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宋朝軍製與弱宋根源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 作者:第二藝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匡胤通過兵變篡位建國成功了,但他同樣顧忌手握重兵的從龍功臣們。
趙匡胤之所以有發動兵變的資格,與石守信、王審琦等義社十兄弟密切相關。
他們在禁軍中擔任要職,掌握著相當規模的軍事力量。
當然趙匡胤本人的才能定然是不俗的,否則也不會由他來披那身黃袍。
這些義社兄弟在地方上有很高的威望和權力。
這些武將如果聯合起來或者產生異心,非常容易動搖趙匡胤的政權引發嚴重內亂。
趙匡胤必須加強中央集權,確保新生的宋朝政權能夠長治久安。
曆朝帝王也都有如此顧慮,但如何妥善處理卻是一道千古難題。
當時的禁軍是歸屬皇權直管的最精銳軍隊,趙匡胤就是借助禁軍主將這一職位完成了的陳橋兵變。
但其實為了防備禁軍造反,後周時期就將禁軍劃分成了兩部分,一為殿前司,一為侍衛司。
就是為了相互製衡,降低禁軍兵權輕易落入一人之手進而威脅皇權的保險舉措。
但是趙匡胤憑借自己殿前司都點檢的身份和義社兄弟,依然成功發動了兵變。
所以趙匡胤要想解除這些從龍重臣的兵權,換上隻聽命於自己的將領,就得先從這兩個禁軍主將下手。
當然不可能直接削奪兵權,否則那麽簡單就不可能是曆朝帝王的千古難題。
趙匡胤先是將禁軍的兩個主將慕容延釗和韓令坤,調往封地成為節度使。
同時撤銷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這兩個職務,由此將禁軍牢牢抓在了手裏。
有了最強的禁軍作為底氣之後,趙匡胤將石守信、高懷德等一眾高級將領留下來喝酒。
將自己心中擔憂坦白告訴他們。
直言如果他們能夠放棄兵權,自己會和他們結為親家,並許以他們榮華富貴,保證他們後代也能在安穩無需擔心兵禍的情況下永享富貴。
將一切擺到明麵上,動之以利,曉之以理,以和平的方式成功解除了他們的兵權。
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不過杯酒釋兵權遠不是表麵上靠一頓酒宴,就能解決兵權旁落這一千古難題那麽簡單。
其背後的政治運作和利益協調才是關鍵。
也讓後來的帝王們紛紛研究這段曆史事件背後的關竅和經驗。
完成收迴兵權後的趙匡胤,繼續改革軍製。
將禁軍一分為三,提拔資曆較低的武將分管三衙,進一步削弱禁軍造反的可能。
同時成立樞密院作為軍事決策最高機構。
樞密院掌握調兵權,三衙掌握領兵權,調兵權與領兵權分離。
隻有樞密院對軍事決策經過足夠商議後,再由皇帝直接拍板,將領們才有權力調動軍隊。
與三省六部製之下的兵部職能相似,不過宋朝將領的軍事行動更大程度上受到樞密院的文官們節製。
另外趙匡胤還實行了更戍法。
讓士兵定期輪換駐防地,將領卻不隨之調動。
這樣一來,兵將分離,由於頻繁的輪換,將領們沒有足夠時間和機會培植自己的親兵,從而杜絕了武將擁兵自重的可能。
但是這樣一來也造成了很嚴重的問題。
那就是高級將領們在訓練和作戰時,麵對陌生的隊伍不容易統管,反倒是基層將領對士兵的掌控力更高。
想要將士們在戰時用命,在訓練時刻苦,都是需要將領對軍隊有足夠的掌控能力。
這樣的掌控力是需要時間培養的。
如此情況就造成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彼此之間缺乏足夠的信任和配合,作戰能力自然會大幅下降。
尤其在宋朝,樞密院文官們的權力是大於武將的,軍隊指揮非常依賴武將的才能和經驗,論指揮能力文官自然遠不如武將。
武將在大的戰略指揮上,都要上報樞密院經過商議討論之後才能得到允許,指揮效率必然大受影響。
而軍情如火,這就會進一步削弱宋朝軍隊的實際作戰能力。
也極容易造成紙上談兵的情況。
或許這就是為什麽宋朝軍隊明明有著極好的軍事裝備,士兵也有著不俗的戰鬥素養,可就是發揮不出真正的實力,隻能打贏守城戰,對外作戰和野戰時就頻頻失利以至落敗。
所以後世人評價曆史時,將宋朝軍事能力不行以至稱其為弱宋,會歸結於趙匡胤當初建立這套軍製時,就注定了宋朝武力無法真正強大。
但其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職責。
趙匡胤以和平的方式解決了兵權旁落的問題,給宋朝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他不可能事事都為宋朝後來的君王都解決了。
發現了軍製有弊病,不合適,當然應該順勢而變。
因循守舊導致宋朝明明有著極好的經濟和國力,卻連個叛出宋朝的西夏都始終打不下來,還屈辱地年年向遼國繳納歲幣,稱遼國為兄,宋朝為弟,隻能說宋朝後來的帝王實在與趙匡胤相差遠矣。】
“弱宋!?”
趙匡胤的臉皺成了一團。
“我大宋現下雖還未統一整個南方,但現今的人口和國力就已經遠勝北遼。
就算燕雲十六州還在北遼手裏,北上和抗敵都有不便,但何至於向契丹人稱弟?還向契丹人納貢!我中原王朝何曾有過如此屈辱!?
還有那個西夏是什麽東西?西邊有什麽勢力叛出了我大宋?河湟吐蕃?還是黨項?
後世那些不肖子孫究竟他娘的做甚了?還是他娘的甚也沒做?”
……
【講清了宋朝的軍製,再繼續講宋朝的曆史變遷。
鞏固皇權之後的趙匡胤,製定先南後北的戰略,用了十六年的時間先後消滅南平、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多個割據政權。
除了北漢和吳越外,基本完成了中原王朝核心區域的大部分統一。
但是到了公元976年,趙匡胤在與弟弟趙光義喝了一頓酒後,第二天便離奇死亡了,時年五十歲。
此前趙匡胤的身體並無異常,還時常出遊,視察軍隊。
史書也並未記載趙匡胤究竟是怎麽死的,反正就是暴斃。
趙匡胤死後,並非是他的兒子登基,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上位了。
有猜測是趙匡胤認為五代十國皇權更迭頻繁,主少國疑下容易出問題,所以傳位給弟弟更穩妥。
但這隻是猜測。
趙匡胤暴斃,沒有機會留下明確的傳位遺詔。
第一個發現趙匡胤去世的宋皇後,派宦官王繼恩去召皇子趙德芳入宮,但是王繼恩卻私自去通知了趙光義。
隨後趙光義便搶先一步進了皇宮繼位登基。
不過史料終究沒有記載這段曆史的詳細變故,所以趙匡胤的死也成為了一大曆史迷案。】
趙匡胤之所以有發動兵變的資格,與石守信、王審琦等義社十兄弟密切相關。
他們在禁軍中擔任要職,掌握著相當規模的軍事力量。
當然趙匡胤本人的才能定然是不俗的,否則也不會由他來披那身黃袍。
這些義社兄弟在地方上有很高的威望和權力。
這些武將如果聯合起來或者產生異心,非常容易動搖趙匡胤的政權引發嚴重內亂。
趙匡胤必須加強中央集權,確保新生的宋朝政權能夠長治久安。
曆朝帝王也都有如此顧慮,但如何妥善處理卻是一道千古難題。
當時的禁軍是歸屬皇權直管的最精銳軍隊,趙匡胤就是借助禁軍主將這一職位完成了的陳橋兵變。
但其實為了防備禁軍造反,後周時期就將禁軍劃分成了兩部分,一為殿前司,一為侍衛司。
就是為了相互製衡,降低禁軍兵權輕易落入一人之手進而威脅皇權的保險舉措。
但是趙匡胤憑借自己殿前司都點檢的身份和義社兄弟,依然成功發動了兵變。
所以趙匡胤要想解除這些從龍重臣的兵權,換上隻聽命於自己的將領,就得先從這兩個禁軍主將下手。
當然不可能直接削奪兵權,否則那麽簡單就不可能是曆朝帝王的千古難題。
趙匡胤先是將禁軍的兩個主將慕容延釗和韓令坤,調往封地成為節度使。
同時撤銷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這兩個職務,由此將禁軍牢牢抓在了手裏。
有了最強的禁軍作為底氣之後,趙匡胤將石守信、高懷德等一眾高級將領留下來喝酒。
將自己心中擔憂坦白告訴他們。
直言如果他們能夠放棄兵權,自己會和他們結為親家,並許以他們榮華富貴,保證他們後代也能在安穩無需擔心兵禍的情況下永享富貴。
將一切擺到明麵上,動之以利,曉之以理,以和平的方式成功解除了他們的兵權。
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不過杯酒釋兵權遠不是表麵上靠一頓酒宴,就能解決兵權旁落這一千古難題那麽簡單。
其背後的政治運作和利益協調才是關鍵。
也讓後來的帝王們紛紛研究這段曆史事件背後的關竅和經驗。
完成收迴兵權後的趙匡胤,繼續改革軍製。
將禁軍一分為三,提拔資曆較低的武將分管三衙,進一步削弱禁軍造反的可能。
同時成立樞密院作為軍事決策最高機構。
樞密院掌握調兵權,三衙掌握領兵權,調兵權與領兵權分離。
隻有樞密院對軍事決策經過足夠商議後,再由皇帝直接拍板,將領們才有權力調動軍隊。
與三省六部製之下的兵部職能相似,不過宋朝將領的軍事行動更大程度上受到樞密院的文官們節製。
另外趙匡胤還實行了更戍法。
讓士兵定期輪換駐防地,將領卻不隨之調動。
這樣一來,兵將分離,由於頻繁的輪換,將領們沒有足夠時間和機會培植自己的親兵,從而杜絕了武將擁兵自重的可能。
但是這樣一來也造成了很嚴重的問題。
那就是高級將領們在訓練和作戰時,麵對陌生的隊伍不容易統管,反倒是基層將領對士兵的掌控力更高。
想要將士們在戰時用命,在訓練時刻苦,都是需要將領對軍隊有足夠的掌控能力。
這樣的掌控力是需要時間培養的。
如此情況就造成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彼此之間缺乏足夠的信任和配合,作戰能力自然會大幅下降。
尤其在宋朝,樞密院文官們的權力是大於武將的,軍隊指揮非常依賴武將的才能和經驗,論指揮能力文官自然遠不如武將。
武將在大的戰略指揮上,都要上報樞密院經過商議討論之後才能得到允許,指揮效率必然大受影響。
而軍情如火,這就會進一步削弱宋朝軍隊的實際作戰能力。
也極容易造成紙上談兵的情況。
或許這就是為什麽宋朝軍隊明明有著極好的軍事裝備,士兵也有著不俗的戰鬥素養,可就是發揮不出真正的實力,隻能打贏守城戰,對外作戰和野戰時就頻頻失利以至落敗。
所以後世人評價曆史時,將宋朝軍事能力不行以至稱其為弱宋,會歸結於趙匡胤當初建立這套軍製時,就注定了宋朝武力無法真正強大。
但其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職責。
趙匡胤以和平的方式解決了兵權旁落的問題,給宋朝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他不可能事事都為宋朝後來的君王都解決了。
發現了軍製有弊病,不合適,當然應該順勢而變。
因循守舊導致宋朝明明有著極好的經濟和國力,卻連個叛出宋朝的西夏都始終打不下來,還屈辱地年年向遼國繳納歲幣,稱遼國為兄,宋朝為弟,隻能說宋朝後來的帝王實在與趙匡胤相差遠矣。】
“弱宋!?”
趙匡胤的臉皺成了一團。
“我大宋現下雖還未統一整個南方,但現今的人口和國力就已經遠勝北遼。
就算燕雲十六州還在北遼手裏,北上和抗敵都有不便,但何至於向契丹人稱弟?還向契丹人納貢!我中原王朝何曾有過如此屈辱!?
還有那個西夏是什麽東西?西邊有什麽勢力叛出了我大宋?河湟吐蕃?還是黨項?
後世那些不肖子孫究竟他娘的做甚了?還是他娘的甚也沒做?”
……
【講清了宋朝的軍製,再繼續講宋朝的曆史變遷。
鞏固皇權之後的趙匡胤,製定先南後北的戰略,用了十六年的時間先後消滅南平、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多個割據政權。
除了北漢和吳越外,基本完成了中原王朝核心區域的大部分統一。
但是到了公元976年,趙匡胤在與弟弟趙光義喝了一頓酒後,第二天便離奇死亡了,時年五十歲。
此前趙匡胤的身體並無異常,還時常出遊,視察軍隊。
史書也並未記載趙匡胤究竟是怎麽死的,反正就是暴斃。
趙匡胤死後,並非是他的兒子登基,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上位了。
有猜測是趙匡胤認為五代十國皇權更迭頻繁,主少國疑下容易出問題,所以傳位給弟弟更穩妥。
但這隻是猜測。
趙匡胤暴斃,沒有機會留下明確的傳位遺詔。
第一個發現趙匡胤去世的宋皇後,派宦官王繼恩去召皇子趙德芳入宮,但是王繼恩卻私自去通知了趙光義。
隨後趙光義便搶先一步進了皇宮繼位登基。
不過史料終究沒有記載這段曆史的詳細變故,所以趙匡胤的死也成為了一大曆史迷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