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素憐抹著婆娑眼淚,哽咽問道:「大人請說。」
「天地寂寥山雨歇,六生修得到梅花。」賀楨壓低了聲音,一字一句道。
方素憐擦去了眼淚,慢慢起身,細聲道:「大人怕不是記錯了。這句詩本是‘幾生修得到梅花’,‘六生’可是誤讀?……如夫人這般純粹之人,來世,確實應修得梅花之身。」說罷,又哭了起來。
方素憐向來通文墨,會知道這句詩也是常理,但賀楨的麵色,卻因這句話而驟然蒼白。
——方素憐並不知道「六生」一句。
賀楨的嘴唇,顫抖了起來,指節難以自控地曲了起來。他茫然無措地環顧四周,像是在找尋什麽東西,卻一無所獲,口中喃呢著「六生」之語,不明所以。
倏忽間,這位京城新晉的年輕權貴,竟抱著頭在秦檀的床前跪了下來,如同一個做錯事的孩子似的。周遭一片痛哭之聲,賀楨的身子微微顫著,麵上竟也有熱燙的淚珠滾了下來。
「秦檀……是我……可是我,認錯了?」
秋日的金葉,自枝頭飄離,零落為泥。慶豐六年的秋,冷風凜冽。
秦檀知道,自己已經死了。
因此,她才會將過往的迴憶走馬燈似地重新看了一遍:從她出生在秦家起,到病逝於賀家結束;這些迴憶,分毫不落,一一掠過她眼前——
最初的秦家,不過是京城三四等人家,秦大人領了個五品官銜,一家子人活得勉勉強強,還算過得去。
秦檀的父親,是秦家二爺;母親,則是朱家的女兒。十歲之前,秦檀是幸福的:父母恩愛情深,秦檀無比受寵。因在整個秦家行三,外頭人見了,都要恭敬喚她一聲「秦三姑娘」。
隻可惜,十歲那年,秦檀的人生發生了巨變——母親朱氏隨父親入宮,卻被杖斃在宮中。
秦檀遙記得,母親入宮時鮮豔照人、滿麵光彩,迴來時卻隻是冰冰涼一口棺材,麵上蒙著白紗,連看都不能看上一眼。棺材蓋兒一合上,便再也瞧不見了。
她雖年幼,卻也懂了些事情,不甘失去母親,便四處追問母親死因。可是,所有人都對此閉口不言,絕口不提,隻說母親犯了大錯。
朱氏沒有入葬秦家祖墳,連秦檀都不知道她葬在了何處。不僅如此,秦檀的父親更是寫下休書,將朱氏休離家門。
——雖朱氏已死,卻依舊要與她撇清幹係。
竟是絕情至斯。
十歲的秦檀哭啞了嗓子,卻無濟於事。十日之後,她便被秦家用一輛馬車送出京城,安置在了秦家供養的尼姑庵中。自此後,秦二爺權當沒有生養過這個女兒。
從前事事稱心如意的秦三姑娘,在尼姑庵裏吃盡了苦頭。
秦家後來的消息,是秦檀斷斷續續從丫鬟口中聽得的。秦家忽然得了聖上的青眼,平步青雲,一躍成了京城新晉的權貴。秦二爺重娶了宋氏女為妻,又喜獲一雙兒女,滿門皆樂。
京中常有流言,說「秦家用一條命換來了闔府富貴,真是劃算極了。」
那時的秦檀,正在尼姑庵中就著青燈一遍遍抄寫經書,麵前放著的一碗稀粥早已涼透了,那是她一整日的餐食。
秦檀在尼姑庵過了茫然的兩三年,渾渾噩噩的。在這裏,她不是秦三姑娘,而叫靜緣,終日與經書、掃帚、水桶相伴。
不記得是哪年哪月,秦檀爬上了庵堂的屋頂,眺望遠方,忽見得鎮上一片熱鬧,眾人圍簇在道路邊,爭相探頭張望,像是狀元郎衣錦還鄉時的場景。鄰裏鄉親聚在一起,議論之聲遠遠傳來。
「瞧見了?那便是天子近臣,去歲的狀元郎!」
「憑借謝家的家底,他便是不去考那個狀元,也能平步青雲。」
「他來咱們這小地方,又是為了什麽事兒?」
「聽聞是奉聖上之命……」
秦檀麵無表情地聽著,視線掠過重重人群,落到了道路中央。她瞧不見謝家公子人影,隻見到一頂金蓋錦帷的轎子被奴仆抬著,轎前是兩列禁軍開道,威風至極。
那轎子到了鎮衙前頭終於落了地,有人撩了轎簾,那轎中便彎腰步出個年輕男子。秦檀看不清他臉麵,隻看到他玉帶博冠、貴氣舒雅,非常人可及。所謂天生的朱紫貴胄,說的便是如是罷。
她還想再仔細看看那人,屁股上卻被狠狠抽了一下。
「靜緣!我叫你偷懶!我叫你偷懶!」庵堂的師太用掃帚狠狠抽著她,橫目怒目,大怒道,「活兒都幹完了?地都掃了?還當你是秦家的大小姐呐!再怎麽瞧,那謝均也不會看你一眼!不害臊!」
秦檀跌跌撞撞地爬下了屋頂,在師太的訓斥聲裏沉默地撿起了掃帚。她的手指扣緊掃帚柄,心底忽然翻湧起了巨大的波浪。
她是秦檀,是秦家的三姑娘,而不是什麽靜緣。她原本也該坐著轎子、穿著華裳,出入往來於貴介之所;而非在這破舊庵堂裏,終日抄經打水,給師太捶腿敲背。
秦檀未脫稚氣的麵孔上,顯露出一分與年歲不符的陰沉來。
……
十三歲那年,秦檀曆經重重阻礙,迴到了早已飛黃騰達的秦家。又用了兩年,她說服秦家,送自己入東宮服侍太子。
她一度篤信,唯有成了來日天子的枕邊人,她方能不任人踐踏。
然而,命運卻又與她開了一個玩笑。
「天地寂寥山雨歇,六生修得到梅花。」賀楨壓低了聲音,一字一句道。
方素憐擦去了眼淚,慢慢起身,細聲道:「大人怕不是記錯了。這句詩本是‘幾生修得到梅花’,‘六生’可是誤讀?……如夫人這般純粹之人,來世,確實應修得梅花之身。」說罷,又哭了起來。
方素憐向來通文墨,會知道這句詩也是常理,但賀楨的麵色,卻因這句話而驟然蒼白。
——方素憐並不知道「六生」一句。
賀楨的嘴唇,顫抖了起來,指節難以自控地曲了起來。他茫然無措地環顧四周,像是在找尋什麽東西,卻一無所獲,口中喃呢著「六生」之語,不明所以。
倏忽間,這位京城新晉的年輕權貴,竟抱著頭在秦檀的床前跪了下來,如同一個做錯事的孩子似的。周遭一片痛哭之聲,賀楨的身子微微顫著,麵上竟也有熱燙的淚珠滾了下來。
「秦檀……是我……可是我,認錯了?」
秋日的金葉,自枝頭飄離,零落為泥。慶豐六年的秋,冷風凜冽。
秦檀知道,自己已經死了。
因此,她才會將過往的迴憶走馬燈似地重新看了一遍:從她出生在秦家起,到病逝於賀家結束;這些迴憶,分毫不落,一一掠過她眼前——
最初的秦家,不過是京城三四等人家,秦大人領了個五品官銜,一家子人活得勉勉強強,還算過得去。
秦檀的父親,是秦家二爺;母親,則是朱家的女兒。十歲之前,秦檀是幸福的:父母恩愛情深,秦檀無比受寵。因在整個秦家行三,外頭人見了,都要恭敬喚她一聲「秦三姑娘」。
隻可惜,十歲那年,秦檀的人生發生了巨變——母親朱氏隨父親入宮,卻被杖斃在宮中。
秦檀遙記得,母親入宮時鮮豔照人、滿麵光彩,迴來時卻隻是冰冰涼一口棺材,麵上蒙著白紗,連看都不能看上一眼。棺材蓋兒一合上,便再也瞧不見了。
她雖年幼,卻也懂了些事情,不甘失去母親,便四處追問母親死因。可是,所有人都對此閉口不言,絕口不提,隻說母親犯了大錯。
朱氏沒有入葬秦家祖墳,連秦檀都不知道她葬在了何處。不僅如此,秦檀的父親更是寫下休書,將朱氏休離家門。
——雖朱氏已死,卻依舊要與她撇清幹係。
竟是絕情至斯。
十歲的秦檀哭啞了嗓子,卻無濟於事。十日之後,她便被秦家用一輛馬車送出京城,安置在了秦家供養的尼姑庵中。自此後,秦二爺權當沒有生養過這個女兒。
從前事事稱心如意的秦三姑娘,在尼姑庵裏吃盡了苦頭。
秦家後來的消息,是秦檀斷斷續續從丫鬟口中聽得的。秦家忽然得了聖上的青眼,平步青雲,一躍成了京城新晉的權貴。秦二爺重娶了宋氏女為妻,又喜獲一雙兒女,滿門皆樂。
京中常有流言,說「秦家用一條命換來了闔府富貴,真是劃算極了。」
那時的秦檀,正在尼姑庵中就著青燈一遍遍抄寫經書,麵前放著的一碗稀粥早已涼透了,那是她一整日的餐食。
秦檀在尼姑庵過了茫然的兩三年,渾渾噩噩的。在這裏,她不是秦三姑娘,而叫靜緣,終日與經書、掃帚、水桶相伴。
不記得是哪年哪月,秦檀爬上了庵堂的屋頂,眺望遠方,忽見得鎮上一片熱鬧,眾人圍簇在道路邊,爭相探頭張望,像是狀元郎衣錦還鄉時的場景。鄰裏鄉親聚在一起,議論之聲遠遠傳來。
「瞧見了?那便是天子近臣,去歲的狀元郎!」
「憑借謝家的家底,他便是不去考那個狀元,也能平步青雲。」
「他來咱們這小地方,又是為了什麽事兒?」
「聽聞是奉聖上之命……」
秦檀麵無表情地聽著,視線掠過重重人群,落到了道路中央。她瞧不見謝家公子人影,隻見到一頂金蓋錦帷的轎子被奴仆抬著,轎前是兩列禁軍開道,威風至極。
那轎子到了鎮衙前頭終於落了地,有人撩了轎簾,那轎中便彎腰步出個年輕男子。秦檀看不清他臉麵,隻看到他玉帶博冠、貴氣舒雅,非常人可及。所謂天生的朱紫貴胄,說的便是如是罷。
她還想再仔細看看那人,屁股上卻被狠狠抽了一下。
「靜緣!我叫你偷懶!我叫你偷懶!」庵堂的師太用掃帚狠狠抽著她,橫目怒目,大怒道,「活兒都幹完了?地都掃了?還當你是秦家的大小姐呐!再怎麽瞧,那謝均也不會看你一眼!不害臊!」
秦檀跌跌撞撞地爬下了屋頂,在師太的訓斥聲裏沉默地撿起了掃帚。她的手指扣緊掃帚柄,心底忽然翻湧起了巨大的波浪。
她是秦檀,是秦家的三姑娘,而不是什麽靜緣。她原本也該坐著轎子、穿著華裳,出入往來於貴介之所;而非在這破舊庵堂裏,終日抄經打水,給師太捶腿敲背。
秦檀未脫稚氣的麵孔上,顯露出一分與年歲不符的陰沉來。
……
十三歲那年,秦檀曆經重重阻礙,迴到了早已飛黃騰達的秦家。又用了兩年,她說服秦家,送自己入東宮服侍太子。
她一度篤信,唯有成了來日天子的枕邊人,她方能不任人踐踏。
然而,命運卻又與她開了一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