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翔明白李業的意思,無非就是擔心兩個事情


    首先是隴右


    自天寶之亂以後,隴右被吐蕃侵占,以至於整個隴右道,現在還掌握在唐廷手中的,隻有一個原州,連距離京師不過數百裏的會州,都已經淪陷。


    而這一淪陷,就已是百年


    隋唐時期的隴右,並非後世那樣人煙稀少,恰恰相反,此時北半球正處在暖期,青藏高原的河穀都開始適於耕種放牧,更別說河西走廊沿線了。


    且草原的沙化、荒漠化也遠沒有後世嚴重,再加上絲綢之路帶來的商業利潤,故而盛唐時期,隴右的人口經濟相當繁榮。


    頂峰時期,戶口達百萬之巨,而且地域廣袤,包含多個民族的活動範圍。


    可隨著西域淪落,河西走廊斷絕後,如今的隴右,就算打下來,又有多少戶口、丁壯,可以供養軍隊呢?


    第二個問題則是邠寧


    吃進嘴裏的肉,哪裏有吐出來的道理?既然好不容易占了這麽塊靠近長安,又頗為富庶的地盤,就這樣放棄,實在可惜。


    敬翔卻是一一為自家主公分析


    “主公所慮不假,隴右淪落吐蕃已有百年,大部漢人已然胡化,但據翔所知,吐蕃其國,治民粗糙暴虐,將蕃漢諸族,劃為幾等,分派部落當中,任憑壓榨。”


    “此前宣宗時,有歸義軍張議潮起事,群情響應,可見不得人心。主公隻需除滅吐蕃貴胄,解散部落,重新劃分州縣,釋放奴隸,屆時隴右百萬之民,俱可為主公前驅。”


    隴右漢人,已經淪落吐蕃百年不假


    但吐蕃政權的統治手段相當粗糙,作為少數民族政權,比起後世遼金、元清都遠遠不如,由於他們本身內部施行的也是奴隸製,於是乎,所到之處,均按照自己原先製度複製過去,把大量漢人、迴鶻人和西域諸民族變成了奴隸部落。


    所以根本沒法完全消化,反而激起極大反彈,典型就是張議潮的歸義軍起義。


    當然,此時距離張議潮去世已經有十餘年了,此時正在主持沙州歸義軍的,乃是張議潮的侄子,張淮深。


    在張議潮去世後,唐廷這邊隨著宣宗皇帝逝世,中樞失去了經略收複隴右、西域的渴望,歸義軍孤立無援,雖然張淮深本人也頗有能耐,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此時歸義軍早不複昔日張議潮時“六郡山河,宛然而舊,得地三千裏,戶口百萬家”的全盛場景,而隻剩下瓜沙二州,也就是敦煌周邊有限的幾個地區,兵不滿萬。


    在迴鶻和吐蕃的夾縫中,勉強維持


    但另一個方麵,吐蕃也在持續衰弱


    就在幾年前,青藏高原爆發了吐蕃曆史上範圍最廣,規模最大的農民和奴隸大起義,事實上,作為一個奴隸製政權,受壓迫的不僅是漢人和其他民族,吐蕃普通百姓,也深受其害。


    起義軍甚至將吐蕃曆代讚普的陵墓掘毀,搶掠財貨,以抒其憤。隻能說“民可載舟,亦可覆舟”,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所以,此時李業若以上萬精銳,突然西征,立馬就能成為一盤散沙的隴右地區,最能打的武裝力量。


    分裂的吐蕃政權,根本難以正麵抵抗,除非李業攻進他們主場的高原地帶。


    而且,敬翔的規劃遠不止如此


    除了可行性外,既然是戰略部署,就應該放眼全局


    隴右雖然遠沒有蜀中、江東富庶,但它的戰略地位,卻遠勝二者。


    江南、川蜀再富,可一旦紮根,便是偏安之局


    隴右不同,作為河西走廊的東端,它是整個中國西部最重要的戰略支點。


    首先,在冷兵器時代,隴右本身就是優良的牧馬地,能培養豐富的戰馬資源,還能和西域、塞北溝通,獲取優良馬種。周邊又有大量部落民,若能收服,便是一支蕃漢混合騎兵,其優勢比起沙陀李氏的太原、代州,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國現存唯一軍馬牧場,丹山軍馬場就在甘肅青海交界處)


    其次,隴右處在我國高原門檻上,對關中平原、川蜀盆地,兩大農業核心區域,都有著居高臨下,俯瞰的戰略優勢。


    這也是為啥諸葛亮北伐,為啥第一步就是要奪取天水這個甘肅省的地盤,而非直接從漢中北上的原因。


    簡而言之,隻要李業發育成熟,想要迴過來取關中、川蜀,其難度遠遠要比這兩個地方的軍閥,來打李業容易。


    而且以眼下態勢,長安乏力,必然引起天下相爭,而天下諸侯所爭者,不過中原、關中、河北腹地,李業就可以趁此機會,快速積蓄實力。


    向西麵,聯絡最好是兼並歸義軍,從而獲得西域後方,溝通絲綢之路,把蜀中、江陵的貨物經由隴右傳輸。


    向北,伺機出兵威懾拆分,收服黨項,奪取河套,稱霸草原。


    向東,諸侯相爭,必然百姓離亂,李業可以借戡亂之名,收攏流民,以實戶口。


    屆時,在實力壯大,依托隴右,奪取關中和川蜀後,就可以直接複製秦掃六合,和李世民、李靖東征的路線,兩路並進,北取河東、中原,南取江陵。


    簡而言之,分三步走


    第一步,經營隴右,打通西域,並吞河西,剪除黨項,爭奪河套。


    第二步,伺機東窺,兵出關中,南下巴蜀,據天下要害,坐觀中原。


    第三步,厲兵秣馬,東出函穀,決戰華北,威懾草原,沿長江而下,攻取江南。


    “如此,天下可定,大業可成!”


    敬翔最後做出總結


    “此之謂據一隅,而窺天下,如與人對弈,若先爭於天元,則敗多勝少,唯有先取四角,再謀連片,最後,會戰於中!”


    李業聞言,心中思慮萬千,反複衡量,竟是在隻有三人的院中踱起步來。


    比起二人,他雖然在才學智謀上有所不足,但在眼界上,卻反而更加開闊。


    從自己了解的曆史經驗而言,於南宋以前,想以南伐北,幾乎是地獄難度。而在諸多北方地盤中,中原、河東已是有主。


    幽州倒是可以,但耶律阿保機亦是強敵,況且劉仁恭也不是好惹的,而且河北藩鎮驕橫,天下聞名,自己很難壓得住。


    綜合考慮,敬翔提出的這條,效仿昔日秦掃六合故智,倒是有很大可行性。


    而且此時東南沿海的海洋貿易,還處於早期,絲綢之路依舊茁壯,不同於十六世紀以後的海權時代,陸權爭霸才是時代主流。


    敬翔見李業已經認可自己的計劃,緊接著就開始迴答李業另一個疑問


    邠寧鎮怎麽辦?


    敬翔道


    “主公在邠寧駐軍三年,已有名望,其實不一定非得親自駐軍於此,或者說非得是主公擔任節度,隻要讓人蕭規曹隨便可。”


    敬翔的意思不難,就是找個親近李業,但又能得到朝廷信任的人,來出任邠寧節度使,這樣,李業就可以通過邠寧鎮的中層文武,來暗中控製。


    “可何人能當此任呢?”


    李業不解


    和自己關係好的,要麽如鄭畋、王鐸,已經退居二線了,要麽都還不夠這個資格。


    此時,一旁的李振突然問道


    “我聽聞主公之前救助過崔安潛子女,可有此事?”


    “確有此事。”


    李振看了敬翔一眼,卻是笑道


    “主公今年二十一,也該婚配了吧?我二人願替主公登崔氏門!”


    李業稍稍愣住,隨即明悟


    是了,這就是爭取到朝廷信任的最好辦法。


    對於大唐朝廷而言,別看宦官和世家文臣們平時打得狗腦子都快出來了,但事實上,他們在對待藩鎮的態度上,是基本一致的。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這個亂世,他們都必須依附於中樞存在,依附於皇權存在。如果中樞失去了權威,你說你幾代幾個宰相,有什麽用?誰人啊?同樣的,如果朝廷權威動搖,宦官就憑神策軍那三瓜兩棗,幾個人能買賬?


    李業和崔氏這樣的名門望族聯姻,再加上他宗室餘脈的身份,在朝廷統治集團眼裏,就能算半個自己人了。


    屆時,再從崔氏娘家人裏挑一個,擔任邠寧節度使,雙方就都能接受。


    當然,這樣還有一個更長遠的作用,就是為將來可能發生的“以旁係代嫡係”的過程中,得到更多合法性,從而讓李業能夠在某些關鍵時刻,兵不血刃的繼承唐王朝政治遺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太宗之後,再造大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理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理振並收藏太宗之後,再造大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