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一本教輔書
妻主掀桌拒接盤,寵夫逆襲兩手抓 作者:香白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是嗎?
顧涼疑惑的蹙起眉。
這已經是書房裏看起來最低調的一台硯了,其餘的不是雕龍畫鳳就是金光燦燦,結果也還這麽貴。
便宜娘究竟是砸了多少錢在原主身上?
“這方硯是祖上所贈,於我而言,乃是無價。”
她語氣淡淡,倒像是真不知道硯台貴重。
“原是長輩相贈,那的確意義非凡。”
錢程也不再深究,將硯台上的水漬擦幹,端正的擺放迴原處。
在東林書院的相熟的幾個學子,基本都互通了背景,隻有顧涼,除了她祖籍雲州之外,一無所知。
方才見了這硯台,她還也以為顧涼家是同她錢家一般,以經商為營生,可是這麽些天了,從未見過她露富,穿的是粗布麻衣,住處也未加修繕,看也不像商人之女。
也好,在這大乾國,士農工商,商人之女最是卑賤。
即便有錢,京都裏其餘書院也不屑於收她為學生。
隻有東林書院的孟遲先生。
不問背景,不問來路,隻要有一顆向學之心,便可留下。
顧涼把隨身帶的東西都擦了一遍,需要晾曬的隻能等天氣放晴了。
她抬起頭,看見廊下,坐了一堆學子。
彭興又從院旁摘了一捧芭蕉葉過來,倒掛在簷下瀝水。
錢程、方仲懷還有另外幾個學子坐在石板上煎茶,愜意的靜聽雨聲。
樹上的葉子被雨打落在地,零落成泥。
晴不知夏去,一雨方知入秋。
方仲懷看著眼前之景,心有所感,吟道,“庭前落葉無人掃,滿院芭蕉聽雨眠。”
“方君又開始抒發閑情了。”錢程笑道,“要我說,此景應是,點滴芭蕉心欲碎,聲聲催憶舊時情。”
“不知錢君又是思念江陵的哪個小郎君了?”其中一個布衣學子揶揄道,又喚著彭興,“彭興,你快過來,茶好了!”
彭興走過來,接過一盞茶,仰頭灌下。
盯著空了的茶杯,沉沉念道,“芭蕉為雨移,故向庭前種。”
她往前一步,歎道,“憐渠聽雨聲,徒留歸鄉夢。”
幾個學子聽著,都不免目露傷懷。
她們都是不遠千裏長途跋涉而來,隻為了那錦繡雲端上的一團夢。
唯有夢裏,才會迴到故鄉,看到熟悉的親人。
孟遲握著卷書走了過來,不辨喜怒,“一到雨天,你們幾個就想著躲懶,文章可都做完了?”
“先生。”
幾人趕緊站起來,抱手見禮。
孟遲嚴肅的表情隻裝了幾秒,便笑眯眯道,“雨打芭蕉坐聽雨,隻道是有愁也無愁。你們幾個,煮茶聽雨,快哉肆意,倒是有些魏晉風骨了。”
“顧涼呢?怎未見她?”
方仲懷解釋道,“先生,顧涼住處臨窗,下雨滲了水,這會兒估計還在前院整理東西。”
顧涼聽見孟遲找她,放下手上的事,快步走到廊下。
“先生尋我何事?”
孟遲把拿在手裏的書遞給她,“這是十幾日來,書院學子們合力答完的試題,我昨夜抄錄完最後一道。”
孟遲自己也有些意外,“如今倒是真集成了一冊書。”
這麽快?
她還真是小覷了應試學子們的精力。
顧涼微彎了腰接過,“先生,正如我當初所言,這便是學生贈予先生的束修。”
“這書冊上將會冠以東林書院的名字,由先生擔任主編,每一冊扉頁都會寫上參與編纂的學子姓名,待翻印後,將會售至大乾各地。”
也會寫她們的名字?
錢程和方仲懷對視一眼,臉上俱是掩藏不住的驚喜。
“此外,書冊每年都會翻新,補以最近一年的科舉真題及作答,學生也準備,在後卷附上先生講題時舉例的考題,當作學子們平常模考的試題。”
“好,很好。”
孟遲問道,“可有想好書名?”
顧涼微微一笑,“學生擬了一個。”
“說來聽聽。”
“十年科舉,七年模擬。”
……如此直白的書名?
新穎之餘,卻也貼切。
“短短一言,道盡了學子們科舉應試的不易。”
孟遲凝神細想片刻,拍板道,“便用此名。”
錢程急忙問道,“先生,可否將這冊書放到七錄書齋翻印?”
“七錄書齋?我在京都倒是未曾聽過。”
錢程合上折扇,有些赧意,“學生慚愧,七錄書齋的東家正是家母,隻不過並非太學欽定書行,因而前些年僅在江陵稍有名氣。”
孟遲道,“不拘在何處翻印,隻需價格公道,不再是世家獨有便可。”
“學生保證。”
“好!”孟遲欣慰點頭,“旁的事你與顧涼二人商定便是,不過眼下秋闈將至,這書翻印之事,也不必操之過急。”
錢程隻好應下。
然而顧涼可不這麽想。
考前一周賣教輔效果最好,尤其像這種真題寶典,哪怕背上幾句到了考場也不至於無話可寫。
她與錢程交換了個眼神,也看到了對方眼中的深意。
果然!
錢程喜難自禁,暗歎顧涼可真是她的知己!
有如此見識,她真的……不是商人之女嗎?
暫且不提《十年科舉,七年模擬》發行後,在大乾引發了多大的動蕩,幾乎是街頭巷尾人手一冊,東林書院的名氣也跟著水漲船高。
此時距離秋闈僅剩下六日,東林書院準備下場的學子們都開始了懸梁刺股的緊密備考,包括錢程。
雖然大家麵上還是一派輕鬆,但是顧涼還是能經常看到三更半夜床鋪上偷偷亮起的燈。
顧涼疑惑的蹙起眉。
這已經是書房裏看起來最低調的一台硯了,其餘的不是雕龍畫鳳就是金光燦燦,結果也還這麽貴。
便宜娘究竟是砸了多少錢在原主身上?
“這方硯是祖上所贈,於我而言,乃是無價。”
她語氣淡淡,倒像是真不知道硯台貴重。
“原是長輩相贈,那的確意義非凡。”
錢程也不再深究,將硯台上的水漬擦幹,端正的擺放迴原處。
在東林書院的相熟的幾個學子,基本都互通了背景,隻有顧涼,除了她祖籍雲州之外,一無所知。
方才見了這硯台,她還也以為顧涼家是同她錢家一般,以經商為營生,可是這麽些天了,從未見過她露富,穿的是粗布麻衣,住處也未加修繕,看也不像商人之女。
也好,在這大乾國,士農工商,商人之女最是卑賤。
即便有錢,京都裏其餘書院也不屑於收她為學生。
隻有東林書院的孟遲先生。
不問背景,不問來路,隻要有一顆向學之心,便可留下。
顧涼把隨身帶的東西都擦了一遍,需要晾曬的隻能等天氣放晴了。
她抬起頭,看見廊下,坐了一堆學子。
彭興又從院旁摘了一捧芭蕉葉過來,倒掛在簷下瀝水。
錢程、方仲懷還有另外幾個學子坐在石板上煎茶,愜意的靜聽雨聲。
樹上的葉子被雨打落在地,零落成泥。
晴不知夏去,一雨方知入秋。
方仲懷看著眼前之景,心有所感,吟道,“庭前落葉無人掃,滿院芭蕉聽雨眠。”
“方君又開始抒發閑情了。”錢程笑道,“要我說,此景應是,點滴芭蕉心欲碎,聲聲催憶舊時情。”
“不知錢君又是思念江陵的哪個小郎君了?”其中一個布衣學子揶揄道,又喚著彭興,“彭興,你快過來,茶好了!”
彭興走過來,接過一盞茶,仰頭灌下。
盯著空了的茶杯,沉沉念道,“芭蕉為雨移,故向庭前種。”
她往前一步,歎道,“憐渠聽雨聲,徒留歸鄉夢。”
幾個學子聽著,都不免目露傷懷。
她們都是不遠千裏長途跋涉而來,隻為了那錦繡雲端上的一團夢。
唯有夢裏,才會迴到故鄉,看到熟悉的親人。
孟遲握著卷書走了過來,不辨喜怒,“一到雨天,你們幾個就想著躲懶,文章可都做完了?”
“先生。”
幾人趕緊站起來,抱手見禮。
孟遲嚴肅的表情隻裝了幾秒,便笑眯眯道,“雨打芭蕉坐聽雨,隻道是有愁也無愁。你們幾個,煮茶聽雨,快哉肆意,倒是有些魏晉風骨了。”
“顧涼呢?怎未見她?”
方仲懷解釋道,“先生,顧涼住處臨窗,下雨滲了水,這會兒估計還在前院整理東西。”
顧涼聽見孟遲找她,放下手上的事,快步走到廊下。
“先生尋我何事?”
孟遲把拿在手裏的書遞給她,“這是十幾日來,書院學子們合力答完的試題,我昨夜抄錄完最後一道。”
孟遲自己也有些意外,“如今倒是真集成了一冊書。”
這麽快?
她還真是小覷了應試學子們的精力。
顧涼微彎了腰接過,“先生,正如我當初所言,這便是學生贈予先生的束修。”
“這書冊上將會冠以東林書院的名字,由先生擔任主編,每一冊扉頁都會寫上參與編纂的學子姓名,待翻印後,將會售至大乾各地。”
也會寫她們的名字?
錢程和方仲懷對視一眼,臉上俱是掩藏不住的驚喜。
“此外,書冊每年都會翻新,補以最近一年的科舉真題及作答,學生也準備,在後卷附上先生講題時舉例的考題,當作學子們平常模考的試題。”
“好,很好。”
孟遲問道,“可有想好書名?”
顧涼微微一笑,“學生擬了一個。”
“說來聽聽。”
“十年科舉,七年模擬。”
……如此直白的書名?
新穎之餘,卻也貼切。
“短短一言,道盡了學子們科舉應試的不易。”
孟遲凝神細想片刻,拍板道,“便用此名。”
錢程急忙問道,“先生,可否將這冊書放到七錄書齋翻印?”
“七錄書齋?我在京都倒是未曾聽過。”
錢程合上折扇,有些赧意,“學生慚愧,七錄書齋的東家正是家母,隻不過並非太學欽定書行,因而前些年僅在江陵稍有名氣。”
孟遲道,“不拘在何處翻印,隻需價格公道,不再是世家獨有便可。”
“學生保證。”
“好!”孟遲欣慰點頭,“旁的事你與顧涼二人商定便是,不過眼下秋闈將至,這書翻印之事,也不必操之過急。”
錢程隻好應下。
然而顧涼可不這麽想。
考前一周賣教輔效果最好,尤其像這種真題寶典,哪怕背上幾句到了考場也不至於無話可寫。
她與錢程交換了個眼神,也看到了對方眼中的深意。
果然!
錢程喜難自禁,暗歎顧涼可真是她的知己!
有如此見識,她真的……不是商人之女嗎?
暫且不提《十年科舉,七年模擬》發行後,在大乾引發了多大的動蕩,幾乎是街頭巷尾人手一冊,東林書院的名氣也跟著水漲船高。
此時距離秋闈僅剩下六日,東林書院準備下場的學子們都開始了懸梁刺股的緊密備考,包括錢程。
雖然大家麵上還是一派輕鬆,但是顧涼還是能經常看到三更半夜床鋪上偷偷亮起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