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貨幣體係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 作者:第二藝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古至今導致王朝滅亡始終都避不開兩條主要原因。
一是政治鬥爭和政治腐敗導致國家內部運行機製崩塌,積重難返。
二是對外軍事戰爭成敗,及戰爭帶來的財政崩潰。
第一條概括比較多。
政治鬥爭即權力鬥爭。
皇帝要集權就得將地方權力收歸朝廷,不可避免的就會引發朝廷與地方割據勢力的鬥爭。
完成集權後的皇帝也不可能靠自己一個人實現對國家的完全掌控,借助外戚、宦官、親信大臣等政治角色幫助自己進行統治便是常見現象。
但是並非每個皇帝都有著足夠高的政治能力,尤其是皇位更迭時不確定因素急劇增加,一旦平衡出現問題,外戚、宦官、權臣等角色便會架空皇權,皇帝反而失去了權力。
黨派,這個誕生於權力平衡的產物,在曆史的驗證下同樣證明了是一條行不通的路。
再有就是皇位繼承人的鬥爭了。
這些權力鬥爭都是能極大程度幹擾甚至毀滅國家運行基礎的弊端。
而政治腐敗,既有受到政治鬥爭作為起因,也有權力缺乏有效監管和私欲作祟作為起因,後者更為廣泛。
曆朝曆代除了被地主階級掣肘的王朝,或多或少會選擇給百姓分發土地和抑製土地兼並的策略。
這裏的地主階級包含諸侯、藩王、軍閥、世家、土豪,以及統治階級自身。
曆朝曆代都明白不給百姓土地(可以理解為現代所說的生產資料),讓百姓受剝削過重失去生計,是一定會爆發大規模起義動搖統治的。
而之所以沒有將土地政策執行下去,大部分原因上述有提到,以及統治階級自身實力不足、不團結,或者畏難,得過且過。
既然連土地政策這樣能影響王朝存亡的政策都實行不下去,那麽政治腐敗就是必然的了。
也一定會因為腐敗導致滅亡。
而第二條因為軍事戰爭導致的王朝滅亡就容易理解了。
戰敗亡國自不必多說,絕大多數情況都是因為內部戰爭,古代中國隻有兩次因為少數民族入侵導致政權被取代。
戰爭帶來的另一個關鍵亡國影響是,軍事開支巨大,百姓不堪重負,財政崩塌,百姓造反。
但深究曆朝曆代滅亡的原因,除了這兩條明顯線索外,其實還有另一條較為隱蔽又極為重要的線索,經濟體製。
經濟包含財政,但財政並不等同經濟。
賦稅、商業、市場、消費、財政支出都能被涵蓋到經濟這一寬泛的領域中來。
而這裏要著重講的是,曆朝以來都未能有效解決的貨幣體製。
貨幣誕生的意義在於脫離以物易物的時代。
一旦貨幣脫離了這個初衷,成為斂財和剝削的工具,那造成的問題遠比其它政治問題更難解決。
朝廷濫用鑄幣權、私人鑄幣、貨幣超發導致通貨膨脹、貨幣數量少於實際需求導致通貨緊縮、囤積貨幣操控兌換比率等等,都是經濟出現問題的表征。
由淺至深,先從古代使用最多的貨幣銅錢開始說起。
最淺顯的一點就是,銅錢的開采和鑄造成本太高。
古代采礦技術有限,尋找礦脈、挖掘礦石等工作主要依靠人力。
需要消耗眾多勞動生產力,並為工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資和工具,以國家這個體量和貨幣需求量來說,這是一筆不菲的開支。
有了銅礦石後還要冶煉。
冶煉銅需要消耗龐大的燃料,古代主要是木炭,大量的樹木砍伐會導致森林資源的消耗,增加一筆隱形成本。
並且,冶煉過程中還需要消耗一定的其它資源使銅變成可以使用的銅錢。
比如鉛可以降低銅的熔點,使鑄造過程更加容易,容易成型。
錫可以提高銅錢的硬度和耐磨性,讓銅錢在流通過程中不易損壞。
防偽印字等工藝支出都不必說了。
諸上成本就已經讓銅錢帶來的價值,很大一部分消耗在了製造成本上。
如果將銅錢對標的市場價值定得過高,那麽一定會麵臨私人偷鑄貨幣,尤其銅錢的鑄造基本沒有多大的技術難度。
價值標的過低,朝廷開支太大自然難以為繼,相應的朝廷靠鑄幣獲取的收益也就不多。
再有製造成本過高就會導致貨幣供應不足,進而貨幣緊縮,市場沒有足夠的錢流通,百姓不得不以物易物,商業無法發展起來。
更深一層的影響,就是開采和冶煉金屬的生產能力被用來大量鑄造銅錢,鐵器這類真正有助於提高社會生產力和戰爭能力的金屬就不能得到更多產量。
說完銅錢製造成本,再說銅錢本身的缺點。
銅的重量很大,在王朝鑄造了足夠多的銅錢後,其價值就會比較低。
在進行大額交易時,需要攜帶大量的銅錢,非常不便。
比如漢朝一匹普通絲綢價格就達到了幾百枚至上千枚銅錢不等。
以一千枚五銖錢算,重量便達到了七八斤。
日常出門在外很難攜帶這麽多的銅錢。
且真正要購置大宗商品的時候,用馬車長途運輸大量銅錢其難度和成本可想而知。
商業自然很難發展起來。
諸如絲綢之路這樣的對外貿易,除了用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外,更多是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貿易流通極大受限。
也就難以利用貨幣來提升自己對周邊國家的控製力。】
秦、漢、唐等朝代的帝王們一時陷入深思。
他們知道銅錢的鑄造成本過高,百姓和商人使用起來也並不那麽方便。
一直以來都有用黃金和白銀作為高價值貨幣,填補銅錢在高位貨幣上的空缺。
可黃金和白銀受限於國內礦產稀缺,產量實在是太少,很難滿足全國貿易的實際需要。
但銅錢生產成本高的問題依然擺在那裏。
這要讓他們用什麽東西替代銅錢作為貨幣?
後世是用手機掃碼的,那過程中存在什麽形式的交易都看不明白,就更別提讓他們參考學習改良貨幣了。
不過……國內金銀礦少的話,或許可以從國外開采呢?
……
宋徽宗自傲道:
“這點,其它朝代都該學我大宋才是,我大宋一有交子,二有鹽引。
商人通商走貨,隻要攜帶上幾張交子就能從天南海北買到貨,賣完了貨又隻要兌換成幾張交子就能輕便返程。
大錢有交子,小錢有銅錢。
鹽引也是類似。
商人從榷貨務購買鹽引,再帶著鹽引從鹽場換來鹽貨。
此外還有茶引、礬引、香料引。
這些引就是用貨物置換的錢,交子就是用銅錢抵押的錢。
這些紙質的錢造起來遠比銅錢便宜,又能極大促進通商。
最重要的是,我大宋的這些紙幣是有抵押物的,絕不會濫發交子、鹽引。
想必上蒼提到了這裏,不久後一定會將我大宋的紙幣提出來讓曆朝效仿。”
一是政治鬥爭和政治腐敗導致國家內部運行機製崩塌,積重難返。
二是對外軍事戰爭成敗,及戰爭帶來的財政崩潰。
第一條概括比較多。
政治鬥爭即權力鬥爭。
皇帝要集權就得將地方權力收歸朝廷,不可避免的就會引發朝廷與地方割據勢力的鬥爭。
完成集權後的皇帝也不可能靠自己一個人實現對國家的完全掌控,借助外戚、宦官、親信大臣等政治角色幫助自己進行統治便是常見現象。
但是並非每個皇帝都有著足夠高的政治能力,尤其是皇位更迭時不確定因素急劇增加,一旦平衡出現問題,外戚、宦官、權臣等角色便會架空皇權,皇帝反而失去了權力。
黨派,這個誕生於權力平衡的產物,在曆史的驗證下同樣證明了是一條行不通的路。
再有就是皇位繼承人的鬥爭了。
這些權力鬥爭都是能極大程度幹擾甚至毀滅國家運行基礎的弊端。
而政治腐敗,既有受到政治鬥爭作為起因,也有權力缺乏有效監管和私欲作祟作為起因,後者更為廣泛。
曆朝曆代除了被地主階級掣肘的王朝,或多或少會選擇給百姓分發土地和抑製土地兼並的策略。
這裏的地主階級包含諸侯、藩王、軍閥、世家、土豪,以及統治階級自身。
曆朝曆代都明白不給百姓土地(可以理解為現代所說的生產資料),讓百姓受剝削過重失去生計,是一定會爆發大規模起義動搖統治的。
而之所以沒有將土地政策執行下去,大部分原因上述有提到,以及統治階級自身實力不足、不團結,或者畏難,得過且過。
既然連土地政策這樣能影響王朝存亡的政策都實行不下去,那麽政治腐敗就是必然的了。
也一定會因為腐敗導致滅亡。
而第二條因為軍事戰爭導致的王朝滅亡就容易理解了。
戰敗亡國自不必多說,絕大多數情況都是因為內部戰爭,古代中國隻有兩次因為少數民族入侵導致政權被取代。
戰爭帶來的另一個關鍵亡國影響是,軍事開支巨大,百姓不堪重負,財政崩塌,百姓造反。
但深究曆朝曆代滅亡的原因,除了這兩條明顯線索外,其實還有另一條較為隱蔽又極為重要的線索,經濟體製。
經濟包含財政,但財政並不等同經濟。
賦稅、商業、市場、消費、財政支出都能被涵蓋到經濟這一寬泛的領域中來。
而這裏要著重講的是,曆朝以來都未能有效解決的貨幣體製。
貨幣誕生的意義在於脫離以物易物的時代。
一旦貨幣脫離了這個初衷,成為斂財和剝削的工具,那造成的問題遠比其它政治問題更難解決。
朝廷濫用鑄幣權、私人鑄幣、貨幣超發導致通貨膨脹、貨幣數量少於實際需求導致通貨緊縮、囤積貨幣操控兌換比率等等,都是經濟出現問題的表征。
由淺至深,先從古代使用最多的貨幣銅錢開始說起。
最淺顯的一點就是,銅錢的開采和鑄造成本太高。
古代采礦技術有限,尋找礦脈、挖掘礦石等工作主要依靠人力。
需要消耗眾多勞動生產力,並為工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資和工具,以國家這個體量和貨幣需求量來說,這是一筆不菲的開支。
有了銅礦石後還要冶煉。
冶煉銅需要消耗龐大的燃料,古代主要是木炭,大量的樹木砍伐會導致森林資源的消耗,增加一筆隱形成本。
並且,冶煉過程中還需要消耗一定的其它資源使銅變成可以使用的銅錢。
比如鉛可以降低銅的熔點,使鑄造過程更加容易,容易成型。
錫可以提高銅錢的硬度和耐磨性,讓銅錢在流通過程中不易損壞。
防偽印字等工藝支出都不必說了。
諸上成本就已經讓銅錢帶來的價值,很大一部分消耗在了製造成本上。
如果將銅錢對標的市場價值定得過高,那麽一定會麵臨私人偷鑄貨幣,尤其銅錢的鑄造基本沒有多大的技術難度。
價值標的過低,朝廷開支太大自然難以為繼,相應的朝廷靠鑄幣獲取的收益也就不多。
再有製造成本過高就會導致貨幣供應不足,進而貨幣緊縮,市場沒有足夠的錢流通,百姓不得不以物易物,商業無法發展起來。
更深一層的影響,就是開采和冶煉金屬的生產能力被用來大量鑄造銅錢,鐵器這類真正有助於提高社會生產力和戰爭能力的金屬就不能得到更多產量。
說完銅錢製造成本,再說銅錢本身的缺點。
銅的重量很大,在王朝鑄造了足夠多的銅錢後,其價值就會比較低。
在進行大額交易時,需要攜帶大量的銅錢,非常不便。
比如漢朝一匹普通絲綢價格就達到了幾百枚至上千枚銅錢不等。
以一千枚五銖錢算,重量便達到了七八斤。
日常出門在外很難攜帶這麽多的銅錢。
且真正要購置大宗商品的時候,用馬車長途運輸大量銅錢其難度和成本可想而知。
商業自然很難發展起來。
諸如絲綢之路這樣的對外貿易,除了用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外,更多是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貿易流通極大受限。
也就難以利用貨幣來提升自己對周邊國家的控製力。】
秦、漢、唐等朝代的帝王們一時陷入深思。
他們知道銅錢的鑄造成本過高,百姓和商人使用起來也並不那麽方便。
一直以來都有用黃金和白銀作為高價值貨幣,填補銅錢在高位貨幣上的空缺。
可黃金和白銀受限於國內礦產稀缺,產量實在是太少,很難滿足全國貿易的實際需要。
但銅錢生產成本高的問題依然擺在那裏。
這要讓他們用什麽東西替代銅錢作為貨幣?
後世是用手機掃碼的,那過程中存在什麽形式的交易都看不明白,就更別提讓他們參考學習改良貨幣了。
不過……國內金銀礦少的話,或許可以從國外開采呢?
……
宋徽宗自傲道:
“這點,其它朝代都該學我大宋才是,我大宋一有交子,二有鹽引。
商人通商走貨,隻要攜帶上幾張交子就能從天南海北買到貨,賣完了貨又隻要兌換成幾張交子就能輕便返程。
大錢有交子,小錢有銅錢。
鹽引也是類似。
商人從榷貨務購買鹽引,再帶著鹽引從鹽場換來鹽貨。
此外還有茶引、礬引、香料引。
這些引就是用貨物置換的錢,交子就是用銅錢抵押的錢。
這些紙質的錢造起來遠比銅錢便宜,又能極大促進通商。
最重要的是,我大宋的這些紙幣是有抵押物的,絕不會濫發交子、鹽引。
想必上蒼提到了這裏,不久後一定會將我大宋的紙幣提出來讓曆朝效仿。”