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看著跪在麵前的公孫續,暗自琢磨。


    這一場公案,原告被告雙方,皆是掌兵之人。


    劉和有鮮於輔、閆柔、烏桓峭王等鮮卑、烏丸兵馬四萬人,公孫續有公孫軍兩萬人。


    目下,在真定的勢力當中,這兩方兵馬勢力,雖不是最強的,然都不可小覷。


    除此之外,兵馬最強者當屬張燕。


    隻是張燕方才歸附,朝廷也未給予賜封,那張燕定在觀望之中,遇事隻會保存實力,不會盡力拚殺。


    至於劉協帳下直屬部曲,除幾位猛將,百十位虎賁衛士,青牛角、於抵根等一千餘黑山軍,還有趙雲所領真定兩三千民兵之外,實在沒有什麽了。


    經過和袁紹這次真定解圍之戰,劉協帳下剩餘原有直屬部曲,不足五千人。


    好在本次真定大敗袁紹之後,俘獲袁軍不下萬人,大大補充了帳下兵力。


    劉協當前能夠直接控製的將士,有一萬五千餘人。


    對於劉協來說,掌握這樣的兵力,足可以掌控局勢,號令全軍了。


    畢竟,冷兵器時代的戰場,士兵並非最重要的,大將才是戰場勝敗的關鍵。


    劉協帳下,趙雲、許褚、顏良、文醜、張合等將,皆武藝高強,有勇有謀,治軍有方,臨敵經驗豐富。


    士兵在他們帳下,都能發揮出非同尋常的作用。


    有了這樣的實力作為後盾,劉協處理事情,斷然不會仰人鼻息,一切皆以自我判斷為中心,客觀處理此事。


    劉協早通過史書,了解關於此事的記載和描述,知道這公孫瓚在劉虞之死這件事上,便是罪魁禍首。


    然公孫續所言,也不無道理。


    不能聽從劉和一麵之詞,更不能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便帶兵攻打公孫瓚。


    若是那樣,公孫續不會答應。


    此時,這些人都是他帳下之人,他定要將事情公正處理,才能讓眾人心服口服。


    打定主意,劉協當即拍案而起,道:“好,既如此,朕決定,親自前往幽州,查個水落石出,方才率領大軍,迴歸洛陽。”


    “陛下聖明。”劉和當即躬身言道。


    其餘眾人甚是驚訝。


    大家都沒想到,為了這劉氏父子之事,劉協竟會親自北上。


    然在劉協心中,處理好此事,不但能夠讓他帳下多出數萬大軍,更能讓幽州安定下來,走一遭,也是值得的。


    公孫續也緊跟著拱手道:“陛下聖明。”


    劉協前往幽州,理由是要將此事查個水落石出,這不單單是還劉虞一個清白,更有可能是還公孫瓚一個清白。


    若是劉虞當真是公孫瓚所殺,而劉虞並未謀反,那公孫瓚自然是罪魁禍首。


    反之,劉虞並非公孫瓚所殺,或者劉虞真有謀反跡象,那劉虞舊部及劉和大軍,攻打公孫瓚,為劉虞報仇,便是冤枉公孫瓚。


    到底誰是誰非,不可妄加揣測,必須要找到人證物證,才好讓眾人信服。


    劉協親自前往幽州,要將此事查個水落石出,那公孫續也隻能道一個“陛下聖明”。


    劉協已然決定前往幽州,眾人無法再勸。


    趙雲拱手道:“啟奏陛下,趙雲願隨陛下前往幽州,將此事查個水落石出,以解劉侍中與公孫賢弟之間的宿仇舊怨。”


    劉協當即應允。


    當晚,劉協宴請諸位文臣武將。


    迴去之後,劉協暗自查尋史料中相關的蛛絲馬跡,尋出三個關鍵人物,分別是公孫紀、段訓和尾敦。


    這段訓乃是朝廷派去加封劉虞和公孫瓚的天使,為查清事實真相,非得有此人出麵不可。


    劉協依稀記得,朝中似有此人,遂著令史阿派出一隊人馬,攜帶聖命,快馬加鞭,迴到洛陽去,直接找荀彧,查尋此人。


    若有,立即帶往幽州易京城去。


    史阿遵命,當即派人去訖。


    劉協思慮一番,著令許褚為主將,文醜、張燕為副將,田豐為參軍,逢紀為長史,許攸為主簿,一同留守常山,整編黑山軍、俘獲的袁軍與真定民兵,就地訓練。


    待到劉協處理完幽州之事,再來會合,而後一同迴歸洛陽。


    劉協率領沮授、史阿、典韋、趙雲、顏良、張合、青牛角、於抵根、呂曠、呂翔,並五千兵馬,有甄宓伴駕,跟隨劉和、公孫續兩路大軍,進軍幽州。


    不日,大軍到達幽州易京城下。


    根據沮授建議,劉協著令劉和、公孫續各自率領大軍,迴歸本營。


    劉協自領大軍五千,駐紮在兩軍之側,與兩軍呈“品”字形駐紮。


    劉協召集劉和、公孫續,各自守好營盤,按兵不動,單等他將事情調查清楚,才好判定真相,善加處置。


    劉和、公孫續不好迴絕,隻得應允,各歸本營。


    當日,劉協獨自一人,翻看史料,弄清事件的前因後果和大致經過。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劉虞與公孫瓚矛盾激化,劉虞糾合十萬之眾,意欲進攻公孫瓚。


    臨行前,從事程緒勸阻,被劉虞斬首。


    劉虞仁善,告訴將士道:“隻殺公孫瓚一人便可,不可傷及無辜,禍害百姓。”


    劉虞手下從事公孫紀,因為同姓而被公孫瓚厚待,趁夜跑到公孫瓚處,告發劉虞。


    當時,公孫瓚之部曲皆散布在外,其自覺不敵,本欲逃走。


    劉虞早發現公孫紀將其出賣,立即起兵,攻擊公孫瓚。


    結果公孫瓚未能逃脫,反而被劉虞大軍追上。


    然劉虞將士不擅作戰,又愛惜百姓房屋,下令不許焚燒城池,一時間竟攻不下來。


    公孫瓚遂召集精銳勇士數百人,順風縱火,趁勢突襲,殺將過去。


    劉虞遂大敗,向北逃至居庸縣。


    公孫瓚追擊,三日城陷,抓住了劉虞及其妻子兒女,仍讓他作傀儡,管理州中事務。


    當此時,朝廷派使者段訓前來,增加劉虞封邑,令其掌管北方六州的事務。


    公孫瓚借機拜為前將軍,封易侯,假節督幽、並、青、冀四州。


    公孫瓚還誣陷劉虞,之前與袁紹合謀,意欲稱帝,脅迫使者段訓將劉虞斬首,並送首級到京都。


    半路被劉虞故吏尾敦劫走安葬……


    從事件經過可以看出,公孫紀清楚前因,段訓清楚公孫瓚冤枉劉虞的詳情,尾敦則知曉劉虞人頭安葬之地……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絕品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度Yes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度Yes並收藏三國之絕品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