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求收藏、推薦票,拜托拜托!你們的關注是我寫作的動力,謝謝了!)


    “哎,世子,我忽然想到了一件極妙的事情!世子你還記得前段時間,耿虎的匯報嗎?”李光地睜大眼睛,麵帶笑意的問道。


    “阿虎的奏報?是哪一封?他每個月都會來一封奏報,你說的是哪一次?”耿精忠疑惑的問道。


    李光地揚了揚眉毛迴道:“八月十五,第一批儲備人才一百一十五人畢業,世子您迴複耿虎說,先將這些人安排在各個公主坊做地方管事的助手,熟悉並學習處理地方事務!還記得嗎?”


    耿精忠立馬就反應了過來,未來學堂高齡班,專門的為耿精忠培養各式人才。軍事人才有軍隊中的軍官帶著培養,而其他的情報人才以及行政人才就需要專門的培養了。耿精忠的攤子鋪的越來越大,需要的人才僅僅賬房先生一類就不止百人。軍隊的後勤管理也都需要專門的人才,遠洋貿易公司事物紛雜,也許要不少的人才。


    耿精忠從王府田莊佃戶丁口裏挑選了一批,又從各個股東家裏挑了一批,總計八百人,分為二十個班,集中教學訓練。被選出來的這些都是年輕小夥子,很機靈,也認字,他們在學堂裏要學習的內容不多,但是算術一定是要精通的。二十個班級學習重點也分為了幾個部分,畢竟這些人都是要將他們往不同方向培養的,這類似於後世的專業課程,隻是算術是必修課而已。學成之後,便被按照原計劃分配到各個崗位上去。


    其中最特別的有三個班級。共一百二十人,他們都是耿精忠親自選出來的,個個家世清白。這一百二十人除了學習算術,就是學習如何處理地方事務,因此他們在另一個地方學習。且教授他們的老師也和其他班級不一樣。


    他們的老師可以說是五花八門,這裏的老師沒有一個是教四書五經的,其中一部分是傳教士,擔任教授數學,地理知識,另外的都是耿精忠請迴來的曾經的衙門胥吏。而且還都是些小官。隻是年齡大了些,都是些老頭,總共是三十人。這三十人有的曾經是司務有幾個是司庫,其他的還有摯壺正、典簿,訓導、鹽運司知事、主簿、土主簿還有孔目外郎、司獄、司晨等。這些人在衙門裏一輩子,對衙門裏的的事務那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耿精忠對他們也隻有一個要求,將他們的所有經驗全部都傳授給這些學生。


    三年多時間,這些學生終於在前段時間畢業了,事實上,是那些老師們實在是沒什麽好教的了。一百二十個學生,除了五人沒過關,其他的全部合格。若是將他們直接放到衙門裏去,所有事情必定能夠處理的井井有條。不過,這也是理論上而已。實際的鍛煉還很是缺乏。在前段時間,中秋節期間,耿精忠便將他們先行安排到各處公主坊去鍛煉一下,先給各地管事當副手。


    就是中秋節的那幾天,耿精忠還在愁接下來該怎麽將這些人才給用起來呢,不過現在想想。眼前不就是個極好的機會?先讓這些人專門負責各個地區的賑災工作,一個可以為他們自己積累經驗。二個可以讓當地百姓熟悉他們並對他們產生感激。這樣一來,過段時間。耿精忠再給他們謀個小官,那就順當了!


    耿精忠知道,他耿家不比吳三桂吳家,吳三桂可以安排官員直接上任,也就是“西選官”,但是他耿家卻不能,從來都沒有過這個權利。沒辦法,耿精忠隻能另想辦法。他沒辦法直接安排官員,但是朝廷卻有一個極大的空子可鑽,花錢買官不就行了!


    “你是說,捐官的事情?”耿精忠反應過來之後問道。


    “不錯,我覺得眼下就是個極好的機會。處理地方事務,必定就需要很多基層官吏,那麽我們的人就能派上用場了。這也是個極好的鍛煉機會,還能讓當地百姓認可他們,一舉雙得!”李光地肯定的說道。


    “不錯,待會我去找劉秉政,順便就將這件事情給辦了!”


    “捐官”又稱捐納,這是是封建社會時期為彌補財政困難,允許士民向國家捐納錢物以取得爵位官職的一種方式。這捐官的曆史可就悠久了,直直可以追溯到秦朝。就是在耿精忠先前所在的二十一世紀,這種現象也仍然存在,不過卻是在暗中進行的罷了。耿精忠自己就知道一件實實在在的事情,自己的一個好友,在軍隊中發展,想要升官,就必須向上麵花錢買,那幾乎就是明碼標價了!


    在漢武帝時,當時邊關多事,國庫開銷很大,用爵位換取糧食的做法已不足以解決問題,於是他便出賣官位,以增加收入,支付龐大的軍費開支。至此,“賣官鬻爵”才合二為一,這個成語也在此時形成。到了東漢末年,劉宏在鴻都門懸內外大小官爵價格表,祿位二千石的賣二千萬錢;四百石的賣四百萬,“三公”賣一千萬。曹嵩花一萬萬買了個太尉,崔烈賄通靈帝保姆,半價買得司徒。這個在三國中也有記載。


    現在的朝廷,捐納已經成了與科舉相互補充的一個重要製度。既有例捐,也有常捐,且統一管理,明碼標價。人們捐的是紅頂、黃頂、藍頂等官帽,而沒有“黑頂”。捐納越來越泛濫,曆史上到乾隆的時候百分之六十的官員都出自捐納。此外,士民不僅可以“捐官”,還可以捐封典、捐虛銜和穿官服的待遇,甚至可以捐國子監的監生,也就是所謂的“花錢買文憑”。


    但是捐納泛濫便會導致官員*,賄賂公行,貪汙成風。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買一個知縣要四千六百兩銀子,但其薪俸卻隻有六十兩銀子。為盡快拿迴“捐官”錢,當事官員多會選擇收受賄賂,隻管撈迴本錢,卻無心做事。吏治一壞,盜賊四起,嚴重的政治社會問題隨之出現。


    耿精忠與李光地商量的,就是給這些自己培養出來的精英花錢買官。耿精忠也並不準備給他們買多麽高的官,雖然朝廷係統的規定了最高可以捐縣令的官,但是耿精忠並不需要,他要的是縣令以下的縣丞和再以下的吏。官府中真正做事的,都是吏而不是官,官和吏不是一個概念。事實上,耿精忠的人若是掌控了福建的地方基層事務,也就等於掌控了整個福建。待到再過幾年,這些人經驗積累的更豐厚些,下麵的升官也就是順理成章了!


    想想這些,耿精忠真是覺得好笑,中國曆史上好像所有的朝代裏麵,也就隻有清朝是把捐納作為國家製度下的正常升官途徑的,其他朝代雖然有,但是都不如清朝這樣成係統,而且作為國家一項重要財源來組織經營。朝廷對這個都是統一管理的,其中就規定了隻有五項可以開捐,軍需,打仗需要;河工,河決口了,治河;賑災,鬧大的災荒了;營田開荒,開墾;海防。這五項可以捐納,不是所有都可以捐納。


    現在,台風襲擊,福建、浙江等省份受災,剛好便可以開始捐納,河工賑災兩項,便可以安置下這一百一十五名精英。至於說捐納的資格,隻需要安排一些鄉鄰具結擔保,然後讓各地幫忙開一下籍貫和清白冊便可以了。給他們謀的官又不大,也花不了多少錢,但是要獲取實缺是話,還需要費上一點功夫。


    在後世曆史上詳細記載了清代皇帝開捐的事情,耿精忠就記得一份數據,還是他曾經在某次無聊的時候才網上看過的。康熙征討準噶爾費用不足,下詔鼓勵富戶捐納,因此僅僅山西一省當年一年內捐縣丞一萬兩千人,甘肅半年鼓搗了一萬七;可是這些人和耿精忠培養的人才不能比,有真才實學的不足一層。雍正年間督考國子監,就是考察那些納過捐,但還沒有正式到任正在等缺的候補官們,結果一萬多監生裏麵九千五百餘人不及格,甚至接近六成人交白卷。


    不過那個考的是八股文,就是讓耿精忠手下的這一百一十五人去考,也一樣不過關。八股文是非常難的,不會就是不會,四書五經裏麵拿句話出來讓你破題發議論,沒點真功夫也就隻能交白卷了;乾隆時期規定白米二十石可捐縣丞一個,北京城幾乎所有的旗人都拿發給的老米換了個官;嘉慶晚年間國庫空虛,捐生人數捐到了二十二萬。


    想想多麽可怕,全國隻有一千三百個縣,竟然有二十二萬候補在虎視眈眈。因此,想要謀得一個官位還是很困難的,基本上沒有希望得到實缺。因此,耿精忠隻想得到吏的之位,在耿精忠看來,將這些人安插到官府裏成為一名吏員,更加附和他的戰略布局。隻要他多花一些銀子,打通福建巡撫和八位知府的關節,下麵的事情也就是小菜一碟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物理教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物理教屍並收藏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