前明那個偏廂車是專門為了靠著城牆防守的,和現在的情況還有所區別,因此,在形狀等方麵都要有些改進。


    但是要配備輜重車、偏廂車之類的裝備,便不能少了隨行的人員。在戰鬥發起的時候,這些人必須盡快的將各類車子擺好陣型,最快的速度投入戰鬥。實在不行,看看能不能就讓每個營自己抽一小部分戰士來負責這個事情。而且還有一條就是,這個方案執行以後,每個營就得多配置一些戰馬了!


    用戰馬拉著輜重車、偏廂車,車上還可以擺放一些現成的鹿岩、拒馬架、攔馬樁等配套設置。隻要時間來得及,在防線的外麵,安放拒馬架、攔馬樁之類的效果會好很多。如果有這些防禦裝備,在遇到騎兵突襲的時候,就算敵人的騎兵衝上來,也要被搞得人仰馬翻。(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物理教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物理教屍並收藏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